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彪亦遁,军队遂无主帅,先后加入,天尚未明,即行占据武昌。十一日,革命军渡江,未遇拒抗,占据汉阳兵工厂,其地官吏先逃一空,汉口清官亦然,陷于无政府之情状,十二日晚,土匪抢劫纵火,黎元洪始派兵士前往弹压,民军遂有三镇。朝廷闻报,十二日,诏命陆军大臣昌率陆军两镇援鄂,并饬海军提督萨镇冰统率舰队助战。......
2023-08-21
慈禧挈光绪自京出逃,初驻太原,后至西安,时值大旱,供养困难,途中所受之痛苦,起居饮食之不便,光绪身体之衰弱,莫不深予太后以刺激。太后初尚切责臣工,继则转念政治上之积弊,军队远非列强之比,后以列强肯开和议,屈服承认苛刻之大纲,知非表示变法,则将大失人心,一九〇一年一月朱谕曰:
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帝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唯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为藏身之固,而胥吏恃为牟利之符,公私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祸天下者在一例字。晚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服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肥利身家之积习,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安得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诏旨深切时弊,主张多同于百日变法之新政,重大损失屈服之后,始乃改变态度,诏中辩护则斥康有为之讲新法为乱法,而并称其潜谋不轨。二月,帝再降旨,说明拳祸之始末,保护使馆之苦心,末后申言变法之意。其言曰:
……近二十年来,每有一次衅端,必申一番告诫,卧薪尝胆,徒托空言,理财自强,几成习套,事过之后,循情面如故,用私人如故,敷衍公事如故,欺饰朝廷如故,……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益贫益弱,不待智者而知。尔诸臣受国厚恩,当于屯险之中,竭其忠贞之力。……朕受皇太后鞠劳训养垂三十年;一旦颠危至此,仰思宗庙之震惊,北望京师之残毁。士大夫之流离者数千家,兵民之死伤者数十万,自责不暇,何忍责人,所以谆谆诰谕者,则以振作之与因循,为兴衰所由判,切实之与敷衍,即强弱所由分。固邦交,保疆土,举贤才,开言路,已屡次剀切申谕,中外各大臣其各怿遵训诰,激发忠诚,深念殷忧启圣之言,勿忘尽瘁鞠躬之谊,朕与皇太后有厚望焉。
诏书切责臣下,欲于二月之内,令其条议变法事宜,时间既已匆促,又值和议进行之际,实不可能;三月,谕设督办政务处,议商变法条陈,派奕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与大臣。政务大臣三人在京,三人随驾,变法大计,何能会商?朝廷盖无诚意,所欲进行者,一则删去旧例,一则教养真才,内外大臣应诏条陈。其言扼要盛称于时者,首为刘坤一、张之洞之会衔奏疏,七月,二人上奏三疏。第一疏论育才兴学,主张参考古今,会通文武。其拟定之办法凡四:(一)设文武学堂,州县各设小学,童子八岁以上入蒙学习,十二岁以上可入小学,十五岁以上得入高等小学。府设中学,其学生年龄十八而于高等小学毕业者,始得肄业,三年后卒业,再入高等学校,其学程分为七门,卒业后再入京师大学。(二)酌改文科,其所指者则变通科举也。头场考试以政治史书为限,名曰博学。二场兼考政治、地理、算学,名曰通文。三场注重四书五经道学之书,名曰归纯正。(三)停罢武举,其原因则武举无用于国,而武生反为害于乡。(四)奖励游学,日本文字近于中国,学生宜往游学。第二疏论立国之道凡三,曰治富强。中国之必应整顿变通者,共十二端:(一)崇节俭,国内饥馑凋残,内外臣工宜禁奢华。(二)破常格,朝廷变通繁文缛节,官吏可得直言正谏,庶免官气太重之积习,用人宜取少壮,而不可以常格限之。(三)停纳捐,纳捐之收入,年虽三百万两,而于民生则有不良之影响,须当禁绝。(四)课官重禄,朝廷设仕学院,各省设校吏馆,以养成有用之官吏;其俸禄更宜增厚,就今州县官言,位卑事繁,尚有科场考棚之摊捐,解役缉捕之费用,驿路大差之供亿,委员例差之应酬,宜当改革,而令其办公有资。(五)去书吏,书吏专查旧案,因得索赂舞弊,而催征田税之底册且在其手,积弊日深,势当废去,改用委员。(六)去差役,差役为害于乡里,人民视之如虎,应汰另募,推行警察。(七)恤刑狱,折狱宜迅速公平,而去敲扑之罚,向者相验之费取于被告,今当减恤,监狱势应改良,并当派官监视。(八)改选法,凡正途保举捐纳之官,皆到省补用试用。(九)筹八旗生计,政府宽其约束,听其侨居乡试,而其所得之钱粮,缺额不必另补。(十)裁屯卫,屯兵不如田在何处,无益于国,反而有害。(十一)裁绿营,绿营不堪战争,而所耗之饷额尚巨。(十二)简文法,政府省去虚文无用之册籍而宽其例。第三疏陈说采行西法,建议凡十一端:一曰广派游历,二曰练外国操,三曰广军实,四曰修农政,五曰劝工艺,六曰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七曰用银元,八曰行印花税,九曰推行邮政,十曰官收洋药,十一曰多译东西各国书。综观三疏之内容,不无可议之点,大体上则深切中国之积弊,迎合时人之希望,疏上,太后诏命督办政务处核议施行,顾其范围广大,绝非空言所能推行见效也。
拳乱,太后原有重大之责任。其时年龄已高,性情偏于守旧,思想趋于固定,诏言变法不过迫于环境,而为笼络人心之计。光绪先以变法丧失政权,处于忧伤悲苦之境,拳乱时,信其无用,终亦无所挽回,至是仍无实权。香港总督曾向李鸿章言,请帝亲政,李氏电告张之洞,而全国大小臣工中无一人奏请太后归政者。张之洞反先进贡,太后心甚感之。张氏又于和议进行之际,力持保全太后之说,朝臣疆吏各图富贵,国中之无人也久矣。太后仍握大权,和约成后,车驾始出陕西,东至河南,折转而北,自正定乘坐火车达于保定。一九〇二年一月至京。宫殿一部分已毁于火,收藏之内帑虽无损失,而珍宝则不免于散亡,观景生情,原有不胜今昔之感,而太后则以安然返京为幸事,每晨临朝坐于殿上,旁设椅棹,作为皇帝座位。军机大臣入值,议商国政,光绪坐于位上,默然无语,面带忧容,一若木偶;德龄女士随父自欧洲归京,奉命入宫,侍奉太后,留住宫中二年,著有《清宫二年记》,据其所言,光绪从之学习英文,知识广博,顾其深畏太后,见之默无一语。太后尚信中国之政教优于欧美各国,疆吏公使之亟欲变法自强者,争求西方新发明之机物进贡宫中,以冀太后觉悟,太后则淡然视之。女士初入宫中,抱有促进改革之希望,后则竟无所成,光绪曾讥笑之。德龄所记情节,多属信而有征,太后下诏变法,实无坚决进行之意。初变法诏下,张之洞电复枢臣鹿传霖曰:“嗣闻人言,内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皮毛,免贻口实”,鹿氏先以此言告之故也。张氏则信整顿旧政,难望自强,其警要之语曰:“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西法一策,”力说鹿氏主持。鹿氏何人,岂有补救?张氏电商于各省督抚会衔奏请,不得,乃与刘坤一合辞上奏,终无实效。
改革初无成效,虽曰太后专政,其佐之治理国政之大臣,亦有相当之责任,其人明了各国政治实状,而欲切实改革,并有具体办法者,实不易得,乃多囿于环境,无所主持,一无建设。张之洞曾说鹿传霖主持变法曰:“各国谓中国人昏陋懒弱,诈滑无用,而又顽固虚骄,狂妄自大,华已夷人,嫉视各国如醉如梦,其无用既可欺,其骄妄更可恶,故视中华为另一种讨人嫌之异物,不以同类相待。”其言有为而发,既不能谓外人尽信此说,又不能言中国人卑劣至此,盖以刺激鹿氏主持变法也。其言虽不免于附会,朝臣中之顽固者,间亦类之。一九〇一(光绪二十七)年政务处大臣均信书吏差役病民害政,上谕裁之,尚有视为具文者。八月张氏电告鹿传霖,称部仍袒蠹吏,吏兵各部来文可见,望其主持,俄而再据报告,电称“京城仍被书吏把持,外省观望,官多谬论,此不能办,变法无望”,请其力言。其困难一则司员不习公事,奉之为师,一则互相勾结,分财舞弊也。区区一端,犹不易办,他复何言!朝廷上时无指导领袖之人才,枢臣又相水火,张氏初闻李鸿章荐之入枢,心烦意乱,迭论不可,曾曰:“京朝门户已成悍戾不改,洞命坐磨蝎,最好招谤,必受此辈之害。”周馥奉命自川入京,述川督奎俊之言,张氏将其电告刘坤一曰:“总之,不化新旧之见,顽固如故,虚骄如故,老团不出之说如故,和局断不能和,贪昏如故,废弛如故,蒙蔽如故,康党断不能绝,官派如故,兵派如故,秀才派如故,书吏派如故。穷益加穷,弱益加弱,饷竭营裁,则兵愈少,债重征苛,则民愈怨。游勇叛匪康党合而为一,中国断不能支矣,枢纽只在化新旧之见五字。”其言杂有附会推论,而固娓娓动人,枢臣情状一如旧日,可于张氏致鹿传霖书见之。其言曰:“时局艰难到此地步,而滔滔不返,依然袭故蹈常,唯公正色在朝,以庄见惮,孑然独立。”独立无援,固无所成。
