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水墨山水:展现世界本质之技术路径

水墨山水:展现世界本质之技术路径

【摘要】:不过,宗炳并未明确告诉后人,山水画应该如何描画自然山水才能通达世界本质,也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供人了解其技术实践路径与特点。在唐代,传为王维撰写的《山水诀》《山水论》,明确将水墨当做山水人文境界的技术路径。这提醒人们,水墨山水画才是通达世界本质的根本路径。

中国人自古就有将自己的祖先看成与山岳同体、与江河同根的信仰。如壮族神话《布洛陀》讲男神布洛陀将自己的阴部化作巨大的赶山鞭,女神米洛甲将自己的阴部化作巨山,有一巨大石洞,万物从中诞生[47];《吕氏春秋·古乐》讲“帝颛顼生自若水”;《山海经·海内经》讲“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对山水的独特生存体验与信念形成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亲近感、归宿感,并升华成更加深刻的、持久的精神信仰,使得自然山水承载了心灵的皈依、精神的自由。

作为山水画科的重要创始人,宗炳主张山水画构思与创作就是要做到“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时,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进而“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48],有似于庄子所追求的人在自然环境中的“逍遥游”。这就将山水画与人的精神自由、终极信念联结起来,使得山水画成为世界本质的感性呈现。不过,宗炳并未明确告诉后人,山水画应该如何描画自然山水才能通达世界本质,也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供人了解其技术实践路径与特点。这是在唐宋以后才逐步清晰起来的。

在唐代,传为王维撰写的《山水诀》《山水论》,明确将水墨当做山水人文境界的技术路径。王维说,山水画可以“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达到“游戏三昧”[49]的境界。这种境界的精神内核在于自然清淡、空静,只有水墨画最为合适。到了宋代,王维的见解得到进一步强化,导致山水画将水墨技法与淡泊意蕴融为一体。欧阳修肯定山水画应该“画意不画形”(《欧阳文忠集·盘车图诗》),认为山水画的“萧条淡泊”(《欧阳文忠集·鉴画》)品格是最佳选择。“萧条淡泊”当然不是冷清、消极的审美感受,而是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精神恬淡、适性,蕴藏“闲和严静,趣远之心”(《欧阳文忠集·鉴画》)。米芾创造“米氏云山”画风,就将“墨戏”当做表现“淡泊”“天真”的真正道路。

明清山水画家传承了唐宋水墨山水画境界。明代画家董其昌认为,从实景的怪异看,山水画不如自然山水,但从笔墨的精妙看,自然山水不如山水画,因为笔墨既可呈现实景中肉眼可见的山水怪异形态,还可表现难以眼见言传的自然山水气韵。此气韵为何?董其昌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只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在内心营造“自然丘壑”,然后呈现于画面。[50]画面的呈现如何实现?清代画家石涛说得明白:“笔与墨会,是为絪缊。絪缊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51]这意味着,笔墨或水墨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工具,而是承载世界本质、彰显人格自由与终极信念的本体论因素。这提醒人们,水墨山水画才是通达世界本质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