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进行了系统而权威的介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彰显了中国政府推动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开展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研究,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2023-08-21
在国际层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实施强有力的国内政策、措施和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树立我国负责任的良好形象。[2]具体政策包括:继续对外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交流,增信释疑,开展务实合作;拓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渠道,加快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有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气候友好技术,增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强人员交流和经验共享,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增进各方对我国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和措施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具有全方位、立体、多元的特点,在合作层次上包括全球、区域和双边(其中以全球性和双边合作为重点)、在合作对象上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其中以与发达国家合作为重点),在合作领域上包括减缓和适应(其中以减缓为重点)。
一是积极参加联合国进程下的国际谈判。
中国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坚持缔约方主导、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协商一致的规则,积极发挥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建设性参与谈判,加强与各方沟通交流,促进各方凝聚共识。
2007年,中国参加了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为“巴厘路线图”的形成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中国在此次大会上提出的三项建议,包括最晚于2009年年底谈判确定发达国家2012年后的减排指标、切实将《公约》和《议定书》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规定落到实处等,得到了与会各方的认可,并最终被采纳到该路线图中。
2009年,中国积极参加哥本哈根会议谈判,为打破谈判僵局、推动各方形成共识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国政府公布《落实巴厘路线图——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提出了中国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的原则、目标,就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以及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等方面阐明了立场。在出席领导人会议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各方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各国领导人展开密集磋商,推动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为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中国全面参与墨西哥坎昆会议谈判与磋商,坚持维护谈判进程的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协商一致,就各个谈判议题提出建设性方案,为坎昆会议取得务实成果、谈判重回正轨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关于全球长期目标、《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国际磋商与分析”以及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等分歧较大的问题的谈判中,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从各个层面与各方坦诚、深入交换看法,增进相互理解,凝聚政治推动力。利用“77国集团+中国”和“基础四国”等机制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沟通协调,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话,为开好坎昆会议做了有效铺垫。中国还与会议东道国墨西哥密切沟通,提供了有益建议和全面支持。2010年10月,在坎昆会议召开前,中国在天津承办了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为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奠定了基础。
2011年德班会议中,中国同意启动德班增强行动平台,即于2015年前完成2020年后包含所有成员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气候条约的谈判。作为“77国集团+中国”的一员,中国代表团全面、积极、深入地参加会议各个议题的谈判磋商,从不同层面广做各方工作,以积极、务实、开放的姿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沟通协调,与发达国家开展对话磋商,全力支持东道国为推动德班会议取得成功所做的工作,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二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对话与交流,利用高层互访和重要会议推动谈判进程。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等重大多边外交活动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努力促进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凝聚共识,共同推进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讲话,阐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立场和主张,并表达了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东亚峰会、中欧工商峰会、亚欧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中,多次就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绿色经济等问题阐述中国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呼吁加强气候变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加深各方对彼此立场的理解。
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相关国际进程。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东道国举办的部长级非正式磋商会议、“经济大国能源与气候论坛”领导人代表会议、彼得斯堡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会、小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气候技术机制部长级对话会、联合国秘书长气候变化融资高级别咨询小组会议和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组织会议及全球农业温室气体研究联盟等系列国际磋商和交流活动。中国积极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及其工作小组的活动,中国科学家参与了历次评估报告的编写。
加强与各国磋商与对话。加强与美国、欧盟、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部长级磋商。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沟通,推动建立“基础四国”协商机制,并采取“基础四国+”的方式,协调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加强与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的沟通。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相关智库的学术交流对话,推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技术转让、公众教育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在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机制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中国也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
1.“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
2005年7月,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倡议下,中、美、日、澳、印、韩共同成立“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计划”。2007年10月加拿大正式加入,使伙伴计划成员增加至7个。伙伴计划是美国为减轻其因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而发起成立的。
2.“国际甲烷市场化合作计划”
2004年7月美国政府倡导启动了“国际甲烷市场化合作计划”,旨在通过低成本、高收益的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在短期实现甲烷减排。该计划包括四个领域:煤炭、城市垃圾填埋、农业(家畜粪肥处理)及石油天然气。目前世界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加入该计划。