朝廷之情状若此,采用西法,实不可能,其力进行者,可分为三端。(一)摊派款项。赔款巨大,帝饬各省摊派,多者数逾百数十万两;创办烟酒税,直隶奉天年摊八十万两,江苏、广东、四川各五十万,余或三十万,或十万,或六万不等;办理京师大学堂,各省亦有摊款,大省二万,中省一万,小省五千,并未指定税项,究将若何增加?朝廷则不之问尚以恤民为言,矛盾何不之思。(二)教养人才。太后诏令整顿翰林院,编修检讨以上各官,课以政书法令,奖励游学,改设学堂,科举改试策论,武举废去弓刀石等,举办经济特科。顾时教育尚无基础,人才盖非一二年内即可养成,况朝廷未有诚意耶?其办特科也,严防新党被荐应试,一九〇三(光绪二十九)年考试,应试者凡一百二十二人,一等考取袁嘉榖等九人,二等冯善征等十八人,均未大用。(三)提倡实业。朝廷渐知列强之富强,由于工商业之发达,亲臣载泽奏请创设商部,太后许之,饬其议订商律,办矿奖农,顾其范围广大,绝非空言所能成功。总之,国内之急切需要,无过于明达远见之政治家,社会上之领袖人才,而时未有其人,不能应付环境,反受环境之支配,兼以时势为推移,全无事先适当处置之办法。其较有声望者,内则李鸿章、荣禄,外则刘坤一,相继病死。荣禄死后,奕劻继为军机大臣,奕劻原为皇室远支,久任总署大臣。其为人也,机巧贪婪,与世浮沉,毫无建树,及改总署为外务部,太后授为总理大臣,一九〇三年,兼任军机大臣,其女在宫侍奉太后,其子在朝居于要职。其势焰之高大,炙手可热,卖官受赂无所不为,御史称其门庭如市,固卑鄙无耻之小人也。朝中无人,先无改革,土地不能自保,酿成日俄之战。二国战于满洲,中国为势所迫,反守局外中立,固奇耻也。太后始肯积极整理内政,战争既启,日本陆军舰队战无不胜。日本以岛立国,土地褊狭,人民短小,曾为中国所轻,而俄为欧洲强国,地跨欧亚,其哥萨克兵以能战称著于世,而竟败于日兵。其昭著之明证,则亚洲人民之才力,与欧洲人相较,实无轩轾;日本先亦屈服于欧洲人,明治维新,四十年中跃为东方强国。中国明达爱国之士,受其影响,其心理以为日本立宪,上下一心,俄国专制,内乱时起,日本变法前之政教学术传自中国,其人口领土远不能及中国,乃能变法自强,战败领土广大人口繁殖之强俄,屈服之中国果能效法日本,将亦跃为强国。向者屈服失望自怜之心理,全然消灭,精神为之一振,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内外臣工争言立宪,学生则倡言革命,绅商亦请改革,太后心为之动,诏设考察政治馆,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裁汰冗官,归并衙门。一九〇六(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一日,谕称预备立宪,先从官制入手曰:
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订,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着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谕旨承认上下相睽,内外隔阂,为中国不振之原因,立宪虽未确定时期,而固宣示仿行宪政之政策,太后之观念盖异于前,明日,诏内外大臣议订官制,十一月,据其复奏,诏定官制,改督办政务处为会议政务处。明年,臣下奏请颁布宪法者益多,太后诏派汪大燮出使英国,于式枚出使德国,达寿出使日本,考察宪政,并谕筹设资政院于京中,咨议局于省会。一九〇八(光绪三十四)年,咨议局章程议妥,即令各省督抚设立。八月,王大臣议订预备立宪,限定九年,及期,召集国会,并拟定宪法。其原则则大权归于皇帝,司法独立。议会不得干涉行政,唯有协赞预算弹劾建议之权而已。人民权利义务,则于宪法载明,预备立宪期内,逐年均有筹备事宜。其办法自国内情状而言,原不可非,而士大夫之希望太奢,或以国会万能,一旦召集,即可富强;或不满于亲贵大臣之揽权,而别有所冀图,其中要多激进之士。二十七日,上谕宣示九年作为预备立宪,务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员之诏”,九年立宪之诏,与时论相违,太后非不之知,谕中明言如有不靖之徒,附会名义,借端构煽,或躁妄生事,紊乱秩序,朝廷唯有执法惩儆,断不能任其妨害治安也。无如人心所欲,大势所趋,固非空文所能阻止,问题并未解决。及冬,两宫病死,醇亲王子溥仪奉旨嗣位,其父载澧摄政,明年改元宣统。咨议局议员等要求速开国会不已,一九一〇(宣统二)年,诏命改于宣统五年(一九一三),召集议院,颁布宪法。明年革命军起,清廷公布宪法,而时事已变,无能挽救矣。
清廷迫于时议,改革官制,预备立宪,大臣则党争愈烈,水火益甚,一九〇七(光绪三十三)年,都御史陆宝忠奏曰:“臣观去年自改定官制以来,大臣不和之事,时有所闻,其几实起于细微,而其害驯至倾轧。……台谏为耳目之官,……倘一有弹劾,则有猜忌,将使戆直者寒心,庸懦者结舌。”其言多有所本,瞿鸿禨等竟受排挤落职矣。初弈劻授军机大臣,地位之高,无人及之,朝臣疆吏多其党羽,独瞿鸿禨、岑春煊不服。瞿氏久官于翰林院,从驾西狩,荣禄荐之,日见信任,初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寻授督办政务大臣,兼任外务部会办大臣。瞿氏学识才力虽不足称,然颇小心自守,负有清望,自以深得太后信任,不附于奕劻。岑春煊于西狩颠沛之际,督兵护驾不辞劳苦,太后德之,自布政使迁为巡抚总督,时任两广总督。岑氏督兵剿平广西匪乱,声望昭著。奕劻外有直督袁世凯。袁氏机谋奸诈,饱历时变,善于练兵,戊戌政变负有重大之责任,甘为欺君卖友之小人。其在山东也颇能维持境内治安,李鸿章死,奉旨代为直督,兼北洋大臣,为官精核,不私财货,知人善用,设办警察,兴立学校,整理税收,颇称于时。袁氏谄事奕劻,交结疆吏,固当时较有胆量才力之政客也。说者言其先曾请为瞿鸿禨门生,而瞿氏拒之,遂为奕劻死党。岑春煊则与瞿鸿禨较为接近。由是二党峙立,各不相下,就其地位声势党羽而言,奕劻实占优势,瞿氏则与都察院御史接近,御史迭次弹劾奕劻,奕劻疑为瞿氏主使,终乃出于诡计排挤之途。其手段卑鄙秽劣,无以复加,政治道德扫地以尽,自不能顾及国家大事,人民生计也。
奕劻贪婪,迭为言官所参,一九〇四(光绪三十)年四月,御史蒋式瑆奏劾其未改受赂常态,父子起居饮食车马衣服,异常挥霍不计外,尚有一百二十万两存于日俄银行,及闻二国宣战,将款改存汇丰银行,汇丰明其来意,多方刁难,数四返往,始允收存,月息仅给二厘,鬼鬼祟祟,情殊可悯等语。上谕派员带同蒋式瑆往查,而汇丰拒绝,案终未明,蒋氏反而落职。一九〇七(光绪三十三)年,御史赵启霖奏劾段芝贵于上年充当贝子载振随员,前往东三省,购女伶杨翠喜献之,又以十万金为奕劻寿礼,乃自道员擢至黑龙江巡抚。且曰:“奕劻、载振父子以亲贵之位,蒙倚畀之专,唯知广收赂遗,置时艰于不问,置大计于不顾,尤可谓无心肝,不思东三省为何等重要之地,为何等危迫之时,改设巡抚,为何等关系之事。此而交通贿赂,期罔朝廷,明目张胆,无复顾忌,真孔子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者矣。旬日以来,京师士大夫晤谈,未有不首先及段芝贵而交口鄙之者,若任其滥绾疆符,诚恐增大局之阽危,贻外人之讪笑。”疏上,太后诏免段芝贵职,命醇亲王载澧、大学士孙家鼐彻查。奕劻谋得掩饰之方,直督袁世凯又其心腹,访查未有所得,复奏称王益孙买杨翠喜为使女,礼金亦无所据。太后遂以污蔑亲贵重臣名节,将赵启霖革职,载振请开去各项差使,优诏许之。综观事之原委,段芝贵究以何功何能,擢至巡抚?其媚事奕劻父子以求高官,盖为事实。奕劻贪婪,“细大不捐”,时人已有公论,送收礼金,双方将有处分,原不易查。关于买献女伶,亦易装点掩饰,况有直督力为之助耶?要之,人言凿凿,殆非虚构。太后曾问奕劻于瞿鸿禨,瞿氏乘机下石,太后有欲罢之之意,瞿氏竟将机密泄漏于外,反而先受祸焉。其经过今有二说,一谓瞿氏门生汪康年于京办报,诋毁奕劻,瞿氏以此告之,宣传于外。一说瞿鸿禨归语于其妻,其妻偶于宴会席上,无意中对公使夫人言之,及其觐见,有以之为问者,太后信为瞿鸿禨所泄,心中大怒,以为机密大事,军机大臣不能严守秘密,何能信用?又疑奕劻得有公使之助。次日,军机大臣入值,太后对于瞿鸿禨异于常态,怒气见于辞色,朝退,奕劻访知始末,认为排去政敌之时机至矣,商于其党,谋得奏参之言官。按之故事,御史均能奏劾大臣,无如御史数参奕劻,无人肯为之助,余则翰林院侍读学士亦得发言。其党利诱学士恽毓鼎奏参瞿鸿禨;其罪状则为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羽。奏文措辞含混,影射前事,并未详列事实,有所证明,借以触动太后之机。奏入,太后派员彻查,俄而改谕瞿鸿禨开缺回籍。奕劻之计既售,方信可得为所欲为,而太后遽命醇亲王载澧为军机大臣,载澧为光绪之弟,其妻荣禄之女也。奕劻心无奈何,意不自安,托病奏请开去差事,得有温谕慰留,载澧仅得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之旨。
