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艺术美学方法论:揭示艺术审美力的基本意义

艺术美学方法论:揭示艺术审美力的基本意义

【摘要】:首先,在公共社会与文化系统中,艺术不能驾驭在社会群体或公共审美法则之上,个人的审美趣味不能傲然于社会与公共审美标准之外,否则,美学或艺术理论就有可能在精神上纵容新的神祇,纵容一种被人们容易忽略掉的“审美特权”。审美特权通常以独立自主的个体自由精神为基础,超然于公共道德与公共审美需求之外,并且容易化身为政治特权、经济特权、文化特权。在这时候,公共趣味而不是个人趣味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准则。

以公共审美价值观审视艺术作品,我们需要充分重视艺术作品的公共审美作用。艺术的公共审美作用是一种公共文化影响力,其宗旨在于履行公共文化职能,也就是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现实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活动机制结合起来。这是公共社会与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在公共社会与文化系统中,艺术不能驾驭在社会群体或公共审美法则之上,个人的审美趣味不能傲然于社会与公共审美标准之外,否则,美学或艺术理论就有可能在精神上纵容新的神祇,纵容一种被人们容易忽略掉的“审美特权”。审美特权通常以独立自主的个体自由精神为基础,超然于公共道德与公共审美需求之外,并且容易化身为政治特权、经济特权、文化特权。例如,从自然人角度来看,政府官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自由审美与闲暇消费权利。有些政府官员就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同样付出了辛勤劳动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劳动,自己应该享受与普通民众一样的私人消闲权利。但是,他们不应该忽视这样的事实,由于他们在公共事务活动中比普通民众享有更多支配公共资源的权力,因而他们应该比普通民众承担更多职责;同时,由于这种权力,他们的私人休闲活动可能侵占公共资源,因而他们的闲暇消费必须接受监督与制约。同样的道理,艺术创造可以属于私人事务,只受个人趣味的影响,但是,当艺术创造需要消耗或面向公共资源时,它就要接受公共文化的评判,接受公众或公共文化的监督。在这时候,公共趣味而不是个人趣味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准则

其次,艺术审美作用的发挥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精神意义,如情操培养、修养训练,而是建立在公共资源消费的基础上,凝聚文化精神,建构文化共同体。基于个人趣味的艺术审美活动,有可能不需要消耗任何物质资源,但是,要把艺术作品变成公共审美对象,变成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审美财富,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物质与精神资源。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制度保障,艺术作品很难实现公共审美价值。传统美学提供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精品的目录清单,但它们不一定属于公共审美范畴。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座展览馆或博物馆为公众展示较为系统的中国传统艺术,即使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九十多万件历代书画,新中国成立至今,绝大部分尚未公开展出”[19]。17—19世纪,中国传统园林曾经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园林史与园林美学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化推广十分有限,削弱了中国艺术的海外影响力。直到今天,大量的艺术成果并不属于公共文化范畴,有的甚至只属于少数私人所有,其他人要么无缘面对,要么只能面对复制品;更有大量艺术作品以国有或公有的名义变成少数权力机构或利益集团的收藏品,并不面向公众或全社会开放。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如何有意识地突破自我壁垒,自觉服务于公共文化需要,也是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另外,艺术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可以用于改善或推进社会活动机制的综合运行质量。艺术审美力概念并不是艺术或艺术审美概念与文化力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艺术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事实,将美学、艺术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充分理解艺术对整个社会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影响力。强调艺术审美力概念,并不是要否定艺术的传统审美价值观,如在道德上净化人的心灵,在认识上完善人的智慧,在情感上满足人的愉悦,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文化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化的现实需要,突出艺术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服务于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实际上,艺术能够伴随人类发展进程的始终而不消失,就得益于艺术所固有的公共审美价值与功能。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即卷轴画的形式来贯穿整个表演活动,向全世界直观而优雅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底蕴,阐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公共审美力。

总之,具有公共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并不只是用来改善个人精神世界或思维方式,而是要改善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其物质实践价值紧密相依。首先,艺术作品既是技术实践的内容,也是技术实践的产物。西方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一直在争论艺术作品的精神性与物质性、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哪一方面是本质的、最重要的。但实际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实践的产物,它是精神与物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至于艺术的精神性与物质性、形式与内容之间谁是本质的、最重要的,取决于艺术实践本身的特点。我们不能撇开艺术实践自身的现实性与整体性,把艺术实践必然涉及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为地分割开来,再主观地确定艺术的精神或物质方面比另一方面更加重要、更为本质。其次,由于人与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实践特点,导致人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绝不会停留在单纯的精神需要属性上,而是要诉诸具体的实践需要的满足。例如通过音乐传递人的情感,通过绘画表达人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艺术欣赏获得精神的愉悦,通过住宅装饰获得居住的舒适,通过电影电视传播某种思想、观念、文化信息,等等,通过产品外观设计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所有这些都是艺术审美价值的现实体现,并且超越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简单分界,体现了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交融。这意味着,艺术审美价值不仅能够改善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同样能够改善整个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