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视奏能力既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又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走出演奏技巧教学的误区。教师的错误认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这样的思想,将视奏教学列为教学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转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视奏能力。......
2023-10-17
周晓明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简称范·克莱本比赛)是由范·克莱本基金会主办的世界最顶尖的国际比赛之一,与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并列为四大国际钢琴比赛。该比赛创办于1962年,每四年一届,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斯堡市的贝斯音乐厅举行,是为了纪念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于1958年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而创办。作为世界上最重大的钢琴比赛之一,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的选手整体水平强,不少参加比赛的青年钢琴家已经赢得过各类国际比赛奖项,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声誉。范·克莱本比赛从最初的200多名具备相当资历的钢琴家中选出三名获奖选手,其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比赛机制也非常完善。评审团由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室内乐行家、音乐评论家、指挥及音乐教育家共同组成。这种不同于其他任何钢琴比赛的多元化评委组合,同时兼顾了选手的独奏曲目和室内乐水平评定,也让选手的音乐能够通过不同专业人士、不同角度的鉴定得到全面的提升。除了要求评委不能为自己的学生打分之外,给选手上过大师课、专家课的评委也必须向评审团声明,再由评委主席来决定该评委是否可以继续评审,这样就能避免不公平的现象出现。
除了相对完善的比赛机制外,范·克莱本比赛要求的演奏技巧和比赛曲目量更是四大国际钢琴比赛中最难和最多的。虽然比赛不硬性规定选手的参赛曲目,但初赛、复赛、决赛的独奏会曲目时间总长度达到三小时。此外,选手还要演奏一首钢琴五重奏和两首不同风格的钢琴协奏曲。我们在比赛中经常发现有些选手可以把几首作品弹得很精彩,而演奏的另外一些作品比较粗糙,仿佛判若两人,还有些选手由于过大的精神压力而导致发挥失常。范·克莱本比赛要求如此多的曲目量就是要考验选手既可以高质量地演奏所有的曲目,又能够在压力之下始终稳定地高水平发挥。评委通过对选手的曲目量和整体演奏质量的评判,选出那些同时具备演奏实力和过硬心理素质的钢琴家来胜任赛后高强度和高数量的音乐会演出,让这些钢琴家能顺利地踏上自己的演奏之路。同时,该比赛的赛场也会面对大众开放,有专业的直播和摄影团现场,让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欣赏到这场音乐盛宴。大家会在网上进行激烈的讨论,对每一个选手都有自己的评价。因为这些钢琴家最终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音乐会能更受大众的欢迎,所以每位选手的选曲和演奏风格,也需要考虑迎合大众的审美倾向。
(一)选曲变化趋势
众所周知,古典音乐的受众本来就比较小。热爱古典音乐的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品质有着极致的追求。他们不随波逐流,愿意花费自己的精力和金钱去追求更加在意的东西。但是他们的追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非常典型的古典音乐曲目似乎已经刺激不到他们的神经。无论是音乐会还是比赛,经常性地会出现一些听觉上更刺激的音乐作品。这在范·克莱本比赛中也有所体现。除了演奏规定范围的曲目之外,选手更愿意选择一些不那么主流的钢琴作品。
在2017年5月25日至6月10日举办的第15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冠军的韩国选手鲜于艺权最后一轮决赛选择的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其他选手的选曲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等。在决赛曲目中,基本看不到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协奏曲,甚至在之前几轮的比赛中,选手们也不会选择这类曲目。这种现象在前几年的大型比赛中是很罕见的。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如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都会高频率地出现在之前的比赛中。这类作品的旋律简洁明快,不带有过多的感情色彩,与之前提到的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都是经历过战争时期的俄罗斯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情怀的抒发和感情的爆发,欣赏这些作品很容易将人带入一种情感极限的崩溃边缘。在欣赏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时,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他们并不甘于在作品中仅仅让欣赏者感受到美好,更多的是在美好与极限的痛苦中的挣扎。通过这种极致的反差,让欣赏者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解放,相较于古典时期的作品少了一些规矩,作曲家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和声走向和调性的控制来调整每个音乐段落的作用,一切为了让自己的情感在作品中得到宣泄为主旨。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一首都有让人感动之处。从肖邦细腻柔和的民族音乐,到拉赫玛尼诺夫史诗性与深沉的音乐,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我们都能切实感受到作曲家身上似乎发生了一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这些形而上的特质让我们为之触动和震撼。尤其是浪漫派晚期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本就擅长在作品中埋伏长线条,再加上俄派作曲家惯用的史诗性,对和声倾向的娴熟掌握,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时更容易投入,也更容易打动欣赏者。
在印象派作曲家中,大多数都以写意为主要的创作思路。由于这个时期的作品还保持旋律的存在,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些对于音色的追求,在听觉中还是能找到音乐的主线的。这些作品中的旋律由于极具特色的和声支撑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响效果。在我对大众的询问中,这种音乐还是能被接受和欣赏的。