瞿鸿禨去后,奕劻少一政敌,而岑春煊在京,勇敢任事,不顾一切,尤足以寒其胆。初一九〇六(光绪三十二)年,岑春煊奉旨调授云贵总督,意不欲往,奏请入觐,朝旨授为四川总督,而仍电请陛见,一九〇七年春,入京,太后授为邮传部尚书。岑氏面奏左侍郎朱宝奎声名狼藉,操守平常,太后即诏朱宝奎革职。朱氏为奕劻之党,官至邮传部侍郎,乃以一参而革职,朝臣莫不惊异岑春煊之得太后信任。奕劻大惧,深患岑氏重用,在京挑衅,亟谋出之,相传商于袁世凯等以倾之。其时周馥方任两广总督,周馥初为李鸿章属员,倾向于改革,负有能名,袁世凯与之结为儿女亲家,说者言其谋去政敌,不惜卖其老友,而向奕劻建议焉。时值广东会党起事,奕劻奏言周馥年老不能平乱,两广总督非威望素著如岑春煊者任之,势将蔓延。岑氏适在病中,太后信以为真,诏命周馥开缺,而授岑春煊两广总督。周馥于自订年谱言其经过曰:“朝臣党争互相水火,枢臣疆吏有因之去位者,遂波及于余。传闻某枢奏广东匪多,周某年衰,恐筋力不及,可以某某代之,实挤某某出京也。”岑春煊奉旨意殊怏怏,其视广东之乱原不足平,其所患者,朝中无人相助,一人孤立于外,而与奕劻结仇已深,彼将借端报复也,出京后称病留于上海。相传两江总督端方党于奕劻、袁世凯,取得岑春煊、梁启超之相片,密奏岑春煊心怀怨望,滞留上海,而与逆党梁启超相结,附其假造二人合摄之照片为证。疏入,太后大怒,盖自政变以来,欲得康梁而甘心焉,迄未稍改,迭命各省捕缉,及拳乱后,仍不之赦。端方借以引起太后之怒而去之也。其说现无可信之史料证明,不无可议之处。所可知者,太后果诏岑春煊开缺;其措辞则病假已满,尚未起程也。大臣因病请假,得再续给,向少开缺之例,亲信如岑春煊竟以“病尚未痊”开缺,必有毁之者矣。奕劻党羽不择手段,排去敌党,更谋应付御史之策。其时徐世昌方任东三省总督,调用御史,徐氏党于袁世凯,盖欲利诱言官借以缓和反对奕劻者也。都御史陆宝忠疏言督抚奏调言官,保留原职,不合祖制,应请申明旧章,维持纲纪。上谕允之。陆氏于赵启霖之革职,上疏争论,其所言者,要皆分内之事,竟为奕劻等所恨。会朝廷严禁鸦片,陆氏久有烟瘾,说者谓奕劻曾面奏太后,太后问之,陆氏据实以对,乃谕其戒烟,瘾断后再任原官,于此可见假公济私图谋报复之一斑。
朋党排挤,极奸诈阴险之技,张之洞入京,太后授为军机大臣,自京电鄂曰:“到京十余日,喘息甫定,时局日艰,积习如故,毫无补救,唯有俟冬春间乞骸骨耳。”盖当入京之初不满于奕劻之专横,而势无可奈何也。袁世凯亦奉旨入京,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及两宫病死,宣统嗣位,其生父摄政王载澧监国,载澧原不协于奕劻,奖用言官。一九一〇年(宣统二)年,御史江春霖奏参奕劻,而又多所顾虑,无法处置,乃斥其莠言乱政,奕劻心不自安,遇事推诿,不敢负责。载泽等则与载澧相亲,各立门户。及四川国有铁路案起,奕劻先后主张起用其党端方、袁世凯,载泽则请用岑春煊。载澧皆许其请,卒至互相观望,事权不一,造成土崩瓦解之势,清廷遂与朋党俱亡矣。综之,专制政府之下,朋党之争,常为大患,清帝鉴于唐、宋、明末之故辙,严禁朋党,及至末叶,党禁破坏无余。其结党为援者,全无高尚之思想,而只唯利是视,不顾道德,不择手段,以泄一时之愤。其能胜者常为阴险毒狠之小人,小人得志,政治愈不堪问。其补救之方法,常赖上下之情相通,上之旨意无不可告下,下之隐情,无不可达上,则无壅隔之虞,而蒙混之阴谋不售矣。更可于此证明者,政治上之建设,必赖道德,公开正直之竞争,实有利于国也。专制帝王视御史为耳目之官,弹劾敢言,不避亲贵,为古代台谏之美谈。今自吾人观之,所贵乎御史者,不在其有参劾大臣之权,而在其辨别是非,权其轻重,言有根据,且能发生相当效力也;否则逞于意气,高倡不负责任之空谈,颠倒是非,反足以使当局者进退困难,政治将陷于停顿,或维持现状之中。古今形势不同,政治非为防弊,政治家苟无权力,终难有所作为。清末军机大臣常处于窘迫之苦境,多由于言官之妄言,结果则建设之新事业无法进行,徒供党争之工具。其人知识浅陋,胸襟狭隘,多不肯于大处着想,而断断然以琐事为言,如一九〇四(光绪三十)年外洋马戏入京,太后召之宫中,御史争言不可,对于大臣亦时毛举细事,作为弹劾之根据。
国内政治虽多失望,而一部分人民业已觉悟,其心理以为中国深受列强之侵略,因循苟安,不知振作,将有亡国灭种之祸。其人多居于通商大埠,时与外人接触,渐知其国中工商业之发达,人民生活之安适,而中国远非其比;更受日俄战争之影响,人心奋发,争言效法日本维新自强。疆臣于时亦多改变观念,李鸿章于拳乱时,闻知闽浙总督许应骙捕杀党人,致电劝阻,张之洞于鄂,惨杀康党,两广总督陶模电劝之曰:“南方会党宗旨不一,亦有欲解散流血之谋者,湘楚少年托名保皇会出洋,讹索巨款。……今少年不尽信康,而信革命党之说。我不变法,若辈日多,非杀戮所能止,请吾师勿再提拿,……恐为丛驱爵。”陶模所言颇有根据,人心趋势,迥异于前矣。日俄战后,内外臣工争论立宪,留学生应时需要,政治上社会上之地位日高;其人游历外国,本其所得之印象,比较中国之情状,颇有觉悟,其中虽有中西知识皆极肤浅之人,但于中国之弱衰力谋补救,以抗外国之侵略,固一心一德也。少年之士从而和之,如俄强迫中国签订满洲条约,志士于上海新园集会,到者数百人,满口皆“流血、自主、自由、仇俄”等说,官吏闻而大惧。其时国内报纸之需要日殷,消息之传递迅速,其功效尝能唤起读者之注意,鼓舞时人之兴奋。于是绅商少年志士焕然振作,而以改良中国自励。其视事也虽属太易,然其不甘暴弃,自居于落伍之地位,而有奋斗向上之精神,打破人民、政府无关系之观念,有足多者。试举二事证明于下:
一、排斥美货。初美人排斥华工,虐待惨杀,时有所闻。其中央政府束缚于宪法之规定,不得负责处置,华侨遂无切实之保护。一八八〇(光绪六)年,中美订约,其要款凡二:(一)美国得整理或限制华工入境,(二)其已入境之华工,美国设法保护,一律优待。约成,仍未减少排斥华工运动之势力,华人所受之虐待如故。一八九四(光绪二十)年,二国再订保工协定,其要款则中国允许美国自互换协定日起,十年之内,禁止华工入境。及期,美国政府不待中国之同意,自由禁止华工入境。华人之在美国者,仍有无故被击,或受虐待者,领事馆之职员且不免焉。其排斥华侨之原因,虽曰其生活简陋,工价低廉,而白人不能与之竞争,必降低其生活程度。按之事实,华工之数极少,殆无若大影响之可能性,且其侨居异国,感受环境之变迁,将于短促期内,亦渐提高其生活程度也。其根本之困难,则以种族之不同,美工存有仇恶之心,动于情感,惑于宣传,而致暴动也。华人既遭歧视,又不得入境。一九〇五(光绪三十一)年,通商口岸之商人,议订共同不买美货,作为报复,抵制美货遂实现于广州、厦门、福州、上海、汉口、天津、牛庄,其最有效力者,首推广州、上海。美国政府严重抗议,将以舰队示威,清廷谕劝停止排货,各地长官亦出示劝阻,排货运动逐渐失其效力。其所难者,运动倡于商人,而政府阻之,此可表现商人之爱国心矣。顾此实非根本之大计,反而引起二国之恶感,且终难于持久,盖国际贸易,乃应两国之需要,双方均受其利,市场上之买卖,物品之优劣,货价之高低,尝非一时意气之所能胜;国人苟有不买之决心,胜于商人之言抵制矣。
二、私人兴学。学校之设立关系于教养人才,时人渐知其重要。中日战后,盛宣怀集资创办天津头等二等学堂,又于上海创设南洋公学上院中院。其尤难得者,则由船贩出身之叶成忠,瓦匠出身之杨斯盛,均能出资兴学也。叶成忠初以小船于黄浦江中贩运零星物品,外船泊于江中,售于水手,日久稍有积蓄,改营他业,遂致富厚,一八九九(光绪二十五)年,捐出公共租界内虹口之私产二十五亩为澄衷学校之校址,以银六万两建筑校舍,十四万两作为基金。杨斯盛由瓦匠为工头,营造房屋,渐有资产,一九〇四年,创设广明小学于公共租界,明年,创立广明师范讲习所,又明年,出款十数万建设浦东中学,复捐十万作为永久基金。其他私人兴学者,时有所闻。其慷慨为公之精神,诚令吾人钦服。人民既有觉悟,政府亦谋变法自强,兹略言之于下:
