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近代史: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纪实(续前)

中国近代史: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纪实(续前)

【摘要】:南方通电反对,上海海军独立,孙文及一部分议员至粤组织军政府。段氏主张用兵;对外则对德奥宣战,顾未遣兵参战,练兵仍为内争。其决定参战者,一谋增加中央权力,政府假参战之名,希冀统一军队财政。皖系一方操纵国会,把持政权,一面利用参战名义,向日借款,扩充军队。段氏向日购买军械,组织参战军。九月十日,孙文就职,任命六部长官,而元帅则未就职,反欲承认冯国璋为继任总统,转

复辟之役,副总统冯国璋于南京代行大总统职权,乱定,黎元洪知其无权无兵,不为段祺瑞所容,不肯再出。段氏入京复任国务总理,阁员有梁启超、曹汝霖等。梁为研究系首领,赞助段氏,复辟之役,为之活动,草文声讨张勋,出任财政总长,顾其为人偏于理论,未有建设,曾在日本,颇与日人相亲。曹曾东渡留学,为新交通系要人,喜与日人往来。妻为日妇。据美使芮恩思言,曹氏精明练达,讥嘲本国制度,北京政府倾向亲日。冯国璋应段氏之请,于八月一日进京,先遣亲兵一师北上,湖北、江西、江苏督军仍为其亲信,盖患段氏之逼,惧为黎氏之续,树立外援也。政府不肯召集国会,谓照革命先例,召集临时参议院。南方通电反对,上海海军独立,孙文及一部分议员至粤组织军政府。段氏主张用兵;对外则对德奥宣战,顾未遣兵参战,练兵仍为内争。初,五年(一九一六年),北方灾荒,无以为生之贫民应募赴法,至是,需用之华工增加,实际上废去年龄限制,中国有助于协约国者,仅此而已。美使往见段祺瑞,述其扼要之语,略曰:“吾人必先巩固中央权力,其方法则用兵平乱,余之目的在使军队统一,直隶中央,地方军官不得起而为乱,夫然,军队脱离党争,专为国防等用,而今徒供党派之争,将来达到改革,政治人员可以自由决定宪法,及政治诸问题矣。”其决定参战者,一谋增加中央权力,政府假参战之名,希冀统一军队财政。一则将得外国之经济援助,协约国有以之为言者,中国取消德奥庚款,协约国除俄而外,允许停付庚款五年,修正海关税则,切实值百抽五。政府迭向美使商请借款,不得,转借日款,以供政费饷糈。一则参战将来可于和会得有相当权利,并提高中国国际上之地位也。其他动机,殆不可知。

八月十四日,中国对德奥宣战,九月南北战起,南方倡言护法,组织军政府,其区域限于两广、云贵。四川、湖南则态度不甚明显,独立诸省不相统一,唐继尧、陆荣廷各霸一方,孙文徒拥大元帅之名,不能行使职权。就南北军队而言,北方兵数较多,设备较优,其区域之广大,列强之承认,均处于优越地位。顾元首、总理暗斗甚烈,督军自主省内之军政,干涉民政,不听调遣指挥,所谓土皇帝也,乃相牵制,造成南北相峙之局势。军人各谋扩张实力,榨取于民,全国收入尽耗于军费政费,不足,举借外债,云南等地且种鸦片,转运他省,以供军费,并扣中央税收,巧立名目,增加厘金、杂税、田亩附税。纳税之贫民无一权利可得。当其出兵之际,捉拿夫役,扣留车马,阻碍交通,妨害人民正当职业,战事区域骚扰尤甚,人民逃亡,田地荒芜,败兵溃卒,掠劫淫杀,状尤悲惨。就兵士而言,入伍之先,多为苦力,感受生计逼迫,乃以一月数元之饷,易其生命,固无目的之牺牲也。南北纷争,政府用兵,然非总统冯国璋之意,调北军两师入湘,命傅良佐为湖南督军,派吴光新统兵入川,调冯玉祥入闽。湘将不服,宣告独立,北军进攻败之,会桂兵来援,北军主将不睦。通电停战,退至岳州。四川则滇、黔、川兵混战不已,吴光新逗留鄂西,久始入川,熊克武诈为恭顺,出其不意,将驻重庆北军缴械,吴氏东逃。福建粤兵侵入,冯玉祥所部止于浦口,奉命移驻武穴,长江三督请作调人。十一月,段氏愤而辞职,梁启超亦去,皖系督军尚持战议。冯国璋特任段祺瑞督办参战事务,作为调停,仍主和议,命谭延闿为湘督,下令弭战。南方则谋利用事机,攻据湖北,值黎天才等于荆襄一带,宣布独立,明年(一九一八年)一月,桂湘军攻据岳州。皖系再倡战议,总统进退失据,拟至南京,中途折回,命曹锟、张怀芝督兵分路南下,逼而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入鄂之北军,次第攻取岳州、长沙、衡州,以师长吴佩孚之力为最。政府任命张敬尧为湘督,直系不平,曹锟回直,北军止于衡州,张怀芝未有功绩。

国会第二次解散之后,冯总统下令各省依据约法,选派参议员,组织参议院,护法诸省固无代表,其职务限于改议国会组织法、议员选举法,七年二月完成,国会仍用两院制,减少议员额数,众议员各由各地人民选举,参议员由各地方选举会选举,投票人之资格颇高。顾其困难,先无精确之户口调查,仓促选举,多由绅士把持,凡前所有之弊端,无不存在,段氏党羽组织安福俱乐部,活动尤力。八月,新国会开会,安福系议员占绝对多数,西南亦无代表,国会召集之日,总统冯国璋通电声明任期将届,冀望议员公举德望兼备之总统。其时冯段不协,暗斗日甚,军事计划无法进行,北方督军多为皖系,冯氏感受压迫,深为不安,不愿再任总统,事实上安福系亦不愿选之也。九月,国会组织选举会,徐世昌当选为总统,徐氏久为清臣,与袁世凯相善,亦为段氏之友,声望较高故也。皖系一方操纵国会,把持政权,一面利用参战名义,向日借款,扩充军队。初财政困难,政府迭向美使商请借款,不得,转向日本借款,美使往见总理,段氏态度迥异于前,业已变而亲日矣。其时欧战正亟,英法诸国竭其全力从事战争,日货因而销畅,工商业发达迅速,国内资本过剩,乃谋投资于外,自四年(一九一五年)起,迄八年(一九一九年)止,中国共借日款三万八千四百余万元,中央借得一万七千四百万元,省政府六千万元,私人营业一万五千万元,借款多在寺内、正毅任内。寺内久为陆军大臣,朝鲜总督,负有能名,时任总理大臣,所借之款,多无担保品,徒供中国内乱,所谓西原借款也。段氏向日购买军械,组织参战军。会俄国革命爆发,苏维埃夺取政权,协约国恶之,七年(一九一八年),出兵西伯利亚。日本力说中国缔结共同防俄协约,中国初多顾虑,后应日请,五月,先后议订陆军海军共同防敌协约,予日方军事便利,顾后西伯利亚未有战事,协约亦无重要影响,政府将其取消。皖系则赖日本财力,维持现状,扩充军力,剪除异己,故应日方请求也。十月,冯国璋任满,徐世昌就职,段祺瑞亦辞职去,而政府政策迄未改变,乃以欧战告终,改参战军为边防军。

北方情状恶劣,西南党争亦烈,初段祺瑞不肯召集国会,孙文于上海通电斥之,七月,南至广州,第一舰队独立南下,宣言护法。国会议员来粤者一百五十余人,不足法定人数,八月,开非常会议,讨论组织政府,通过军政府组织大纲,设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分设六部,举孙文为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九月十日,孙文就职,任命六部长官,而元帅则未就职,反欲承认冯国璋为继任总统,转圜解决。议员亦分派别,政学系人数虽少,其领袖李根源活动甚力,与陆荣廷相亲。大元帅则无实权,桂系遣陈炯明率粤军援闽,枪毙大元帅卫兵,听其指挥者只有海军,部长且为人暗杀,地位益孤。议员遂与政学系联合,有改组军政府之意,其计划则取消大元帅,改为总裁合议制。七年(一九一八年)五月,孙文辞职,并发通电,中称护法诸省曰:“其时滇桂之师皆由地方问题而起,而所以宣告自主者,其态度犹属暗昧,似尚置根本大法于不问。……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故军政府虽成立,而被举之人多不就职,即对于非常会议,亦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武人争权自私自利心强,南北如一丘之貉!非常会议选举孙文等七人为总裁,陆荣廷、唐继尧通告军政府成立,推岑春煊为主席总裁,孙文赴沪,南北倾向和议。徐世昌就职之后,促进和平,美使见之,自称谋与南方磋商和议,但无一人足以代表南方政府:拟裁冗兵,但以筹款为苦。总统以为南方军队欠饷,金钱当能移动其心。国人久恶战祸,名流通电请和,报章夸张美英劝告之说:总统府顾问莫礼逊(Morrison)新自南方回京,上书陈说,中国宜和平统一,恢复民治,西南领袖均愿美国调停,协约国进而提出劝告。十一月,北南政府下令停战,事实上双方已无大规模之战事,各遣代表于上海会议,徐世昌仍谓和平成立,无款解散军队,商请美国借款,或与列强共同借款,美使则称中国统一之后,始可借款。停战令下,南北内部意见分歧,迟至八年(一九一九年)二月开会,北方以朱启钤为总代表,南方则为唐绍仪。唐氏为军政府总裁之一,但以意见不合,留于上海,所谓代表者,不过代表一部分人士,或个人之意见耳。会议中之争执,初以陕西尚未停战,停止和议,江苏督军李纯等调停,始乃停战。四月,会议续开,南方提出取消军事协定,裁撤国防军队,国会行使职权,分用善后借款等提案。北方提出裁减军队,军民分治等议案。双方提案或偏于理论,或削减对方实力,笼统不切于实际,多未顾及人民利益,盖无和议之诚意。会巴黎和会不利于中国,学生起而攻击政府,唐绍仪乃于和议席上,提出北方绝难接受之条件八款,先未商于南方各代表,于是和会决裂。徐世昌迫而对于皖系让步,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总司令,改前参战军为边防军,任命段祺瑞为边防督办,改派众议院议长王揖唐为和议总代表,和议遂无所成。

和议决裂之主因,一为南北之意见相去太远,一则南方各党不和,北方亦有党争也。唐继尧、陆荣廷各据一方,军政府总裁或在上海,或在云南,至是,孙文、唐绍仪辞职,岑春煊等较与北方接近,议订提拔广东海关盈余百分之十三归于军政府,总裁伍延芳后携款南下,章行严谓款为西南大学经费,控之于上海法院,可见其意见之深。北方直皖两系争权已久,段以部下不听指挥,自练新兵,购置日械,一部分为张作霖所夺,又为直系所恶,武人合纵连横,唯利是视而已。九年(一九二〇年),直系鉴于徐树铮之专横与活动,联合奉张,冀谋巩固其地位,五月,吴佩孚自衡州撤防,湘军战败张敬尧所部,收复湖南,直皖之嫌疑益深,奉张助直,徐树铮奉命免职,边防军改归陆军部直辖,段祺瑞怒而入京,改边防军为定国军,自为总司令,胁迫总统处分曹锟、吴佩孚,总统许而从之。七月,两军作战,一为西路,一为东路,西路激战于涿州、高碑店一带,定国军完全败溃,东路亦不能胜。段氏呈请夺职,总统许之,撤销曹吴处分,通缉徐树铮等,解散安福俱乐部,吴光新在鄂被捕,北京政府遂处于直奉势力之下。直系免去皖系之逼,尚未得有地盘,浙闽督军原与皖系接近,段密遣人与孙文释隙相结,直奉相处各谋扩张势力,北方问题尚多。西南情状亦极恶劣,军政府总裁不满于桂系之横暴,有辞职去者,在粤滇军以统率问题,发生内战,总裁伍廷芳亦同议员去粤。孙文等宣言在粤总裁不足法定人数,军政府之政令行动无效。在闽粤军,新得闽督接济,陈炯明率之回粤,战败桂兵,占领要城,桂将退出广州通电取消自立,时已迟矣。川、滇、黔方面,唐继尧之兵力较强,川黔为其外府,至是,川军、滇军冲突,滇军由顾品珍统率回滇,唐继尧为其所逐,贵州亦有叛乱,长官出逃。国内之纷扰益多,始则起于所谓护法也,实则议员并非民众代表,从未顾及人民利益,奔走活动,各谋利益,自第二次解散以来,开非常会议于广东,一无所成,其后不为桂系所容,入滇、入川仰武人之鼻息以生存,亦不可得,自时效而言,久当改选,其存在与否,固非民众所愿过问,护法诸省亦无重视之意,不过利用其名,以供党争,扩张势力而已。其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政治道德之低,行为之劣,无以复加,人而无信,其何能有建设,纷扰三年,人民痛苦不堪言状,国内盖少明了实状之政治家也。

