首页 理论教育山水城市:诗意的艺术美学方法

山水城市:诗意的艺术美学方法

【摘要】:虽说中国拥有山水城市设计的悠久历史传统,但专门研究山水城市的历史并不长。中国风格的山水城市意味着特殊的城市精神。因此,对山水城市来说,它的精神个性源于山水文化,包括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在众多山水城市中,“意境”一词可能特别般配襄阳这座历史古城。襄阳意境是山水城市精神的杰出代表。

山水城市的设计基础在于临水、依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发现,汉江流域的枣阳雕龙碑文化遗址、天门石家河古城址、荆门马家垸古城址,一概凭依自然河道,同时或傍依自然山麓或在城外人工建造土台。在夏商时期,临水已经成为中国南北各地兴建城市的普遍条件,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南偃师商城、河南安阳殷墟等城市建筑布局都占据了有利位置,如地势高敞、一面或两面临水等,也有的修筑城壕构成封闭的城市防御体系。[1]春秋战国时期,汉江流域的城市设计明显遵循了临水、近山原则,如楚国军事重镇北津戍、宜城楚皇城遗址,都是凭依汉江、背靠荆山山脉。早期的城市设计临水近山,便于日常取水、种植、狩猎、运输,等等,也便于防御外来力量的攻击。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

然而,山水城市作为人类依赖自然山水场所形成的人居环境模式,不只是自然生存方式的选择结果,也是文化生存方式的选择结果。作为自然生存方式的选择,古代城市设计均优先考虑临近自然山水环境,如伊斯兰宗教城市、古希腊的城邦、文艺复兴时期的商业城市、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城市,它们大多依山傍水,以便为城市的日常生活、交通运输、军事防御等提供基本的保障。但是,受城市功能、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民族或国家的城市文化与形态都体现出山水审美精神。如阿拉伯城市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宗教以及为宗教服务的军事力量。在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哈里发国家走上了武力征服、扩张的道路,“由是兵营城市便逐渐兴建起来。一座座新兴城市既是营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和文化中心”[2]。欧洲19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传统极端忽视自然山水,到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哲学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肯定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但稍后的黑格尔又毫不客气地指出自然美低于艺术美,自然界不值得美学进行研究。20世纪,欧洲哲学与美学领域突破了“艺术中心论”的话语传统,开始广泛关注并研究环境美。

虽说中国拥有山水城市设计的悠久历史传统,但专门研究山水城市的历史并不长。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曾经在给吴良镛的信中提出,能否把中国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和山水画融合起来,创造山水城市概念,用于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3]此后,学术文化界针对山水城市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4]但是,对于山水城市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却存在不同的理解,也衍生了许多不同的术语,如山水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山水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和谐生态城市、和谐人居城市,等等。钱学森作为山水城市研究的倡导者和山水城市概念的创造者[5],曾经谈到,山水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应用,是为了有效地推进中国当代城市设计达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审美自觉,保障城市环境建设在总体上展示“中国的文化风格”[6]

中国风格的山水城市意味着特殊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离不开城市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当然也离不开城市的人文历史,尤其是文学艺术的代代相传。因此,对山水城市来说,它的精神个性源于山水文化,包括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从美学角度看,山水城市就是以自然山水资源为基础、融会人文山水艺术传统、具有自然景观审美价值与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态。我们可以用“意境”概念来描述山水城市精神。在众多山水城市中,“意境”一词可能特别般配襄阳这座历史古城。襄阳城北临汉江,南倚荆山,“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是“聚集山水精华”的“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7]。襄阳意境是山水城市精神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