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浩然的山水人生境界:现实主义与古代理想

孟浩然的山水人生境界:现实主义与古代理想

【摘要】:除开乡土气息、自然情怀之外,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面对天地世界的问道精神,面对人世沧桑的淡然处之,体现了独特的山水人生境界。孟浩然对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在《田家作》中有明确的表达。在孟浩然眼里,山水田园世界是人生、学问、精神境界的基础。孟浩然的这种山水人居环境意识不应该被单纯地理解为他对仕途失意的一种消极情绪反应,而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转型,具有升华古代山水田园人居理想的特殊意义。

除开乡土气息、自然情怀之外,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面对天地世界的问道精神,面对人世沧桑的淡然处之,体现了独特的山水人生境界。

孟浩然平生“意在山水”(《听郑五愔弹琴》),但绝非心向凡尘、不思天地。《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诗云:“宇宙谁开辟,江山此郁盘。登临今古用,风俗岁时观。地理荆州分,天涯楚塞宽。百城今刺史,华省旧郎官。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酒邀彭泽载,琴辍武城弹。献寿先浮菊,寻幽或藉兰。烟虹铺藻翰,松竹挂衣冠。叔子神如在,山公兴未阑。传闻骑马醉,还向习池看。”这首诗展露了孟浩然的开阔胸怀与豪迈精神,而这种豪情并没有脱离现实的自然景观社会境况,具有现实主义的山水审美气质。

孟浩然对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在《田家作》中有明确的表达。一方面,他希望得到举荐,进入仕途,让读书与功名相伴而行。另一方面,他感慨自己偏居乡野,知己难得,难以施展抱负。在此情形下,他选择安居自己的山水田园世界,感怀人世,悟对天地,所谓“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田家作》)。后来,孟浩然在《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中评述了自己隐居山水田园世界的生活方式:“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在孟浩然眼里,山水田园世界是人生、学问、精神境界的基础。

对孟浩然来说,人生与天地境界就在田园山水之内,而不是在山水田园之外。如其《听郑五愔弹琴》诗云:“清风坐竹林”,“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沈(沉)”。时光流变,虽不易察觉,却在生命体验之内。在《襄阳公宅饮》一诗中,孟浩然叙述朋友相聚于习家池,畅游山水美景,谈论天地大义:“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手拨金翠花,心迷玉芝草。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如此看来,诗意的栖居,知性的生存,原本就是精神与世俗的兼容,无需为了精神理想而舍弃世俗生活,也无需为了世俗生活而舍弃精神理想。孟浩然的这种山水人居环境意识不应该被单纯地理解为他对仕途失意的一种消极情绪反应,而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转型,具有升华古代山水田园人居理想的特殊意义。

【注释】

[1]在参加2016年8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徐州年会学术研讨交流期间,题目中的“诗话”一词曾引起讨论。有几位学者指出,“诗话”是文艺理论中习以为常的一个专用术语,应该采用“诗化”一词显得更为贴切。也有学者建议,如果不想陷入“哲学化”“艺术化”“诗化”等类似概念所导致的学术性局限,不妨使用“诗语”。我想,既然传统“诗话”概念所涉及的理论意义已经有现代“诗学”概念来替用,“诗话”一词似乎可以有更宽泛的美学应用空间,例如,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某些观点、情感、故事、事物都可以通过诗的话语方式来陈述,尤其作为一种与美、与审美思维打交道的美学思想,不一定都得采用抽象的思辨的理论逻辑形态,就如孟浩然的山水诗可以看作一种环境美学的构成方式。我希望这种看来可能错误甚至偏执的用语方式,不至于影响本文所表达的基本观点。

[2](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曹础基、黄兰发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页。

[3](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曹础基、黄兰发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页。

[4](南朝宋)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参见《诸子集成(全十册)》第10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页。

[5]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参见干春松、孟彦弘《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6]王国维:《人间词话》,参见干春松、孟彦弘《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9页。

[7]《叶维廉文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170页。

[8]《叶维廉文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页。

[9]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参见《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10][德]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11][荷]约翰·德·穆尔:《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欲》,徐骆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2]邓球柏:《白话易经》,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430页。

[13](魏)王弼:《周易略例》,(唐)邢璹注,(明)程荣校,参见(明)程荣辑《汉魏丛书》(一),明万历新安程氏刻本,九右~九左。

[14](唐)王昌龄:《诗格》,参见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