军阀割据,统一不可骤期,论者指谓中国土地广大,交通不便,并由于历史上之遗传,倡言联省自治。其说始于民国初年,士大夫多谓中国向为统一国家,视为不祥之言,实则中央威权,尝难直达边省,地方长官操有大权。顾此主张发于政治论者,其人外受美国制度影响,内防袁世凯专横,欲以矫正时弊,至是,国内纷扰益甚,言者日多。湖南首先制定省宪,浙江诸省从而效之,制宪各省均由武人主持,含有政治作用,不过利用民意自治之名,避免中央干涉,巩固其地位而已。湖南地当南北之冲,迭受兵祸,及北军败退,湘人主张超出南北政争之外,总司令谭延闿宣布自治宗旨,旅外湘人应之,谭因部将不附而去,赵恒惕继之制宪,聘请具有专门学识及经验者十三人起草省宪,交审查委员会审查修正,委员为各县人民所选之代表,凡一百五十余人,草案修正后由公民投票复决。然后公布施行。十年(一九二一年)三月,起草委员于岳麓书院开会,四月草案完成,而审查委员多为政客,意见分歧,久始修正通过,再经公民表决,明年一月公布施行。省宪凡十三章,一百四十一条,省议会采用一院制,省长由公民投票选任,并可将其罢免,省务院分设七司,司长对省议会负责,采用强迫教育义务兵制。省宪注重全民政治,凡选举创制复决罢免诸权,仿自外国者,莫不应有尽有。顾其限于地小人稀人民知识较高及有组织之社会,湖南民众未受教育,从未参政,不知政治问题,将何以表示意见?徒供贪官劣绅舞弊而已。制宪者不知中国情状,不切实际,所贵乎政治学者,非抄袭之谓,乃视国内之实况,酌量制度之利弊,权其轻重缓急之程序,然后始能采行,切实运用,非公布之后,束之高阁,以待子孙施行者也。省宪不合于用,迄未实行,后曾修正,省长之权,视前扩大,所谓全民政治依然旧观,实际上则以武力维持政权。浙江继起制宪,其督军卢永祥原为皖系,借之自保者也,十年(一九二一年)六月,通电各省制宪,召集会议,起草省宪,通过后公布,内容多同于湘宪,组织近于五权,省政府于国宪未成立以前,不受中央命令,无异于独立国矣,顾未实行。明年,省议会议决将其交省民复决,兼及省政府组织法,俄改省宪为自治法,均未施行。他省受其影响者,江苏省议会提出省宪规程,陕西、江西、四川、广东、福建先后倡言制宪,皆无所成。总之,联省自治,乃省依据省宪,组织政府,统治本省地方政务,然后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宪法,完成统一,中央不得干涉宪法所予地方政权。其在外国多有历史上之背景,固非武人割据之谓,而在我国原无所谓民意,立基础于沙土之上,为人利用,宜其失败也。

武人专横,国内纷扰,北方于直皖战后,直奉分赃,靳云鹏组织内阁维持其间。其困难一为筹款,外国银行团非南北统一,不肯借款,乃向国内银行出重利息,借小借款。一则阁员不和,奉直各欲扩张权力。十年(一九二一年)四月,北洋军阀领袖于天津会议,结果反对广州另设政府。靳云鹏改组内阁,直系统治陕西,张作霖授蒙疆经略使,节制热、察、绥特区都统,其分配仍为维持双方利益之平衡。湖北督军王占元参加会议,自津归鄂,宜昌、沙市等地先后兵变,大肆劫掠,鄂人恨之,乞援于湘。湖南多兵,收入不足供给,将士原欲向外发展,皖系予以经济援助,七月,出兵进攻,鄂兵拒战不胜,武昌危急,王占元辞职而逃。吴佩孚奉命代为两湖巡阅使,部将萧耀南为湖北督军,调军入鄂,军舰助战,湘军拒战不胜,北军攻占岳州,九月,和议成立,乘机入鄂之川兵俄亦败退。战事结果,直系之势力大涨,张作霖益忌吴佩孚,政客乘机挑拨,乃欲梁士诒组阁,梁氏久官于京,精明强悍,有财神之名,十二月,新阁成立,时传与安福系连结,谋于军饷上抑制吴氏,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一月,下令特赦皖系祸首,不肯交足吴氏兵饷。会华盛顿会议召集,梁阁倾向直接交涉山东。吴氏利用卖国之名,迭次通电诋之,直系督军发电响应,张作霖为之辩护,吴氏一并斥之,含有挑战之意,进而限期梁氏去职,并电总统将其罢免,所谓外交联合会等宣布其罪状。梁氏托病请假,奉张态度强硬,仍力拥护梁氏,其应付之策略,则遣代表赴粤与孙文合作,隐结豫督赵倜及张勋旧部,遣兵入关共制直系。吴佩孚调遣所部预备战争,曹锟先与张作霖结为亲家,初守中立,遣弟出关商洽和平,尽许奉张之请,直系军官不服,主张拒抗,曹锟电召吴佩孚北上,指挥军队,冯玉祥奉命统兵自陕入豫,战机日迫,徐世昌遣人调停,不得。四月末,战起,东路直军败退,西路战尤激烈,奉军大败,撤退出关,梁士诒奉命查办,张作霖免职。张氏出关,自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言自治。方两军之激战于京畿也,赵倜部将进攻冯玉祥兵,会援军至,败之,冯氏遂为豫督,战争结果,直系之势大涨,支配政府,其将领多不相能,各自为派,北京政府统治区域有三特区,黄河流域,长江一部分土地,实际上山西、山东诸省不过貌合神离,长江则苏督齐燮元颇有势力,浙江则属皖系,后命孙传芳援闽,兵力方始达于福建,乃谋恢复法统,完成统一,亦无所成。

南方亦有战事,初九年(一九二〇年)秋,陈炯明所部占领广州,孙文南下,重行组织军政府,前七总裁实际任职者只有两人,非常国会议员一部分散去,留者以新补议员为多,其统治区域限于广东。其时刘湘主持四川宣布自治,滇贵长官先后为部将所逐,均与军政府无关,广西业已取消自主。孙文则欲另行组织政府,陈炯明倾向联省自治,双方意见不协,明年四月,非常国会通过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文为大总统,五月就职,任命部长。六月,粤桂战起,桂将有通款者,粤军乘胜直达南宁,陆荣廷出逃。孙文谋欲北伐,乃于桂林组织大本营,任命司令,将取道入湘,湘人拒之,陈炯明不肯予以接济,筹饷委员遇刺而死,明年,潜师回粤,陈炯明奉命免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兼职。陈以所部分散,退至惠州。北方直奉将战,孙文原许助奉,以为陈炯明不致异举,改道江西北伐,设大本营于韶州,及北伐军深入江西,驻桂粤军乘机回粤,要求陈炯明复职,孙文命其办理两广军务,节制军队,而粤军留驻不去,孙文回归广州。六月十六日,粤将叶举围攻总统府,通电请其实践与徐世昌同退之宣言,初孙文就职,曾有徐世昌放弃非法总统,亦愿同时下野,及徐为直系逼而辞职,北方在野名流多人请孙去位,至是,粤军视为口实。总统蒙难避居军舰,欲待北伐军回援,而北伐军战不能胜,始于八月北至上海。陈炯明出任粤军总司令,诿称事为部将所为,孙文深为失望,自谓奋斗三十年失败之惨,未有甚于此役。其斥陈炯明曰:“阴毒凶狠,凡敌人所不忍为者,皆为之而不惜,此不但民国之不幸,抑亦人心世道之忧也。”以下犯上,原为不忠不信,国中祸乱之多,常由于此,岂为陈氏一人而发?政治道德卑劣,实无法进行改革与建设也。

内乱迭起,人民之担负有增无已,政府收入全耗于政费兵饷,不足,则高出代价,百方募债,其恶劣之影响,则政府收入愈少,财政更为困难,而当事者存有五日京兆之心,从不于根本着想,只为目前一时之计,人民愈苦,国事益乱。督军出身行伍,或愚陋无识,或营私殖党,或拥兵自雄,合纵连横,唯利是视,翻云覆雨,不可究诘,假托民意爱国之名,无往而不病民害国,政治之基础薄弱至此,其维持地位权力之方法,则恃兵力。其兵多为生计困难之苦力,无法谋生,迫而当兵者也,战争御侮则力不足,为害于民则力有余,一战败溃,流而为匪,枪械遗留民间,大为良民之害,国人厌恶军阀,亟望统一。十一年(一九二二年)直系战败奉兵,谋欲利用法统,统一中国,其理由如孙传芳之通电曰:“……南北统一之破裂,既以法律问题为厉阶,统一之归束,即当以恢复法统为捷径,应请黎黄陂(元洪)复位,召集六年旧国会,速制宪法,共选副座。非常政府原由护法而兴,法统既复,异帜可销。”其说自理论而言,原不可非,自复杂之事实而论,则不切于实际,直系军阀通电应之,议员于天津开会,宣称另组合法政府,六月,徐世昌去职。黎元洪受武人名流之敦请,以废督裁军为条件,入京就职,凡恶直系者反对复职,浙江宣布独立,孙文亦不放弃非常总统,宣言兵工计划,主张直系应将军队半数改为工兵,作为停战条件,会为陈炯明所逼去粤。国会筹备开会,其先议员在粤开会,不足法定人数。乃于八年(一九一九年),采用非常方法,补足一部分议员,至是,民六、民八议员,争先出席,闹至不能开会,政府设法安插民八议员,始已。综之,总统任期五年,袁世凯未完之任期,黎元洪、冯国璋次第接任,业已满期,国会于二年(一九一三年)开会,参议院议员,每二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三年一选,岂有历时十年,尚未改选,仍为国民代表之理?法统之说,徒供内争,自私自利之心理,拥兵割据之观念,不稍改变,统一殆不可能,识者故劝黎氏自认为事实上之总统,国会努力制宪,不幸非其所愿,无济于事。

南方则孙文于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八月去粤,北伐军回粤被阻,许崇智所部粤军退至闽边,闽督李厚基忽而附于直系,部将不服,与许部联合,进攻福州,徐树铮出而活动,李厚基出逃。孙文命编入闽各军为东路讨贼军,预备回粤,陈炯明遣兵防之。广西则情状复杂,滇军有自江西败归者,有新入桂境者,桂军有前降服者,有转徙湘赣再入本省者。尚有粤军驻防,收入不足,乃谋向外发展。国民党乃遣人商于岑春煊,与桂将合作,于是各军联合,十二月出发,进据梧州,沿江而下。粤军不胜,退往惠州,陈炯明通电下野,滇桂军入据广州,许部亦自闽归。斯役也,以滇桂军之力为最,其将领杨希闵、刘震寰、沈鸿英各欲分据防地,多得款项。沈鸿英初为岑春煊部将,隐受北京政府命令,别有怀抱,诸将互相监视,不敢先发。明年,许部粤兵抵粤,二月,孙文再入广州,发表裁兵宣言,诸将固未裁兵,组织大本营,自任大元帅,指定各军防区,不得擅自移动。直系谋用力兵削平西南,孙传芳奉命督闽,沈鸿英督粤,孙氏逐渐统一福建,沈氏举兵失败。其时广东东江一带为陈炯明旧部所据,滇桂各军争夺利益,独许部粤军忠于大元帅耳。政权亦不统一,孙文曾发宣言,中云:“军事既殷,军需自繁,罗掘多方,犹不能给,于是病民之诸捐杂税繁然并起,其结果人民生活受其牵制,物价日腾,生事日艰。……间有骄兵悍将,不修军纪,为暴于民,贪官污吏托名筹饷,因缘为利,驯致人民之生命自由财产,无所保障,交通为之断绝,尘市为之凋败,此尤足令人民叹息痛恨,而革命政府所由彷徨夙夜莫知所措者。”粤人身受痛苦,对于革命政府,渐形失望,尤以商民为甚。宣言发于反直战争之际,沉痛剀切之至,其解决方法,则遣军北伐也,无如滇桂杂军不受调遣,北伐未能进行,而广东事变迭起(其详见后)。

直系拥护黎元洪复职,召集国会,统一希望仍归泡影。曹锟于战胜后,地位益高,政客奔走其门,直系分为天津、保定、洛阳三派。津保政客眼光短小,洛派以吴佩孚为首。拥护总统,暗斗甚烈。王宠惠时为国务总理,阁员多知名之士,国会议长初以疏通组阁,为吴佩孚所斥,电云:“内幕私图者,均非有心肝之人。”“好人内阁”,上不容于曹锟,下见嫉于议员。众议院议长借口财政总长罗文干纳贿,亲往总统府告密,总统下谕捕罗,明日府院会议。阁谓总统违法,罗案拟送法院办理,而议长出而阻挠。吴佩孚初欲维持“好人内阁”,电称捕罗之非,曹锟意欲见好于国会,竟为议员张目,吴氏让步不再过问,王阁辞职。政治全为私人利用,固无是非曲直,立法院自身首先破坏约法,法统之说根本扫地矣。内阁改组,张绍曾后得有津保派及国会同意,出而组阁,张之为人,好骛虚名,贪恋权势,敷衍各方,以和平统一为号召,实则一筹莫展,反与议员勾结。曹锟谋为总统,赠送议员津贴,谓系仿前送冰敬炭之意,联络感情者也;洛系督军主张慎重,然无效果,选举总统变为暗斗之问题。黎于复职之初,电称任期听候国会解决,言者多有背景,议论分歧,国会暂置不问,主张制宪选举同时并进,而宪法会议不足法定人数,乃定出席费及缺席扣费章程,商请总统筹款,总统谕令海关总税务司拨款,曹锟以为总统见好于议员,阴谋连任,授意阁员辞职,其理由则制宪经费,未交国务院主办,违反责任内阁制,张阁辞职,此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六月六日事也。明日,军警代表直向总统索饷,公民团执驱黎旗帜,至其私宅喧闹,军警不肯弹压,且以饷项无着,全体罢岗。黎宅电话、自来水均停供给,而黎尚不肯去,维持治安之王怀庆、冯玉祥呈请辞职,黎氏退回辞呈,二人不收,另谋组阁,又不可能,商于曹吴,亦无效果,始乃出京。心中愤恨,收藏印信于使馆区域,任命新国务总理,裁撤巡阅使、督军等官,十三日,乘车赴津。直系官员检查印信,不得,竟在车站勒索,并出电稿强其签名,黎氏从之,始得自由。武人政客前后行径,直为儿戏,往日敦请而来,今则逼之使去,反复无常,唯求权力而已。