(二)选曲缘由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演奏者在演奏经典曲目时很容易暴露他的缺陷,如技术上的障碍和音乐处理上的不妥当。因为大众对这类曲目都非常的熟悉,难免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欣赏这类曲目,甚至于你的表演在他心中稍有落差,就会直接被认为是错的。钢琴比赛不同于体育赛事,它没有一个客观的、可以丈量的标准来决定胜负,更多的是每一位欣赏者内心对这个作品的想法。因此,比赛的选曲越来越成为需要讨巧的一件事。
另一个原因就是现今的社会节奏飞快,人们对待情感都不如之前那么谨慎和认真,这是社会的普遍趋势,我们没有办法左右。所有的情感都压抑在人的内心中,因此在艺术作品中人们需要更多情感的释放,普通的古典作品已经无法满足这个要求,人们需要体验更激烈的情感。这要求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情感来带动欣赏者的感受,同时也要求选曲必须能让艺术家有充分可发挥的空间。
能选入范·克莱本比赛的每一位钢琴家,都是在各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的钢琴演奏者,对于音色和曲目风格都有自己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第15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获胜者的音色风格处理,来研究现在的听众对于钢琴演奏者音色的要求。
(一)以前的音色——清晰颗粒
我在本科入学的时候就询问过导师:到底什么样的音色会让听众更喜欢?导师的回答是:音色应该是随作品而变,随心而动,并无一个定式。这与我之前受到的指导完全不同。但是,与现在国际主流的钢琴音色处理方式是相吻合的。国内学院派的音色处理方式普遍要求清晰,对手指独立性要求高。无论任何的曲目都以弹清楚、弹干净为主。这是由于中国老一辈钢琴家受到苏联俄派钢琴演奏方法影响较深而引起的,他们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至今,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也需要每天练习基本功长达三个小时以上。但是这个理念在传到中国后从重视演变成了过于重视,这就导致了中国学院派出身的学生大多数手指机能非常发达,但音乐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国际上普遍对中国学生的评价。这种对于音色的态度在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浪漫派时期的音乐作品中,这种演奏无法把欣赏者带入一种极限的情感纠结中,更不用说印象派的作品了,那种缥缈的音色不是靠训练基本练习就能做出来的。
(二)现在的音色——无定式却个性
在比赛中,我认为让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像范·克莱本比赛这种规格的,所有的技术难点在这些钢琴家中都已经解决了,如何能让评委和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认可你所发出的声音,才是在比赛中能拿到好成绩的一个要点,但又是比较冒险的一件事。你需要有充分的色彩变化,也需要带着观众到达一个情感的制高点;你需要准备一系列的曲目,还需要每一首听起来不一样。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弹奏水平的问题,而是艺术家个人修养的问题。“功夫在琴外”,许多弹得好的选手,在简历中显示出的个人爱好都有文学、绘画、电影、烹饪、旅行等音乐之外的人文艺术方面的共性。比如意大利选手Leonardo Pierdomenico在前两轮的演奏中,恰到好处的结构布局,给人以极丰富细腻的色彩层次、透视纵深的比例关系,带来强烈的画面感。正思索他为何这些方面在众选手当中如此突出时,他简历中最后一句“Pierdomenico先生的业余爱好中尤其喜爱画画”瞬间让人恍然大悟。
当然,我个人认为,有些选手的弹奏特点甚至可以说缺点,与他们的爱好不无关系,如18岁的加拿大选手Toni Yike Yang,初生牛犊不怕虎,曲目中有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9)、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等一干“硬货”。然而,他的演奏给人更多的是“干力气活儿”的印象,艺术性和音乐性稍逊一筹。他曾夺得2015年波兰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2015年范·克莱本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评委评议奖、希尔顿·海德及吉娜·巴考尔国际青少年比赛首奖。然而从他简历中看到业余爱好是以羽毛球、乒乓球、电子游戏、游泳等体育为主的项目时(当然还有电影及麻辣食物),我们似乎明白了为何他的演奏中总是缺少了些什么。
这种生活方式,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还很年轻,能有这样的水平、能力及成绩,就已经十分令人称道,但是艺术表演不能光凭技术和体能,恐怕还是要积累更多的内涵和底蕴才能令演奏具有灵魂和由内向外散发的魅力。俄罗斯选手Yuri Favorin的弹奏基本只有两种音量:pp和 ff,看看他的简历,他热衷于首演当代作品,灌录了许多20世纪俄罗斯作品及新创作的即兴作品。当代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注重音响效果,特别是弱及强两个极端的音量对比较为突出,用以表现人类的某些心理状态,这可追溯到以勋伯格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的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难怪Favorin的演奏缺少中间几个力度层次和等级的变化,也许与他的这一嗜好有一定关系。中国台湾选手陈涵的演奏则是显得过于方整,总是见棱见角,虽然精确扎实,但是总显得冷静客观。从他简历中看到,他也是现代音乐的热忱推崇者,并且自己也是位活跃的现代作品创作者,不难想象为何其演奏中也是缺少了些柔性的成分。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音色绝不能仅限于在钢琴上下的功夫,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积累和沉淀,这决定了演奏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底蕴。但在细节上独辟蹊径,立意新颖的个性化非常规处理是吃透了作曲家的艺术风格、音乐精神、创作思维和写作套路而达到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表达。
201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和2017年的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冠军都来自韩国。他们的音乐成熟稳重又颇具特色,音乐处理到位;情感和技术的平衡拿捏适度,令人佩服;选曲大胆,但是各个时期的作品都能弹出各自的特色。但是反观这几年的国际钢琴大赛,入选的中国选手越来越少,仅有的几位也是在美国音乐学院研读了数年之后才参加比赛。中国人的古典音乐审美是否已经与世界平均水平脱离?现状是中国人接触古典音乐的概率本来就很低。对于古典音乐的审美大多还停留在世界平均水平20年前左右,这从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演奏中都可以看出来。在一些音乐会中演奏写法比较极端的钢琴作品,通常都会得到听不懂、乱七八糟的评价。我觉得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关常新.2017年“第十五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观后[J].钢琴艺术,2017(11).
