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国际气候谈判困难与挑战:气候问题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中国国际气候谈判困难与挑战:气候问题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摘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推动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和资金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也是未来中外气候变化合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以便在南北合作中争取最大利益,就成为中国未来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一大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9]因此,进一步深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第一,如何在维护中国的基本发展权益和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随着中国快速经济发展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迅速增加和全球气候治理的日益强化,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中承担更大的责任,甚至发挥领导作用的呼声日益高涨。比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7月底访华期间,强调中国是哥本哈根气候谈判成功的关键:“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性大国。全球性大国应该承担全球性责任。没有中国,今年新的全球气候框架的谈判就无法取得成功。但是有了中国的参与,今年哥本哈根谈判达成协议就有了极大的可能性。随着哥本哈根峰会的来临,我希望中国进一步承担随着成为全球强国而来的全球责任。”[10]

另一方面,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任务艰巨;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艰巨;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任务艰巨。如何既有效维护好中国的基本发展权益,又更好地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无疑是中国未来进一步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巨大挑战,也是对我国外交理念和智慧的严峻考验。

第二,如何促使发达国家切实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中国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就意味着需要促使发达国家按《公约》规定,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承诺,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为此已提出了技术需求和能力需求的清单。[11]

从中国的角度看,现阶段,中国能源消费表现出总量规模大、速度增长快的特点。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都会伴随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如果只使用当前大量的非低碳技术,将会产生对环境的严重影响。由于用落后的非低碳技术建成的固定资产不可能在短期内推倒重建,将形成中国能源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的“锁定效应”。因此,如果中国不能在当前获得低碳技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将失去控制未来几十年温室气体浓度的机会。[12]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公约生效以来,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方面进展甚微。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将低碳技术视为其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政治意愿。如何推动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和资金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也是未来中外气候变化合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如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南北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将依然是国际气候博弈的基本模式。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团结是推动南北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13]随着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深入,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情况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资源不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存有很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分化趋势日益严重。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担心全球减排会影响到国际石油市场,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帮助其改善经济结构,以适应因全球减排行动对其国家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小岛屿国家联盟深受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威胁,主张采取最有力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强烈支持欧盟提出的激进的全球减排计划,甚至提出了全球气候升温控制在1.5℃的最激进的目标。非洲国家则因排放量小,受气候变化影响大,主要关注适应问题,希望获得更大的国际资金援助。由于国际资金来源非常有限,发展中国家之间为了经济利益产生矛盾和竞争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和综合国力上正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拉开距离。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迅速,增长潜力巨大。加之一些西方国家的故意夸大,我国现在这种既大又小、既富又贫、欲强还弱的状态使我国对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更难得到广泛认同。[14]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和要求在迅速增加。这使得中国借助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程度相应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承担着来自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以便在南北合作中争取最大利益,就成为中国未来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一大挑战。

【注释】

[1]本节内容主要来自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以及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2009年8月27日。

[3]杨富强、侯艳丽:《击破气候变化谈判的“坚壳”》,载杨洁勉主编《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4]《潘基文赞扬中国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巴厘岛会议》,《新华社中文新闻》2007年12月13日。

[5]苏伟:《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绿叶》2008年第8期,第35~36页。

[6]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路线图”解读》,《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1期,第59页。

[7]陈迎:《中国在气候公约演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第16页。

[8]陈迎:《中国在气候公约演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战略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第16页。

[9]新华电讯:“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2008年06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28/content_8454350.htm。

[10]U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Secretary-General underscores china’s potential to influenc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during launch of ‘green lights’programme,24 July 2009,http://www.un.org/News/Press/docs/2009/sgsm12380.doc.htm.

[11]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6月(http://www.ccchina.gov.cn/WebSite/CCChina/UpFile/File189.pdf)。

[12]邹骥、王克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载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中国对哥本哈根会议的立场文件。

[14]裘援平:《关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载王缉思主编《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