黎氏在津,发表不利于直系之命令通电,国会认为无效,阁员宣告复职,摄行总统职务,冯玉祥等亦自复职。奉曹锟电令维持秩序,议员不慊于逼宫者南下,亦有为利所动再回北京者。曹锟欲为总统,贿赂议员,每人给予五千元,亦有公布证据向法院控告者,议员益为国人所恶,向之主张护法者,亦深痛心。十月十日,曹锟就总统之职,国会公布宪法。宪法共十三章,一百四十一条,大部分同于天坛宪法草案,其不同之要点,一则列举中央各省权限,一则地方分省县二级,各省得制省宪,此盖由于联省之政论宣传已久,士大夫渐而改变观念也。关于省之组织,旧分三级,就古今形势交通及行政便利而言,无此需要,改革不可谓非进步。国会组织仍分二院,议员任期如前,国务员对众议院负责,总统命令除任免国务总理外,非经国务员之副署,不生效力,仍为内阁制也。自理论大体而言,宪法条款多不可非,其困难则在实行。第三十二条,规定军费不得逾岁出四分之一,就条文而言,原近于理想之政策,就环境事实而论,决不能行,载入宪法,不过证明条文不适于用,而尊重宪法之心理,反而降低,草议宪法,必须顾及国情时事,非为子孙后世也。条文之冗繁,前后偶尔之矛盾,犹其余事。明年,直系失败,宪法随之推翻。曹锟当选,贿声彰闻,孙文通电声罪致讨,并请张作霖等举兵,卢永祥宣布独立,未与贿选之议员,谋欲另组政府,上海等地市民亦愤慨者。对于战事双方均无充分准备,商民更不欲其实现,暂时相安。明年,江浙战起,奉张出兵,大规模之战争复起。

淞沪属于江苏,卢永祥自淞沪护军使升任浙督,部将继任,苏督命令不行于境内,曾欲收回政权,不得,会淞沪警察厅长遇刺而死,双方委人接任,各不相让,几致战祸。江浙绅民奔走运动,两省签订和平公约,皖赣相继加入,独孙传芳不可,孙氏用兵平定异己之诸将,统一福建。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夏,闽将有率部属入浙者,卢永祥收之,以厚兵力,苏督齐燮元认为违反公约,而卢态度强硬,不受调停,双方备战。九月初,两军激战于泸宁路安亭一带,战线延长,区域扩大,江苏方面军队较多,而战斗力弱,相持不决,孙传芳统兵入浙,占领要城,逼近杭州。卢氏放弃浙江,十月初,沪战亦败,逃往日本。人民逃亡失所,田舍为墟,苏人所受之痛苦,固多于浙人也。战祸既起,孙文宣言北伐,亲往韶关,预备攻赣,而滇桂诸军不受调遣,商团之变将起,未能进行。奉张自前败后,选用将校,积极练兵,购置新式军械,战斗力颇强,至是分路出兵,自任总司令。吴佩孚自豫入京,曹锟任为讨逆军总司令,分三军应战,下令讨伐张作霖。吴氏军令森严,奉调各军。即日出发,饷糈缺乏亦不敢争,就军队而言,人数多于奉军,战斗力亦不甚弱,江浙战事已告结果,尚可调遣大军北上。顾直系自战胜以来,派别渐多,吴氏刚愎自信,对于同起之诸将,颐指气使,从不予以发表意见之机会,其尤不满于吴氏者,无过于冯玉祥矣。冯氏与吴佩孚等同为曹锟部下之将校,从曹锟攻四川护国军,后驻常德,誉望日隆,旋移军西入陕,为陕督。迨直奉战争,出兵讨奉,平定豫乱,升为豫督,扩充军队,为吴佩孚所不容,奉命入京,仅得陆军检阅使之虚名,所部名为一师,实数在三万人以上,饷糈困难,心怀怨望,至是奉命担任热河方面军事,不肯作战,遣密使往奉议订协妥。十月中,长城一带两军于激战之后,各无进展,而冯玉祥率兵秘密开拔,兼程回京,二十三日夜间,未遇抵抗,占领北京要区,包围总统府,通电停战。事变之起,迅速异常,出入意料之外,曹锟不得自由,下令前敌停战,免去吴佩孚本兼各职。吴氏分兵防御奉军,一面命兵防守天津一带,调兵北上,而山西、山东督军忽而阻断交通,吴氏前后受敌,军心丧沮,乃率残部自大沽浮海南下,直军多为奉军改编,战事暂告结束。

国人久恶皖系之专横误国,直皖战起,多同情于吴佩孚,直奉战争亦同情于直系。直系自战胜以来,倡言恢复法统,统一中国,士大夫为国事设想者,深以为然,北方名流电请孙文下野,固其明证。黎氏就职以来,一无所成,统一希望归诸泡影,反为直系所逐,狐埋而狐搰之,反复无常,大为国人所恶,所谓国人者,指士大夫或有闲阶级而言,大多数平民知识浅陋,生计困难,纳税奇重,一遇水旱之灾,救死未暇,遑问他事。士大夫处于优利之地位,享受最高之奉养,除文字表示意见而外,多无建设之事业,其不肖者,奔走权贵之门,供人利用,口称爱国,而实病民。军阀之反复无耻,更何足责!曹锟驱黎而后,靡款千万,办理贿选,就职以来一无建设,覆亡原不足惜,所可悲者,政治道德之低落,国内之纷扰益多,而人民所受之痛苦愈深。北方初用总统名义,任命黄郛为国务总理,俄而曹锟宣布退职,仍未恢复自由。冯氏既得处分总统,又逼清帝溥仪出宫,废除帝号,修正优待条件。关于政府组织,张冯协商之结果,力请段祺瑞入京,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十一月二十四日,段氏就职,组织政府,其公布之条例,执政为国内最高长官,总揽军民政务,统率海陆军,下置国务员,分长各部,盖合总统国务总理之职权为一,成立非有法律之根据,乃应南北将领之拥护电请,且知国人厌恶国会,无须监督机关,其徒固以革命政府自称。政府制度剧变至是,可见人民之心理,唯望政府力能维持治安,人民安居乐业,法统违法之争,非其所过问也,于斯重大代价之下,法统始作结束,能不悲乎?段氏跃为执政者,一则身为北洋军阀先辈,资望颇高,一则无适当人选,长江各督谋求一时之安,通电推戴,孙文亦与段氏合作。顾自皖系败后,根据地尽失,并无强有力之军队可供调遣,终不免为人所逐。其时奉系强盛,次第取得直隶、山东、安徽、江苏政权,冯氏据有北京一带,新得察哈尔、绥远,陕军则向河南发展,长江一带直系仍有相当势力,西南则纷扰如故,国民党虽已改组,而广东政权尚未统一。

政府自袁世凯死后,威权减削,造成割据之形势,纷扰不已,言之痛心。外交原为内政之表现,亦难有所成功。顾自欧战以来,国际间之形势迥异于前,深谋远虑之政治家,感受战争之摧灭文化,谋欲废除战争,树立永久和平之基础。一则士大夫深受外国之政治影响,鉴于不平等条约之缚束,力谋恢复主权,爱国思想造成强有力之表示。一则俄国革命成功,共产党掌握政权,对于中国放弃权利,一面利用时机,谋欲驱逐资本主义强国之在华势力,国人久受列强之凌虐,知识界人主张联俄,列强对华不得不稍改变政策矣。此种动力,非一人一党所能造成,盖所谓大势所趋,莫之能御也。于此期内,中日交涉最为重要,日本利用战争之机会,一面借款卖械于北京政府,巩固亲日派之势力,一面要挟协约国承认其在山东权利。战后乃处于孤立地位,其在华盛顿会议之让步,自然之结果也。兹略叙外交上之大事如下:

欧战起后,日本出兵山东,威胁中国,缔结丧失权利之条约,协约国大使奉命往见其外务卿,建议日本劝说中国加入战团,外务卿反对,日报诋毁英国不遗余力,及其在华地位巩固,与俄再订密约,始渐改变态度。战争延长,协约国颇处于危险地位。德国宣布无限制使用潜水艇,尤使之不安。英国商请日本海军出援地中海,日本则以山东权利之让与,及得赤道北德岛为交换条件。山东已言于前,赤道北德属岛屿于宣战后,即为日本舰队占据,英国允许于和会援助日本,二国互相换文。法意对日亦有同样之允许,中国政府初向德国抗议,未有满意之答复,断绝二国之关系,日本以为中国外交政策之决定,先未受其影响,劝说中国参战甚力,而国内纷扰迭起,久始下令对德奥宣战,南方政府亦作同样之表示。中国所得利益,一为取消德奥庚子赔款,收回租界,一为停付协约国庚款五年,俄国另有规定,自六年(一九一七年)十二月起始,年逾二千万元,一为修改税则,按照时价实收值百抽五。总之,中国参战,盖为经济政治原因,协约国对于中国实无诚挚友谊之表现,日本利用美国加入战团之时机,遣大员石井赴美,协商海军事宜,及在华权利。美国务卿蓝辛(Lansing)与之交涉,二国换文,一面维持在华门户开放政策,一面美以中日地理关系密切,承认日本在华特殊利益。特殊利益,作何解释,言者不同,日美意见亦不一致,日本视为胜利,先期告知英法等国大使,驻京日使通知外交部,美使后亦奉命通知中国。外交部复称换文关于中国,未得其同意者,一概无效。其时共产党于俄夺取政权,其领袖深知人民心理反对战争,主张和议,资本主义国家恶之之甚,无异于洪水猛兽,日本进与中国议订陆海军协定,出兵西伯利亚援助白俄,凡此事变,皆受欧战之影响而生。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冬,德国乞和,欧战终止,明年一月,巴黎和会开会,南北政府各派代表,其共同策略,则挽回权利,废除不平等条约也。初美国参战,总统威尔逊(wilson)宣言和平原则,中国人士抱有极大之希望,出席代表之具体要求,则德国归还山东一切权利,列强取消势力范围,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侵犯主权之条约。日本代表则欲维持其已得之权利,和会最高会议,初由美、英、法、意、日五国组织而成,各有代表二人,继由前四国行政长官出席,后意退出,变为三巨头会议。中日代表迭以山东问题,发生严重之争执,日本提出人种平等待遇案,未为各国所接受,不欲再违其意,英法又受密约之束缚,援助日本,意国业已出会,威尔逊鉴于日方代表态度之强硬,患其出会,转而让步。四月末,三巨头会议决定日本享受德国前在山东之权利。和约关于中国者,德国放弃庚款,归还天津、汉口租界,送还前自中国运德之天文仪器,及不请求因战事处分而生之一切损失赔款。山东交涉归于失败,我国代表称其原因,一为日本与英法诸国订有密约,一为七年(一九一八年)中日济顺高徐铁路借款之照会,关于山东有欣然同意之语。主持铁路借款者,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币制局总裁陆宗舆也,三人有亲日派之称,言者斥为“卖国”。五月初,北京学生开会,议决请愿,四日,三千余人赴总统府请愿,不得,往见美使,适其他去,拥至曹汝霖宅,夺门而入,毁坏玻璃什物,曹汝霖、章宗祥值在宅中,曹自窗出逃,章被殴几死,纵火焚屋,而大批警察赶至,扑火,捕去学生七名。政府力欲维持威信,学生乃为意气所动,其思想虽全出于爱国,而究偏于简单,此固何能独责血气方刚之学子?执政者不为国家设想,贪图一时之利,卖国或非本心,误国之罪,其何能辞!