一、政治改革。中国政体自秦统一以来,相沿二千余年,未有剧烈之变更,历朝官制虽有损益,或名称不同,而实质上并无根本重要之改革。及至近代,国际上之关系日密,政府办理之事业增多,先进国家为谋公共利益之计,而大扩张政府之职权。中国处于十九世纪,环境虽异于前,而中央官制仍本于前代之组织,其职权之分配,多由于遗传与习惯,常无理智之根据,官吏之责任,尝不专一。其仿自外国者,概归总理衙门办理,衙门兼管海关电报等事业,朝臣多不明了世界之趋势.不能比较列国之制度,辨别利弊,有所采用。郭嵩焘出使英国,记言途中情状,有所主张,书竟毁版,返国后废而家居。曾国藩、左宗棠等以为仿造外国之机炮轮船,训练军队,力即足以自强。慈禧太后则持中国政教远非外国所及之说。更自地方政府而言,制度复杂。阶级繁多,官官相管,而亲民之官常少,效率减低,行政上徒多困难。其当根本改组,实无疑义。一八九八年,光绪变法,整顿官制,裁汰冗官,不幸政变,太后诏复旧状。拳乱后,太后诏言变法。及日俄战争,士大夫皆信日本之所以战胜,而俄国之所以败者,一有宪法,一无宪法,一有国会,一无国会,一举国一致,而一内乱时起也;主张改革官制,要求立宪。其所持之理由,则受欧美政治哲学影响,国家由人民组织而成,人民有纳税服务之义务,当有参政权利,选举国会议员,表示政见,而冀有所施行。内外臣工亦有奏请,朝廷始肯变法。兹为便利读者起见,分言政治改革于下。
甲、官制。拳乱后,太后整顿吏治,诏停捐输,筹议变法事宜,创设督办政务处,后改为会议政务处,和议废去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班在六部之上。太后应载泽之请,创设商部,又设学部、巡警部,合前六部,共有十部。其重要非多设官署,安置闲员,乃认古今之环境不同,政治制度,有因时制宜之必要也。日俄战时,朝廷整顿官制,上自内务府,下至通判官同知,均有裁缺,总督、巡抚同在一城者,则裁巡抚,东三省则废将军,裁去五部府尹。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九月,大臣载泽、戴鸿慈、端方、徐世昌、绍英奉旨分赴东西各国考察政治,出发之日,突遇炸弹,遂改行期。太后改诏尚其亨、李盛铎会同载泽、戴鸿慈、端方前往。明年夏,五大臣回国,奏请仿行宪政,其警要之语曰:“国势不振,实由于上下相暌,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而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政体,以及筹备财政,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又在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时处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见九月一日上谕)。谕旨则称民智未开,立宪须从官制入手,预备时期,将视成效情状而定。王大臣奉旨拟定改革计划。十月,王大臣奏言政治积弊盖有三端:一则权限之不分,如行政官兼有司法权之例。一则职任之不明,例如一堂共有六官。一则名实之不副,“名为吏部,但司韱掣之事,并无铨衡之权。名为户部,但司出纳之事,并无统计之权。名为礼部,但司典礼之事,并无礼教之权。名为兵部,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之事,并无统御之权。”其建议则三权分立,行政归于内阁,分设十一部。说者谓其成功,袁世凯颇有力焉。上谕称军机处由内阁分设,毋庸更改。外务部、吏部、学部照旧。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以财政处、税务处并入。礼部以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兵部改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海军部及军咨府暂归其办理。刑部为法部。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轮船、铁路、电线、邮政设部专司,名曰邮传部。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各部堂官,除外务部外,均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不分满汉。尚书并充参与政务大臣,轮班值日,听候召对。后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归并会议政务处于内阁。其余衙门,多无改变,缺额照旧。综观此次改革,远胜于旧制,所可惜者,设部太多,旧署仍多存在,徒縻国帑耳。尚书十一人,满人七名,汉人四名,汉人之地位势力,均不之及。各部经费视前大增,书吏亦有裁去者。其时风气已开,臣工绅耆迭请立宪不已。太后诏命各省筹设咨议局,并拟创设资政院,宣示预备立宪之期。王公大臣拟订宪法大纲二十二条,内容仿自日本钦定宪法,大权仍独归于皇帝。地方官制亦有改革,朝廷谕裁官署冗员,东三省则以日俄之逼,开放荒地,许民移居耕种,改设总督巡抚。直省废撤学政,改置提学使,添设交涉使。更据王大臣之奏请,改按察使为提法使,增设巡警劝业道缺,由东三省先行试办,直隶、江苏择地试办,其余分省分年分地请旨办理,统限于十五年后一律通行。顾此实非根本大计,其积弊则为制度复杂,官官牵制,改革固未将其改正,其比较重要者,当为咨议局之创设也。
乙、军政。军队自太平天国平定以来,可分为三,一曰八旗,二曰绿营,三曰兵勇。旗兵久受豢养,人不习战,营勇则缺额甚多,将弁冒饷,积弊深重,无从整理。其称精锐者,当为淮军,淮军于中日战时,一败涂地。识者始言西法练兵,南方张之洞雇用德员,创练自强军,北方聂士成教练淮军旧部,袁世凯亦于新丰镇练兵,其地距天津七十里,即俗所谓小站也,其兵约有七千,训练编制采用德法。政变后,荣禄奉旨统练北洋军队,小站之兵属之,统称武卫军。及拳乱起,武卫军之大部分对外作战,消灭殆尽,独袁世凯统其所部于山东,未受损失。和议告成,李鸿章病死,袁世凯奉命代为直隶总督。袁氏于新败之后,创设行营将弁学堂,裁撤营兵,改良新兵待遇,募选颇严,扩充新军,不遗余力。一九〇三(光绪二十九)年,朝廷设立练兵处,任命奕劻为管理大臣,袁世凯之部将佐之,厘订军制。日俄战后,朝廷益知练兵之重要,下令操练旗兵,派员南下观操,分全国为三十六镇,镇有步队两协(后改称旅),马队、炮队各一标(后改称团),工程辎重队各一营,军乐一队。协有步兵两标,标分三营,营分四队,队有三排,排有三棚,棚凡十四人,共一万余人。军士有常备、续备、后备之分,常备军训练三年,各回原籍,续备由常备军出伍之兵充之,政府酌予津贴,而仍听其谋生,每年会操一次,遇有战事征调入营,三年递退。后备军由续备军退伍之兵士充之,仍须会操候征,四年退休。其制杂采欧洲征兵及唐代府兵之制折中而成,政府诏令推行新军于各省,其兵士自土著壮丁选募,而良民以轻武之习俗,入伍者仍少,其中杂有市井之游民,各省长官且言财政困难,主张逐渐招募,或设二镇,或设一镇,或设一混成协,独袁世凯以全国之财力,练成六镇,其设备军威远在他军之上。政府令其会操,外人亦颇赞之。载澧监国更谋扩张兵额。新军之将校多曾受过教育,而倾向于革命,尤以南方为甚,其后革命之成功,深赖其力。新军既成,政府酌改营兵为警察,或选为巡防队,巡防队之统将,仍为提督,其战斗力较弱。旗兵除新法操练者外,无足轻重。
丙、法律。中国人民之法律观念,与欧美先进国人根本不同,对于司法制度之恶劣,监狱之黑暗,胥吏之恶狠,无权改革,置而不问,乃以息讼为事。领事裁判权成立而后,识者知其损失之重大,而谋将其取消。一九〇二(光绪二十八)年,中英商约载明中国改良律例,英国允许协助,并可放弃治外法权,中美、中日商约有同样之规定。其取消之条件,乃视中国法律之改良而定,当时明显之弱点,则地方尚无独立之法庭,审理诉讼之法官,行政官兼理司法也。就理论而言,其威权之大,无论何项事故,均得自由捕人,而久置诸狱中,人民殆无法律上之切实保障,刑罚之酷,犹其余事。至是,朝命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饬令袁世凯等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来京,听候简派,编纂律例,诏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将国内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沈家本曾任按察使,精通历朝律例,伍廷芳留学于英,曾为律师,说者言其得人。其工作可别为三:一曰修改旧律,二曰更改刑名,三曰另编新律,其重要则采取西方制度,而减轻重刑也。一九〇五年,沈家本等奏请永远删除凌迟、枭首、戮尸三项,死刑至斩决而止,三者残酷不仁,而皆古代之产物也。凌迟创于辽人。枭首始于秦,汉用诸夷族之诛,南朝梁时始立枭名,隋唐去之,清则沿用明制。戮尸见于《始皇本纪》,明末定为杀父母者之刑,清则兼及强盗。奏上,帝谕从之。商部会同法律大臣纂订商律,破产律首先告成。关于民事刑事诉讼法,聘用日人为顾问,颇多改革,及成,张之洞斥其乖违中国情形,发生激烈之争论,未及实行而清亡矣。关于司法行政,由法部主持,一九〇七(光绪三十三)年,创设审判厅于东三省,并试办于直隶、江苏,是为中国行政司法分立之始,而开法官独立之先声。
