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南都赋》在文本叙述上并未强调游女形象的神性特点,李善的注释也回避了神性内涵的诠释。这种神性的特点,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意味着,游女或神女获得了客体化的身份与本体论的意义。由此,游女不再是神性的精神符号,而是真正的神,是超越世俗、穿越时空、屹立天地的神。......
2023-08-22
如果说前述的道德主义与神化主义诠释,都是从精神上显露游女形象的崇高与神圣色彩,使得游女形象高居神坛之上,凌驾于人性之上,那么,另外一种旨在直面人性、唤醒人情的人本主义诠释方式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人本主义诠释广泛出现在文学领域,其特点在于借用游女典故来表达人的情感与精神。如李白《惜余春赋》云:“惜余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汉之曲兮江之潭,把瑶草兮思何堪。想游女于岘北,愁帝子于湘南。”这是借襄阳岘山游女之思,感慨岁月流逝、愁绪绵长。在这里,游女意象保留了明显的神性气质,但主要表现为寄托人的情感与精神的特殊符号。苏轼《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云:“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雨细风微,雨足如霜挽纻衣。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苏轼在这里将过去广泛传唱的汉江游女转借为江南游女,表达还归旧居的心念,表明女性角色构成了精神与心灵回归的载体。这类作品对游女形象的抒情,表明游女已经转化为凡夫俗子的情感与精神归宿,体现了独特的女性崇拜、女性依恋,蕴藏了兼容感性与理 性、穿越现实与理想、沟通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审美信仰。
作为襄阳籍的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对游女形象的文化体验与解读值得关注。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在这里,孟浩然没有明说是否真的存在游女其人其事,而是点明游女其人其事的传说性质。因此,在孟浩然的这首诗中,游女形象本质上不是一个历史对象,而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的叙事功能不是为了呈现游女形象及其精神特质,而是指向人的自我精神与情感,借以凸显人的内在精神的淡静与清旷。这意味着,孟浩然诗的叙事基础,既不是道德隐喻,也不是神化解说,而是人本主义的性情表达。这提醒我们,被广泛评述的孟浩然的清淡诗风,蕴藏了游女精神的滋润;或者说,以孟浩然为代表,清淡诗风离不开独特的女性意识或女性情结。
这种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同样存在于王维的作品。王维《山居秋暝》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的浣女既是男性角色“王孙自可留”的参照,也是全诗意境的参照,使得山水诗的禅意脱去了单纯的玄思、高妙,充盈了现实而活泼的人性本色。这意味着,在王维的诗中,体现精神优雅、品性高洁的女性意识已经与文人雅士的男性角色、山水情结相互融洽,形成了兼容自然本性与道德自觉、融会感官审美与精神自足的精神境界。这正是艺术作品能够表达“言外之意”“象外之味”的逻辑基础。
游女情结或女性意识在文学叙事中的广泛盛行,成为重构诗学理论以及游女意象内涵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动力。晚唐司空图曾经如此解释二十四诗品之一的“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17]这里的“可人”可以代表“心心相印的人”“眉目清秀的人”,具有“冰清玉洁”“超乎尘俗”的身份特点,让人的神情“清爽而淡泊”。[18]不过,司空图所说“玉人”是否与女性审美意识相关,暂时难以断定。但是,清代方玉润对《汉广》游女形象的解释,堪称是对王维、孟浩然诗所涉女性意识的注解与理论拓展。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认为,《汉广》是一首表达男女思慕的樵歌。方玉润承认《汉广》一诗“言外别有会心”,但他同时强调,这种言外之意“不可以迹相求”,如《毛诗序》将《汉广》视为周王德政的表述,致使《汉广》所说“翘翘错薪”毫无着落,使文本变成了“虚衍”的话语。方玉润由此得出结论,《汉广》诗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男女之恋“以礼自持”,而在于“发情止义”。[19]也就是说,这首诗的核心意义不是标榜文王的礼义道德,而是标榜人的自然本性。
显然,我们不能无视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审美符号,包括游女、神女符号,以及这些符号在表达人本主义精神方面的叙事美学意义。
有关艺术美学方法论的文章
张衡的《南都赋》在文本叙述上并未强调游女形象的神性特点,李善的注释也回避了神性内涵的诠释。这种神性的特点,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意味着,游女或神女获得了客体化的身份与本体论的意义。由此,游女不再是神性的精神符号,而是真正的神,是超越世俗、穿越时空、屹立天地的神。......
2023-08-22
对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来说,传统哲学美学过分关注美与美感判断的本质,却过分忽视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审美经验事实,导致抽象思辨方法盛行,而科学的美学分析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艺术美学及其分析方法的意义所在。例如,为了对某件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考虑这件作品是否符合人们自己的美感需要,而是要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内涵是什么,分析这种情感与精神是否得到了准确的、有效的表现。......
2023-08-22
1947年,米格林被撤销了通敌罪,但被裁定为造假罪,判处一年监禁。但是,以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为己任的“艺术美学”并未得到广泛承认,更不用说确立艺术美学的方法论。至今,西方学术界仍然广泛使用“美学与艺术理论”这种说法,较少使用“艺术美学”这个说法。这是传统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表明艺术美学是一个值得深入开掘的领域。......
2023-08-22
首先,在公共社会与文化系统中,艺术不能驾驭在社会群体或公共审美法则之上,个人的审美趣味不能傲然于社会与公共审美标准之外,否则,美学或艺术理论就有可能在精神上纵容新的神祇,纵容一种被人们容易忽略掉的“审美特权”。审美特权通常以独立自主的个体自由精神为基础,超然于公共道德与公共审美需求之外,并且容易化身为政治特权、经济特权、文化特权。在这时候,公共趣味而不是个人趣味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准则。......
2023-08-22
艺术作品面向文化共同体发挥其公共审美作用,有多种途径。精神导向力是艺术审美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共同的信仰、信念等深层精神内涵指引人们行为的牵引力、驱动力、感召力、影响力。周文王也得到了天下称其为贤能的美誉。这是艺术具有美德建构力的基础所在。这种艺术有时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熏陶、感染人们,有时则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去唤醒、激励人们,其宗旨都是要以艺术的方式引导人们养成善良的德行。......
2023-08-22
山水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展示了独特的自然景象及其审美经验。我们通过考察孟浩然的山水诗将会发现,山水诗具有集艺术与哲学于一体的话语传统,旨在通过诗话的方式阐述人的生存环境理想,或称人居理想,而不是单纯为了描述自然美或艺术美。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诗话的环境美学。......
2023-08-22
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双重性格。这导致艺术作品离不开社会物质与技术条件的支持,具有先天的物质实践特性。注重笔墨技术的山水画理论,促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拓展,一是精神化、哲学化方向。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追溯绘画源流,指明绘画宗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表明艺术作品的价值指向伦理道德与宇宙本质。艺术审美价值的另一个拓展方向是物质化、世俗化。......
2023-08-22
线条是图像语言的重要形式,尤其是绘画领域的核心语言。在绘画领域出现了点画法之后,线条仍然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在绘画创作中,线条的审美表现意义是多方面的。白纸上的一根线条,既是分隔两个单元,也是区分两个世界。若干线条的处理,就使得某种画面形象跃然于纸上,让人惊叹线条的绝妙表现能力。线条美的创造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性格、爱好、趣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会偏爱不同的线条及其描绘方式。......
2023-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