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模块四: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模块四: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摘要】: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的安排,笔者计划用8课时完成模块四的教学,讲授补充材料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冰冻冰冻既沿用了布依语发音,又形象地说明了游戏内容。可以说,看似简单的“牛拱背”,蕴含了智力、意志力与体力的多重较量。(二)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实践1.讲授环节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有了初步认知后,笔者讲解了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收集、整理。

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的安排,笔者计划用8课时完成模块四的教学,讲授补充材料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内涵、特征、种类,对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发展的价值;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对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收集整理、改编与创编,以及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应用的案例。

(一)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理论

1.讲授环节

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儿时玩过的民间传统游戏,如滚铁环、跳房子、玩泥巴、过家家、翻绳子、打弹弓等,让学生思考民间传统游戏与之前所学的幼儿园游戏的不同之处。接着,引出理论界对“民间游戏”概念的界定,强调民间游戏“主要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12]。进而引出“儿童民间游戏”“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就是流行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因时因地发展变化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以玩耍为目的的娱乐活动。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特征,除了具备民间游戏的特征,如游戏材料简便、操作简单,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开展形式随机灵活、不受限制,还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独特魅力。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种类,可以大致分为角力类、手技类、投掷类、球毽类、灯火类、骑赛类、滑赛类、跑跳类、斗智类、射击类、杂技类、逗物类、生活类等十三种类型,笔者在讲解时对每个类型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了举例说明。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价值,笔者是参照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价值来讲解的,即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也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2.讨论环节

在讲解完关于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基本理论后,笔者先呈现了四个典型的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案例:冰冻冰冻、请白、挤油渣、牛拱背,这四个案例均是笔者在黔西南地区的布依寨里收集整理而成的,具体游戏内容如下:

“冰冻冰冻”这个游戏名称是根据布依语发音和游戏自身的规则而来的,意思是当快要被抓住时,喊一声“冰冻”并且站住不动,就免于被抓到。所以,冰冻冰冻既沿用了布依语发音,又形象地说明了游戏内容。具体玩法:人数要三个人以上,一个人任意抓住另外一个人为赢。首先,先决定一个人负责追,当被追的人在差点要被追到的时候,喊一声“冰冻”,然后站住不能动;追的人就要继续追另外的游戏者,而刚才喊“冰冻”的人是站着不动的,此时,其他任意一人在不被追着跑的时候,趁机去救活他(两人击个手就行),这样他复活后可以继续跑动起来。直到追到任意一个人的时候,此人没有及时喊出“冰冻”,或者喊出了“冰冻”但仍然跑的话,则被追到的那个人则随即扮演负责追人的角色,将游戏进行到底,直到游戏者们都跑累了,不愿意再玩,游戏则结束。

“请白”这个游戏名称是从布依土语翻译而来的,“白”在布依土语里是爸爸的意思,“请”表示尊敬,布依人习惯说话时把请放在前面以示尊敬。这是一个布依族女孩子常玩的游戏,一边唱歌谣,一边围成圆圈做动作。具体玩法:人数要三个人以上,每人抬起一条腿相互搭好,组成“井”字形状,另一条腿一起边蹦跳边转动,嘴里还要唱歌谣:“请白请白,爸爸打我手白,请我跪下来;请白请白,爸爸打我手白,请我伸出手来;请白请白,爸爸打我手白,请我站起来;请白请白,爸爸打我手白,请我转个圈。”歌谣一遍遍重复,一遍遍做跪下、伸手、起来、转圈的动作,直到有人做错动作或是坚持不下来时,游戏才结束。

“油渣”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食物,布依族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颗颗香脆可口的油渣,在伙伴中间挤来挤去,看谁先“出锅”。具体玩法:首先,要选择有一面墙的场地。参加游戏的所有儿童,通过划拳(剪子包子锤)选择靠墙站立的位置。选定位置后,游戏开始。所有儿童靠墙相互推、挤,被挤、推出人墙则算输,输的人自动往墙的最两边站,游戏不停止,直到大家不愿意再玩时,游戏才结束。

“牛拱背”这个游戏是儿童模仿老牛拱背时的样子。具体玩法:儿童两人一组,背靠背,双臂夹在腰间。然后,相互用背部、腰部、臀部、胳膊肘顶、拱对方,直到一方蹲在地上认输,游戏才算结束。

让学生对这四个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讨论分析,讨论分析的内容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特点,以及所反映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开。

