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审美文化形象,《诗经·汉广》中的游女在实质上就是“游女意象”。从审美文化的源流来看,游女意象应该源自汉江游女。作为审美文化创造的产物,《诗经》游女是情感的、诗意的、想象的形象,是诗性智慧的结晶。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先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知道游女(意象),然后根据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某种逻辑关系去反推,认为古代汉江流域出现过游女,甚至有人再依据这样的结论认为古代汉江流域确实出现过游女。......
2023-08-22
这里所说的“观念游女”,其“观念”不同于前述的“现实”与“意象”。现实游女是与历史上的某种实际情况相关联的,而意象游女则是与某种文学艺术作品相关联的,二者均有其实存对象作为依据。而观念游女却直接与人的某种意志、信念、道德价值观相关联,不需要任何感性的实际的东西作为依托,可以说是纯粹的精神形象。观念游女通常以隐喻的方式存在于历代文本中,并借助看不见的“意味”“内涵”被某些人阐述出来。
《诗经·周南·汉广》文本中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其文字不多,字面意义即使存在歧义,也并不复杂。但《诗经》的编辑者对这几个文字蕴藏了何种心思,却是字面上看不出来的。后人对此展开了许多解释。比如《毛诗序》说它体现“文王之德”,给“游女”添加了内在的精神层面的道德意义。这一层意义只能借助古代历史、孔子语录加以立论,而这种立论本身是否绝对确切,争议颇多。要简单地说《毛诗序》所论题旨毫无道理,似乎过于武断。这里就涉及信念与道德价值观念的取向问题,它既不同于经验认知,也不同于情感判断。实际上,诗经时代与孔子时代将某种道德价值与精神信念附着在“游女”身上,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而孔子时代之后,伴随社会观念的变迁,人类思想方式的变化,附着在“游女”身上的道德价值与精神信念必然因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进而要重审孔子与孔子时代对游女意义的诠释。这种意义的重审或重释也是十分自然且正常的选择。
那么,观念游女的存在方式又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就是上述道德生活领域。由于受南北社会与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南北道德观念与生活方式并不相同。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北方讲究女子婚嫁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服从“三从四德”的道德条规,而南方可能显现出自由恋爱、私定婚姻的特点。南方的自由恋爱、私定婚姻方式通过“游女”之“游”来体现,表明古代汉江女子属于嬉戏于户牗庭院之外、游乐于大庭广众之下的人物。这种差异原本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地域差别,二者各自放在自身的地域文化范围内,不会有任何疑难问题,但若放到南北文化统一格局上看,南方游女习俗在北方道德观念中就成了极其异端的表现方式,有可能冲击北方的婚姻观念与制度。由地域文化差异演变而成的价值观念上的文化冲突,最终必然要求某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价值选择与制度设计,而不可能二者并驾齐驱。在这种情况下,代表北方文化的《诗经》将“游女”当做道德符号,用于讽喻汉江文化,标榜北方文化的正统性,就再自然不过了。
隐藏在汉江游女背后的这种道德文化诉求与价值观念的具体内涵,当然不会固定不变。魏晋时期儒家道德规范松弛,游女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随之发生了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人伦规范转向神仙意志,导致游女的神化。如果说人伦规范强调的是社会道德秩序优先,那神仙意志强调的就是自由意志优先。前者意味着个人首先应该服从社会意志,后者意味着个人应该追求自由意志、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具体表现便是对儒家传统规范的反叛,是自我人格意识的觉醒。因而,魏晋时期游女的神化实际上表明了人对自由意志、自我人格的精神向往与追求,是新道德对旧道德的叛逆。游女还是游女,而其具体的道德内涵、价值诉求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魏晋时代的人们还没能迅速、普遍地认识和理解社会意志与个人自由的复杂关系,便容易将自由意志看成超越社会日常生活之外的另类生存状态,神仙式的游女便成了人格自由生存的化身,也成为与世俗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事迹便具有超人的神性特征,进而成为人的自由意志与生存理想的直接载体。因此,要把孔子时代的游女意象与魏晋时代的游女意象简单等同,恐怕是说不通的。
有关艺术美学方法论的文章
作为审美文化形象,《诗经·汉广》中的游女在实质上就是“游女意象”。从审美文化的源流来看,游女意象应该源自汉江游女。作为审美文化创造的产物,《诗经》游女是情感的、诗意的、想象的形象,是诗性智慧的结晶。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是先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知道游女(意象),然后根据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某种逻辑关系去反推,认为古代汉江流域出现过游女,甚至有人再依据这样的结论认为古代汉江流域确实出现过游女。......
2023-08-22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但这并没有影响后人对游女形象及其生活情形的审美想象与艺术建构,而且这种审美想象和艺术建构的热情似乎有增无减。其实,这里所说的“游女其人”,主要针对“审美文化”范畴中的游女人物形象,并非针对古代汉江流域现实生活中的游女人物形象。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汉江游女,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主要体现为现实性、意象性、观念性这三种形象,并留存在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领域,保持着三种不同的文化性格。......
2023-08-22
就汉江游女形象的性质与内涵来说,意象游女是自《诗经》记载以来最重要的内容。这意味着汉江游女形象及其事迹首先并且主要是以文学或艺术方式存在于历史中。与此类似,意象性的汉江游女虽然存在于文学艺术史,存在于精神性的审美文化史,但这并不等于说汉江游女就绝对是虚构的、不真实的。这便是文学艺术的深远意境,这便是汉江游女在文学诗意中的真实性存在与无限性价值。......
2023-08-22
以阐述生命哲学为内容的哲理散文集中论述的是生命在宇宙中的主体性和由此而来的生命主体观念与母性宇宙观念,其观点颇受泰戈尔的影响。......
2023-12-03
汉江游女源出于《诗经》,但如果依据《诗经》成书的渊源,汉江游女应该源于古代歌谣。歌谣中的游女意象是我们理解游女意象表达方式的重要环节。按照文学史的一般解释,《诗经·周南》所收11首诗均源出古代周南地区的地方歌谣。由于《汉广》明确表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人们通常认为这属于汉江流域的歌谣。也就是说,《汉广》所传唱的游女意象的确源自“汉江游女”,这正是《汉广》一诗的题旨所在。......
2023-08-22
哲学的前提批判不仅意味哲学具有自己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特殊的思维方式,而且意味哲学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正是对哲学的“表述”与“表达”两种职能的双重否定,对哲学的“科学化”和“文学化”两条道路的双重封闭,引发了我对哲学的存在方式的新的理解。“表征”,是哲学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整个传统哲学都以寻求某种“终极性”存在的方式提出问题,并以各自所确认的“终极性存在”来作为生活意义的“最高支撑点”。......
2023-11-17
海德格尔经过长期的思考后提出要把“存在”与“存在者”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传统本体论所研究的“存在”实际上都是指“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从而把两者混为一谈了。这就是说,传统形而上学向存在提问的方式本身就错了,这种错误把它引向了一条迷途。海德格尔认为,正确的提问应该是“存在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
2024-02-02
时尚之象的动态显现类似于气氛式显现和交互式显现的对应。所以,时尚感是时尚之象动态显现过程中散发出来的独特气韵,具有强大的魅力、生动性和生命力。总之,时尚之象的显现与时尚的交互主体性有关,依赖于时尚主体的在场,也依赖他人的关注、模仿与追逐,否则只能是时尚之器而非时尚之象。......
2023-06-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