风潮既起,通商大城之学生,闻风起应,或集队游行,或四出演讲,或检查日货,而皆废学。政府或捕囚首要,兵警或与之冲突,北京、南京各有其例,商人迫于大义,表同情于学生,起而罢市,抵制日货,工人罢工。日货之价值大落,奸商不免偷运,不肖学生亦有助之者。顾此为极少数,或因意志薄弱,或为金钱所诱,或借以糊口,就整个运动而言,固无重要。就运动本身而言,知识界人对于国家之观念根本改变,认识国内之积弊,社会上之问题,介绍西方之学术制度,文体趋于简易,盖有相当之成绩与影响。学生运动遍于各省,一致要求罢斥曹陆,政府许其辞职,始已。关于山东,各地团体争电代表拒绝签字,代表提出保留条件,不为列强所接受,势将决裂,总统徐世昌以为无法应付,忽向国会辞职,议长谓为内阁负责,退还咨文,政府地位颇陷于困难。六月,对德和约签字,我国代表未赴会场,九月,签字奥约,得为国际联盟会员之一。国际联盟于明年成立,其职志则消弭战争,保障和平,兼谋发展国际间物质及文化事业之合作也。其组织可别为三:(一)理事会,初设九席,永久会员占五,余由大会选出,美国不肯批准和约,未入联盟,永久会员只有英、法、意、日,后许德国加入,仍为五国,日德现已退出。其非永久会员被选为理事者,初只四国,后增至九国,三年一选。(二)大会,凡加入联盟者,均有代表,一国只投一票。(三)秘书厅,其职员由理事会委任,为执行议决案之机关。成立之年,加入者四十五国,逐渐增至五十六国,而美俄尚未加入,不无减少联盟之权力,增加其应付时局之困难(俄国现将加入)。其组织及用人行政,虽常不免受人批评,而固人类自有史以来谋求和平之有价值之机关也。奥约签字后五日,总统布告中国对德战争终止。十年(一九二一年),中德订成条约,恢复邦交,德国放弃旧日享受之权利。日本依据和约,承受山东权利,对美声明交还山东主权,保留经济利益,并于青岛设立租界,迭向外交部建议协商,而政府鉴于国人反对直接交涉,托词推诿,迨华盛顿会议,仍由二国协商解决。

中日地理相近,关系密切,而中俄接壤者长逾万里,帝俄侵略中国同于日本。及十月革命后,列强援助白俄,牵及中东铁路及外蒙古。日本深患共产主义之传播,首言出兵西伯利亚,美国患其别有所图,坚持反对,法英则主干涉,会德俄和议成立,盛传德奥俘虏活动,捷克军受俄攻击,协约国主张出兵往援。日本借口商人被杀,日兵、英兵自海参崴登岸,法美亦遣兵往,列强议订兵数,而日美均不遵守。捷克军退至西伯利亚者,占据要城,夺取海参崴政权,援助海军大将霍尔瓦特(Kolchak)创设政府,协约国亦力予以援助。其后日美忌妒日甚,捷克军急于撤回,霍尔瓦特乃为协约国所卖,美英法兵归国,独日借口庙案不肯撤兵,库页北半亦为日兵占据。其先俄国于西伯利亚活动甚力,并谋扰乱中东铁路,华兵奉命干涉,日本诱说北京当局缔结陆军海军共同防敌协约,冀谋伸长势力于北满,欲代华兵保护中东铁路,铁路乃由国际委员会管理,以美人为长,日本反对。其时帝俄业已覆亡,而前公使领事尚在中国办理交涉,经费自庚款提拨,九年(一九二〇年),政府撤销承认,而中东铁路仍在白俄之手,提用路款,作为政治活动,奉张接收铁路区域行政,总统下令管理俄人,接收租界。十月,道胜银行与中国代表议订共同管理铁路章程,苏俄称其无效。外蒙古亦受革命影响,白俄日人均有活动,都护使陈毅颇与王公相亲,说其取消自治,双方议订优待条件。会欧战结束,参战军改称边防军,徐树铮奉命为筹边使,遣兵进驻库伦,八年(一九一九年)十月,亲赴库伦阅兵,威胁活佛王公取消自主,捕囚陈毅,凶横鸱张,不知蒙人心理,徒贻无穷之祸。总统加封活佛,取消中俄蒙协约,命徐树铮督办外蒙,善后事宜,呼伦贝尔特区亦奉令取消。明年,直皖战起,边防军遣散,经营计划全归失败。白党恩琴(Ungern)统率败兵,逃至外蒙进攻库伦,蒙人助之,守兵力单,求援不得,外蒙遂失,恩琴建国,大肆屠杀,政府置而不问。苏俄红军入蒙战败白党,驻兵其地,改组政府,双方订结条约。

苏俄自成立以来,深信工业发达之国,将起革命,第三国际活动甚力,益专力于亚洲,援助弱小民族,反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久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感受内乱之迭起,生计之困难,视其宣传之主义,为解决社会问题之要径,深表同情于苏俄。八年(一九一九年)七月,苏俄代理外交总长发表宣言,明年三月,外交部方始收到,原文先后歧异。外交部收到之电文,有“苏维埃政府愿将中国东部铁路,及租让之一切矿产森林金产,及他种产业,……一概无条件归还中国,毫不索偿”,而俄公报发表之文,关于此点,独无只字。说者谓宣言为宣传文字,其主要意旨,则各国内部完全自主,苏俄废去前俄所订密约,及侵犯中国主权之条约,现愿放弃前在满洲夺取之侵略品,拳乱之赔款,及各种特别权利。二国从速恢复邦交。北京政府多所顾忌,帝俄公使尚在北京,乃派军事外交代表团赴俄。九年(一九二〇年)九月,苏俄再发宣言,声称归还租界,恢复商务,放弃庚款,取消领事裁判权,二国各不容留背叛政府之个人及团体于境内,中国驱逐前俄外交人员出境,双方速订专约恢复邦交。中国仍无举动。其时苏俄红军进至西伯利亚,其地独日兵尚未撤退,俄人组织远东共和国,并得苏俄承认,遣代表优林(Yourin)来京。政府不顾日法之干涉,予以非正式之款待,进而撤销帝俄外交人员之承认,封闭俄邮,交涉未有进步。明年,苏俄派员来华亦无所成,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始遣要员越飞(M,Joffe)来华,八月抵京,活动甚力,应北京大学之请,作公开讲演,教育界人之同情于俄者日多,交涉则以外蒙问题,毫无进展,明年一月,南至上海,谒见孙文。孙文前在广东,外不见助于列强,内见逼于陈炯明,深为失望。二人迭次会商,发表共同宣言,说明解决中俄问题之原则。越飞俄往东京会议,未有所成,病重回国。外交委员加拉罕(M,Karakhan)奉命来华,苏俄两次宣言,皆其草成也,颇受中国人士之欢迎。

十二年(一九二三年)九月,加拉罕入京,列强方以临城劫车案多所要求,俄使抨击资本主义国家,王正廷奉命与之交涉,俄使要求正式承认苏俄政府,不得,交涉以中东铁路、外蒙驻兵为焦点,未有进展。明年春,英意先后承认俄国,北大教授函请外交当局速议条约,交涉始有转机,三月中,议订大纲,解决悬案。俄国放弃租界、庚款、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殊利益。草约签字之先,王正廷未向外交部报告请训,总长顾维钧乃于内阁会议提出修改外蒙撤兵等款,令其照办。俄使照会外交部限期正式签字,王亦不愿再议,政府将其免职,交涉停顿。论者谓俄放弃特殊权利,大纲为中外平等条约之一,而顾维钧挟私争功,将其推翻。会日俄交涉已有端倪,顾维钧知其失策,设法再与加拉罕磋商,五月,成立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末附声明书七。其要款共五:(一)二国恢复邦交,中国移交使馆、领事馆及教产于俄。(二)俄交还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庚款作为教育基金,二国共同管理。(三)苏俄申明凡前帝俄所订条约有碍中国主权利益者,一概无效,两国嗣后不得订立损害缔约国主权利益之条约协定。(四)协定签字后一个月内,两国举行会议,商订解决悬案办法,约中列举五端:一、外蒙撤兵。二、议订边界及航行章程。三、中东铁路问题。四、讨论赔偿损失。五、教堂交还俄国。(五)中东铁路纯为商业性质,凡关于主权之各项事务,概归华官办理,苏俄许赎铁路,于未解决以前,两国共同管理,用人各占半数。综观条约内容,苏俄放弃之权利,业已不能享受,而两国间之主要问题,并无具体解决之方案,苏俄声称本据宣言之精神解决悬案,而竟一无解决。会议迟至年余方始举行,未有结果,其困难之症结,则北京政府之权力,不能达于国内,奉张于兵败后,亟欲报复,自行办理东北外交,教育界人或同情于苏俄。苏俄遣员至奉,九月议成协定,改铁路无条件归还之期八十年为六十年,并修改前铁路条约。外蒙方面,俄人操纵贸易,并占一部分土地,活佛病死,废而不置,青年党人掌握政权,苏俄信其地位巩固,方肯撤兵。新疆方面,于九年(一九二〇年)即与俄订商约,双方相处尚安。要而言之,俄国对华之外交,倾向于利用时机,对于北方议订协定,对于南方予以援助。对于列强,则本于打倒帝国主义之思理,力谋驱逐其势力出于中国。法日不欲中俄恢复邦交,协定成后,出而干涉。

日俄而外,美国对于中国亦深关切,其教士创办之学校医院,颇有影响于时,商业自巴拿马运河成后,亦有进步,疑忌日本扩张势力于中国西伯利亚,不顾英日续订同盟条约,商得英国同意,十年(一九二一年),其总统哈定(Harding)召集华盛顿会议,限制海军,而并解决日美间之问题,十一月开会,与会者有美、英、中、日、法、意、葡、荷、比九国代表。日本处于孤立地位,让步最大,说者比之受审判焉。其关系中国者,一为九国公约尊重中国之主权独立及领土行政之完整,各国在华工商业之机会平等,不为本国人民谋得特殊利益,于是门户开放变为国际条约之一。二为交还山东;初日本迭请中国协商交还条件,政府鉴于舆论反对直接交涉,拒绝其请,至是仍由二国于会外交涉,英美各有代表出席旁听,交还胶州湾,双方未有争论。其详细办法,由二国委员会商定,六个月内实行。其较困难解决者,一为胶济铁路,历久交涉,日本始许中国出款四千万日元,于五至十五年内赎回。期内任用日人为铁路总管。二处分公产,日本放弃大部分公共建筑物,其商人仍得维持商业上之势力,中日合办矿产。俄而日派代表会议于北京议商细则,日军撤退,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交还青岛。三为满洲问题,日本不肯放弃旅顺、大连及其他权利。中国要求废去四年(一九一五年)中日条约,日方反对,最后声称南满、东蒙铁路可由新银行团借款承办,得以其地税收为担保,日本放弃南满,雇用日人为顾问之优先权,及第五号将来再议之权利。说者谓日于南满之地位业已巩固,而此于其大计固无所碍。明年,国会议决四年(一九一五年)中日条约无效,外交部照会日本,亦为其所拒绝。四为收回主权,中国提出之要求甚多,列强让步者,亦有数端。(一)列强承认海关税率于厘金取消之前,寻常货品增收百分之二点五,奢侈物品百分之五,合前税计之,前者征收百分之七点五,后者百分之十。厘金废除之后,税率可增至百分之十二点五,水陆贸易一律相同。(二)领事裁判权,中国代表要求定期废除,不为列强所接受,会议决定列强设立委员会,调查中国司法状况。(三)英国表示愿还威海卫,但于九龙及势力范围不肯放弃,日法亦然。(四)列强允许撤废客邮,及停止无线电营业。凡此种种,多有利于中国,会议之先,国人希望太奢,自不免于失望。多所诋毁,要非平心之议。所可惜者,俄为世界大国之一,未被邀请出席,会议结束之后,法以解决金法郎案为要挟,迟至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始肯批准。其当附言于此者,西藏问题迄未解决,藏兵深入西康,班禅喇嘛不为达赖所容,逃至内地。

综观以上史迹而论,内政外交均不免于失望,国内党派分歧,外交常供党争之用,其一二成功者,要由于时事之转移,环境之变迁,国际上之新形势,而非一二人之力也。中国苟为统一国家,维持境内之治安,人民安居乐业,外交上之胜利,殆不止此。北方自直系败后,段祺瑞应武人之请,出任执政,顾其部属之地盘丧失已尽,奉系、国民军(冯部改名)峙立。奉张乘其战胜之威,遣兵南下,夺取直隶、山东、安徽军权,江苏督军齐燮元奉命免职,部下不愿再战,有起而叛乱者,迫而去宁,张宗昌仍率奉军南下,齐氏煽诱上海驻兵,联合孙传芳所部,解决杂军。奉军南至南京。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一月,苏军奉军战于镇江重镇高资,张宗昌所部杂有白俄,利用铁轨行驶铁甲车,中装大炮,战斗力强,苏军败溃。齐燮元扼守无锡,亦为奉军所败,淞沪不战而下。陆军总长吴光新来沪,二月,江浙和约成立,双方撤兵,上海兵工厂由总商会保管。孙传芳遂处于优势,其兵虽较苏军能战,而人数无几,浙将先有勾结旧部叛去者,孙氏以兵平之,双方绝无合作之可能性,奉军力能取浙,反而撤兵,宜奉张不慊于吴光新,而言者论其别有怀抱也。奉军兵力直达长江下流,而江皖先未裁兵,于是军饷大增,筹款困难,主客相处,积嫌日深。北方则国民军见逼于奉张,冯玉祥宣称辞职出洋,部将向西北发展,胡景翼统兵入豫,河南尚有吴佩孚旧部,吴氏且回洛阳,执政令陕军东下会同作战,吴氏迫而南下,辗转走至岳州。陕豫两军各争地盘,发生激烈之战斗,胡景翼战胜,统治河南。长江中部直系尚有一部分势力。军阀各谋发展,暗中活动,及上海五卅惨案起,奉军以维持秩序为名,进驻上海,奉系健将杨宇霆、姜登选新授苏皖督办,反奉各系预备再战矣。

