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面向文化共同体发挥其公共审美作用,有多种途径。精神导向力是艺术审美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共同的信仰、信念等深层精神内涵指引人们行为的牵引力、驱动力、感召力、影响力。周文王也得到了天下称其为贤能的美誉。这是艺术具有美德建构力的基础所在。这种艺术有时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熏陶、感染人们,有时则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去唤醒、激励人们,其宗旨都是要以艺术的方式引导人们养成善良的德行。......
2023-08-22
以公共审美价值观审视艺术作品,我们需要充分重视艺术作品的公共审美作用。艺术的公共审美作用是一种公共文化影响力,其宗旨在于履行公共文化职能,也就是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现实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活动机制结合起来。这是公共社会与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在公共社会与文化系统中,艺术不能驾驭在社会群体或公共审美法则之上,个人的审美趣味不能傲然于社会与公共审美标准之外,否则,美学或艺术理论就有可能在精神上纵容新的神祇,纵容一种被人们容易忽略掉的“审美特权”。审美特权通常以独立自主的个体自由精神为基础,超然于公共道德与公共审美需求之外,并且容易化身为政治特权、经济特权、文化特权。例如,从自然人角度来看,政府官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自由审美与闲暇消费权利。有些政府官员就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同样付出了辛勤劳动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劳动,自己应该享受与普通民众一样的私人消闲权利。但是,他们不应该忽视这样的事实,由于他们在公共事务活动中比普通民众享有更多支配公共资源的权力,因而他们应该比普通民众承担更多职责;同时,由于这种权力,他们的私人休闲活动可能侵占公共资源,因而他们的闲暇消费必须接受监督与制约。同样的道理,艺术创造可以属于私人事务,只受个人趣味的影响,但是,当艺术创造需要消耗或面向公共资源时,它就要接受公共文化的评判,接受公众或公共文化的监督。在这时候,公共趣味而不是个人趣味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准则。
其次,艺术审美作用的发挥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精神意义,如情操培养、修养训练,而是建立在公共资源消费的基础上,凝聚文化精神,建构文化共同体。基于个人趣味的艺术审美活动,有可能不需要消耗任何物质资源,但是,要把艺术作品变成公共审美对象,变成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审美财富,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物质与精神资源。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制度保障,艺术作品很难实现公共审美价值。传统美学提供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精品的目录清单,但它们不一定属于公共审美范畴。中国至今还没有一座展览馆或博物馆为公众展示较为系统的中国传统艺术,即使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九十多万件历代书画,新中国成立至今,绝大部分尚未公开展出”[19]。17—19世纪,中国传统园林曾经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园林史与园林美学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化推广十分有限,削弱了中国艺术的海外影响力。直到今天,大量的艺术成果并不属于公共文化范畴,有的甚至只属于少数私人所有,其他人要么无缘面对,要么只能面对复制品;更有大量艺术作品以国有或公有的名义变成少数权力机构或利益集团的收藏品,并不面向公众或全社会开放。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如何有意识地突破自我壁垒,自觉服务于公共文化需要,也是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另外,艺术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可以用于改善或推进社会活动机制的综合运行质量。艺术审美力概念并不是艺术或艺术审美概念与文化力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艺术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事实,将美学、艺术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充分理解艺术对整个社会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影响力。强调艺术审美力概念,并不是要否定艺术的传统审美价值观,如在道德上净化人的心灵,在认识上完善人的智慧,在情感上满足人的愉悦,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文化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化的现实需要,突出艺术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服务于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实际上,艺术能够伴随人类发展进程的始终而不消失,就得益于艺术所固有的公共审美价值与功能。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即卷轴画的形式来贯穿整个表演活动,向全世界直观而优雅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底蕴,阐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公共审美力。
