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要求华野“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召开干部会议“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这个计划可以称之为“小淮海”的作战计划。与会者多倾向于第二方案,粟裕在会上讲话,指出这次战役的目的是“收复华中地区,开辟淮海资源,暴露津浦线南段,孤立徐州”。......
2023-08-18
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小淮海”的作战设想——毛泽东指示华野、中野协同作战——刘邓筹划战役前的布局——一纵追歼181师——徐州“剿总”摆出决战架势——三纵攻克宿县切断津浦线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的当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电报中说:“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1)
9月25日,毛泽东复电华野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等领导人(邓小平出席中央九月会议正在返回途中——作者注),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筹划了战役的三个阶段:(1)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2)歼灭两淮、高邮、宝安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3)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毛泽东指出:“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电报要求华野“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召开干部会议“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2)
在粟裕和毛泽东的往返电报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但是这个设想把战役范围定在徐州以东的苏北地区,打击对象主要是黄百韬兵团。这个计划可以称为“小淮海”的作战计划。
9月2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华野、中野负责人,强调指出“新安镇地区距离徐州甚近,邱李两兵团赴援甚快。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他要求华野做好充分准备,对济南战役中伤亡较大的纵队迅速完成整补,出动的时间可以推迟到10月20日左右。
毛泽东的指示已经显示出中央军委要华野打大战役的意图,他将电报同时转告中野,也有两支大军协同作战的考虑。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10月9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出席中央9月会议后,返回山东野战军司令部驻地曲阜,与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张震等召集各纵队首长举行作战会议,研究战役第一阶段的部署问题。根据前方侦察情报,制订了两个方案:一是运用“围城打援”战术,以一部攻打连云港、海州,调动黄百韬东援,在运动中歼灭之;二是直接对黄兵团进行分割包围,力求全歼,并以一半以上的力量组织打援。与会者多倾向于第二方案,粟裕在会上讲话,指出这次战役的目的是“收复华中地区,开辟淮海资源,暴露津浦线南段,孤立徐州”。12日作战会议结束,粟裕将会议情况和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并附带说明,因华野部队需要补充棉衣,请将战役开始时间推迟到10月28日。
10月11日,毛泽东以军委名义致电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在这份名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重要指示中,毛泽东对战役的设想和部署作了更明确的规定。他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消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曹八集、枣庄、临城、韩庄、台儿庄、临沂等地。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准备在淮阴、淮安方面作战。针对国民党军徐州“剿总”主力集结于徐州附近,随时可能增援的情况,毛泽东着重指出:为达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应采取“攻济打援”那样的部署,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牵制和阻援,对付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使其不敢全力以赴东援黄兵团,这样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三个师的目的。鉴于郑州的孙元良兵团可能东进,毛泽东指示刘邓陈迅速部署攻击郑州至徐州铁路线,牵制孙兵团。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西兵团与刘邓协力作战的方法,亦是一部兵力打城,以主要兵力打援阻援,这样去各个歼敌。刘邓因为兵力不足,不能实现如像你们攻济打援及淮海战役那样的作战。你们西兵团去后,就可以实现那样的作战。六七两月开封睢杞战役就是西兵团与刘邓协力的结果。”(3)
