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18年中国广场舞大赛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2018年中国广场舞大赛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除此以外,各类广场舞比赛也慢慢出台。因为现在讨论的广场舞大赛就是基于群众性体育赛事来展开的。以上观点,是该文作者针对第二届广场舞大赛的一些问题做出的建议。或许政府与市场在接连合作举办多届广场舞大赛后,在相关组织的问题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默契,使这一赛制有了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广东广播电视台在制作环节设立了现场探讨关于广场舞的热议话题,将各项舆论进行开诚布公式的深挖分析。

丁娅玲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因重视人民日常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县级以上城市建立了文化广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场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再局限为唱戏、歌唱、下棋、打太极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休闲活动。一种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专属于民间群众、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的民间特色舞蹈形式——广场舞出现在包罗万象的社会舞台上。

首先允许笔者介绍一下“广场舞”产生的几个原因:第一,中国在2001年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05年时,老龄人口占国家人口比例的7.6%(实际上这个数字还未达到国际通用的老龄标准——10%)。但通过比对各国老龄化发展数据,这个百分比会以快速的趋势增长。例如,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用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从国家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将在2024—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也就是6—8年后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所以,休闲时间较多,且喜爱热闹的中老年人开始聚集“回顾”这一原始舞蹈形式。第二,从“广场”一词来看,政府建立的便民广场,都以宽阔的空间、无限的时间及完全免费的使用为特点,为广大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爱好者们只需要一台便携的音响,就能随着音乐欢快起舞。这是促使广场舞产生的第二个原因——地点便利。第三,我国大力倡导民众要文化自信,舞蹈作为艺术体系中的学科,也有着令人向往的魅力。无论是中国舞、民族舞、体育舞蹈,广场舞都一一吸收,舞种之丰富、特色之明显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从古代就得到发展的“健舞”可以看出,舞蹈对人类身体的塑造是有很大益处的。广场舞动作简单易学,整场下来需花费爱好者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时间,简单的动作通过重复舞动,也能锻炼到中老年人日常“闲置”的肢体部位、关节和经络,并且起舞期间可与其他爱好者相互交流,倾诉繁琐事务带来的不愉快,既舒缓情绪也能免除老年生活的孤寂,跳累了也可随时休息。

在这四方面要素的推动下,广场舞迅速风靡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但也引起了争议,如噪音扰民、争占场地等,还一度被贴上“社会公害”的标签。笔者也曾认为,广场舞面对诸如以上的负面情况,势必会迎来“瑟瑟的冬天”。

但通过新闻了解,2017年12月,由深圳市体育局主管、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批准的“深圳广场舞协会”的成立,让笔者看到了这一民间健身形式的生命力。随后笔者搜索到了苏州、重庆、淄博、福州等城市及县城都相应地成立了协会。除此以外,各类广场舞比赛也慢慢出台。在此之前赘述了诸多关于广场舞的背景,主要是为了突出2018年全国广场舞大赛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都举办了规模较大的比赛,从无序的民间活动转战到大规模、高级别、影响广的舞台上。笔者想透过这一现象,结合网络上专业人士的解读,说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政府的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于自身健康的诉求也随之高涨。国务院在2014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地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审批。在此着重提一下群众性体育赛事,它是体育赛事功能中的一种,另一种为竞技性体育赛事。为什么要着重提呢?因为现在讨论的广场舞大赛就是基于群众性体育赛事来展开的。王炎昊在2015年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中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思考》一文中,通过运用经济管理的知识,从四个观点来解读广场舞赛制形态发展。观点一:市场主导,政府支持。提高民众参与数量、服务质量,减少赛事对于政府资源的依赖,将主导权交给市场。观点二:市场参与,政府引领。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对广场舞进行制约,使其在社会的认可度提高,市场也会相应地进行正面反馈。观点三:市场运作,政府保障。基于赛事的规模、级别、影响的原因,单单依靠市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高质的安保、医疗志愿者等进行辅助,以应对突发状况带来的不良后果。这需要政府配置资源,相互配合和协调。观点四:市场服务,政府监督。赛事参与者的年龄、学识、背景等不尽相同,故可能存在风险意识不足,导致市场失灵的事态。政府监督可约束及规避举办过程的社会不良影响。以上观点,是该文作者针对第二届广场舞大赛的一些问题做出的建议。笔者从这些建议中能得出政府从支持、引领、保障、监督四个方面,对广场舞赛事的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辅助。或许政府与市场在接连合作举办多届广场舞大赛后,在相关组织的问题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默契,使这一赛制有了良好的发展。

(二)主流媒体下广场舞的正面形态

2015年9月出台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指出:“广场舞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以扶持、引导、规范为重点,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综合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广场舞工作队伍,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健身功能,便于群众接受的广场舞作品,培育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广场舞品牌活动。”广东广播电视台积极响应了这一通知,发挥其主流媒体的作用,举办了《舞动人生·广东省广场舞群英会》,从海选到决赛历时半年。这一主流媒体让广大观众重新认识了“广场大妈”,也对广场舞这一形式有了改观。一方面广东广播电视台通过打造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水平广场舞大赛,摆正了广场舞的传播形象,和谐了广场舞的各种争议,鼓励了更多的民众了解广场舞,并在根本上对广场舞创作的核心有了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广东广播电视台在制作环节设立了现场探讨关于广场舞的热议话题,将各项舆论进行开诚布公式的深挖分析。这一环节为“广场舞”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建议,对其今后正确的发展提供了方向。[1]