3.总结环节

学生发言后,笔者就以上问题对四个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冰冻冰冻”游戏以儿童的奔跑追逐为主,很好地锻炼了儿童的跑动能力、灵敏性和判断力。儿童不仅要在游戏中奔跑追逐,更要随时观察游戏形式,准确地根据游戏形式做出反应。所以,儿童要想在游戏中取胜则需要敏捷的身手和灵敏的判断。

“请白”游戏几乎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布依族儿童接受责罚的场景,包括歌谣中的请白,是直接从布依土语而来的,“请”是布依土语说话前的表达习惯,“白”就是指布依语爸爸。游戏者边跳边唱,讲究同心协力,既锻炼了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与灵活性,又培养了儿童的合作精神。从游戏的歌谣中也可以看出布依族的家庭教育文化,布依儿童做错事,要受到长辈的责罚,有比较严厉的家规。

“挤油渣”这个游戏玩法简单有趣,融入了儿童大胆丰富的想象。首先儿童需要遵守用肩膀、胳膊肘、胯部、腿关节挤、推但不能用手的规则;同时在相互挤推的过程中,儿童要运用一些游戏策略,即如何使自己紧紧贴住墙,而又能很巧妙地把别人挤出来。除了依靠自己的身体力量,儿童还要动脑筋想办法,这样才能在游戏中获胜。

“牛拱背”这个游戏的玩法十分简单,只要有两个人就能玩,场地也没有要求。在游戏中很好地锻炼了儿童的背部、腰部、肘部、腿部力量,以及儿童的持久力、意志力,同时在较量中也考验了儿童对角斗策略的使用。可以说,看似简单的“牛拱背”,蕴含了智力、意志力与体力的多重较量。

(二)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实践

1.讲授环节

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有了初步认知后,笔者讲解了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收集、整理。由于教材中没有涉及此部分内容,笔者只能查找到其他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在收集、整理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时的实践经验,给学生讲解了收集、整理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方法,以及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语言不通,因为了解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往往只会说本民族语言,沟通就比较困难,即便有翻译,也只能意会,难以确切理解;另外,收集到的很多游戏不全面、不完整,只能一知半解,推测着整理。

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改编与创编,包括改编与创编的原则、方法,以及改编后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按照科学性、兴趣性、时代性等原则对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改编,改编的内容包括游戏的玩法、游戏的儿歌、游戏的场地、游戏的材料、游戏的规则等,并且让学生对改编后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现代教育价值分析。

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笔者先讲解了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应用的价值,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传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以及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丰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内容;增强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利于幼儿园区域活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增强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灵活性,减少了教师的无效指导。接着,列举了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中应用的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解分析案例来学习如何把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晨间活动、区域活动、教学活动、户外体育活动中。以下是笔者选取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应用的具体案例:“划龙舟”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晨间活动中,“三幺台”角色游戏应用于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八音坐唱”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甩糠包”应用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

划龙舟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精神。

2.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3.锻炼幼儿的蹲走能力。

游戏准备:

宽阔的场地。

游戏玩法(见图4-42):

1.教师介绍划龙舟的民间活动并示范游戏玩法。

2.幼儿分成五个人一组。

3.每组五个幼儿都蹲下,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往前划,哪一组幼儿先划过去就算赢。

注意事项:

1.幼儿之间的合作,幼儿的安全。

2.提示幼儿,游戏中不能不顾别人一个人走。

图4-42 幼儿玩“划龙舟”

“三幺台”角色游戏

游戏背景:

在贵州省黔北仡佬族地区,当地幼儿喜欢玩扮家家游戏,尤其喜欢玩举办“三幺台”宴席的扮家家游戏。“三幺台”是仡佬族的土语,意思是一台宴席要经过三轮席才算结束。“一幺台为茶席,寓意是为远道而来的宾客接风洗尘,二幺台为酒席,寓意是主人和宾客如神仙般快乐,三幺台为饭席,寓意是四方宾客团团圆圆、亲如一家。”[13]每当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时当地都要举办“三幺台”,幼儿从小就跟着大人参加各种三幺台宴席,所以对三幺台宴席十分熟悉,他们在扮家家游戏中便会模仿成人在宴席上的话语以及礼仪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地玩起了举办“三幺台”宴席的角色游戏。

游戏内容(见图4-43):[14]