段氏出任临时执政,原无法律之根据,其政府所谓事实政府也。军阀怀抱不同,齐燮元等亦请其早日出山,初反直战争酝酿之际,孙文与段氏、奉张合作,遣兵北伐,然无效果。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冬,直系失败,冯玉祥等电请孙氏北上。孙氏发表宣言,申述国民革命之目的,主张召集国民会议,十一月北上,自沪取道日本,由日赴津。其时段氏业已入京,组织临时政府,通过善后会议条例,征求孙氏同意,孙氏主张公民组织之团体派出代表,而政治机关居于次要,对于条例表示不可,而执政径自公布条例,通电于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二月以前开会。国民党反对,及孙氏扶病入京,建议解决方法,而执政采用敷衍手段,国民党拒绝参加善后会议。会议如期召集,议订数种条例,别无结果,政府创设临时参政院,筹办国民代表会议,设立国宪起草委员会。顾此多不切合当时之需要,议订之宪法草案,无法实现,时人亦不之重。于此各派暗斗情状之下,奉系最强,变为众矢之的。俄大使加拉罕活动甚力,国民党顾问鲍罗廷(Borodin)谒见冯玉祥说其讨奉,冯氏感受地位之危险,军械之缺乏,愿与苏俄合作,请其接济。第三国际领袖乃信国民党反英,国民军反日,将驱逐帝国主义之势力出于中国,后知其不可能,改而专反英国矣。奉张部将郭松龄为后起之杰,与同事者不和,奉命渡日观操,与冯所派人员相识,共谋倒张,其妻亦与冯妻相善,谋成而事未举。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十月,孙传芳感受奉兵之逼,调军分路攻苏,驻沪奉军奉命撤退,孙传芳占据上海,通电讨奉,苏将谋欲应之。杨宇霆仓促北上,奉军未及渡江者尽行缴械,损失颇重。江北驻军起而响应,奉军退出蚌埠、徐州,止于山东。方奉军自江苏撤退也,吴佩孚回鄂,称受十四省之推戴,就讨贼联军总司令职。奉军之北退者,非其兵力弱于孙传芳所部,乃视冯玉祥为心腹之病,必欲其表示态度也。冯则托词推诿,奉军调动,采取包围北京之计,国民军则欲夺取保定,段祺瑞调停其间,划分二军防区,以为华北战争可得幸免,而郭松龄忽于十一月二十二日倒戈。郭氏统率精兵驻于滦州一带,原与冯氏勾结,至是诱捕奉将之异己者,通电请张作霖下野,统兵向关外出动,进展颇速,而奉天兵力单薄,热河复为冯兵所据,黑龙江援军则以中东铁路不肯运输,军行稽延。会日本干涉郭军前进,郭军迂道而行,黑龙江之援军已至,时机遂失,郭松龄一战而败,夫妇被杀。方郭松龄之出关也,直隶督办李景林宣布保境安民,与奉脱离关系,而冯必欲夺取天津,出军激战,牺牲重大,及得天津而郭松龄之兵已败,乃处于不利之地位。直军退入山东,河南国民军进攻济南者,时亦败退。靳云鹗奉命入鲁,收编旧部豫军,奉直复相联合。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一月,奉张遣兵入关,直鲁联军北攻直隶,吴佩孚自鄂遣兵北上,久顿于信阳城下,靳云鹗则自山东回攻河南。冯玉祥先已知其无法应付,电称辞职出洋游历,所部交部将统率,取消国民军名义,而奉直军之进攻者不为终止。河南国民军全归失败,北上阻于晋军,西逃亦不可得。直隶方面,奉军占据山海关,直鲁联军进逼天津,直军则自河南遣兵入直,进至石家庄。国民军向天津撤退,其将领鹿钟麟等尚欲固守北京,四月,包围执政府,宣布段祺瑞罪状,而段闻风逃匿,恢复曹锟自由,电请吴佩孚入京主持。吴氏知其伎俩,不为所动,国民军迫而北退,固守南口,俄为奉直军所攻,败而西逃,大部分为晋军收编。冯军败后,段氏不为奉直所容,退居天津,其领袖相见不肯坦白议商大计,北京政府维持形式而已。战后,南方孙传芳统治五省,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奉张失去苏皖及直隶一部分土地,新得察哈尔,兵力尚强。吴氏据有湖北、河南及京汉路一带城邑,而饷糈困难,分子复杂,势力涣散。阎锡山颇能维持境内治安,乘此变化多端,编收冯军,扩充实力。于是群酋峙立,隐忧堪虑,其造成此种恶劣现象者,多由于军阀武人之无耻,其人多无主张,翻云覆雨,极变化之神技,唯利是视耳。人无信心,任何计划均可恶意推测,建设事业往往无法进行。中国缺乏之领袖,无过于了解环境,认清事实,并能以诚挚之态度,光明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之人才也;无论何党何派皆以至诚至公之精神遇之,期其相信相谅,方可合作建设也。阴谋相尚,狡诈之小人,虽或一时成功,而贻祸之深,戕害国本之甚,无以复加,此政治未入常轨之一要因。战争之纷扰,兵士之死亡,人民之流离,财产之损失,土匪之势炽,皆其结果也。此岂所谓为国为民乎?

内乱不已,人民之痛苦增加,对外心理则以知识界人之觉悟,根本改变,民气之激昂,无过于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之五卅惨案。工人起而罢工,反对帝国主义之思想,深入人心。会上海工部局征收新税,各团体反对,日厂主击毙工人,而工部局阻碍工会活动,学生于公共租界讲演示威,巡捕将其逮捕,学生民众尾随而行,聚集于巡捕房前,义气激昂,形势严重,捕头下令开枪,当场死者四人,伤而死者八人,伤者十七人。租界戒严,调兵防范,学生仍有示威死伤者,于是组织团体。其领袖多为激烈分子,学生罢学,工人罢工,商人抵制英货,镇江、汉口、广州等地闻风起应,而沙面之死亡尤多。六月二十三日,广州各界集会示威,英法诸国水手闻而于沙面租界警备,游行之际,外兵忽向群众开枪,其所持之理由,则中国首先开枪,事无佐证,言者不一,结果中国方面死者五十,伤者数逾百人,外人死者一名,伤者二名。粤人闻报,莫不愤恨,工人罢工,自香港回归广州者约十万人,组织督察队,严禁贩运英货,干涉运输,香港商业一落千丈,沙面交涉断绝,食料须向香港运往,明年十月,方始恢复原状,英商之损失颇为重大。万县英舰以船只之争,开炮轰城,并及平民,徒供反英之资料而已,英国始乃改变政策。方反英运动势炽之际,英、美、日派员来沪调查惨案,政府拒绝参加,其报告书除认捕头下令开枪无罪外,别无共同之点,亦有言其处置失当者,捕头辞职,工部局出款七万余元作恤金,对于主要条件,如收回会审公廨,及越界筑路,则置而不理,最后款项增至十五万元,始已。外人以反英为仇外运动,与苏俄及第三国际欲驱逐英国势力出于中国有关,此乃就一方面而言;中国久受列强之凌轹,中外待遇之不同,屈辱已久,爱国思想油然而生,亦其根本原因也。

于斯情状之下,列强谋与北京政府妥协,实现华盛顿会议有利中国之议决案,法国以金法郎案,先未批准也。初中国商得列强同意,停付庚款五年,后中法实业银行倒闭,法国拟以庚款充作复业经费,剩余作为辅助文化事业,乃自欧战而后,法郎之价格大跌,汇兑较有利于中国,而法忽欲按照战前之兑换率计算,偿还金法郎,意、比以其利害相关,从而助之。政府鉴于国人之反对,损失之重大,拒绝其请,而法不肯批准九国公约,作为要挟,迟至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四月方始解决。其主要条件,则改法郎为美金,付款延期二年,款之用途仍如前议,美金价值昂贵,中国之损失颇巨,论者非之。会五卅案起,爱国运动盛行一时,列强鉴于环境之变迁,改变政策,八月,九国公约方始有效。政府照会签约国及丹麦等十二国,派员参与关税特别会议,各国复文允许。初中国自参战后,两次修正税率,均不足百分之五。十月,关税会议在京开会,中国请求自十八年(一九二九年)一月一日,关税自主,期内废除厘金,拟定暂行税则,普通货物增收百分之五,奢侈品百分之二十,烟酒百分之三十。各国代表于原则上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华盛顿会议决定之二点五附加税,立即实行,其具体方案,交委员会审查。方会议之将召集也,苏俄以为列强对华让步,缓和反外心理,隐与冯玉祥连结,欲其举兵,华北成为战区,会议不能举行,而孙传芳首先发难,郭松龄继而倒戈,直军、冯军激战于天津一带。会国民军处于不利地位,放弃京津,中国代表先后逃散,会议停顿。反奉直军入京,政府要求续开会议,而广东国民政府宣言反对,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七月,各国代表宣称停止会议。其议决之二点五附加税,先在广东实行,北京俄亦下令征收。法权调查同为华会议决案,政府初以准备未周,请求委员会展期来华,再以金法郎案延期,十五年一月,十三国委员在京开会,分组出发,视察通商大城之法庭监狱等之实状。广东宣称领事裁判权应即取消,拒绝委员前往,十一月报告书草成,对于中国司法颇有建议,而领事裁判权迄未取消。日本、暹罗、土耳其均已废去,外人唯在中国享受此种权利耳。其借口则政治未入于常轨,法律及司法行政尚有待于改革也。吾人于此,他无所言,唯有愧恨自责而已。上海自五卅案后,中国要求收回会审公廨,十五年,孙传芳派员与外领协商,省政府收回法院用人主权,其协定虽为时人指摘,视前固收回一部分主权矣。

外交形势转变,国民党固有唤起国人之努力,其党自改组以来,成为中国之新势力。初兴中会起兵失败,不能容于国内,结合留日学生,成立同盟会,民国成立,党员增至三十万人,分子复杂,不听指挥。第二次革命失败,孙文力谋改组,未有重要之成绩,袁世凯死后,始能回国,奔走护法,竟不见容于桂系,逼于党中叛徒,欺于华人议员,外不见助于列强,两次离粤。广东自护国军之役,桂军、滇军、湘军、豫军先后入境,粤军自闽南回归,主客各军,划分防地,军权财政均不统一,常为一时利害之计,互相勾结,暂相利用,内战迭起。党员多为中级社会,杂有富商政客,常为自身活动之计,对于民生痛苦,国家大计,往往漠视,党人常以意气为重,组织不备,纪律不严。及俄共产党掌握政权,其思想制度原得一部分知识界人之同情,其对华宣言又足以引起好感,孙文先与苏俄电信来往,并接待其专使,十二年(一九二三年),与越飞相见,会商之结果,发表共同宣言,并遣廖仲恺随同越飞往日,八月,遣蒋中正往俄考察军事。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二一年正式成立,其领袖陈独秀、李大钊得有第三国际之援助,至是国民党联俄,俄派鲍罗廷来华。十月,抵粤。广东时有军队二十万人,而陈炯明所部粤兵负固不服,每月收入仅得三十元。鲍罗廷以为革命成功,须得农工之拥护,建议平分土地,改良工人生活,协商之结果,改为减轻田租四分之一,农民得设协会。孙文为推行便易之计,召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开会,出席代表一百六十五人,指派者较多,会列宁病逝,发电哀悼,并停会三日。大会对于政纲党章均有重要之决定,政纲树立对外对内根本大计,党章规定党之组织。总理为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主席,对于大会有交议复议之权,对于委员会有最后决定之权。党之最高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其下全省代表大会,每六月举行一次。其下级代表大会,每三月举行一次,又其下区党员大会,每月举行一次,基本组织为区分部,五人以上可得设立,其党员大会至少每两星期开会一次。闭会期内,各级党部设有执行委员会,中央省县各选常务委员,并有监察委员,其组织职权详载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鲍罗廷在粤,以为革命基础尚未巩固,主张设立强有力之政府,然后进行北伐。国民党为组织党军之计,六月,创立黄埔军官学校,蒋中正奉命为校长。成立教导团二团,以毕业生为军官。军中设置党代表,监督军政。国民党改组之初,各军割据形势依然如故,商人谋与政府相抗,办设商团,购运大批军械。政府将其扣留,商人称先得护照,宣布如不发还,将即罢市,历久调停,议订商人出款,政府发还一部分枪械,问题仍未解决,形势趋于严重。英舰出而干涉,援助商人,亦无效果。政府采用严厉方略,先得滇桂将领中立之同意,十月中,教导团奉命缴商团军械,广州战起,工人援助政府,商团死者自四千八百至六千人,被焚者二十三街,毁坏之商店一千六百至二千家,损失二千五百万元。孙文俄应段祺瑞等之请北上,陈炯明乘机回粤,欲取广州,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一月,滇桂各军协同东征,陈部败退。其时孙文病逝于北京,唐继尧忽就副元帅职,出兵广西。据汤良礼所著之《中国革命秘史》及《汪精卫传》,广东内部情状不安,胡汉民于孙文北上,奉命代为大元帅,蒋中正新立战功,原为许崇智属下,而威望日高,为其所忌,杨希闵、刘震寰所部之滇桂军凡五六万人,占据广州,为心腹之疾。政府决计讨之,蒋中正自东江回师,协同湘军作战,六月战起,滇桂军败溃,唐继尧侵桂之兵,亦失败回滇。

