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实游女:追寻汉江古代人物与事迹

现实游女:追寻汉江古代人物与事迹

【摘要】:现实游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游女人物与事迹。在今天,出于对地方文化研究与建设的迫切需要,追寻古代汉江流域现实生活中的游女形象及其事迹的努力,显得更加迫切。我们不能说今后对汉江游女的现实性身份的求证完全缺乏可能条件,但在今天,汉江游女的形象与事迹主要停留在“意象性”和“观念性”层面。这就是说,我们绝不能因其现实性身份的可疑而否定汉江游女其人其事的存在地位与历史地位。

现实游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游女人物与事迹。虽然现实游女这个说法用来指称古代汉江流域曾经存在过的现实人物与事迹,但是,实际上,这种现实性的游女究竟是否真的在古代汉江流域出现过?是否只是《诗经》借助其他地区的类似人物与事迹来谈论汉江流域古代风俗民情?或者甚至只是《诗经》通过凭空构想的人物与事迹来谈论汉江流域古代风俗民情?所有这些疑问在今天很难得到解答。

自《诗经》问世之后,试图追寻游女形象的真实性及其事迹的努力没有中断过。朱熹《诗经集传》断言:“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如《大堤》之曲可见也。”这让很多人相信《诗经》所记载的汉江游女确有其人其事。不过,朱熹断言“其女好游”中的“游女”同《诗经》所说的“游女”是不是完全等同的人物形象,这值得怀疑。换句话说,有关汉江流域游女风俗的历史事实与《诗经》所说“游女”形象的历史真实性是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的。当然,这并不能阻止人们的好奇心去探索《诗经》游女的真实性与现实性。在今天,出于对地方文化研究与建设的迫切需要,追寻古代汉江流域现实生活中的游女形象及其事迹的努力,显得更加迫切。这种努力也体现在诸多方面。

一种是暗示性质的。这广泛地见于对古代文献典籍注释的频繁引证。古代文献的注释家们常常在那些出现了与汉江游女有关的“游女”“神女”之类的诗文后边,引证一些更早的文献,表明这里所描述的“游女”或“神女”源自《诗经》早就提到过的汉江游女。[2]尽管他们并没有明确地声明是否相信真的存在过汉江游女,也没有明确地声明他们所引证的文献材料是否确实可以用来阐明此处所描述的“游女”或“神女”身份的确定性与历史渊源性,但是,对读者来说,这些注释家们的做法确实有意或无意地让人相信汉江确曾出现游女。

另一种则是有意为之。有一些研究家会借助各种古代文献作品以及零星史料去求证汉江游女身份的历史真实性。由于古代文献作品的描述大多具有文学性质,零星的史料则往往散乱,而且似乎与更早的文学作品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难以澄清文献作品与史料记载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何种性质。于是,所谓考证便成了另类的叙事作品,而不是严谨的历史研究与求证。它们虽然有意为之,却缺乏可信之处,并不能让后人看出汉江游女的历史真实性。[3]

无论是“暗示”还是“有意为之”,游女的现实性都涉及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其真实的社会身份是什么?她究竟是汉江边的平常女子,还是到汉江边游乐、嬉戏的贵族女子,抑或是汉江边的青楼女子?千百年来,一直有人疑惑、追问,但并无可靠的结论。我们不能说今后对汉江游女的现实性身份的求证完全缺乏可能条件,但在今天,汉江游女的形象与事迹主要停留在“意象性”和“观念性”层面。这就是说,我们绝不能因其现实性身份的可疑而否定汉江游女其人其事的存在地位与历史地位。只不过,我们针对汉江游女其人其事的探究需要从“意象性”与“观念性”领域着手,即从情感或审美领域、道德领域着手,而不是从经验事实领域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