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沃兴华个展被叫停,揭示当代接受观《丑书》

沃兴华个展被叫停,揭示当代接受观《丑书》

【摘要】:但显然这个解释不能服众,从舆论观点来看,大部分人认为是沃兴华的“丑书”不入主流,怕展览会产生审美误导,或者不能被大众审美所接受。于是由此事引发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丑书”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它的当代接受问题,另一个是社会大众对艺术本身的包容性的问题。而这次流行书风“丑书”的代表人物沃兴华的个展被叫停事件,不仅阻止了一个人的展览,而且阻止了一个地方对流行书风的接受机会,也抑制了“丑书”的成长。

张百祺

书法在当代失去了其实用价值,当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再需要用毛笔写字时,对于这门艺术,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艺术本身。于是,当代的中国书坛呈现出组织繁多、风格纷呈的现象。从历届展出作品来看,如今的书法创作较为开放和多元化,各种书体都有涉及,并伴随着各种程度的创新。总体审视,书法风格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传统书法的发展创新与丑拙新体的出现。以王墉、沃兴华、石开、曾翔等一大批当代书法界较出名的书家为代表的书风被称为“丑书”,成为书法界的热门现象、流行书风,并发展出一大批追随者。“丑书”以怪异的结构、奇特的章法、夸张的视觉效果区别于传统典雅、中庸的书法美学。不少忠于古帖的临习者对于新时代“丑书”现象深恶痛绝,而从各杂志文章的评论来看,对“丑书”现象批评的占多数,称颂和理解的只有少部分,这说明“丑书”没有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近几年,各大展览的风格又逐渐回归二王传统,但沃兴华[1]先生原定在成都的个展被紧急叫停事件又将“丑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沃兴华本人在2018年4月28日发表了一封致歉信:“‘沃兴华书法展’原定于5月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听说有许多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届时要前往观看,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展览不能举办了,我很无奈,只能向大家表示歉意,望相互转告!”沃兴华先生自1973年起,不断有作品参加上海市、全国及国际上的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收藏,在历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发表了许多著作和论文,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上海市书协秘书长、流行书风展主持人等,是中国书坛流行书风的领军人物,在书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他的个展被叫停的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展览被叫停的具体原因我们无从得知,四川书法网给出的官方解释为因主办单位四川省博物院展厅档期原因暂不举办。但显然这个解释不能服众,从舆论观点来看,大部分人认为是沃兴华的“丑书”不入主流,怕展览会产生审美误导,或者不能被大众审美所接受。此说法一出,事件的真实原因便不再是话题所在,继而转向“丑书”在当代的接受问题,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丑书”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于是由此事引发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丑书”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它的当代接受问题,另一个是社会大众对艺术本身的包容性的问题。

事物总是曲折地发展和螺旋式上升。开放打破了封闭,西方审美观介入,各国书法风格的影响,毛笔不再被使用,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传统文化被质疑,在冲出“牢笼”找到“新天地”的强烈欲望下,“丑书”出现了,这似乎是历史之必然。任何人都不能轻视这种流变,而是应该抱着研究学习的态度努力地寻找“丑书”创作的初心,它的取法,它的可取之处,因为它们的创作者中不乏有深厚传统功力的,有理论建树的,有态度严谨的,也有面目一新的。首先,既然是艺术创新,就应该接受艺术批评,因为艺术就是在批评中发展和进步的,何况只有指责的胆量而无接受批评的雅量,倒显得不够气度了。其次,新事物的产生难免是不成熟的,关于新的流派发展艺术家也是摸索前进,他方的意见也是促使流行书风走向更成熟、更完善的重要助力。而这次流行书风“丑书”的代表人物沃兴华的个展被叫停事件,不仅阻止了一个人的展览,而且阻止了一个地方对流行书风的接受机会,也抑制了“丑书”的成长。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些人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抨击的:首先,他们认为近几十年来“丑书”“位居高位”影响了一批刚入书法界的爱好者包括青少年。书法界有一段时间呈现出“非丑不能获奖,非怪不能获奖”的风气,他们认为这完全颠倒了审美概念。其次,他们认为“丑书”本身就是不美的,是不值得提倡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它会存在?到底什么样的书法才算是“丑书”?