发出上述指示后,毛泽东接到华野12日的电报。经过考虑,毛泽东14日复电华野,对战役作了更具体的部署。他强调打援部队应放在援敌的侧面,即徐州以北、西北和南面,造成围攻徐州的态势,使徐州之敌“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决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时间歼灭黄兵团”。他强调要“以一、四、六、七、十一、鲁中等六个纵队再加特纵,担任歼灭黄兵团三个师,这是全战役的中心目标”。并以刘邓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就进攻郑州、开封,吸引刘汝明、孙元良兵团停留于郑州、开封之间,不能东援,以配合华野作战。(4)
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眼光,为淮海战役设计了更大的方案。这样,淮海战役由华野单独执行的任务,变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当然,事先谁也没有预见到淮海战役后来会打到那样大的规模,演变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到淮河的广大区域内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但是毛泽东提出的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的方案,不仅局限于歼灭一个黄百韬兵团,而是力求歼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的主力。这就使原来设想的“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开阔了华野、中野指挥员的眼光,使他们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华野的任务确定后,中野如何配合作战?10月22日,中野顺利占领郑州,毛泽东非常高兴。23日他指示陈毅、邓小平:“淮海战役最紧张时间是在戌微(11月5日)至戌哿(11月20日)约两星期左右。陈邓酉有(10月25日)东进,估计月底可能占领开封。如开封之敌东逃,则陈邓月底可能进至商丘附近,可以适时密切配合淮河作战。”他还明确地说:中野“第一个目标是歼灭孙元良兵团,第二个目标是攻占宿(县)蚌(埠)。”
形势的发展又是出乎意料的顺利。24日开封守敌东逃,中野豫皖苏部队兵不血刃接管开封。毛泽东又构思了一个跃进的计划。25日他指示陈邓:“开封之敌已逃。你们不要去开封,也不要去商丘附近。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以你们全军四个纵队十一个旅(只留九纵一个旅守郑州,秦基伟率九纵主力跟进)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如那时孙元良好打,亦可向北打孙元良。如黄维跟踪东进,亦可回头打黄维。蒙城是机动地带,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你们到达蒙城以前,敌人亦不知道你们究竟要打哪一点。”(5)
组织一场大战役,战前的筹划犹如在棋盘上布局。部队动起来就是千军万马,选择一个最佳的集结地点是要反复考虑的。如果战斗打响后再调动部队跑几百里,必定延误战机。陈毅、邓小平考虑再三,当天复电军委:“第一步集结地点建议改为永城、亳州、涡阳中间地区,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均更方便。由郑州到达上述地区约十天。明宥(26日)开进,戌支(11月5日)可到达。”“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因为该地区狭小,滨湖、山地则缺粮缺水,大兵团很难机动,同时对部队情况亦不适合。现在鞋袜、棉裤、帽子、绑带尚未补齐,财政上毫无准备及辎重不能携带。……总之实行此着,我们很难打到仗,而且可能有较大的消耗。”(6)
邓小平显然是吸取了跃进大别山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向军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泽东向来尊重野战军指挥员的意见,因为他们比自己更了解当地的情况和部队的实际。26日他复电陈邓,同意中野不出淮南,到永城地区集结。27日,陈毅、邓小平随四纵指挥部离开郑州,沿陇海路东进,一、三、四纵主力经开封南下,奔赴淮海战场。
粟裕到达华野前方指挥部后,得知中野不出淮南,而是与华野配合作战,于31日请示军委:“淮海战役当遵令于(11月)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但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8日晚发起战斗,请陈邓复示。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11月1日,毛泽东指示陈邓、粟裕、华东局、中原局:“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7)
刘伯承、李达、邓子恢当时在豫西指挥牵制黄维、张淦兵团的任务。他们得知陈邓与中央往来的电报后,对中野将在战役中发挥什么作用进行了通盘考虑。11月3日,他们联名致电陈邓和军委:“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有一津浦路,怕我截断。故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今日已全到),邱清泉、刘汝明两敌亦有如陈邓所料之趋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要线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同时他们下达命令,要二纵前往息县,六纵前往上蔡、汝南,南北夹击东进增援徐州的国民党军。(8)