二、建设。变法中之进行速而易者,首推教育。士大夫初则专心诵读经史,学习八股,县学府学国子监莫不以此为重,无今日分科之大学。及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成立,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具有外交常识,深以华人不通外国语言,而交涉困难为病,商于恭亲王奕䜣,一八六二(同治元)年,创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后则聘用外人,教授天文数学等,其性质颇近于文理学院。总署交其事于总税务司赫德办理。一八六九(同治八)年,赫德聘用美传教士丁韪良为总教习(教务长),丁韪良在华年久,精通华语,对于校务颇有整顿,同文馆之设备日臻完备,其课程有英、法、俄、德语言,国际公法,化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其学生均为八旗子弟,官气颇重,无法改良。总署曾招士子入馆习学,而倭仁斥其奉夷人为师,坏人心术,士子固不屑就学,广州、上海各设广方言馆,湖北后创自强学堂,学生均不甚多,无足轻重。此外尚有武备学堂等,亦无成绩。其要因则主其事者,多为政客,未有办学之经验,自无美满之效果也。外人在华创办之学校为时颇早,尤以美国教士为热心,其人多卒业于大学,富有常识,乐于教导学生,借以增进传教之机会,并愿灌输新知识于中国。其创办之学校,规模初甚简陋,逐渐充实内容,成为著名大学之一。约翰大学成立五十余年,金陵大学则有四十余年。其兴学负有盛名者,尚有玛提尔(C.W.Mateer)、林乐知等,玛提尔于山东登州传教,善说华语,其创立之大学校,后为齐鲁大学之基础。林乐知于上海教育,大有赞助。其在内地办学者尚多,女子学校先由教会创设,其所受之困难,则时人不知学堂之地位,而学生不易多得也。中日战后,识者始知新教育之重要,盛宣怀创办天津头等二等学堂,更于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上院中院。一八九六(光绪二十二)年,朝臣李端棻受其妹夫梁启超之影响,奏请创设京师大学堂。朝命孙家鼐为管学大臣,即景山下马神庙四公主府为大学堂,其教职员多为翰林,茫然不知办学之方法,总教习则以丁韪良充任,专办西学。大学堂开办未久,即遭政变,幸其筹办颇早,得不停办。其入学者,有膏火之助,学生人数不多,斋中时闻诵读八股之声,及拳乱起,教职员或死或逃,学生尽散,校室残毁不堪。
车驾出京,太后始知人才之缺乏,而变教育之方针,一九〇一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饬编检以上各官课政治学,复办京师大学堂,令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谕改各省省城书院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书院改设中学堂。州县改设小学堂,奖励学生出洋,诏办留学生考试,予以进士举人贡生出身。顾其范围广大,何人将为教习?盖非一时所能解决,将赖主持者得人,决定大计,而张百熙既不明了世界教育之趋势,又无办学之经验,徒以空言虚声,而任管学大臣。及车驾回京,张百熙筹得大学堂经费,而以校址残废,就虎坊桥之前强学书局旧址为筹备所,附设编译所。所可异者,张百熙办理大学,首先谢去丁韪良,坚请桐城派之古文家吴汝纶为总教习。吴汝纶久为保定莲池书院山长,负有重望,对于办理学堂,固无经验,乃以学务重大,当效日本,请于张百熙,因得东渡考察学务,天下殆少先任总教习,而始出国调查,方有计划也。耗费既多,而亦不过走马看花,所得几何。日本学制岂尽宜于中国乎?更就大学堂之教习而言,多为不知科学之文人,张百熙盖将造成学生尽成文人也。其于全国教育,除奖励游学及拟订章程而外,另无可言之成绩。其根本错误,在其不肯利用外人在华办学之经验,而与同文馆之教员或著名之私立学校当局磋商,酌定适当之办法,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所当知者,外人之建议,仅供比较参考之用,取决采行之权,仍在管学大臣也。张百熙不肯虚心,不知出此,靡费公款,而作无意识之试验,殊深可惜。政府奖励游学,亦无切实具体妥善之办法,对于学生之学识人选,未有若何有效力之限制与规定,终无良好之结果,盖留学于外国者,必有相当之预备,始能有所得也。会朝臣不慊于张百熙,请设满员,朝旨添派荣庆为管学大臣。二人之意见不协,时起争执,太后复命孙家鼐为学务大臣,名曰集思广益,而其组织上之明显弱点,则责任不专,互相牵制也。一九〇五(光绪三十一)年,朝廷始设学部,以国子监并入,诏授荣庆为尚书,熙瑛、严修为侍郎。荣庆、熙瑛均非办学之人,严修初为徐桐之门生,曾以外侮日迫,奏请开考经济特科,竟为其师所恶,退而家居,创立学堂于天津,声誉日隆。及袁世凯为直隶总督,请其出而办理教育,于是直隶境内之学堂,颇著成效,以袁世凯之疏荐,故有此命。学部奏定教育宗旨,略称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有二,曰忠君,曰尊孔,又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朝廷许而从之,宣示国中。顾此不过空言,办学成绩,非决定于宗旨,唯视办理如何,及造就何等人才耳。学部整顿教育,设置专官,管办京师大学堂,学部、京师大学堂始行分立。学部奏请裁去各省学政,改设提学使司,其长官曰提学使,主持一省学务,太后许之,又分学堂为二,高等专门学堂,归部办理,其下各学堂归提学使司监督。学部之职权既清,规模初定,各省先后创设师范学堂。其困难则设备不全,课程不全,良师难得,故斐然有成效者,殊不多见。学校之中办理入于正轨者,有北洋大学,南洋公学,及山西大学。
初,朝旨饬各省会书院改设大学堂,督抚有创大学堂者,北洋大臣改设盛宣怀所创之天津学堂为北洋大学,聘美教士坦来(Charles D.Tenney)为校长。上海南洋公学聘美教士福开森(John D.Ferguson)为监院,迭次改隶商部及邮传部。山西太原大学,亦有外人办理西学。三校办理得法,以其主持者较有经验也,余则徒拥虚名。及学部改订学制,改各省省垣所设之大学堂为高等专门学堂,江督张之洞创设之两江优级师范,管理得人,聘日人为教习,颇负时望。南北洋大学均得不废。太原大学则因教案关系,亦得不改。先是,毓贤惨杀教士,瓦德西来华,欲遣军队报复,李鸿章电召李提摩太磋商解决之办法,李提摩太曾在山西传教,救济灾民,至是,代表基督教各教会应召抵京,以为人民知识浅陋,造成此祸,建议创办学堂,开通风气,由山西出银五十万两,创立大学堂一所于太原,初归教士办理,十年后交还山西长官。李鸿章赞成其计划。同时,教会不愿以其被杀之教士,换取金钱,表示同意。各国公使亦无异议。及议细则,李提摩太要求十年之内,学堂课程,延聘教习,及考选学生,归其主政,而巡抚岑春煊言其侵犯中国教育之权,主持不可,后以前已议订,始肯让步。会山西筹办大学堂,李提摩太言其竞争,不如合并为一,经费既得稍裕,设备亦得较全,磋商者三,始许其请。岑春煊之奏报朝廷,屡以“无主权旁落之嫌”为言,盖朝臣疆吏不辨合作雇用之性质,而于办学之效率,固不问也。李提摩太所聘之教习敦崇礼,专管西学,颇有成效,山西大学堂最初翻译之西书,尚有用于今日者。