3.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关于气候变化问题宣言的制定
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并发表了《APEC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的宣言》,宣言就降低亚太地区能源强度与增加森林面积确定了具体目标。宣言中关于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以加强森林领域能力建设和信息交流的内容就是根据胡锦涛主席的建议写进去的。
4.八国集团和5个主要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对话(G8+5气候变化对话)
2005年8月的八国峰会,首次采取了八国集团加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与墨西哥的形式,把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为本次峰会两大重要议题之一。此次首脑会议最终制定了《气候变化、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宣言》和《格伦伊格尔斯行动计划气候变化、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两个重要文件。此后,气候变化一直是G8+5的主要议题之一。从2008年开始,每年峰会期间举行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G8+5在气候变化对话中的最新进展是,在2009年举行的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17个与会国首次确认,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不能高于工业化前2摄氏度。
5.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论坛
这是由美国发起并主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议。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于2009年3月启动,成员包括美、俄、中、日等16个经济大国和欧盟,另加上哥本哈根大会东道主丹麦。其前身是“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该会议于2007年9月底在华盛顿首次举行。共有16个国家以及联合国和欧盟的代表与会,探讨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美国邀请的其他15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中国明显加大了气候领域南南合作的力度。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都表示,中国愿意在气候变化领域向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在2011年德班会议期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演讲中透露,下一步中国政府将主要从四个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变化领域务实合作:
一是适应气候变化基础项目建设。帮助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严重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天气预报站台,提高发展中国家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二是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推广。我们将依托中国政府援外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抗旱节水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和海平面上升监测技术等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适用技术。
三是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品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产品与设施的推广赠送,开展节能改造技术示范,援建一批小水电和太阳能项目,帮助有需要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建立必要的垃圾处理站。
四是继续开展针对发展中国家需要的能力建设项目。今后三年,将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一系列能力建设活动,培训总计1000名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有关气候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的文章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进行了系统而权威的介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彰显了中国政府推动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开展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研究,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2023-08-21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推动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和资金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也是未来中外气候变化合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以便在南北合作中争取最大利益,就成为中国未来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一大挑战。......
2023-08-21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24]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的影响上。从中线看,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影响较大。南水北调工程绵延上千公里,沿线气候环境条件差异显著,遭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袭击的概率大,因而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与脆弱。......
2023-08-21
气候变化正日益成为我军部队战斗力形成和提高的一个制约因素,具体而言:第一,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我军人员、装备和设施安全构成威胁。恶劣的天气必然影响部队的正常作战训练,特别是空军和海军的训练,制约部队战斗力的形成。第六,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我国与邻国的紧张局势,甚至局部冲突,增加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2023-08-21
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全球气候治理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构成制约。IPCC下设三个工作组,对全世界范围内的现有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做出评估。在过去的20年中,IPCC的四次评估报告对国际社会有关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紧迫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所有IPCC的SRES情景下预计全球平均气温和海平面将上升;气候变化将持续数百年;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弥补尚存的信息和认识上的空白。......
2023-08-21
三峡工程大坝坝址在宜昌市三斗坪,位于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2009年,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工程外,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任务全部完成。三峡工程继续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特别是滑坡、泥石流灾害有可能对三峡水库形成巨大冲击,从而危害大坝的安全,甚至诱发地震。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可能使长江流域枯水期的干旱与汛期的洪涝发生的概率都加大。......
2023-08-21
2004年2月美国的一份秘密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曝光。由于该报告多处论及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批示加强研究。主张将气候变化列为中国国家安全议题的主要来自中国环保界和气候界的人士以及当代中国的大学生。[7]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关注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学者尚不多见。[8]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方也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问题。......
2023-08-21
研究表明,影响中国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气候变化是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子之一。即使未发生气候变化,在现有的气候条件和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沙区沙漠化进程也不会停止,人为干预只能调节其进程的速度。有学者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未来荒漠化气候类型区和荒漠化面积将继续扩大,区域干旱化程度仍将进一步加剧。......
2023-0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