[2]王晶晶.网看高手角逐琴坛:记“第15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J].钢琴艺术,2017(8).
[3]叶柳.“第15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远观记[J].钢琴艺术,2017(8).
有关2018年中国艺术文化热点观察的文章
实际上,视奏能力既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又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走出演奏技巧教学的误区。教师的错误认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这样的思想,将视奏教学列为教学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转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视奏能力。......
2023-10-17
在演奏过程中,审美意象和演奏技巧相互交融促进,审美意象可衬托演奏效果的呈现,而恰如其分的演奏技巧也会呈现出更好的审美意象。不同的审美意象之间存在差异,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加以呈现,但是技巧不能任意使用。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探究,精确透彻地表现出作曲者的思想、音乐特点及要求,有助于形成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既是目前钢琴表演艺术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演奏者需要思考的内容,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023-10-17
在前面部分大致了解到一些关于合作钢琴家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但就实际操作情况来说,在面对不同的合作搭档时侧重点也有所转移,在这里我们将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些差异并尽量找到解决之道。(三)灵活度几乎所有的合作钢琴家都承认,灵活变通是合作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很多的合作钢琴家在个性方面是否随和,通常被认为和他的演奏技能同等重要。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演奏却不是“合作”,那么音乐一定会受到影响。......
2023-10-20
俄国的钢琴音乐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可以说处于“空白状态”,所有上演的钢琴作品几乎都是从西欧传入的。俄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起步虽晚,起点却不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涌现出大批对俄国钢琴音乐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作曲家,如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安东·鲁宾斯坦、阿连斯基等,但对俄国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还是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
2023-10-31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古钢琴音乐在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是最主要和重要的音乐形式。意大利克劳迪欧·梅鲁洛和西班牙安东尼奥·德·卡贝松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古钢琴音乐家、作曲家。与此同时,在钢琴音乐的变奏技巧上,则需要进一步与内容统一,这促使卡贝松逐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钢琴音乐艺术的代表。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核心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成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灵魂。......
2023-10-20
音乐是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符号是其生存和传承的核心载体,无论是古往今来常用的无声的平面音乐文本模式,还是当下视听多维模式,音乐符号系统都是表达的通用语言,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语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拥有泛世界的交流平台。《但论》中清晰地呈现:认识符号—解读符号—表达符号的层次。在《但论》中,围绕乐谱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法系统。与此同时,系统地训练手腕和手臂也是《但论》中重要的训练内容。......
2023-11-19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钢琴音乐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普及。为此,中国对诸多教育体系开启了全面与深入的改革计划,这从根本上促进了钢琴教育的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对于中国钢琴教育而言,杨仲子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其对于中国钢琴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优秀的钢琴人物,才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的遍地生花。......
2023-10-20
《二泉映月》是一首饱含民族风情的乐曲,改编之后,通过西方现代乐器钢琴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达到这一点的基本要求是改编者需要非常了解这两种乐器的特点,从而做到转化合理、演奏传神。《二泉映月》被作曲家改编成钢琴曲后,通过弹奏装饰音来实现二胡演奏中滑音的效果,通过弹奏波音来模拟二胡中的揉弦,音乐的情绪利用弹奏琵音逐步向前推进,情绪的高潮则借助钢琴独有的八度和弦来实现。......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