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代天、人分立的艰辛与收获

汉代天、人分立的艰辛与收获

【摘要】:论及古代中国的天人意识,人们较多关注“天人合一”。但是,实际上,汉代的天、人存在明确的界限。这显然是将人与天放在相对的位置,倡导勤勉劳作,反对懒惰倦怠。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井盐生产类型的画像砖就直观地描述了汉代开发自然资源、征服自然世界的状况,表明人类与自然是分立的双方。这表明汉代时期非常清楚一个事实,只有人类的艰辛付出,才能收获自然的馈赠。这意味着,人类与自然是彼此不同、相互分立的两个方面。

论及古代中国的天人意识,人们较多关注“天人合一”。但是,实际上,汉代的天、人存在明确的界限。据《淮南子》所述,天是“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而人是“偶嗟智故,曲巧伪诈,所以俯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因而,所谓“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人者,与俗交者也”。[10]如此看来,循天、随人,在汉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精神境界。为此,汉代政府官员普遍提倡“休劳用供,因弊乘时”,如果“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勌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11]。这显然是将人与天放在相对的位置,倡导勤勉劳作,反对懒惰倦怠。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井盐生产类型的画像砖就直观地描述了汉代开发自然资源、征服自然世界的状况,表明人类与自然是分立的双方。

图9-1 盐井画像砖(拓本,成都出土)[12]

图9-2 盐场画像砖(拓本,成都出土)[13]

四川成都扬子山1号汉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重庆博物馆藏)使用全景构图,采用减底凸刻手法,辅助阴线刻的手法,描绘井盐生产的基本过程与特点,画面中的井架与劳工所占空间比例十分突出。画中山势耸立,树木参差其中,右上角还有射猎山中走兽的情形。扬子山2号汉墓出土的《盐场画像砖》(国家博物馆藏),井架与劳工所占空间比例大为缩小,而山林猛兽所占空间比例大为增加,而且山峦形象更加丰富多变,还有飞禽走兽出没、奔逃于山林之中,有猎人在追踪、射猎走兽。画面中的山体形态变化丰富,空间关系清晰有序;树木的安排,既有附着于山坡之上的,也有穿插在沟谷之间的,增加了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变化性,具有显著的艺术性。

这两件作品的山水图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一方面,它们显示了汉代井盐生产条件非常艰苦。画面中猛兽出没与猎人射杀的片段,表明整个井盐生产活动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同时,劳工们大多弯腰驼背,或屈膝跪地,还有的负重穿行于山林曲径或山间栈桥,表明生产技术条件极端低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艰难困苦。但在另一方面,它们也见证了汉代人民征服自然、谋求发展的坚强意志。早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力主“壹山泽”[14],加强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开发,以便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国土资源,其具体标准是,山林占十分之一,水泽占十分之一,河流占十分之一,城市与道路占十分之四[15]。在商鞅看来,这是保障粮食与财物供给,应对战备需要,建立强盛国家的基本政策。汉代贾谊认为,优秀的帝王应该做到三年农耕而有一年储备,九年农耕而有三年储备,三十年则有十年储备,否则,一旦“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16]。假如将这种结局当做天意所为,无可奈何,那就错了。在贾谊看来,这其实是缺乏远虑的结果,因此,帝王应该有忧患意识,善于审时度势、谋划长远,使臣民无懒惰,国家久长安

显然,从实践的角度看,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与扶持,并非自然将其物质资源自动地、直接地供给人类,而是需要人类去主动地、努力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这表明汉代时期非常清楚一个事实,只有人类的艰辛付出,才能收获自然的馈赠。这意味着,人类与自然是彼此不同、相互分立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