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来说,传统哲学美学过分关注美与美感判断的本质,却过分忽视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审美经验事实,导致抽象思辨方法盛行,而科学的美学分析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艺术美学及其分析方法的意义所在。例如,为了对某件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考虑这件作品是否符合人们自己的美感需要,而是要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内涵是什么,分析这种情感与精神是否得到了准确的、有效的表现。......
2023-08-22
绘画作为哲学的观念早已产生。先秦哲人老聃曾经说“道可道,非常道”,表明没有任何言说真理的方式属于对真理的有效把握,也不存在理性思辨优于感性表现、哲学优于艺术之说。孔子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传》),这倒是肯定了图像对于把握真理的重要意义。魏晋玄学家王弼对孔子的见解又作了发挥:“夫象者,出意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也就是说,“象”源自“意”,“言”用来阐明“象”;要把“意”揭示出来,“象”是最好的方式;要有效地表达“象”,“言”是最好的方式。这说明,意义与图像相结合,同时借助话语的帮助,即“言—象—意”系统,乃是真理的有效表达方式。
其实,绘画即哲学的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同样存在。黑格尔曾经明确地说哲学“是艺术与宗教的统一”[1],把艺术看成哲学的一部分,绘画也是其中一个环节。黑格尔认为,真正完美的绘画取决于“亲切的情感和深心的苦乐所构成的较深刻的由精神灌注生命的内容意蕴”[2],此种意蕴只在基督教浪漫型艺术里成为中心内容,并且有合适的完美的形式来配合,呈现出“主体心灵和神的和解”的理想,即主体“自己与神一体的亲切情感”,亦即宗教的爱[3]。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内在的理想(即艺术美)属性规定绘画本质,而绘画也因其显现绝对精神的美而具备哲学意义。海德格尔在探讨艺术作品的本原问题时,谈到凡·高描绘的一双农鞋及其“显露”性质。在这里,“显露”使得观众知道真实的鞋是什么,既有作为器物存在的鞋,也有隐藏在此器物存在后面的原初生活场景与众多事物关系,前者借助感性直观的“看”去发现,后者借助哲学沉思去领悟。不过,海德格尔指明,凡·高的绘画与其说让人们看到了器具是什么,不如说让“器具的器具性第一次真正露出了真相”。[4]因此,不能仅仅只是用眼睛去“看”画之形式,而是应该用“思”去发现画之真理,发现画家要揭示的东西。这意味着,绘画就是真理之思的表达方式。
有关艺术美学方法论的文章
对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来说,传统哲学美学过分关注美与美感判断的本质,却过分忽视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审美经验事实,导致抽象思辨方法盛行,而科学的美学分析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艺术美学及其分析方法的意义所在。例如,为了对某件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考虑这件作品是否符合人们自己的美感需要,而是要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内涵是什么,分析这种情感与精神是否得到了准确的、有效的表现。......
2023-08-22
1947年,米格林被撤销了通敌罪,但被裁定为造假罪,判处一年监禁。但是,以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为己任的“艺术美学”并未得到广泛承认,更不用说确立艺术美学的方法论。至今,西方学术界仍然广泛使用“美学与艺术理论”这种说法,较少使用“艺术美学”这个说法。这是传统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表明艺术美学是一个值得深入开掘的领域。......
2023-08-22
从审美文化角度看待这一历史现象,我们不应过分强调“高考生”的智力差异,仿佛“艺术生”群体的智力水平低于其他学生。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文化性质与地位,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传统美学的局限性,重视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现象对于重构艺术概念的意义。从西方思想文化及其传播历史来看,这些艺术形式通常由哲学家们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文化是理解艺术概念的逻辑前提。......
2023-08-22
艺术作品面向文化共同体发挥其公共审美作用,有多种途径。精神导向力是艺术审美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共同的信仰、信念等深层精神内涵指引人们行为的牵引力、驱动力、感召力、影响力。周文王也得到了天下称其为贤能的美誉。这是艺术具有美德建构力的基础所在。这种艺术有时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熏陶、感染人们,有时则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去唤醒、激励人们,其宗旨都是要以艺术的方式引导人们养成善良的德行。......
2023-08-22
山水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展示了独特的自然景象及其审美经验。我们通过考察孟浩然的山水诗将会发现,山水诗具有集艺术与哲学于一体的话语传统,旨在通过诗话的方式阐述人的生存环境理想,或称人居理想,而不是单纯为了描述自然美或艺术美。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诗话的环境美学。......
2023-08-22
然而,有人怀疑是否存在“审美文化”。在这些怀疑者看来,既然有文学艺术及其审美价值,审美文化概念就是多余的;而将文学艺术之外的文化现象称作“审美文化”似乎说不通。从审美文化角度而不是“美的艺术”角度看待艺术的发展历史,重审艺术史,建构以艺术为基础的审美文化史,势所必然。艺术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造史、艺术作品编年史,更像是文化资源的审美选择史。......
2023-08-22
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双重性格。这导致艺术作品离不开社会物质与技术条件的支持,具有先天的物质实践特性。注重笔墨技术的山水画理论,促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拓展,一是精神化、哲学化方向。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追溯绘画源流,指明绘画宗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表明艺术作品的价值指向伦理道德与宇宙本质。艺术审美价值的另一个拓展方向是物质化、世俗化。......
2023-08-22
于此可见,经学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思想文本之主体、学术思想之主干;舍经学,中国传统思想将失掉根本和灵魂。顺应这种批判传统之历史潮流,作为新文化运动之“学术版”“文化版”,疑古派非常明确地把破坏传统,尤其是打倒孔家店、彻底废黜经学,作为其学术目标和旨归。顾颉刚明确表示,疑古派之工作,就是要痛批经学之恶,将其送入“博物院”。......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