国民党于广东之地位巩固,召集中央执行委员会,废去总理制,而以执行委员会代之,通过戴传贤恭读总理遗嘱之建议,取消大元帅制,设立政治会议、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七月一日,国民政府成立,八月,廖仲恺被刺,政治会议、军事政治委员会联席会议,推汪兆铭、蒋中正、许崇智组织特别委员会,全权办理,调查廖案之结果,认胡汉民犯有嫌疑,许崇智与之不协主张捕之。广州戒严,下令缉捕其兄弟,搜查胡宅,鲍罗廷建议遣之赴俄。汪以许部粤军难于合作,商得湘滇各军之同意,九月将其缴械改编。许崇智去粤,北至上海,居正、邹鲁、张继等亦去,十一月,于北京西山开会,反汪联蒋。国民政府斥其联段,否认其议决案有效,定期召集全国代表大会,蒋中正督师东江,肃清陈炯明残部,其在南路之敌亦败,克复琼州,于是广东统一。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一月,全国代表大会开会于广州,出席代表,据《汪精卫传》,只有八省,盖国内尚未统一,组织党部困难也。大会改选中央执行委员三十六人,监察委员十二人,接受总理遗嘱,续聘鲍罗廷为顾问,开除居正等党籍,警告其附和之党员,仍主容共联俄之政策。改选之结果,西山会议派落选,而左派之政治上势力视前益强。广东自统一以后,政府整理财政,每月收入自二百万元,增至六百万元,全省军队不足十万人,收入几尽用于军费政资,军事期内,固无奈何。第三国际鲍罗廷乃力主张北伐,北上谒见冯玉祥说其合作。而三月二十日蒋中正忽信报告,不待主席汪兆铭之同意,下令戒严,拘捕政治人员,事后,向汪解释,而汪认为违反党纪,以病辞职出国,蒋氏患其孤立,请鲍罗廷回粤,而西山派则欲因此另召第二次代表大会于上海,蒋氏声明反对,四月末,忽而处分右派领袖。鲍罗廷偕同胡汉民抵粤,二人以见解不同,深相恨恶,但以应付时局之需要,暂时合作耳。五月,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整理党务案,共产党处于不利之地位,及至北伐,形势全变矣。

国民政府筹备北伐,俄人颇多赞助,其困难则为经费,外交部长陈友仁与英员协商,欲得赔款,解决沙基惨案,不得,征收二点五税,言者谓俄协助一部分军费,北伐军约十万人,蒋中正之亲信军队约二万人,俄将加伦(Galen)及军官十五人佐之。各军设有政治部,发贴标语,联合工农,铲除土豪劣绅,由邓演达主持,其工作人员多为共产党员。就国内情状而言,内乱时起,军阀争夺权利,久为国人所恶,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党员大活动于学校,普通学生对于自治会多不过问,其参加者多血气方刚,知识经验虽或缺乏,而固勇气有余,常能扰乱敌人军心,工人及贫苦之平民又为之助。其时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各据一方,不能合作,国民军依然存在,山西长官虚与委蛇。就战斗力而言,奉军设备较优,指挥统一,尚能一战。吴佩孚所部分子复杂,孙传芳所部固能作战,而所统之联军亦颇复杂,迎降倒戈遂不能免,其影响则动摇军心,破坏防线,作战致果盖不可能。革命军乃处于优胜地位,其北伐之路则出湖南。湖南自赵恒惕主政以来,借自治之名,并无改革,军权尚不统一,遑言其他;军队以唐生智所部为最强,其防地为湘西,西南烟土必经之地也,收入颇旺,故兵多于他师,唐氏富有雄心,隐与广东连结,修筑道路,以便军输,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春,逼走省长赵恒惕。赵氏乞援于吴佩孚,直军奉命援湘,进据长沙,唐部退守衡州,向广东乞援。六月五日,国民政府任蒋中正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统师北伐,共分七军,改湘军为第八军,唐生智奉命为前敌总指挥,总参谋长李济琛留守广州,第一军军长何应钦镇守潮梅。北伐军出发,第四、第七军首先入湘,会同第八军反攻,七月中,攻下长沙,八月初,各军均达集中地点,决定战策,分途前进,迭陷要城。吴佩孚南至汉口,调集大军,亲自督战,亦不能胜,九月,退至武昌,刘玉春等奉命守城,北伐军进攻汉阳,鄂将响应。直军北退信阳,鄂西援军战亦不胜,吴佩孚之威望丧失,部将不服指挥,直隶防地为奉军所夺,独刘玉春督兵困守武昌,革命军攻城损失重大,乃采围困之策,城中粮尽援绝,十月始下。

方北伐军之进攻湖北也,分兵警戒湘赣边界,江西时归孙传芳统治,孙先拒绝中立之请,又不先期备战,及直军退溃,始遣军队往赣,战事开始进行,而武胜关值为北伐军所据,吴佩孚无力反攻。蒋中正自鄂调军入赣,其计划则于联军集中之先,将其各个击破也,联军应战不利,孙传芳调遣大军西上,命皖军入鄂,会同军舰作战,闽军进攻潮梅,亲往九江指挥,大军沿南浔铁路集中,运输便利,双方攻守,互有胜负,十月末,北伐军奉命自鄂增援,十一月二日,开始总攻击,占领要塞,五日,进陷九江,孙传芳东下,所部军心动摇,归路断绝,多被缴械。北伐军入驻南昌,收复江西全境,皖军退归。闽军由周荫人统率,分三路窥粤,何应钦知其兵力雄厚,乃先发制人,猛攻周荫人之大本营于永定,据之,回师攻击入粤之北兵,并得参加革命者回戈攻击,闽军败溃,占据闽南。十二月,北伐军进至福州,浙江为蒋中正家乡,原多同情于革命军者,一度独立,为孙部所败,及江西、福建失守,浙将起而应之。孙传芳于兵败后,微服北上,求援于张作霖,联名通电拥为安国军总司令。十二月,张氏就职,通电“灭绝赤化”,援军则以意见分歧,不能即日南上。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二月,蒋中正决定攻取东南,何应钦等自闽赣入浙,第六军长程潜、第七军长李宗仁东下入皖。初浙江形势混沌,两军迭有进退,及北伐军援至,联军战不能胜,撤至长江北岸,一部分固守宜兴,三月初,陈调元等响应革命军,安庆、芜湖不战而下。直鲁军南下之接防上海、南京者,欠饷太久,兵无纪律,人无斗志,战于南京、芜湖之间,不胜。何应钦亲往浙边督战,进攻宜兴,联军北退,革命军占领常州,分途前进,收复无锡、苏州、镇江。上海守将隐怀二志,周荫人残部弃险而走,海军独立,沪宁路上之联络业已截断,军心惶恐,工人起而暴动,向直鲁军进攻。革命军于混乱之中,进至上海。南京方面,直鲁军奉命北退,二十四日,革命军入城。

革命军胜利,党务则益纷扰,北伐之先,蒋中正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及统军北伐,前职谭延闿代理,后职张人杰代理。谭为长者,对于政治问题,多无主见;张与蒋颇接近,《中国革命秘史》称广州三月二十日之变,由其促成,其经过非吾人所知,左派固不肯与之合作。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冬,政治会议决定迁都武昌,政治人员分批北上,而国民政府业已组织完成。张人杰不见容于左派,不敢前往武汉,执行职权,蒋中正派员疏通,未有效果。据密溪记载,明年一月,蒋请中央委员于南昌开会,不得,亲往汉口,知其地位危险,即返南昌;实则仍为调停,其建议不为政府接受耳,其时鲍罗廷之威权日隆,左派以为武汉为工商业发达之区域,组织工会,改良商店雇工及工厂工人之待遇,更从事于农民运动。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三月,全会隐受鲍罗廷之指挥,提高党权,削减总司令职权,改主席为主席团,左派人士申言军事、政治、党务集中个人之弊害,影射蒋之专政独裁。顾自克复东南,形势转变,武汉政府统有两湖、江西,而福建、浙江及安徽、江苏大部分则归总司令管辖,两广亦与之接近。事变酝酿之际,武汉方面遣何香凝说蒋,未有所成。至是,汪兆铭自海外抵申。《中国革命秘史》称蒋中正、吴敬恒等见之,蒋主鲍罗廷解职。吴氏建议推行之步骤,中央监察委员会提出检举,由军事领袖执行,汪氏坚持异议,转而询问陈独秀,共产党是否有消灭国民党之意?陈氏否认,二人共同发表两党之合作宣言,问题固未解决,最后决定召集四中全会于南京,四月初,汪乘轮船西上,十二日,蒋氏电汪,称上海形势严重,请汪及执行委员即日东下,一面令兵解除总工会纠察队武装,实行清党,十五日,偕同胡汉民等至宁,谋组政府。十七日,武汉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开除蒋等党籍,免去各职。明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改组各军政治部,扩大清党,宁汉逐成相峙之局势。

北方自张作霖就安国军总司令职后,宣言讨赤,任命副司令官,改组内阁,顾维钧奉命为外交部长,兼署国务总理。张宗昌遣直鲁军南下援苏,战不能胜,河南则军队庞杂,饷糈困难,奉张遣员入豫,向吴佩孚疏通奉军援鄂,而部将反对奉军南下,形势混沌,冯玉祥新自俄归,得其接济,自绥远督军入陇,东至陕西,未遇强力之抗拒,进至豫西。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二月,张作霖鉴于形势之不利,通电进兵河南,另电吴佩孚等望其合作,而吴部将仍持异议,调兵防守黄河南岸,奉军进抵北岸。三月,两军隔河而战,豫军败退,奉军乘胜,次第攻取许昌、郾城,进至驻马店。河南自驻大军以来,人民不堪负担,而败兵溃卒所在为乱,愚民得有枪械者,聚而为匪,迎降之将士时而复叛,奉军之地位颇为困难。其在东南方面,南京政府初患武汉军队东下,扼守江岸,北军据有江北。武汉政府原欲遣兵东下,而奉军进至豫南,鲍罗廷以为宁方兵力薄弱,战败奉军之后,回师攻取南京,易如反掌,希望乃与事实相反。武汉政府任命唐生智为总司令,调精兵七万人北上,张发奎所部铁军与焉,其计划则联合阎锡山、冯玉祥共同作战也,阎氏未有举动,冯氏出兵稽延。两军激战于驻马店一带,奉军炮火猛烈,北伐军战斗勇敢,牺牲重大,死伤一万四千人,奉军力不能胜,而冯玉祥进取洛阳,乘机东下,奉军撤至黄河北岸。方豫南之激战也,杨森自川出兵,夏斗寅应之,逼近武汉,政府自豫调兵回援,败之。其境内情状日形恶劣,绅商逃往上海,现款日少,不敷流通,而乃集中现洋,滥发不兑现之纸币,强迫行使,物价昂贵,饷粮困难,军火缺乏,工人失业者增多,农民亦感不安。第三国际委员印人饶益(Roy)出其所奉之密电示汪,以为汪派须与共产党合作,方能维持政权也。顾时形势全非,南京方面已将直鲁军战败,进据徐州,宁汉兵力殆相平衡,双方欲得冯玉祥之协助,而郑州、徐州会议,冯氏仅欲作调人耳,共产党于湘收没土地,湘中军官多为中级社会,反对其行动,长沙驻军起而暴动。独张发奎部下共产党员较多,势力强大,驻于江西。七月十五日,武汉政治会议通过分共议案,准鲍罗廷辞职,鲍罗廷先受第三国际之非议,迭请辞职,至是许之。其回国也,备受武汉政府之优待,三十日,张发奎部将贺龙、叶挺率兵一万五千人宣布独立,起义于南昌,南至广东。于是武汉东下计划一时停顿,宁汉进而合作矣。

南方反共,北方张作霖以讨赤为号召,初郭松龄倒戈,中东铁路拒绝无款运输军队,奉张下命拘捕俄人总办,苏俄严重抗议,限期释放,迫而许之,双方之疑忌日深。十六年(一九二七年)春,直鲁军南下,检查输船,捕获鲍罗廷夫人等,送往北京,苏俄再提抗议,后由法庭释放。张作霖自就安国军总司令,严禁共产党活动,其领袖李大钊避居于俄大使馆,军警访知,四月,商得使团之同意,往查俄馆,捕获李大钊等。俄员放火图灭文件,其救而存者,证明苏俄援助国民党及国民军,驻京俄代办及其政府均有抗议,外交部则以利用使馆宣传赤化,不理代办。苏俄将其召回,并提出要求,外交部将其驳斥。所捕人员由特别法庭审判,李大钊等二十人被判死刑。六月,张作霖受部将之拥戴,就海陆军大元帅之职,组织军政府。其时武汉军向下游移动,冯玉祥防范河南杂军,蒋中正分调军队南下,张宗昌下令反攻,进据徐州,孙传芳亦统所部南下,锐气正盛,蒋中正亲赴蚌埠督战,力不能胜,放弃江北,桂系忽有不奉命令之表示。宁汉由冯玉祥之调停,开始通电,武汉主张召集四中全会,取消南京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蒋中正去宁通电辞职,胡汉民等亦至上海,李宗仁深患唐生智东下,其兵已达安庆矣,亲往九江,商请汪兆铭等往宁组织政府,停止军事行动。武汉乃派谭延闿、孙科赴宁调查实状,宁汉合作方有端倪,而八月二十五日,孙传芳部下忽自龙潭、栖霞山一带渡江,截断铁路,破坏电线,分路前进,谋攻南京、镇江,战斗之勇,形势之急,将即决定全局之胜负,白崇禧、何应钦各将精兵东西夹击,海军助战,孙部军火粮食均有困难,激战至三十一日,退至江岸,北渡为海军所阻,败兵多为俘虏,革命军死伤一万余人,终能挽回全局。方两军之激战也,李宗仁乞援于武汉,唐生智所部开抵芜湖。战后形势又转移矣。据《中国革命秘史》,谭延闿不协于唐生智,而与桂系合作,孙科与许崇智往来甚密,二人电请武汉执行委员东下,汪抵南京,李宗仁顿改前言,胡汉民等仍在上海。宁方欲其出席,汪等赴沪见之,有不肯见者。九月会议,宁方委员不肯出席四中全会,孙科提出沪、宁、汉合作办法,组织特别委员会,沪宁委员表示同意,汪以其无根据,怒而退席,潜回九江。十五日,南京会议决定设立特别委员会,行使中央党部职权,党务纷纠固未已也。