这时,陈毅、邓小平正率中野指挥部由柘城向亳县行军。5日接到军委命令:“第一方案,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然后看情况,好打则攻歼之,如敌援甚快不好打则打援敌。”陈邓没有怠慢,命令各部连夜向商丘以东行军,争取拦截刘汝明部。刘伯承布置任务后,也于5日动身,乘坐吉普车从宝丰出发,向开封前进,到开封后继续南下,会合陈邓。
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大举南下,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统一行动,在徐州以西同时发起攻击。配合中野行动的华野三纵、两广纵队在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下,从鲁西南单县向徐州以西的砀山进逼。中野主力向陇海路商丘、砀山以南挺进,锋芒直逼徐州。驻商丘的邱清泉兵团已向徐州收缩,留下刘汝明的55军181师担任后卫,掩护从商丘撤退邱兵团的军用物资。邱清泉一贯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在物资基本撤完时,就命令5军工兵将砀山以西的铁路桥炸毁。181师撤离时没有火车坐,只好徒步行军。11月6日夜181师到了虞城县境内陇海线上的小站张公店(今张公房),被中野一纵抓住。当时一纵奉中野首长命令,向马牧集、张公店方向前进,配合其他纵队在运动中歼灭刘汝明部。6日深夜,一纵得知181师在张公店宿营,司令员杨勇决定乘其立足未稳,迅速实施分割围歼。他指挥部队向胡庄、施庄、张阁等村庄的敌军发起攻击。181师师长米文和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7日清晨派老百姓给胡庄我军送来一封信:“驻地友军鉴:南面不断打枪,究系匪军捣乱,抑或与我部发生误会,望告师部。”一纵根据181师的通报,当天包围张公店。181师原来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老兵多,善防御,但装备较差,在解放战争初期曾与我军多次交锋。8日11时,友邻三纵、九纵一部赶到,配合一纵向张公店发起总攻。在炮火支援下,一纵1旅2团突破敌军阵地,敌军分路突围。在野外被一纵围堵,181师被全歼,米文和以下6000人被俘。(9)
刘峙得知181师被歼,大惊失色。他判断我军的主攻方向是徐州,急忙调李弥、孙元良兵团向徐州靠拢,加上邱清泉兵团共三个兵团的力量保护徐州,而把黄百韬兵团放到一边。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南下过程中,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为华野追赶黄百韬兵团争取了时间。直到11月10日华野主力合围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地区,国民党统帅部才如梦初醒。蒋介石以刘峙指挥不力,紧急召回在葫芦岛的杜聿明来南京出席军事会议。
11月10日下午蒋介石主持军事会议。国防部官员报告:根据情况判断,共军目前是以有力之一部牵制徐州国军主力,而以主力包围消灭黄百韬兵团。因此建议:以李弥兵团和72军守徐州,集中邱清泉、孙元良兵团主力东进,解黄百韬之围。蒋介石当即表示:“一定要解黄百韬的围!”并指定杜聿明到徐州指挥。顾祝同还答应杜聿明在指挥时可以机宜行事,不必完全按照国防部的指令行事。当天深夜,杜聿明飞抵徐州。
当时徐州“剿总”一片混乱,刘峙被我军各方面的行动搞得晕头转向。想解黄百韬之围,又怕丢了徐州。杜聿明对情况也不熟悉,但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他认为共军不会直接进攻徐州,而是要集中主力消灭黄百韬兵团。他们又得到情报,黄维的12兵团正向徐州方向前进,刘邓主力有南下阻击黄维的迹象。杜聿明感到必须解救黄百韬,但是黄维的援军不到,他没把握战胜华野主力。因此他提出两个作战方案:(1)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李弥兵团守徐州,集中邱清泉、孙元良兵团会合黄维先击破中野的六个纵队,再回头解黄百韬之围。(2)以孙元良兵团守徐州,以邱清泉、李弥兵团为黄百韬解围,命令黄维兵团向徐州急进。
刘峙和参谋长李树正一致反对杜聿明的第一方案,认为黄百韬不可能坚持很久,西进如果扑空,两头落空。执行第二方案,又怕邱清泉不听调遣。在找邱清泉前来商议后,11日下午,刘峙才下达命令:以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东进解黄百韬之围,徐州空军配合轰炸。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改为第6兵团,辖99军和刚从葫芦岛撤下来的39、54军。将刘汝明的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辖55、68、96军。两个兵团在蚌埠集结后,沿津浦路北上宿县。黄维的第12兵团向阜阳进军,然后向蒙城、宿县推进。孙元良的第16兵团进至符离集地区。命令下达后,各部队于12日开始行动。(10)
至此,国民党军摆出了决战的架势。徐州“剿总”集中了七个兵团及其他直属部队共80万人,在人数、装备方面均占有优势。他们以为这场会战即使不能全胜,共军也吃不掉他们的重兵集团。
11月11日,华野主力在碾庄地区包围了黄百韬兵团。刘伯承也在当天赶到永城以北的中野指挥部,与陈毅、邓小平会合。这时,陈邓接到毛泽东11月10日的指示:“你们主力是否已达宿县附近,并开始向宿县攻击。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华野三、广两纵亦应用于攻击徐宿段,至要至盼。”(11)
当天中野司令部下达命令:以中野四纵、华野三纵和广纵沿津浦线宿县、徐州段向东北攻击,钳制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黄百韬;以中野三纵和九纵一部夺取宿县,一纵于宿县西北为预备队;九纵主力和豫皖苏张国华部在宿县以南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上增援。11日夜,刘邓陈在安徽境内的临涣集召集各纵队领导会议,邓小平政委强调:夺取宿县,对配合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防止徐州之敌南逃,阻击东援的黄维兵团,都有重大意义。我们占领了宿县,控制了徐蚌两侧地区,就有了战场,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他命令各纵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地坚决夺取战役的胜利。(12)