学堂次第设立之后,招考学生,给予膏火,待遇颇优;无如风气不开,入学人数不多,其主要之原因,则读书之文人,方以科举为正途,学堂之课程无关于考试之科目也。一九〇三(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等奏请递减科举,而以所减之额,酌量移作学堂取中之额。其言曰:“俾天下士子,舍学堂一途,别无进身之阶,则学堂指顾可以普矣。”袁世凯竟称科举为学堂之敌,奏曰:“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学校不能大兴,即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科举之害,何至于此,极牵强附会之技矣。朝旨饬递减科举中额,三科减尽,而袁世凯等以为不可,一九〇五年,会奏科举有妨学堂出身之路,且无以范向学之心,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奏上,太后谕停科举,以广学校。政府之政策,全以利禄诱致学生,学生自以读书求官为目的,其结果则徒造就近于流氓之政客,而为害于国内。其妄谬之主张,多由于不知大学堂之功用,大学原为研究高深之学识,发展个人之才力,而造成社会上各种事业需要之相当人才也。学生即多以求官而入学堂,对于课程原无兴趣,其不肖者敷衍至于卒业之年,得有文凭而已,知识肤浅可想而知。更就教习人选而言,国内学者除于国故学尚有研究而外,别无深造,势不得不以留学生充之。其人限于时间,对于东西学识多无所长,而徒傲然自大,暴躁浮狂,不负责任。于此现状之下,学堂实难造就切实有用之人才,而政府盲目奖励游学,一九〇五年末,留日学生增至八千余人。公使杨枢密奏学生情状,略称普通学堂专为中国学生而设,有以三个月毕业者,有以六个月毕业者,甚至学科有学生自定者。其入尚称完备之学堂习普通科者,以两年半毕业,“此两年半内,仅习日本语文,犹虑不足,其他学科往往有名无实,近并两年半毕业者,亦寥寥其人”。其在大学及高等毕业者,为时三年,甚或国文尚未尽晓,强不知以为知,贻害将不胜言。其结论曰:“所入之校屡迁,所习之业无定,争学费则一省以一省为例,补学额则一府与一府为仇,甚至奸窃之案,亦不一见,贻笑外人,莫此为甚。”
其年,日本文部整顿中国留学生教育,学生罢课,大闹使馆,杨枢深受激刺,乃以实情密奏朝廷,不无愤激之语。游学生返国者,朝廷许其应考,赏以进士举人,乡者童生应考终身,尚多求一秀才而不可得,今则东渡留学,竟于短促期内可得进士举人,官狂之青年莫不视为富贵之捷径,此固不能例推所有之留学生,其中卑劣投机分子,盖不免于如此,遗祸之深迄于今日,高等教育可谓失败。关于中等以下学校,学制学龄课程迭有改变,主其事者盖无定见,而又重视法令,以为订有详细章程,则事成矣。张之洞入京,亦曾奉命妥议;实则天下之事,固无若此之易,学校缺乏课本,教习缺乏人才,讲授英文西学者,待遇独优,则其明例。教习上课,或分发抄袭之讲义,逐字讲说,或为报告演讲,学生除听讲而外,多无所事。其人或为成年生员,或为无知儿童,程度不一,风潮迭起。张之洞原主创办学堂,深为失望,曾曰:“近数年来,各省学堂,建设日多,风气嚣张日甚,大率以不守圣教礼法为通才,以不遵朝廷制度为志士。”朝廷制度如于开学之时,师生拜孔尊君,行三跪九叩礼,固非通才志士所愿。时人仍多遣其子弟入学塾读书。各省报告,一九〇八(光绪三十四)年共有学生一百五十万人,官场报告多不确实,舍此亦无其他统计。要之,中等以下教育,限于人才经费时间,多无成绩可言。
政府谋兴教育,对于实业亦欲发展,其主因则逐渐改变传统思想,而认实业之盛衰,关系于国家之富强衰弱,以及人民之生计也。中国原以农业立国,而农民中之妇女,多能纺织捻麻,足以供给一家之需要,工业于此现状之下,无须巨额资本,生产之器械少有进步,大规模之工厂难于成立。其开采矿物也,仍为千百年前之旧法,及大宗外货输入,中国遂处于不利之地位,家庭工业逐渐破坏,人民之生计大为困难,朝臣疆吏初本于传统之政策,或言通商不便,或漠然置之,唯欲仿造外国枪炮轮船,设立机器局船厂而已。一八八二(光绪八)年,李鸿章以洋布销路日广,奏言试办机器织布局,以谋补救,八年后,始力进行,而一八九三(光绪十九)年,全局罹于火灾,前功尽弃,实业仍少发展之机会。其时外商谋于通商口岸,建设工厂,总理衙门以其将夺贫民生计,并无条约上之根据,力持异议。《马关条约》始许日商设工厂于商埠,外人乃得经营工业。拳乱后,国人觉悟,筹资创设工厂,朝廷诏命亲贵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实业,又以载泽之奏请,创设商部,奖励或保护农工商业。及日俄战起,国人深受激刺,争言变法,树立富强之基,官吏颇力提倡,如直督袁世凯创立工艺总局于天津,商部设置劝工陈列所,并奏创立工业学堂,一九〇六(光绪三十二)年,太后诏改商部为农工商部,以工部并入。部订奖励工商章程,奉旨遵行,凡办理一千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以男爵,二千万元以上者子爵。夫清末立有大功如曾国藩、李鸿章者,一则赏以侯爵,一则赏以伯爵,而今经营工商之资本家,竟有赏给子男之希望,不可谓非根本观念之改变也。地方政府,则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端方筹备南洋劝业会于南京,搜集国内之出产品,陈列于会所,一九一〇(宣统二)年开会。其规模之宏大,搜集物品之繁多,盛称于国内,政府振兴实业之计划若此,信如杨佺所谓“黄金时代”也。所可惜者,朝廷顾虑外交财政之困难,未能断然废除厘金,厘金有害于农工商业,国人莫不知之,于其存在之日,实业殆难得有重要之进步也。国际贸易视前大为发达,乃以人民嗜好之改变,输入远超过于输出。
风气既开,清廷益知铁路开矿之重要,其先俄筑中东铁路,德筑胶济铁路,法筑滇越铁路,中国借款筑有京奉铁路,新民屯奉天一段尚未筑成,至是,大借外债,先后建筑京汉、津浦、正太、道清、汴洛、沪宁、沪杭甬、广九铁路,东北则以日俄战争之结果,日本经营长春、旅顺间铁路,是为南满铁路,建筑安奉,承办吉长等铁路。南方则四国银行团承办川汉、粤汉铁路(其详见后)。本国自行建筑之路,首推北京、张家口铁路,其地形势险要,工程困难,能以本国之力筑成,其工程师则詹天佑也。绅商视为有利可图,争言集资筑路,要为空言,反而阻碍铁路之发展,国内现有之铁路,多筑于清季。关于开矿,一九〇五(光绪三十一)年,矿政调查局成立,绅商争言开矿,山西、陕西、江西、湖南、广西等省,次第兴办,或为煤矿,或为油矿,或为铁矿,或为铜矿等,后多失败。其原因则矿苗先未切实调查,公司资本短少,经营不得其法也。其创办早而成绩昭著者,首为开平矿务局,初由唐廷枢主持,深得李鸿章之赞助,颇形发达。拳乱后,矿为俄军所据,改为中外合办,向俄收回,资本六十二万五千镑,矿坑作股三十七万五千万镑,票由英人收买,注册于香港,改称开平矿务公司。公司越界开采滦州之矿,官方诉之于英,公司败诉。一九〇六(光绪三十二)年,天津官银号于滦州买地开矿,乃以资本短少,革命军起,与之合并,改称开滦矿务公司。英商福公司于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亦得开矿之权。德人于临城开矿,日人经营抚顺煤矿,进步颇速。张之洞办理之汉冶萍矿,经营不得其法,负债颇巨。政府其他主要改革,尚有整顿币制,惜为空名耳。
三、禁令。中国政治上社会上之积弊,造成衰弱之现象,由来已久。识者曾谋自强,而欲有所矫正补救,无奈人民之知识浅陋,对于固有之恶习,视为当然,恬不为怪,其潜伏势力之雄厚,竟使健全有势力之舆论,难于产生,官吏往往谋用政治手段,解决一切;不知法令原应社会上之需要,或代表一部分人民之意见,其效力曾恃舆论之督促与援助,是故组织严密效率昭著之政府,执行禁令犹多困难,而腐败如清季政府,管理广大之领土,自理论而言,执行禁令颇难有效,乃竟多无阻碍,不可谓非人民之觉悟也。其有一二难于实行者,多由于民间缺少有势力之援助。其明显之主因,一则专制之遗毒,一则人民知识之浅陋也。兹就清末主要之禁令,分言之于下。
(甲)废八股。八股为明清考试之文体,历时约五百年,其题目多选自四书,作者须设身处于圣贤之地位,发挥题中之微言大义,文体整齐,有一定之程式,束缚个人思想之发展,耗其精力于无用之地,盖八股为文,朝廷之诏谕,臣下之奏疏,民间之应用文,均不与之相合,除应考而外,别无他用。识者以其深痼士人之思想,言为中国穷弱之主因。斯言也,虽或过于夸张,然可略见识者恶之深矣。及百日变法,光绪下诏废之,慈禧听政恢复旧制,但时识者反对八股之潜伏势力尚盛。一九〇一(光绪二十七)年,太后下谕自明年为始,乡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准再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遂于一九〇二年废去。士人之习学者,原为冀入仕途之用,考试既改策论,自无学习之需要,由是八股失其存在之势力,文人得以解放。其当附带说明者,武举考试弓刀石等,始于唐代,古今兵器利钝不同,清季沿用旧制,毫无实用,光绪初诏废之,不得,亦于此时废止。