我们先单纯地从艺术角度了解一下“丑书”。我认为当今人们口中所谓的“丑书”是指那些在用笔、结字、章法上有着夸张变化的书法作品。在用笔方面,通常会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墨色变化,如涨墨、枯笔等。在结字造型方面,他们通常会将字形本来的面目打破,比如将其中一个笔画拉长或缩短,或者将原本均匀的字内的空间分布打破,造成一种字不成比例、失去重心的不规则的丑怪之感。从章法上,字间距通常也不均匀,而且会利用字的长短笔画来分割章法空间。因为它强调艺术家的内在精神,并且拥有不寻常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它对于艺术家的水平要求会更高,要拥有非常扎实的传统书写的基础,就像儿童学书法经常从楷书入手,而草书虽然看上去法度没有那么森严,更狂放,更抒情,但也只是看上去而已,写好草书要难得多。因此,“丑书”有如此口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尝试“丑书”创作的跟风的人,并没有多深厚的书法功底,只是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这样只会形成没有内涵、没有底蕴的作品;而且没有长期的书法创作的经验,和深厚的临习传统的基本功,这样的人缺少有关书法较高级的审美,只能领会到一些很外在的形式,因此就形成了只有空洞的形式而缺乏底蕴的一部分“丑书”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一大部分。因此,如今在网上流传的很多作品都是真正的“丑”书,会影响到很大一批没有辨别能力的普通观众,从而将“丑书”很“丑”这样一个观念带到群众中去。我们现在所谈及的“丑书”的很多代表人物,如王冬龄、沃兴华、王墉等都是具有长时间的古帖临习功底的,同时也是具有很强的创作能力,从而才开始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艺术途径,并不是单纯的哗众取宠。

沃兴华的两幅作品,一幅是较传统的书法创作(见图6-3-1),另一幅是“丑书”作品(见图6-3-2)。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传统功力是很深厚的,他的这篇小行草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学书二王,取法高古,用笔结实,结构也是在规矩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小心思,让人回味悠长。而他的“丑书”作品,用笔方面也很扎实,结字和章法方面更显趣味性,行气通顺,而且分出字组。在章法分布上面,有行气紧密的一列,也有明显的空白,使得整篇作品不显窒息,且在此基础上有字组的左右摆布,并不是单纯的一条直线,看得出是经过思考的。很多人反而觉得他的这种变化,是不美的。王羲之的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中写道:“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也就是说,创作书法如果平直相似,样子像算盘子一样,上下方方整整,前后平齐划一,便称不得书法艺术,只不过是得到字的点画罢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变”的重要性,只不过处于不同的时代,变的实际意义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变才会进步,不变只能停滞不前。

图6-3-1 沃兴华传统书法作品

图6-3-2  沃兴华“丑书”作品

“研究表明,人进行审美活动特别是艺术审美时会比审丑的时候严谨。这是因为当人判定什么是美的时候需要审美主体具备审美经验和审美素养,而当审视丑的时候就会显得轻率。从审美主体的发展角度来看,一般不会怀疑自我的审丑能力。学者们普遍认为 , 丑和审丑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养成。因而,当审丑文化变得流行的时候,审美主体想透过丑找到美的因素将会变得困难起来。审美主体不仅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而且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从丑中审出美的因素来,从而获得愉悦感。”[2]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对“丑书”的欣赏并不只对创作者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对欣赏者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要求。

沃兴华是“丑书”艺术的代表书家,其个展被叫停事件便上升到了有关“丑书”艺术价值和艺术接受的问题。笔者认为,关于“丑书”,其本身是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它是现代艺术观念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是新的路径的探索。因为发展的还不成熟,风格也不够稳定,所以更需要我们的包容和理解。

[1]沃兴华,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上海市书 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苏淑娴. 王墉书法中的审丑意识分析[J]. 审美与艺术学,20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