特别委员会成立,武汉、广东等地发电反对,宁汉又有安徽之争,唐生智于武汉掌握军权,湘人之任军职者恶之者众,隐谋报复,南京遣孙科等往九江请汪入京,汪说其至武汉会商,从之,协商之办法,召集四全会议,恢复中央执行委员会等,南京复电赞同。湘将程潜则同桂系将领遣军西上,十八日,突攻芜湖唐生智部,后二日,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唐生智发电诋毁特委会,汪氏以其见欺,痛诋军阀,东至上海,迭电蒋中正回国,蒋辞职渡日,至是,表示赞同召集四中全会也。两广为桂系势力之地,原欲出兵湖南,李济琛鉴于张发奎之反对,张自江西追逐共产党入粤,所部驻于广州,未能调遣大军出境。汪应粤请南下,倡言召集四中全会于广州,蒋自日归;而唐生智已败逃矣,议订于上海开预备会。汪兆铭、李济琛赴沪,而张发奎忽自香港回粤,收缴桂系兵械,桂系出兵,全会委员亦相辩论,十二月二日,预备会开会,监察委员援助桂系,汪兆铭处于不利地位,十日,会议通过蒋中正复任总司令,由其筹备四中全会,汪则宣言出国。明日,广州起义发生,事变之后,汪不容于上海,乘船赴法。张发奎所部交部将统率,辗转应战,退至江西,奉命北伐。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二月,四中全会开会于南京,议决改组中央党部,整理各地党务,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广州、武汉、开封、太原政府分会仍可存在,推定委员。闭会后,军队北上,期于最短时间,完成北伐。

方党务之纷纠也,战事依然进行,孙传芳自龙潭败后,整顿残部。固守蚌埠一带,何应钦督师攻陷蚌埠,孙部退守徐州。河南自奉军退至黄河北岸,靳云鹗所部尚在豫南,冯玉祥视为心腹之疾,分兵布置,将其消灭。而豫东之恶战又起,张宗昌聚兵十数万于徐州一带,沿陇海路而西,两军于兰封一带。迭有进退,牺牲重大,直鲁军败退。十二月,国民军进攻徐州不胜,何应钦会师陷城。其在北方,阎锡山乘奉军激战于河南之际,出兵石家庄,奉军全师后退,九月两军开始战斗,十月,奉军反攻,其沿京汉路南下者,进至石家庄,独涿州固守不下。京绥路奉军复据察哈尔,进至包头,晋军败守长城,涿州守兵亦缴械改编,遂成相峙之势。于是张作霖之敌益多,战区日广,应付困难。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春,蒋中正复任总司令,亲将第一集团军北伐,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各当一面,四月开始作战。第一集团军进攻鲁南,鲁西由孙传芳部防守,战事激烈,第二集团军往援败之,迭陷要邑,五月一日,克复济南,而惨案起矣。初十六年,日本出兵山东,会孙传芳反攻胜利,撤兵回国,及北伐军大举北上,第二次出兵。三日,日兵借口日商被抢,攻击华兵,勒令缴械,惨杀交涉员,断绝交通,并由青岛调兵增援,七日,日将提出苛酷条件,不待答复,轰击济南城,破坏兵工厂,占据营房,十日,城陷,阻挠北伐军沿铁路北上,军队迫而绕道渡河。第二集团军主力与奉军作战于彰德、大名一带,颇有伤亡,奉军以东路不利,向北撤退,第三集团军进至石家庄。奉张知力不敌,利用济案,通电息争,一致对外。南方则不之理,白崇禧更率第四集团军北上。张作霖又受日本警告,六月二日,通电出关,六日,专车遇炸,重伤而死,日人负有相当责任焉。阎锡山接受京津,并收编败兵,张宗昌部退守滦东,后向奉军攻击,战败遣散。张学良继父统治东北,原欲于七月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而日本两次干涉,迫而缓期举办。十月,张学良奉命为国府委员,放还所扣车辆,十二月易帜,于是统一完成。政府改直隶为河北,北京为北平,奉天为辽宁。

北伐历时二年,方革命军之出发也,不足十万,及下两湖赣闽,扩至四十余军,据三中会对于党员之训令,军事已呈纷争复杂之象,不能收整齐统一之效矣。其困难之症结,则北伐之成败,决定于军事之胜负,政府顾虑强敌之势力,内部之分裂,屡次迁就事实,其不良之倾向与影响,则武人掌握政权也。中国政治实状,知私而不知公,用人全无一定标准,多其亲友同乡,其受委任者,非由于政府之选择,乃受私人之引荐,忠于私人,远过于政府,此为造成私党、养成军阀之一要因。杂牌军队之倒戈反正,多由于朋党及利害而定,固无所谓效忠于政府也。军队作战之先,子弹之运输,长官行李之转送,战壕之掘挖,多以民夫为之,农民耕种土地,游民贪生怕死,工作多无酬报,随同军队出发,或无回归之望,不愿为之,或由县官捉拿,或由商会招募,或由兵士拉捉,被拉之夫役,兵士防其逃走,以绳系之,形状如囚。军事紧急之时,凡衣短褐之人,不敢行于市中,商店迫而罢市,商会常为商人利益之计,招待军官,给养兵士,亦有相当之效果焉。军队数多,设备不周,不愿住于庙祠,而多住于民家,床铺之夺取,什物之携去,妇女之诱奸,皆所不免。战区人民逃亡,损失尤重,战后败兵逃卒,几至无物不取,散而为匪,大为害于乡村,枪械散于民间。游民习见战争,法纪荡然,无所畏惧,土匪之势益盛,乡民之痛苦深矣。战争期内,税收减少,政府滥发不兑换之纸币。如军用票等,或发行库券,强民购买。劣绅依仗官势,欺弄愚民,从中取利,废除苛捐杂税之口号,迄未实行,矿产公司附有逆股者,亦受摧残。凡此多为革命过程中不易避免之牺牲与痛苦。破坏之后,当入于建设之途径,不幸军队反而增加,中央政府实际之统治区域限于数省,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雄据一隅,各自为政,祸机潜伏,事变之作,方兴未艾也。北伐之役,革命军死者五万余名,伤残者约逾万人,合拒战方面死伤计之,盖逾十数万人。所得之结果如此,能不痛哭耶?

北伐完成,八月,五中全会开会,议商善后及政治问题,其主要议决案,政治则军政结束,训政期内应设五院,削减政治分会职权,限于年底取消;军事则统一军政军令,裁减军队,限制军费;党务则定期召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统一理论。会胡汉民等回国,力主依据建国大纲,设立五院,推定委员拟成草案,政治会议通过后公布,是为《国民政府组织法》。其要款则国民政府总揽治权,以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织之,其院长、副院长由政府委任,国民政府设立主席委员一人,委员十二至十六人,主席接见外使,统辖陆海空军。国务会议由上述之委员组织而成,处理国务,解决院与院间之争执,公布法律,发布命令。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分设各部及委员会,其数及组织法未有规定,盖便于酌量需要,随时增减也,共分十部,曰内政、外交、军政、财政、农矿、工商、教育、交通、铁道、卫生,每部部长一人,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各一人,委员会则办理特定之行政事宜,如建设、侨务等。行政会议由上述各官组织而成,其议决事项,有提交立法院者。立法院为最高立法机关,其职权如议决法律预算、大赦、宣战、媾和等,近于国会,委员全由政府委任,自四十九至九十九人,任期二年。司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掌理司法审判、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考试院为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铨叙事宜。监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弹劾审计,委员十九至二十九人,由院长提请政府任命。综观国民政府之组织,足称机关繁多,五权宪法,虽为国民党总理之主张,而于何时实现,则未说明。当此兵灾之后,人民生计困难,设此庞大之机关,安插人员,为得为失?殊一问题也。五院以行政立法为重要,其他三院亦先后成立,院长人选,多为声望较高之党员,国民政府主席则蒋中正也。行政院直属之十部,亦有因人而设者,人选杂有派别,盖为充实中央,而并迁就事实也。政府改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为省,各省省政府组织,采用委员制,行政指挥,常不免于困难,机关多而人员众,其工作多为例行公事,舞弄文墨而已。县之组织,初无重要之改变,不过削减职权,添设专局,如建设局之类。县下初设行政局,办理一区事务,后改为区公所,要多无所事事,不肖者反为害于人民,经费之增加,犹其余事!

军事结束,全国教育会议、内政会议、交通会议先后召集,会中提议繁多,要多不切实际,无法进行。其较重要而难于解决者,无过于裁减军队,据财政部长宋子文之报告,全国军队凡二百万人,需款六万四千二百万元,而中央收入共四万五千万元,除还债外剩余三万万元,政府支出三万六千万元,更无兴办建设之经费,非大裁兵,绝无相安之局势。军事领导人商定组织编遣委员会,改组军事机关。十八年(一九二九年)一月一日,国军编遣委员会成立,议决裁减军队为七十一万五千,军费定为一万九千二百万元,其困难则军事领导人各谋扩展势力,尚以军饷待遇不平为言,编遣计划未能充分讨论,且无裁兵决心也。二月,武汉政治分会忽而违反法令,免湖南主席鲁涤平职,遣兵入湘,鲁率所部一部分退入江西,其兵仍遭袭击。国府派大员查办,遣兵西上,湖南拥护中央,白崇禧部兵驻于河北,部将不服,唐生智奉命代之。冯玉祥亦不援助桂系。李济琛入京调停,而中央认为违反命令,无法调停。视之无异于间谍,解除其卫兵武装,送往汤山,三月末,下令讨伐桂系,分路前进,占领湖北沿江要城,冯玉祥出兵鄂北。四月,桂系败兵退往鄂西,张发奎等奉命追击,余兵先后改编缴械。会李宗仁回桂,图谋广东,其地将领初有以李济琛被扣,谋与广西共同出兵者,粤将陈济棠不可,奉令主持军政,至是,桂系图粤,国府遣兵赴援,暂得无事。桂系方始解决,而冯玉祥所部忽有异动,初三月,中日议订济案协定,四月,日本撤兵,山东省政府主席孙良诚原欲派兵接防,而国府另派军队,划定区域,指定孙部接防,孙良诚通电辞职,率部赴豫。五月,国府改组山东省政府,接防胶济铁路,冯玉祥方托病休养,所部增至三十万人,而关陇迭遭荒年,供养不易也,先尚表示合作,屡次辟谣,及是,南京、北平之冯系长官多辞职去,军队破坏交通,将领电诋中央,冯玉祥亦电蒋中正责难。中央决定讨伐,任命各路总司令,冯知战不能胜,命兵西退,而西北大灾,无法供给饷糈,部将韩复榘、石友三通电主和,阎锡山劝冯出洋,蒋亦以之为言,冯应阎请,移居山西,阎则声称偕之出洋,终未出国,祸乱固在酝酿中也。

冯玉祥下野,中央谋用和平方法,统一军队,八月,国军编遣实施会在京开会,议订条例,方欲切实进行,而乱作矣。斯年三月,第三次代表大会召集,代表多由中央指派圈定,党部有反对者,汪兆铭等宣言誓不承认,议场稍有扰乱,而多数赞助政府,固无困难。对于党务大会修正总章,分党员、预备党员两种,改大会会期及中央执委任期为二年,区党部执监委员任期一年。汪于党中有悠久之历史,从者中以反对腐化及投机分子为号召,故有改组派之称,汪方预备回国。其徒奔走活动,谣言孔多。九月,张发奎命自鄂西移防,忽电蒋中正取消大会议决案,请汪回国,击败接防之军队,率兵二万余人,取道湘西回粤,广西起而应之。中央出兵援粤,收复广西,方始撤回援兵,而张发奎已抵粤边,李宗仁回桂,粤军迫而后退,二军会合进攻,广东形势危急,中央再调大军自海道往援,激战于花县,败之,始乃转危为安。方张部之进攻粤边也,孙良诚等举兵,分道出发,阎锡山则守中立,政府调军入豫,两军主力激战于巩县、登封一带,冯军不能取胜,其出豫南、湖北者,亦无功绩,乃再西退,唐生智督军追击。十一月,石友三于浦口作乱,回据蚌埠,常州兵变,上海驻兵受人煽惑,唐生智亦于郑州独立。于是人心惶惶,形势危急,幸而常沪变兵不久即平,西征军多未附和唐生智,阎冯又不之助,其亲信队伍不过两师。明年一月,阎至郑州,唐氏迫而下野,所部为中央军缴械,石友三自皖退豫,阎之出此,殆为扩张势力之计,固无拥护中央之决心,互相疑忌。招兵购械,不遗余力。二月,阎忽电蒋称以礼让为国,约其一同下野,由是双方电战,以三代表大会为中心。李宗仁等推阎为全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张学良副之,张氏主和,电劝息争,韩复榘初原通电反蒋,突与石友三倡言和平,阎言出国,时局仍在酝酿之中。三月冯忽回陕,阎部接收平津中央机关,双方备战。四月,阎冯就职,凡前中央执行委员不慊于蒋中正者,多与之合作。五月,战起,山东、河南、安徽均有战事,中央军设备较全,有大炮飞机轰击,以陇海路为中心,先取攻势,进据归德,冯调精锐联军赴援,战事之激烈,死伤之众多,过于北伐之役。蒋中正督战不退,两军相持,韩复榘为中央力守山东,后为晋军所逼,退出济南,豫南则两军相持。李宗仁等又自广西入湘,进陷长沙,直抵岳州,忽以战略关系,将其放弃。党务则汪兆铭北至北平,成立扩大会议,及晋军于山东战败,为便利号召之计,九月,组织国民政府,设立约法起草会,草拟约法。双方迭为攻守,死伤众多,造成相持之局。十八日,张学良通电主和,派兵入关,张氏拥有大军,举足轻重,双方遣使各欲得之为援,至是,表示拥护中央,石友三等应之。晋军迫而让防,扩大会议移至太原,乃予冯军重大打击,中央军攻下兰封,沿陇海路前进,平汉路亦有进展。联军退至河北,无能为力,阎冯通电下野,汪氏于约法成后离晋,善后问题亟待办理。