(乙)汉满平等。满人自入关以来,驻防于全国之要害大邑,八旗之住居于北京者尤多,其人备受清室之优待与豢养,安坐而食,多无向上奋斗之精神,造成不能自立自养之阶级。及清中叶而后,人口增加,限于旧例,不能谋生,生计遂日困难。其不肖者凭依权势,欺侮汉人,其人居于优胜之地位,汉人处于被征服之阶级。不通婚姻,不遵汉人法律,不归汉官审判,朝廷更谋保全其固有之习惯,无如满人数少,居于汉人社会,而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其影响,旧例迄未废除。至是,汉人之种族思想日渐发达,一九〇二年二月,太后诏许满汉通婚。其言曰:“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唯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着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兵人等,着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如遇选秀女年分,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互通婚姻,要多本于习惯,实非一诏所能促成,其重要则开平等待遇之渐耳。其时革命之宣传,利用种族之恨恶,势力日盛。一九〇四(光绪三十)年,张之洞陛见后出京,其弟子称其陛辞,请去满汉畛域,将军都统等官兼用汉人,驻防旗人犯罪,用法一如汉人。太后从之。其言虽有所本,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亦以为言。盖势之所趋,非一人之力也,种族革命之宣传,并不为之稍减。一九〇七年,上谕化除满汉之见,并令各衙门妥议办法,所可异者,太后任用之尚书,满人仍多于汉人也。
(丙)谕放脚。弓足之起始,现殆不可指定何时,说者疑古舞女缠足,而唐代诗人歌咏女子之足并不甚小,钱载十国词笺,称南唐后主(十世纪下叶)宫中,官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命窅娘以帛缠足,使其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莲花中,由是人争效之。宋时渐普遍于民间,垂有千年,其原因则人民之心理,对于女子恒以纤柔为美,习俗乃以“三寸金莲”相尚。清初康熙诏禁缠足,未有效力,将其取消,至是,国内大多数女子均自年幼缠足,父母于其痛苦置而不问。《湘报》引俚语曰:“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小脚遍邑,眼泪四溢。”呜呼痛哉!其在南方,穷苦工作之妇女,则多天足,八旗妇女则以禁令不敢缠足,顾就全国而言,其数无几。恶习相沿既久,人民视为当然,在华教士言其违背生理。其夫人说其接近之女子放足,一八九五(光绪二十一)年,创设天足会,上奏太后请禁缠足,康有为等后亦组织不缠足会,但无重大之影响。其困难则中级社会对于弓足之美观,虽渐改变,而社会上之不缠脚者,多为娼妓仆妇或穷苦女子,一部分妇女因其地位关系,不肯贸然放脚。其在乡村者,知识浅陋,安于习俗,更不肯为。一九〇二年,太后始谕妇女放脚,城市有设天足会宣传者。一九〇六年,外人创设之天足会交于华人续办,乡村则少改变,尤以北方为甚,然而缠足观念,固根本动摇矣。
(丁)严禁鸦片。鸦片自十八世纪末叶以来,畅销于中国,其主因则抽吸之发明,而社会上之弱点,并有以促成之也。鸦片战争前后,自印度输入者,年约二三万石,一八七九(光绪五)年,增至八万二千余石,漏税偷入者估计二万石,产自本国者,数亦渐多,其地初以西北为最广。斯年,左宗棠与友人书曰:“弟自入关度陇以来。目见鸦片流毒之甚,甲于各行省,心窃伤之”,其地唯有汉人种烟吸烟而已,普遍至此。一八八一年,张之洞授山西巡抚,其与友人书曰:“晋患不在灾而在烟,有嗜好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九,吏役兵三种几乎十人而十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气象有如鬼国,何论振作有为!循此不已,殆将不可为国矣!如何如何?”今读其书,悲伤不已,迄无挽救办法。山西之灾,多由于此。一九〇〇年,唐晏避难入晋,记曰:“大抵晋人吸阿芙蓉者多,富家咸困于此,无暇出游,贫至车夫亦日耽此。自大同南行,每投店,则车夫先卧地吸烟,不遑饭也。明晨虽五更启行,亦必先过瘾,而后执辔,且沿途卖烟酒者,如他省之茶肆。”此就一地而言,他省之吸烟者,数亦不少。外土输入自一八八八(光绪十四)年以来,数反减少,其原因则中国种植之地益广也。四川、云南、西北、满洲均有大宗产额。一八八一年,宜昌英领事估计中国西部产额,岁有十万石。一九〇六年,识者估计全国产额约三十七万六千石,数量巨大令人心悸,国内有为之士,久认鸦片为贫弱之主因,时值变法自强,大臣主张不宜再有鸦片之毒害——弱国病民,教士亦有奏请严禁之者。斯年,太后决心禁烟,限期十年革除净尽,会议政务拟定禁烟章程十条。
一、限种罂粟,以绝根株。
二、分给牌照,以杜新吸。
三、勒限戒瘾,以苏痼疾。
四、禁止烟馆,以清渊薮。
五、清查烟店,以资稽察。
六、官制方药,以便医治。
七、准设戒烟会,以宏善举。
八、责成地方官督率绅董,以期实行。
九、严禁官员吸食,以端表率。
十、商禁洋药进口,以遏来源。
十条办法各有详细说明,吾人读之,颇见思虑之缜密,办法之周到,切实且易于行,十年之限原为人民。官员则限时断瘾,其因多病畏难不能戒断者,准其陈明,世爵则照例另袭,官员则原品休致,倘阳奉阴违,隐匿不报,一经发觉者,立予褫革。教习学生军弁统限于六月内断瘾。凡年在六十以上,患瘾已深,不能戒断者,从宽免议。章程限种罂粟,商禁洋药进口,实为根本要法。其管理售卖烟土,查禁烟馆,分给牌照,均为切实有效之办法。前此放任,漫无限制,每年出产量数,销售之烟究有若干,吸者究有多少,皆不可知,而今迥异于前,易于管理矣。官制方药,准设戒烟会,亦为重要之补救方法。总之,章程虽无可议,要亦有能自行。禁烟成绩,非视章程,乃定于实行之成效。其时太后决心禁烟,大臣有烟瘾者,奉旨戒断,一九〇八(光绪三十四)年,认为仍有掩饰,诏派恭亲王溥伟协办大学士鹿傅霖等为禁烟大臣,精选良医,设立戒烟所,查验各衙门烟瘾未断之官员,并得指名奏请查验大员。谕旨饬其破除情面,不避嫌怨,实力奉行,勿得顾忌因循,致负重任。“倘嗣后办理禁烟仍无起色,该大臣等亦不能辞其责也”。溥伟等奏请言官留意访察,随时参奏,太后许而从之。于是官有戒心,多自戒烟,其畏难发觉者,即行革职。各省奉旨之后,设立戒烟所,售卖戒烟药品,查封烟馆,捕捉烟犯,带枷游街,以警其余,亦间有敷衍塞责者。种植罂粟之区,谕民改种嘉谷,山西长官雷厉风行,民有起而暴动者,以力平之。鸦片之产额既减,洋药进口亦受限制,政府更课以重税,向时每两售银一二角者,增至数倍,贫民无力吸食,势多迫而戒烟。官员绅富虽有吸食,而人数视前则大减少。
外务部为禁洋烟进口,商于英国外部,其政府初以教士及慈善家之宣传,国会对于烟禁已有决定,而又鉴于印烟销路之减少,允许其请。一九〇七年,二国议订办法。自一九〇八年起,三年之内,中国果将土药减种减销,英国允将印药每年减运一成,如是十年,迄于一九一七年终止,议订三年为试验之期,期内中国苟无禁烟之成绩,英国于三年后,仍得不受限制运入鸦片。其时朝廷禁种禁吸颇著成效,一九一一(宣统三)年五月,英国根据前订之办法,特派代表缔结条约,其要款凡四:(一)七年之内,土药概行绝种,印烟亦同时停止入华。(二)何省土烟绝种绝禁,印烟即不运入,唯广州、上海应为最后输入之地。(三)烟税每百斤箱,征银三百五十两。(四)英国报告印烟输入之号数于中国,以便稽查。约成,英商贩烟大受限制,别国商人之享有领事裁判权者,仍易偷运。一九〇九年,美总统罗斯福建议召集国际禁烟会议于上海,会议召集,以美主教白兰德(C.H.Brent)为主席,议订承认中国实行禁烟之成绩,并由各国代表请其政府予以赞助,禁烟入口。明年,美国商请荷兰召集禁烟公会,一九一二年一月,开会于海牙和平会,出席之代表有中国、英、法、德、意、日、俄、荷、葡、波斯、暹罗诸国,仍由白兰德主席,议决各国禁运鸦片、吗啡、高根入境。清帝逊位以后,禁令尚能维持,烟价视前昂贵。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英国遵照条约,禁运鸦片入口,鸦片遂为中国内政问题之一。所可痛哭者,军阀各据一地,战争不已,为其增加税收养兵之计,强种罂粟,或变相公卖,或课重税,许民吸取,鸦片之害,迄未铲除。