(三)从观众欣赏方面来谈

团队精神——如2013年贵州省广场舞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节目《庐山大妈也疯狂》,该节目主要模仿老大娘走路的秧歌步、时装走秀、健身搏击操、骑马舞等,动作难度不大,但配合默契,表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她们赢得了此次比赛。

可观赏性——虽然不是专业舞者,但作为比赛的参赛者,就要有参赛者的精神面貌和相应的表演能力。优秀的广场舞作品应当在队形的画面、配合的默契、饱满的情绪、大方的表演上有所追求。

时代创新——先前有提到广场舞融合了众多舞种的元素,当然新时代下出现的健身元素也可以融入广场舞的编排中。在原本文化的根上,开出鲜艳的花朵。

文化特色——每个地区的广场舞应当有属于该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来自贵州地区的广场舞,可以使用当地的贵州民族音乐来作为音乐背景;苗族地区可以身着苗族服饰并在作品中编排一些苗族舞姿,等等。避免各地区风格雷同,表演千篇一律。

广场舞在政策的扶持、市场的调控、主流媒体的传播、自身创作与观众的欣赏等方面的帮助下,能够度过“严寒”,迎来发展的“春天”,证明了这一健身形式只是在初期还未形成良好的形态,经过时间的打磨,它能够为老龄人口带来丰富的休闲生活,开朗的精神状态,以及充满活力的身体。

广场舞方便、经济,而且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平台,兼收并蓄各种舞蹈元素,以健身为目的,向大众化、平民化迈出自己的步伐,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迅速成为大批中老年群体的首选。但广场舞需要配合音乐才能开展,而中老年人喜欢把健身时间多放在早晚时分,这就会导致没有相应配套的场地设施,也促使大批广场舞者不得不选择小区门口来开展活动,因而造成了扰民,形成了矛盾,构成了冲突。我们可以看到,盛怒之下的居民和追求健康与身心愉悦的中老年人逐渐走向了对立的两面。为什么一件利民便民的健身活动会引起如此大的喧嚣呢?是因为广场舞这一形式的不合理、不规范导致了各群体之间的摩擦,还是我们民众对于彼此的包容降低了?

在笔者看来,针对广场舞爆发的舆论攻势跟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关,当媒体突然同时期大规模的报道广场舞所带来的问题与争议的时候,舆论就在此爆发开来并“成功帮助”那些中老年人出现在了全国人民关注的视野中。自进入信息网络时代,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自网络能发表言论并不需要负责任时,不管事态如何,缘由为何,机械性的不吐不快便开始“造势”了。在这里,笔者既不是支持早期“广场大妈”为强占广场的公共空间而和学生们推搡拉扯;也不是认同为了自己能享受热情洋溢的健身氛围,而将音响声音播放到影响他人休息的行为;更不是鼓励为了能有跳广场舞的场地,占用不应该占用的区域。笔者认为:对于广场舞的“群起而攻之”能不能反映当今整个时代的包容性正在逐渐下降,或者说,这种包容性逐渐变得越来越具有选择性倾向。我们可以很快接受由以前的面对面的交流转移到如今的机器里的互动。但与此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在逐渐丧失对老一辈长者应有的尊重和耐心?如果站在广场上跳舞的不是大妈大叔,而是一群活泼靓丽的少年少女,他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是不是就会少一些舆论?笔者不得而知。曾几何时,这些长者也同你的父母、爷爷奶奶一般照顾着同你一般吵闹的孩童,他们细心、耐心、包容,你才得以健康成长。是不是双方可以用更柔和的方式进行沟通呢?另外,对于事件的真假判断,我们的能力似乎也在退化。网络一旦掀起丝丝的波浪,就会有人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在不清楚事态发展缘由的情况下,带领舆论的走向。更何况,现今的网络世界就像一个“垃圾桶”,你来我往,肆意乱投。这样低档次、低门槛的讨论争辩,真能产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吗?

反过来看,广场舞通过体育赛制的约束,进一步规整了其表现形态,在社会上的反面影响也趋于稳定。但稳定不代表没有抱怨,只是经过各方面因素的调整、传播、建立,广场舞的爱好者、受益者越来越多。例如2018年全国广场舞大赛,参与者已经不限于中老年人了,有“90后”的男青年,有检察院的女检察官们,正因为大家融入了这个健身方式,便不再同以往一样,以偏颇的看法来“指点江山”,而是站在彼此的角度相互体谅和包容。

笔者认为,广场舞大赛的成立一方面体现了群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化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体现各城市化建设给人民带来的福利,并使社会呈现一派生动气象;另一方面能让各年龄层次、各社会职能的群众,通过这种健身形式,能够圆自己的“舞台表演”之梦。每个城市的生活节奏都不尽相同,人们需要释放压力,重获轻松的休闲场所。与打牌、唱歌等旧有形式不同,广场舞皆以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为配乐,每一个动作踩着强劲的节奏点,挥洒着对生活的向往,在舞蹈中边唱边跳,使身体得以锻炼。很多次,笔者都曾因为这样的一幕而驻足——爷爷奶奶逗着孙儿孙女起舞,孩童父母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在环境的渲染中,彼此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样其乐融融的三代生活,岂不幸福快乐?

[1]廖美霞. 广场舞大赛《舞动人生》的社会正能量[J]. 西部广播电视,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