一幺台为茶席:每当客人到访,主人都会非常热情地打开堂屋迎接,请客人入座八仙桌的上席,再用土大碗盛满自家做的油茶双手扶碗端给客人,并配果品糕点。客人则以谢茶歌表达对主人的谢意。那么,在一幺台茶席中,可以有如何迎接客人,安排客人入座,如何准备油茶和果品糕点等游戏情节。二幺台为酒席,摆好酒席后主人首先拜祭祖先再把酒言欢。第一杯为敬客酒,主人向客人敬酒表示欢迎。第二杯为祝福酒,客人感谢主人盛情接待并祝福主人。第三杯为孝敬酒,晚辈为长辈祝福,晚辈必须等长辈喝完酒后再喝。那么,在二幺台酒席中,可以有如何拜祭祖先,如何向客人敬酒、向长辈敬酒,并在敬酒中学说敬酒词、学唱敬酒歌等游戏情节。三幺台为饭席,摆上“九大碗”,吃菜时晚辈不能随意用菜,每碗菜都必须等长辈先尝后才能动筷,长辈夹菜时也要邀请大家一起用菜。吃完饭后,要平端或合举筷子,示意“各位慢用”,直到长辈用毕,才相继退席。那么,在三幺台饭席中,可以有如何摆放饭菜,遵守用餐礼仪等游戏情节。

幼儿分别扮演“三幺台”宴席中的主人、客人、长辈、晚辈等角色,模仿茶席、酒席、饭席中的游戏情节。扮演男主人的幼儿要会迎客陪客,比如,开门迎接,唱敬茶敬酒歌,说祝福的话语等;扮演女主人的幼儿要会备茶备饭,比如自制油茶,用土大碗盛满端给客人,把九大碗摆得均匀美观等;扮演客人的幼儿要会答谢主人的热情款待,祝福主人;扮演长辈的幼儿要先入席,先品尝饭食;扮演晚辈的幼儿要后入席,等长辈用完餐,再相继退席。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三幺台”中蕴含了仡佬族人传统而盛大的食俗礼仪文化,在黔北仡佬族当地妇孺皆知,其中的礼仪文化理应成为幼儿从小学习的礼仪行为规范。所以,主要是通过玩“三幺台”角色游戏让幼儿学习食俗礼仪规范,感受“三幺台”所蕴含的尊老敬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其乐融融的文化氛围,增强对仡佬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游戏环境创设:

1.“三幺台”游戏在娃娃家就可以进行,但需要投放“三幺台”中用到的杯盘、酒水、饭食等。最好使用仡佬族土碗、杯碟。

2.“三幺台”中的饭食可在“美工区”制作完成后拿到娃娃家使用,比如用皱纹纸、色卡纸、毛线条、橡皮泥等做出美味可口的“九大碗”。

游戏指导:

1.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三幺台”。如“三幺台”有几台席组成,上席的顺序,每台席的名称,在宴席上品尝的菜肴。要遵守的礼仪行为规范:入席的座位、敬酒祝福、长辈先品尝等。

2.教师讲述三幺台由来的故事传说。

3.教师帮助幼儿练习学唱敬茶歌,学说敬酒词,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与敬重。

游戏创新:

1.不拘泥于传统礼仪行为规范,可以融入现代食俗礼仪。比如,用公筷,少饮酒,以茶代酒,妇女同桌用餐。

2.宴席中的饭菜可以翻新,引入幼儿喜欢的品种。

图4-43 幼儿开展“三幺台”角色游戏

八音坐唱

游戏背景: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其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因用直箫、月琴、竹筒琴、牛腿骨(或马腿骨)、三弦、短笛、芒锣、葫芦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黔西南州兴义市巴结镇的南龙古寨便是八音坐唱的发源地之一,古寨的八音坐唱有“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以及“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等美誉。

游戏目标:

1.了解布依族八音坐唱的民族传统文化。

2.简单认识直箫、月琴、竹筒琴、牛腿骨(或马腿骨)、三弦、短笛、芒锣、葫芦等8种乐器。

3.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

游戏准备:

直箫、月琴、竹筒琴、牛腿骨(或马腿骨)、三弦、短笛、芒锣、葫芦等8种乐器。

游戏玩法(见图4-44):

1.让幼儿介绍各种乐器,并让幼儿辨别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2.教给幼儿各种乐器的基本弹奏方法,让乐器发出声音。

3.选择较为简单的八音坐唱的曲目,带领幼儿配合弹唱八音坐唱。

4.启发幼儿自主运用已有乐器创新配乐,弹唱感兴趣的曲调。

注意事项:

幼儿教师必须对相关乐器有详细的了解,能掌握基本的弹奏方法。

图4-44 幼儿开展“八音坐唱”游戏(由兴义市百春幼儿园提供)

甩糠包

游戏背景:

“甩糠包”是布依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年正月初3至15、7月半等节日,青年男女都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处所或草坪上,开展“甩糠包”活动。“糠包”用多色花布缝制而成,形如四方小枕头,四角系有2厘米长的五色洒须,内装棉籽或粗谷糠。“甩糠包”,有顺甩和倒甩两种:顺甩是右手拿包从上向前绕三转,甩出去;倒甩是右手拿包从上向后绕三转,倒身向前甩出去。甩时,脚不离地,接时要在三步范围内单手接住,才算技艺高超。游戏进行到高潮时,会有几十个糠包在空中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甩糠包”也是布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方式之一,青年自选心爱的人对甩,传递爱情信息。

游戏目标:

1.锻炼儿童手部、腿部、脚部肌肉的协调发展。

2.培养儿童的反应能力。

3.让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

游戏准备:

长方形布料一块,针、线、稻子壳若干。用针线把长方形布料缝合成口袋,将稻子壳装进口袋里并把口袋缝合。

游戏玩法(见图4-45):[15]

图4-45 幼儿玩“甩糠包”的游戏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来玩,首先在地面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两边分组,一边为A组;另一边为B组,A组和B组相距一定距离。

2.先由A组用手将糠包抛向B组,B组接到糠包后又立刻将糠包反抛给A组,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抛掷,但在游戏过程中,如有一组没有立刻接到糠包而掉在地上,那么,这组就为输,同时输组还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2.讨论环节

因为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贵州省内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学生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就属于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所以,在讨论环节,笔者让学生回忆、记录下来自己小时候玩过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并对其价值、特点进行分析,对其文化背景进行溯源。之后再按照所学的改编与创编的原则、方法,对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改编或创编,以及对改编或创编后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现代教育价值分析。在此,笔者把自己做过的对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改编的案例分享给学生,作为范例以启发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改编。

侗族儿童民间游戏“猜芭mei”

游戏背景:

在贵州黔东苗族南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寨里,当地的幼儿从小就玩一种斗草的游戏,侗话叫作“猜芭mei”。这个斗草游戏不是草与草的比试、较量,而是对别人手里的草的猜想。所以,从它的侗话游戏名称上才好理解。“猜芭mei”中的“猜”就是玩这个游戏的关键,即猜想、推测的意思;芭可以理解成以芭蕉叶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叶茎、藤蔓等;那么“猜芭mei”就是指幼儿在玩游戏时要大胆推测猜想别人手中的草,看谁猜中得多,谁就获胜。

游戏玩法: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幼儿一起参与游戏,每个幼儿各自朝着一个方向去摘自己的草,大约摘10种草,不许偷看别人摘的草。摘好后大家围成一个圈,其中一人先拿出一种出来,其他幼儿就看看自己手中有没有他的这种,如果有一样的草,那么这个幼儿就赢了。哪个幼儿手里的草成功配对的对数最多就算赢。

游戏的改编与指导:

拓展游戏环节,比如碰到无法配对的草时,幼儿一起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遇到正好配对的草时,幼儿一起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拓展游戏材料,幼儿不仅可以选择收集草,还可以收集各种植物的叶片、藤蔓、花朵、果实玩猜芭mei。

在摘草时,教师帮助幼儿尽可能收集不同种类的草,同时引导幼儿大胆推测其他幼儿可能摘的草。在斗草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草与草的不同之处。并在游戏中不断激发幼儿喜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首先在摘草环节,幼儿要仔细观察每种草,以确定摘哪些种类的草,这样在随后草与草的比较配对时,能够准确地知道结果,锻炼了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幼儿在摘草时除了要思考自己摘哪些草,还要猜想其他幼儿可能摘哪些草,这就培养了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其次在斗草环节,幼儿需要相互比较各自手中的草,发现各种草的异同,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幼儿比较分析的能力。总之,幼儿在摘草、斗草的过程中,其实是认识各种植物、探索发现不同植物的过程,这样就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各种植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同时能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总结环节

要求每个小组收集、整理一个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首先对其进行价值分析和文化溯源,再对其进行改编或创编,并对改编或创编后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进行现代教育价值分析。本次作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包括游戏的名称、玩法、价值分析和文化溯源;二是改编或创编后的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游戏及其现代教育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