12日,中野三、四纵冒着大雨行军,分别进至宿县、夹沟沿线。这时,孙元良兵团奉徐州“剿总”命令,正由宿县向徐州撤退途中,已经过了符离集,到了夹沟以北。当天夜里,四纵11、13旅向津浦线的符离集、李庄车站发起攻击。因孙元良兵团主力已经通过我预定作战区域,我军只抓住敌军后卫的第41军124师一部,打了一夜,占领了两个车站。孙元良部因急于赶回徐州,并不恋战。四纵再次超越敌军,14日到达徐州以南的三铺,又与41军122师交火。敌军队形混乱,抛弃辎重,向徐州逃窜。四纵因接近徐州,也不再追击,15日奉命调头向西,堵截黄维兵团。
孙元良兵团北撤后,宿县防御空虚。三纵对宿县守敌进行侦察后,发现城中只有25军148师三个团,加上部分交警、一个装甲车连,总共12500人。宿县位于徐州和蚌埠之间的津浦线上,扼南北交通要冲。它是徐州“剿总”的后方补给基地,囤积了大量武器、军火、被服、装备等军用物资。淮海战役开始后,津浦线是南京与徐州联系的主要通道,宿县的地位更为重要。宿县城墙高大坚固,环城有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四关中的东关是日本人修建的兵营,连接火车站,形成宿县的外围据点。但孙元良兵团北上后,留守宿县的国民党军人心浮动,士气低落,战斗力并不强。
11月12日,中野三纵开始攻击宿县。9旅接近宿县西关后,立即展开攻击,占领西关。然后向南关进攻,炸毁了铁路桥。到13日拂晓,完成了对宿县西、南方向的包围。8旅炸毁了城北的九孔桥,切断了徐州与宿县的交通,并打退了宿县开来的敌军装甲列车和徐州开出的一列军车,然后包围了东关兵营。7旅在完成歼灭181师的任务后,兼程行军,于14日拂晓赶到宿县,投入战斗。
14日,三纵召开干部会议,陈锡联司令员和阎红彦副政委作了动员。下午,他们带领各旅的旅长到前沿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明确各旅的任务,并对火力配备、协同动作和攻城准备作了具体部署。当天晚上,7旅和8旅对东关发起攻击。8旅22团首先夺取兵营。该地防御虽属强固,但我军以猛烈的火力压制敌军,22团3营动作勇猛迅速,很快占领兵营,俘虏部分守敌。其余的敌军溃退到城内。城内敌军乘我立足未稳,以装甲车掩护步兵向我军反击。22团沉着应战,击溃敌军,并击毁一辆装甲车。敌军被迫退回城里,来不及破坏东门桥。我军控制了桥头堡,巩固了既得阵地,并占领了东门桥。23团夺取火车站,与22团会师。至此,三纵占领城外四关,完成了对宿县的包围。
15日三纵总攻宿县,陈锡联以7、9旅为主攻,8旅为二梯队。具体部署是,以7旅攻东门,9旅和九纵80团攻西门,8旅由南门、北门助攻。17时战斗开始,为迷惑敌军,8旅提前15分钟在南、北门打响,吸引敌军兵力。然后三纵炮火向东、西门开始了半小时的火力准备,轰得城墙砖石飞迸,烟雾腾腾。7旅工兵连续四次爆破,将小东门炸开一个缺口。19团突击队冲上城墙,与敌军展开近战,巩固了突破口,突破东门的战斗仅用了40分钟。21团紧跟19团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巷战。敌军用装甲车在东大街封锁我军前进道路,21团战士翻墙过院,迂回分割敌军。在西门攻击的9旅25团冒着密集的火力,强行架桥,伤亡不小。我军调来火箭筒,摧毁敌军暗堡,终于架桥成功。突击队登上城墙,在西门内抗击敌军三面反扑,战斗非常激烈。后续部队上来,打退敌军,由西大街向纵深发展,占领县政府。当夜23时,各攻城部队在城中心会师。(13)
宿县敌军因番号繁多,指挥不统一,无法组织有效防御,所以很快被我军各个击破。敌军指挥官津浦路护路司令、中将张绩武及其司令部人员300余人困守城西南角的福音堂。我军在城墙上用山炮轰击福音堂钟楼,7旅19团向敌军发起攻击。张绩武顶不住,率部突围,没到南门就被我军阻截,敌军乱作一团,大部被俘。到16日3时,宿县战斗结束。我军俘虏张绩武以下国民党官兵12000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解决了中野的急需。与此同时,张国华率豫皖苏独立旅和豫西军区部队攻占固镇。这样,我军控制了宿县至固镇间100公里的铁路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的联系,提前实现了对徐州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
中野占领宿县,对华野集中力量歼灭黄百韬兵团是一个有力的保障。11月23日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实现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中央军委在给中野、华野指挥员的贺电中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十八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对于这一点决不可轻视),很少有攻击能力(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充分的认识)。”(14)
(1) 《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93~394页。
(2)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3)(4)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7页。
(5)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6) 《淮海战役》第1册,《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页。
(8) 《淮海战役》第1册,《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
(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1959年初稿。
