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世界”不是指外在于我们的、与我们的生活或活动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2023-11-20
要探讨孟浩然山水诗的环境美学问题,需要首先明确一个基本观念:不能用现代学科分工眼光把山水诗当做哲学之外的单纯的文艺作品,再借助所谓的哲学去解读其中的思想内涵;相反,根据“言—象—意”结构系统理论,山水诗就是哲理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诗话的哲学。
实际上,西学也存在诗画即哲学、艺术即哲学的观念。黑格尔说哲学“是艺术与宗教的统一”[10],把艺术看作哲学的一部分,认为绘画、诗歌就是哲学的一个环节。但是,西学有强烈的知识分工与学科分化意识,导致艺术与哲学彼此疏远。有些人把艺术当做哲学的对立面,如柏拉图通过揭示艺术的非真理性表明艺术是虚伪的。也有些人把艺术当做哲学的低级构成,如黑格尔通过揭示艺术、宗教、哲学的思辨逻辑关系,将艺术视为真理即绝对精神的低级阶段。还有人把艺术当做哲学的对话对象,如约·德·穆尔主张用对话方式抛弃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偏见,也就是哲学强加给艺术的偏见,防止“根据某种特殊的理论来解释艺术作品”[11]。但是,要真正实现艺术与哲学的对话,并不取决于艺术或哲学放低自己的身段,而是需要抛开艺术与哲学的严格界限,放弃哲学统御艺术或者艺术引导哲学的幻想。
相比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看重艺术与哲学的分界。对中国智慧来说,诗、画都是表达思想与理论见解的话语系统。老子断言“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表明没有任何言说真理的方式属于对真理的有效把握,也不存在思辨玄言优于感性陈述、哲学优于艺术之说。据《周易·系辞上传》记载,孔子曾经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12]这倒是肯定了言与象、诗与画对真理认知的重要意义,表明言、象、意三者彼此关联,构成通往真理的路标。孔子的路标意在敞开“真意”,但实际上承认了无所不在的遮蔽性,不仅话语实践层面的所说之言未必完全体现欲说之言,而且话语内涵层面的所言之意也未必完全体现欲言之意,因此人类需要借助“象”来揭示和理解“真意”。至于“真意”是否就是无遮蔽性的真理本身,“象”能否彻底澄明地显露真理,孔子并未明说。后来,魏晋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13]也就是说,“象”源自“意”,“言”让“象”得以清晰、澄明;要敞开“意”,离不开“象”,“象”让“意”得以清晰、澄明;而要敞开“象”,离不开“言”,“言”让“象”得以清晰、澄明。这说明,意义与图像相结合,同时借助话语的帮助,即“言—象—意”系统,乃是真理的表达方式。
山水诗对于表达真理性意蕴具有特殊意义。旧题王昌龄《诗格》以山水诗为例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4]在这里,物境意味着山水物象了然在心的思维澄明;情境意味着七情六欲、人生体验已经融入自然山水,自我意识与山水物象共生共存;意境意味着洗净了思维与精神的七情六欲,摆脱了山水物象的形式魅力,贯通了山水的象内之意与象外之意,直抵山水本真世界。这表明物境、情境、意境共同构成一个不断超越的审美过程,最终到达不受物象、自我与世俗束缚的认识与精神境界。如此看来,山水诗既是一个感性表达过程,也是一个思辨玄言过程;既是艺术的表达,也是哲学的沉思。因此,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山水诗的审美属性与思辨属性区分开来,好像哲学才是真正揭示真理的,而艺术只不过是真理的隐喻、哲学的补充。
有关艺术美学方法论的文章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世界”不是指外在于我们的、与我们的生活或活动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2023-11-20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富于思辨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又因人类终极关怀而负载着巨大心灵痛苦的沉思者、母爱哲学的说教者和启蒙者。作者正是通过他们的心灵体验及其哲理阐释,使以现代女性观为基础的母爱哲学成为上述每篇小说的主题。......
2023-12-03
同此,上帝从没有创造奇迹以服无神论,因为神所造的日常的一切就足以驳倒无神论了。因为除了那些主张无神可以于自己有利的人们之外,没有人否认神底存在的。但是实实在在的无神论者乃是伪善者,他们老在搬弄神圣的东西而毫无所感,因此他们终久是要被炙的。因此,无神论在一切的方面可恨,在这一方面也如此,就是它削夺了人性所赖以自拔于人类底弱点的助力。......
2024-09-21
◇哲学是思考和“讲道理”的艺术意大利的伟大学者维科曾说:“诗人可以说是人类的感官,而哲学家就是人类的理智。诗人凭凡俗的智慧来感觉,哲学家凭玄奥的智慧去理解。”每个哲学家面对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才有那么多的哲学流派,如果要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讲道理”。哲学家讲出来的东西,要想称得上是“道理”,那就得是有条不紊、合乎理性的。......
2023-12-04
可见,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第谷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尽管用了很长时间,材料也很丰富,但他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没有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则在他的基础上前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因而发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这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023-12-04
a)这个想法引起了这样一个考虑: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起情感,说得更确切一点,引起适合我们的那种情感,即快感。从这个观点出发,人们把关于美的艺术的研究变为关于情感的研究,并且追问:哪些情感才是艺术所应该引起的,例如恐惧和哀怜;这些情感怎么能成为快感?所以人们又说这种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把这种有修养的美感叫做趣味或鉴赏力,这种鉴赏力虽然要借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却仍应是直接的情感。......
2023-12-06
(二)对象、现实、感性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一开头指出的“对象、现实、感性”是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三)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哲学概念。不过在黑格尔那里,归根到底是统一于神秘的绝对观念。......
2023-12-07
论意境说的源流本文探讨意境说之“源”,主要着眼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因为一般说来,先秦似乎尚无真正从艺术美学角度触及意境者,而同时,作为美学范围的“意境”,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却已在诸子那里出现。欲论意境说的源流,必先探意境的内涵,而探内涵的目的本在于论源流。相生中的虚实,主要指的正是意境的这种多层次性、立体性。它是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的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03-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