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课堂调控能力研究结果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课堂调控能力研究结果

【摘要】:课堂调控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教学顺序的调整。不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改变各个环节的时间长短,还可以根据当时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根据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即便笔者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中如此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当教学改革进行过半时,仍旧有个别学生和笔者沟通,说他们觉得课堂上总是在讨论,感觉讨论时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是在应付,所以厌倦课堂讨论。

课堂调控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教学顺序的调整。其实笔者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就已经考虑到各个环节的时间是有弹性的,它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多与少、难与易进行调整,当遇到讲授内容较多较难时,笔者会适当缩短回顾时间与讨论时间,延长讲授时间与总结时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当遇到设置的讨论题目较多时,笔者会适当缩短回顾时间和讲授时间,延长讨论时间和总结时间。不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改变各个环节的时间长短,还可以根据当时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根据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比如当笔者观察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或是学生反应迟钝时,笔者就可知道此时学生的听课效率已经降低了,可以考虑让学生尽快进入讨论环节,以刺激学生大脑不同的兴奋点,继续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笔者就会缩短讲授环节的时间,让学生立即展开讨论,讨论后进行小结。有时每堂课会交替进行讲授环节与讨论环节,并且每次讲授与讨论的时间都不长,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每次的讲授与讨论,不容易受“超限效应”或是“疲惫”的影响。

即便笔者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中如此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当教学改革进行过半时,仍旧有个别学生和笔者沟通,说他们觉得课堂上总是在讨论,感觉讨论时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是在应付,所以厌倦课堂讨论。当听到这个教学反馈时,笔者首先反思自己对于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给予的指导不够,需要改进自己指导学生课堂讨论的内容与方法,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发现这可能是由于学生长期习惯于课堂上只听课的接受式学习,很难适应或是不能适应主动式学习,以及主动探究问题答案的发现式学习。同时,又再次给学生讲解课堂讨论的价值,强调课堂讨论是对讲授环节重难点内容的深化,是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应用,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质疑、问题的解决,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彻底吸收内化。最终,笔者为了尊重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偏好,适度减少了课堂讨论的时间与问题,延长了课堂讲授的时间与内容,但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向学生提出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以及充分利用讨论环节进行学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