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实践: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实践: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

【摘要】:本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彻底变革课堂教学的过程,所以笔者查阅了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大量文献资料,决定借鉴近年来课堂变革的热点,即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来变革本次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本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彻底变革课堂教学的过程,所以笔者查阅了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大量文献资料,决定借鉴近年来课堂变革的热点,即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来变革本次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

(一)“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

1.翻转课堂的发展历程[1]

国外有关翻转课堂的实践始于1990年哈佛大学埃里克·马祖尔教授创立的同侪互助教学,提出学习的步骤包括知识传递与吸收内化;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莫里·拉吉和格兰介绍“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成功实践翻转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逐渐清晰并在美国中小学广为传播;2012年伯尔曼与萨姆斯成立非营利性组织(FLN)帮助教师提升成功实施翻转课堂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提供相关资源。在该组织成立的一年间,成员就由2500人增加到11 000多人,可见教育者对翻转课堂的实践热情。在此过程中,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等,均成为翻转课堂发展的一股推动力。

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实践开始于2011年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对适合本校的翻转课堂基本模式的探讨;再到近期备受关注的山东省潍坊昌乐一中课堂全翻转;2013年9月“C20慕课联盟”(C即China,中国;20即20余所国内知名高中/初中/小学)的组建,翻转课堂亦成为国内教育信息化的热点。

2.翻转课堂的实践内涵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 Robert Talbert教授提出的以课前、课中为分界的翻转课堂的学习结构最为经典,课前学生观看教师讲课视频,完成针对性的练习;课中包括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促进学习、情况简述/反馈。[2]翻转课堂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颠倒过来,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带来了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变化。课前,学生通过微课(以教学视频为技术表现形态)等自主学习材料完成“先学”,课堂上和教师一起完成问题研讨,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克服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不在现场的问题,即分解了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获得。[3]

3.翻转课堂的实践模式

中观视角下的翻转课堂,根据学习场所的不同,呈现出两种翻转模式:以课前、课中为分界的家校翻转及校内翻转。家校翻转即课前由学生在家学习,完成知识传授,再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此时要求学生回家后仍具备“先学”的技术环境;校内翻转即根据课时安排在校内完成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此时“先学”的技术环境由学校保障。对不同学习阶段教与学活动的统计发现,课前活动包括自学教材、微视频/多媒体电子教材,学案助学,课前检测,使用学习平台提出问题等问题诱发的过程。事实上,无论是学案助学还是微视频导学,它们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都是引导学习者深读教材的一种手段。[4]课内活动聚焦问题解决过程,包括互动质疑、反馈讲评、合作纠错、话题分享等。其中,高中阶段的课堂活动贯穿解题思路与核心知识点,初中、小学阶段则重在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与掌握。

微观视角下的课内翻转即在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翻转。前半节课由学生借助微视频、学案等自定进度完成学习,并整理学习收获,提出学习困惑;后半节课则通过自主探究、协作讨论、展示交流、巩固练习等活动完成师生交互、问题解决。

(二)“对分课堂”的相关理论[5]

1.对分课堂提出的缘由

大学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教学质量低,学生学习动机下降、自律能力不够,青年教师讲课能力不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教科书等多元渠道获取知识,课堂讲授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幽默、风趣、表演性强的讲课风格才能吸引学生。但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跟随,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尝试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

2.对分课堂的实践内涵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3.对分课堂的合理性

①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要带着作业参加讨论,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课下学习会更认真、主动。作业计分,优秀作业得到展示,能促使学生把学习成果外化为高质量的作业。课下学习目标明确,但何时学、学多少、如何学,学生自己安排,自主性强。② 减轻教师负担,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需把握精要,备课量显著减少。讲授时间短,减少了纯粹为吸引眼球的“表演性”教学。分组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巡回督促但并不介入讨论。作业批改只需粗略分级,简单反馈。③ 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来,相互协作共同解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借鉴他视角,互相启发、促进,深化理解。④ 提升考评准确度,把考核分为四个部分,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评价。

(三)对本轮教学改革的启示

由以上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的基本理论可以看出,二者共同强调的内容,正是本轮教学改革需要吸收借鉴之处。

1.肯定学生主体性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翻转课堂中,课前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自学的内容,才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包括互动质疑、反馈讲评、合作纠错、话题分享等;课堂上需要和老师、同学一起展开讨论、研习,以解决问题。如在对分课堂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堂讲授后的一周时间,内化吸收讲授的知识内容,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完成讨论、作业。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心力”投入,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协作、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彰显。

2.转变教师角色

在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在课堂时间内把整节课内容按教学进度全部讲完,而是通过学案、微视频、课前检测等帮助学生“先学”,引入课堂学习后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发问和讨论时间。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相对减轻了教学负担,由大量的课堂知识传授、灌输,转变为对精要知识的讲解、引导。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了,主要是减少了课堂知识的传授负担,但教师仍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研习、答疑解惑、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等,实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样,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提供有启发性问题的学案、学习任务单,开发优质的微课、在线检测平台等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以帮助学生提前学习知识;解难答疑、个性指导,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3.颠覆课堂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实现了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等自主学习材料完成“先学”,完成了知识传递的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再考虑如何传递知识,而是针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由浅表学习转化为深度学习。具体来说,通过“学、测、研”三个环节,学习者在学习重点难点时,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顺畅地将每节课上的知识技能进行内化,不断重组、修改和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4.过程性评价理念

强调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全过程,不仅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价学生。平时的作业、读书笔记、汇报展示、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多元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这方面在对分课堂中体现得较为充分。

(四)本轮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

综合考虑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流程的各自特点,以及本门课程的特点,决定借鉴翻转课堂的先学理念,借鉴对分课堂的讨论、学生学业评定,把课堂教学过程拟定为:自学→回顾→讲授→讨论→总结。即在课前需要学生的自学,课堂中需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主动内化吸收。这样既能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又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下时间对本课程展开研习。本次教学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流程如图4-1所示。

图4-1 课堂教学流程

1.自学环节

按照翻转课堂的要求,学生需要学习教师在课前录制的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并完成针对性的练习。但是,考虑到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课余时间需要勤工助学),以及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课程知识较容易理解,更多的是需要模拟实践),没有录制微视频资源,而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利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预习教科书上的内容。这样就不再占用课堂时间熟悉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能够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保障课堂讲授、讨论的效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第一次吸收内化。

2.回顾环节

回顾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去掉课堂的导入,直接开门见山地进入教学内容。学生利用刚上课的10分钟时间回忆、梳理课前自学的教材内容,并在笔记本上概括性地写出已经明晰的教材内容,以及2个以上的疑惑,在接下来的教师讲授、师生讨论中逐步解决。

3.讲授环节

按照对分课堂的要求,以及充分吸取“讲授法”的优点,教师需要在30分钟内完成框架讲授、重点难点分析、学习任务布置等内容。由于教师讲授的时间较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保证了听课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吸收内化。

4.讨论环节

在讲授完成后的45分钟,学生需要按照提前分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按照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的要求,在此环节师生协作讨论、互动质疑、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克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优化认知结构,进而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通过此环节,学生基本已经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内化。

5.总结环节

在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中,都没有明确要求对每节课进行总结。但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还是需要再次强调本次授课的知识要点,以及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的问题、开始思考但尚未解决的问题、拟解决问题可能的解决思路等。总结分两步进行,共需要15分钟,先由学生围绕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本节课的自我小结,再由教师针对全班情况做出全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