(10) 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载《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0页。
(11)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
(12) 陈锡联:《截断徐蚌线,会战双堆集》,载《淮海战役》第2册,《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
(1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32师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1960年初稿。
(14)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电报要求华野“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召开干部会议“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这个计划可以称之为“小淮海”的作战计划。与会者多倾向于第二方案,粟裕在会上讲话,指出这次战役的目的是“收复华中地区,开辟淮海资源,暴露津浦线南段,孤立徐州”。......
2023-08-18
驻山西吉县的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以其主力部队沿同蒲线北上,到太原接受日军投降。另以第19军军长史泽波指挥四个师由临汾、浮山、翼城向晋东南的上党地区前进。当8月25日刘邓返回涉县赤岸村的军区司令部时,阎锡山的部队正咄咄逼人地强占上党。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召集会议,听取情况汇报,研究作战部署。如不迅速歼灭上党之敌,等国民党军主力到来时,我们将腹背受敌。......
2023-08-21
海上大决战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后,在大西洋战场上,拥有7艘航空母舰和15艘战列舰的英国海军不断创造战绩。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6艘航母、423架舰载机、24艘大中型舰艇和5艘潜艇组成海上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航空母舰编队相互对抗的海上战役,从此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如此规模的海上航母编队的对抗战。......
2024-01-09
16银板和约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地区,经济富庶,又处于重要的商业交通要道之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但这里却长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能抵御来自南方的埃及和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的侵略和威胁。卡迭什大战后,双方又进行了长达16年的战争,最后,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只好议和。和约刻在一块银板之上,因此又叫“银板和约”。和约签订后,赫梯王又将女儿嫁给了拉美西斯二世。......
2023-11-29
网上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这是考生集中在网上报名的时间,考生在网上报考时必须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免费注册之后按照提示要求填报信息获取报名号。2)参加单独考试或MBA联考的考生直接到招生单位或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公告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确认报名,确认截止日期与统考生确认截止日期一致。报名号生成意味着此次网上报名成功。......
2023-08-28
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公司实行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的制度。能提大建议的人已不是一般的员工了,也不用奖励,一般员工提大建议,我们不提倡,因为每个员工都要做好本职工作。在技术创新方面,华为创业伊始,就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力求领先于世界。实际上,如果没有任正非在企业草创阶段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借高利贷进行研发,恐怕华为难以有今天的成就。正如任正非所说,创新是华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3-12-05
5月23日他向中央报告:如果内战爆发,山东我军将采取“北攻南守”的战略。即以山东野战军主力进攻济南、青岛和铁路沿线伪军,对国民党重兵集结的徐州方向进行防御,保卫淮南解放区。陈毅命令山东7、8师和新四军二纵共20个团由罗炳辉同志指挥,歼灭枣庄敌人。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指挥山东军区4、9......
2023-08-18
开战之前,袁绍就开始在曹操的后方打主意,英雄所见略同,袁绍也想到了张绣。当然,曹操如此举动,也并非完全是在作秀,此时张绣来归,不仅仅是少了一个敌人增加一个帮手那么简单,更是在人心惶惶之际,给己方阵营以鼓舞,大战之前,振奋士气。......
2023-0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