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不足,缺少评价标准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不足,缺少评价标准

【摘要】:(一)尚未完全凸显本课程的实践性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三)缺少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对第一轮教学改革进行反思时,笔者就发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缺少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想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中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自主编制一份对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一)尚未完全凸显本课程的实践性

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所以,在本课程教学目标中就着重强调了培养学生引导支持幼儿游戏的能力目标。第二,为了实现学生的能力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教学法,做到理论结合实践,以实现教学改革中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所谓实践教学法,就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某一具有明确知识体系课程,旨在增进理论知识理解,提升专业技能而采取的具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式”[21]。第三,实践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表现为:幼儿园建构游戏技能技巧的模拟练习,利用儿童绘本故事开展表演游戏的模拟实践,模拟组织实施改编或创编后的规则游戏,去幼儿园观察幼儿游戏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观察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与玩具制作。

以上种种实践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需要,因为很多学生向笔者表示,希望能多去几次幼儿园观察学习、听课学习;也未能完全实现培养学生游戏支持与引导的能力目标,因为此目标属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最好在幼儿园的实践情景中去开展教学活动,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听讲讨论、模拟实践是难以奏效的。所以,需要在今后的本课程教学中继续增加实践育人的教学环节,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继续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游戏支持与引导能力目标的实现。

(二)缺少外部教学监控

在教学改革中,笔者采用了行动研究的独立模式,即笔者自己既是行动研究的实施者,又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者。一个人同时扮演两种身份,这样的优势在于随时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及时修正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对课前自学方法、课堂讨论环节时间、学生的教学反馈等,笔者都第一时间进行了调节处理,保证了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也提高了笔者自身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22]

但是在这种独立模式的行动研究中,缺少来自师生之外的教育教学专家、业内同行的外部教学监控,就有可能出现师生双方都没有觉察到的问题,或者犯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沉浸在所谓的成效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强化教师自身的教学监控能力,还需要积极争取外部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同行同事广泛深入交流,或者引入第三方评价标准体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监控,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三)缺少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在对第一轮教学改革进行反思时,笔者就发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缺少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想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中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自主编制一份对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但是,到第二轮教学改革结束时都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仍旧以定性评价为主,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发言、课堂笔记、实践练习、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各占一定比例的分数,然后相加求和,就是学生的总成绩。没有权重、没有赋值,而且对每一项具体内容的评价也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很容易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笔者在给学生打分时常常困惑于:什么样的笔记是优秀的笔记,记多少分合适?略差一些的呢,又是怎样的评判标准?学生掌握建构游戏的技能技巧、表演游戏的技能技巧,什么程度就算优异,什么程度算合格?学生组织的规则游戏,什么程度算学会组织开展规则游戏?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多,然而笔者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好好地分析整理,以至于到学期末仍没有解决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评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