方联军之败退也,蒋中正深受刺激,先未商于南京长官,通电请于明年一月一日,大赦政治犯,召集国民会议。其时行政院长谭延闿病死,谭为忠厚长者,超然于党争之外,蒋氏为国府主席,掌握实权,与宋子文合作。胡汉民为立法院长,倔强自信,为主持党统最坚之人物,在党有悠久之历史,时传其谋为行政院长,未能成功,意见渐深,而国内之问题益多。张学良入关,接收河北、察哈尔等地政权,而山西败兵供养困难,裁兵善后,无从着手。共产党于豫战之际,利用防兵空虚之机会,宣传主义,发动农工,分配田地,改革婚姻制度,其领袖多为知识界人,富有组织能力,至是,蒋赴上流调兵剿共。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公布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与蒋通电相连,胡汉民公然反对约法,益立于对敌之地位,二月迫而辞职,送往汤山,其经过言者不一,固久暗斗之结果也,乃予反对者之口实,酝酿事变矣。国府公布国民会议组织法,各省奉命选举,其原则所谓职业选举也,而国内户口未有确实调查,农民不知选举日期,乡间亦未举办,各省类多指定代表,不过善其名为选举耳。五月,国民会议开会,其重要议决案,首为通过国府提交之训政时期约法,约法八十九条,凡于人民权利义务莫不应有尽有,国民生计教育尚有规定。顾其范围太广,国民贫苦,绝非一时所能实现,况政治尚未入于常轨耶?关于中央制度,国民政府总揽治权,主席对外代表政府,其职权视组织法之规定为高。地方制度仍分省县两级,县依建国大纲筹办自治,余未实行,殆无说明之必要。

方筹开国民会议也,监察委员古应芬等忽而弹劾蒋中正,孙科等去京,陈济棠接收广东政权。另设政府,改组派亦与之合作,双方发电诋毁。石友三首先于河北省举兵,不久溃败,晋军虽未之助,而阎锡山忽自大连潜归。中央军剿共已久,迄未将其肃清,长江大水,江淮一带田多成为泽国,农民流离失所者五千万人以上。而广东政府仍主用兵,遣陈友仁渡日,谋与日本妥协,其具体办法,言者不同,现尚无从证实,其时中日满洲问题次第发生,大小悬案积至三百,万宝山水田争执,日军官失踪,均其案之大者,日本军人方谋造成强有力之舆论,而以武力解决,无怪时人怀疑陈氏之东渡也。九月,广东出兵北伐,取道入湘,中央出兵赴援,衡州战事将起,而十八日,日军占领沈阳之报已至,战事始乃停顿。中央政府无法应付,遣派大员赴粤协商,一致对外,粤方请蒋下野,京方则主中枢不更,会东北失地益广,天津有便衣队为乱。双方让步,各派代表于上海会议,十一月开会,议决南京、广州各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中央执监委员,而以一、二、三届中委为当然委员。京方大会如期召集,而粤方大会忽将沪会议决案推翻,且演武剧,大为时人诟病。学生罢课,入京请愿,交通为之阻碍。十二月,蒋中正辞职。蔡元培等被殴,政府始采坚决维持治安之政策,强送学生回归。外交为人利用,徒供内争,应付益为困难。政府召集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改组国府。蒋氏去宁,宋子文等亦辞职去,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孙科任行政院长。院长改对中执会所产生之政治会议负责,其常委为蒋中正、汪兆铭、胡汉民,三人均不在京,孙亦一筹莫展,自请辞职。会蒋汪相见于杭州,一同入京,否决对日绝交之请,孙氏出京,乃由汪任行政院长,而上海闸北之事变突起,日舰炮击南京,国府迁至洛阳,召集中央执行委员会国难会议。满洲国反由日人包办成立,进攻黑龙江军队,上海战亦不胜,签订协定。国人仍不觉悟。广东自起内战,汪兆铭、张学良发生争论,山东、四川、贵州皆有军事行动,十一月国府各部迁回南京,对日交涉依赖国联。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春,日军借端攻取榆关,国联调停失败,日本退出,其军阀声明攻取热河,不足十日,而竟据之。两军激战于长城一带,要口后亦失守,日军进逼平津,政府逼而签订塘沽协定。中日战斗力相较,中国实难战胜,此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绝非一人一事之咎,所可惜者,当局明知力不足以收复失地,迟延推诿,坐失早日解决之时机,满洲国成后,事倍困难矣。知识界人实有当之责任,于此非常期内,国税锐减,政府维持公债煞费苦心,核减军政各费,未募公债,尚能出入相抵。最近军费浩繁,财政唯视发行公债弥补不足,实一严重问题。

内政以受战争、天灾之影响,未有建设,人民之痛苦,毫未减少,外交则以环境转移,人民觉悟,初则颇有进步。国民党自改组以来,迭次宣告废除不平等条约,口号标语常有打倒帝国主义之句,北京政府亦向使团申请改约,列强渐知民气之激昂,不平等条约终将废除。外人至中国者,以商人为重要,公使领事之设立,多为保护其利益,促进友好商业之机会。中国兵力虽不之敌,而人口众多,工业尚未发达,为外货贩卖之良好市场,将来且有极大发展之希望,我国抵抗之利器,则工人罢工,商人抵货,国人拒用外货也。沙基惨案之后,罢工抵货竟予香港商业上重大之损失,粤海关征收二点五附税,北京政府仿行而将留难之总税司免职,依然征收,对外根本改变矣。方革命军之北伐也,政治部宣传人员受俄影响,反对教会,兵士曾或不能辨别帝国主义与个人之分别,又以设备不全,暂住于教堂学校,外人视为仇外之证,实则民房亦有为兵暂住者,固不尽然。十六年一月,汉口、九江租界,形势险恶,当局不能维持治安,中国兵警代为管理。其时英已改变对华政策,外相曾有宣言,至是,送备忘录于南北政府,列有七条,称英承认中国之自主权,准备交涉,英使蓝溥生(Lampson)遣员南下,议商协定,中国收回二地租界统治权。上海租界驻有重兵防守,三月,革命军进至东南,镇江租界交归华官维持治安。南京则有少数兵士抢劫外人,领事馆亦不能免,外人有死伤者。美英兵舰开炮轰城,幸城北荒凉,未成大祸,外人送上兵舰,载往上海,其影响之所及,长江一带,外人均奉命避居于上海,英、美、日、法、意提出抗议,双方辩论,一时未能解决。日本更以护侨为名,两次出兵山东,后竟造成济案。政府乃于平津一带,主张慎重,外人无所借口,亦无损失,此固计之得也,盖徒逞于一时意气,煽成事变,百姓散去,政府终须负责,赔偿相当损失,表现政治上之弱点,且为国际间易起误会之事件。宁案、济案之解决,中国固多损失,延宕不决,而损失尤多也。

国民政府自成立以来,力谋废除不平等条约,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中国统一,进行益力,兹分言之于下:(一)关税自主。关税自主,为一国统治权之表现,关税会议承认中国自主,战事期内,需款孔亟,二点五附税,南北先后实行,十六年,南京国民政府拟欲加税自主,不得,明年,北伐完成,宋子文奉命与美使马克谟(MacMurray)议订关税协定,中国于明年海关自主,美商纳税不得多于他国商人,德、比、英、法诸国次第承认中国海关自主。日本独持异议,列强享有最惠国之待遇,加税不能实现,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初,中国让步,日本始肯承认中国加税,其内容迄未公布,斯年中国海关加税。明年五月,中日另订协定,二国互惠,规定若干货物于一、二、三年内不得加税,废去陆路减税之例;并提关税五百万元偿还担保不足之赔款,顾未实行。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协约失效,中国自由公布税则,海关直隶于财政部,外人之权削减,不过行政系统,常受内乱之影响而破坏耳。其当附言于此者,盐务稽核及邮政客卿均处于行政官之地位,非若向者之大权独揽,发号施令矣。(二)领事裁判权。其损害一国之主权,前已说明。自欧战而后,暹罗、土耳其均已将其取消,独中国尚存,法权调查会则以中国司法尚待改良,主张逐渐取消,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于十六年(一九二七年)收回,三年后改组,收回主权,外交部迭与外使磋商,废除领事裁判权,而日、英、美、法迄不愿放弃,国府下令自十九年(一九三〇年)起,侨民遵守中国法律,明年,公布管理外人实施条例十二条,自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起始行,会九·一八变起,不果施行。其已放弃领事裁判权者,有德、奥、俄、墨西哥诸国,新缔约国如捷克、波斯等国亦将其取消。就实际状况而言,凡前国人与缔约国人争执,居于被告地位者,原告报告领事,由其向交涉员交涉,行政官申理,即得解决。交涉署于十九年(一九三〇年)裁撤,领事函请行政官受理华洋争执者,官则婉称可于法院控告,于是居于原告之外人,不得不于法院起诉矣。(三)收回租界军港。德奥租界于战时收回,俄亦放弃租界,英国归还汉口、九江、镇江租界,已言于前,十九年(一九三〇年),交还厦门租界及威海卫军港。期内中国亦收回天津比租界,日法则无交还之意,英于九龙、上海亦然,盖非旦夕所能成功也。(四)退还庚款。庚款额数远超过于各国损失及军费等,美国首先退还一部分作为教育经费,及庚款延期付偿,又将余款退还,德俄则受战事或革命影响,放弃赔款,日、英、法等亦以赔款作为文化或其他事业之经费。

上就成功而言,最大之失败,无过于满洲交涉。东北为中国富源之一,地广人稀,日俄经营各有条约上之根据。中东铁路久为中俄争执之焦点,苏俄承认其为商业企图,二国共同经营,乃自郭松龄倒戈而后,奉张对于苏俄态度剧变,争执时起。易帜而后,东北问题仍由地方长官自行解决,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夏,兵警奉命检查哈尔滨等地俄领事馆,拘捕俄人,兼及官员,其理由则宣传共产,隐谋革命也。苏俄严重抗议,未有满意之解决,进而断绝邦交。俄称中国雇用白俄扰边,中国则称苏俄红军犯境,真相究不易知,各不让步解决。十月,俄军三千由加伦统率作战,战败守兵,进据要城,直至海拉尔,张学良屈服议和。方事变之起也,列强多同情于苏俄,战后美法诸国以非战公约之故,出而调停,为俄所拒,日本则守中立。守兵既败,中央未有军队往援,张学良派员赴俄乞和,其主要条件,一则恢复铁路原状,一则涉及其他问题,议订明年一月会议,延期者再,一无所成,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始以中日问题,恢复邦交。日本国小,人稠,需要原料,其野心政治家视南满为其生命线焉,干涉东北长官易帜、中国统一,其理由则为不欲国民党于东北宣传爱国资料,引起人民强烈之情绪,反对日人也。夫地为吾地,人为我人,何竟干涉内政?奈一强一弱无可奈何!悬案积多,疑忌日甚,日本武人终乃不顾一切,占据四省,成立所谓满洲国。若何收复失地?实一困难问题。关外三千万人,将久置之不问乎!

综观民国二十余年以来之政治史,吾人莫不深为失望,内政则天灾人祸,纷至沓来,人民于压迫之下,日度马牛生活,外交则得不偿失,中国已至最严重时期。其造成之原因,至为复杂,下篇将详论之。著者曾读梁济遗书,深有所感,其言当为原因之一,兹录一节,以作此篇结束。其言曰:

诸君试思今日世局因何故而败坏至于此极?正由朝三暮四,反复无常,既卖旧君,复卖良友,又卖主帅,背弃平时之要约,假托爱国之美名,受金钱买收,受私人唆使,买刺客以坏长城,因个人而破大局,转移无定,面目然,由此推行,势将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无一毫拥护公理之心,则人既不成为人,国焉能成为国?

梁济忠于清室,悲世疾俗,自投水死,书乃其子梁漱溟等所辑影印者也。吾人对于其言,固不可狭义解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