总之,具有公共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并不只是用来改善个人精神世界或思维方式,而是要改善整个人类、整个世界,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其物质实践价值紧密相依。首先,艺术作品既是技术实践的内容,也是技术实践的产物。西方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一直在争论艺术作品的精神性与物质性、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哪一方面是本质的、最重要的。但实际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实践的产物,它是精神与物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至于艺术的精神性与物质性、形式与内容之间谁是本质的、最重要的,取决于艺术实践本身的特点。我们不能撇开艺术实践自身的现实性与整体性,把艺术实践必然涉及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为地分割开来,再主观地确定艺术的精神或物质方面比另一方面更加重要、更为本质。其次,由于人与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实践特点,导致人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绝不会停留在单纯的精神需要属性上,而是要诉诸具体的实践需要的满足。例如通过音乐传递人的情感,通过绘画表达人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艺术欣赏获得精神的愉悦,通过住宅装饰获得居住的舒适,通过电影电视传播某种思想、观念、文化信息,等等,通过产品外观设计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所有这些都是艺术审美价值的现实体现,并且超越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简单分界,体现了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交融。这意味着,艺术审美价值不仅能够改善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同样能够改善整个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产方式。
有关艺术美学方法论的文章
艺术作品面向文化共同体发挥其公共审美作用,有多种途径。精神导向力是艺术审美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共同的信仰、信念等深层精神内涵指引人们行为的牵引力、驱动力、感召力、影响力。周文王也得到了天下称其为贤能的美誉。这是艺术具有美德建构力的基础所在。这种艺术有时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熏陶、感染人们,有时则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去唤醒、激励人们,其宗旨都是要以艺术的方式引导人们养成善良的德行。......
2023-08-22
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双重性格。这导致艺术作品离不开社会物质与技术条件的支持,具有先天的物质实践特性。注重笔墨技术的山水画理论,促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拓展,一是精神化、哲学化方向。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追溯绘画源流,指明绘画宗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表明艺术作品的价值指向伦理道德与宇宙本质。艺术审美价值的另一个拓展方向是物质化、世俗化。......
2023-08-22
依据这一见解,几乎所有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活动、事物与现象,都可以看成是文化的内容。[7]也有一些美学家从积极、肯定的层面阐述了审美文化的性质与意义。叶朗认为,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活动中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具体地说就是艺术作品、审美意识、审美创造与鉴赏,它们构成审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023-08-22
从审美文化角度看待这一历史现象,我们不应过分强调“高考生”的智力差异,仿佛“艺术生”群体的智力水平低于其他学生。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文化性质与地位,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传统美学的局限性,重视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现象对于重构艺术概念的意义。从西方思想文化及其传播历史来看,这些艺术形式通常由哲学家们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文化是理解艺术概念的逻辑前提。......
2023-08-22
对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来说,传统哲学美学过分关注美与美感判断的本质,却过分忽视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审美经验事实,导致抽象思辨方法盛行,而科学的美学分析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艺术美学及其分析方法的意义所在。例如,为了对某件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考虑这件作品是否符合人们自己的美感需要,而是要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内涵是什么,分析这种情感与精神是否得到了准确的、有效的表现。......
2023-08-22
1947年,米格林被撤销了通敌罪,但被裁定为造假罪,判处一年监禁。但是,以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为己任的“艺术美学”并未得到广泛承认,更不用说确立艺术美学的方法论。至今,西方学术界仍然广泛使用“美学与艺术理论”这种说法,较少使用“艺术美学”这个说法。这是传统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表明艺术美学是一个值得深入开掘的领域。......
2023-08-22
艺术世界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是由艺术性与审美性来支撑的,体现了人类对精良制作方式和情感愉悦方式的追求,构成人类谋求幸福生活或诗意生存的基础。艺术作品和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物品就是在审美性与艺术性基础上被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从人的实践本性来看,艺术作品就是审美精神的本质载体。其次,艺术作品在审美活动中呈现独立而生动的自身,拓展了人类的自由审美精神。......
2023-08-22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但这并没有影响后人对游女形象及其生活情形的审美想象与艺术建构,而且这种审美想象和艺术建构的热情似乎有增无减。其实,这里所说的“游女其人”,主要针对“审美文化”范畴中的游女人物形象,并非针对古代汉江流域现实生活中的游女人物形象。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汉江游女,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主要体现为现实性、意象性、观念性这三种形象,并留存在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领域,保持着三种不同的文化性格。......
2023-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