于此期内,政府实行改革之计划,虽或令人失望,而固视前大有进步,改革范围,且太广大,绝非一二年内所能成功,惜其为时太晚,觉悟太迟。青年之士希望太大,失望益甚,以为中国于数败之后,国势危急,而政府之腐败如故,尚无领袖指导之人才,又不肯于根本着手,切实改革,政治上之积弊祸根酝酿已久,光绪、慈禧死后不及三年,革命起而清室亡矣。初光绪自政变以来,日在悲愁忧患之中,其宠妃不礼于太监,而听其受祸,拳乱后,待遇视前稍优,大阿哥废黜,奉旨出宫,则其明例,然仍不得听政。识者谅其境遇之苦,颇表同情于其变法。康梁之徒更于海外鼓吹,高倡保皇之说,但终无济于事。光绪乃以多愁多病之身日益羸弱,一九〇八(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病死,太后于次日亦死。据《慈禧外纪》,光绪自夏季患病,日久不愈,征医于外,仍无进步。十一月三日,值慈禧七十三岁寿辰,光绪病甚,得奉懿旨免率百官行礼,病忽转剧,太后急诏庆亲王奕劻回京,其时奕劻奉旨巡陵也。十三日,军机大臣入值,太后宣示皇帝病危,宜立嗣君,询问谁可入承大统,大臣有奕劻、载澧、袁世凯、张之洞、鹿传霖、世续等。奕劻、袁世凯请立溥伦或恭亲王奕䜣之孙溥伟,余请太后决定。太后宣示载澧之子溥仪当立,载澧者光绪同母弟也。太后谕为摄政王,载澧叩头奏辞,而袁世凯尚言溥伦年长当立,太后怒而斥之,即命军机大臣拟旨,并谕溥仪入宫教养,可在上书房读书。方光绪之病卧也,自知将不能起,于其手中自书十年困辱,由二人所致,其一为袁世凯,其一则字体不清,无从明了。恽毓鼎则信光绪死于非命,吾人今按光绪之病,传于当时已久,上谕称自去年入秋以来,“朕躬不豫,征求良医,仍无起色”,自本年入夏以来,祭祀谢神乞雨,均命亲王代行。亲王代其行礼,《东华续录》迭有记载,实属信而有征,死于非命,近于无证据之推测。《慈禧外纪》所言溥仪入承大统之争论,光绪手中之墨迹,不无可疑之点。一说光绪病剧之际,交留密谕于皇后,言其末年痛苦,造成于袁世凯一人。二说各不相同,宫中之事,殆难深知,其共同之点,则光绪痛恨袁世凯已久,而于太后在日,无如之何。明日慈禧亦死,其病已有时日,而死只距光绪后一日耳,说者之推论,盖起于此。光绪遗诏溥仪嗣位,兼祧同治,任命载澧为摄政王监国,上皇后徽号曰隆裕皇太后。载澧摄政,拟将袁世凯正法,军机大臣张之洞等婉言不可,载澧为其所动,诏称袁世凯近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命其开缺回籍养疴。袁氏先未上疏辞职,而今言其有病,其免于死亦云幸矣!袁氏为人,狡猾奸诈,卖主求荣,原不足取,然于大臣之中,较有才能,精明练达,称于当时。
溥仪入承大统,年方三岁,明年,改元宣统,由其生父载澧摄理政事。其奉遗诏监国也,凡遇国家大事,须请训于隆裕太后。隆裕性情和平,无慈禧果决之才,载澧年轻,生长于贵族环境,视事太易,既无特殊之才能,又少政治上之经验。大臣之中,奕劻较有机变,为人贪财好货,喧传已久,摄政王心亦疑之,御史江春霖承旨奏劾奕劻,载澧意欲罢之,而势有所不能,乃斥江春霖莠言乱政,着回原衙门行走,一面谕饬亲贵内外大臣,敦品励行,整躬率属以讽之,言官弹劾奕劻者,仍有所闻。奕劻心不自安,迭次奏恳开去要差,摄政王均下温谕慰留。其影响之所及,大臣难于负责,积极办理事务,盖用其人,对之必有信心,尤须互相谅解,而并予以实权,始得有所进行,否则互存猜忌之心,监视掣肘,在其下者,唯求免过,万无负责进行之理。内情若此,官制改革,不过其名,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行政上遂无效率可言。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朝廷颁布官制,裁去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改设内阁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二人,其下分置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十部,各有大臣一名,均为国务大臣,尚书、侍郎之名由是废去。就新官制而言,吏部、礼部之废除,合于以事设官之原则,添设海军一部,究为事实所需,实一疑问。就大体而言,官制仿自外国,变复杂为简单,尚少可议之点。其诏委之大臣,多不符于时望,而总理大臣仍属奕劻,协理大臣则满汉各一,十部大臣满人占七,汉人占三。其时汉人之种族思想日形发达,革命党人方以排满为号召,慈禧曾谕化除满汉畛域,而今内阁大臣满人超过汉人二倍以上,能不引起种族之恨恶乎?
满人政治上之势力优于汉人,而其所有人数不及汉人百分之一,自人才而论,满人无一伟大之领袖,建设之政治家。机变如奕劻,及革命军起,黄远庸请愿见之,奕劻自言求免一死足矣。总理大臣乞怜至此,如何有为?端方精明有才,为满人中不可多得之大员,曾言旗人无一可用。朝廷对于地方长官,迫而任用汉人,其季年新设之衙门,用者尤多。载澧乃于汉人种族思想发达之际,多用亲贵,以长部务。其人幼时多未曾受良好之教育,而于十五六岁,即备拱卫扈从之役,出入宫中,暇则射猎驰马以自娱乐,一旦身居要职,自为时论所不满。侍郎徐致祥曾语恽毓鼎曰:“吾立朝近四十年,识近属亲贵殆遍,异日御区宇握大权者,皆出其中,察其器识,无一足当军国之重者,吾是知皇灵之不永也。”夷考清代祖制,自雍正帝后,亲贵大臣鲜得与闻政事,及咸丰嗣位,内乱正炽,任用其弟恭亲王奕䜣等为军机大臣,咸丰死后,太后授奕䜣议政王大臣,醇亲王奕譞等继之执政,祖制遂坏。及是,载澧重用亲贵,致失人心,亲贵中既少才能英哲之士,而驻防各地之旗兵,亦无战斗力可言。旗兵自入关以来,深受汉人社会之影响,其人虽以战争为职业,而直省防地多无广大之牧地,供其驰骋,锻炼武艺,后渐安居而食,习于奢侈,懒于工作,久而失其勇敢之气。及外患内乱交至,旗人或死或逃,无足轻重,其多数在京者,尚以劲旅见称,及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八旗禁兵奉命拒战,遂受重大之损失,战败而后,军器仍无改革。后光绪变法,诏谕旗兵改习洋操,练用枪炮,未及认真实行,而政变已作,遂无效果。拳乱后,诏废武举,而八旗人员尚有持弓者,一九〇五(光绪三十一)年,上谕废去弓箭,凡出入扈从宫禁之官兵,所备军械,亦应变通尽善,不准虚应故事。其时政府方练新兵,旗兵之切实改习洋操者,数实无几,朝廷给予粮饷,担负已重,而八旗生计,仍极困难。大臣筹其生计,终无进步,旗兵不足一用,此革命成功迅速原因之一也。
通达时务之士,深信立宪、召集国会,中国可得富强。国会之于欧美先进国多有悠久之历史,其人民生于自治之区域,富有参政之经验,二十世纪,国民未受教育者为数日少。其人多能看报,留心政事,选举之先,政党互相竞争,利用各种有效力之宣传,使其对于政治上之问题,能有相当之了解与认识,故其投票常能表示其赞成或反对政府之政策。中国则异于此,其政治哲学向分治人、治于人者之阶级,人民于地方或中央政府,均无参政之机会。一旦采用代议士制,如选举资格规定太严,则由少数包办,规定太宽,则人民不知应用。政府当斟酌情形,规定选民之资格,早日宣示国会召集之期,议员由选民选举,庶使人民得有政治上之经验。经验云者,非亲历其境,则势难有所得,例如学习游泳,日读指南,而不切实练习,则终不能成功,清廷宣示九年预备立宪,何以异此!载澧监国申明实行,罢免各省玩误宪政之官吏,颁行地方自治章程,其程序不可谓非,办法究与时论不合。一九〇九(宣统元)年,各省咨议局成立,其议员人数多者一百四十名,少者三十名,定额原以一省进学总额百分之五为标准,而江宁、江苏则参酌漕粮增加额数,吉林、黑龙江、新疆则除为例外,各定三十名。凡年满二十五岁以上,而有下列资格之一者,方得投票:
一、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
二、曾在中学堂及与中学同等或中学以上之学堂毕业得有文凭者。
三、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
四、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革者。
五、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
六、凡非本省籍贯之男子,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而有一万元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
其犯下列事情之一,则丧失其选举权及被选举权:(一)品行悖谬,营私武断。(二)曾处监禁以上之刑。(三)营业不正。(四)失财产之信用,被人控实,尚未清结。(五)吸食鸦片。(六)有心病。(七)身家不清白。(八)不识文义。其因职业关系,停止选举权及被选举权之规定凡六:(一)本省官吏及幕友。(二)常备军人,及征调期内之续备、后备军人。(三)巡警官吏。(四)僧道及其他宗教教师。(五)各学堂肄业生。(六)现充小学教员。综观选举资格之规定,可谓严矣。士商立于优利之地位,商人不知使用新得之权,乃由士绅包办,一省选举人往往不足十万,其被选者尚有年龄三十岁之规定。选举方法采用复选制,政府分厅州县为初选区,府州直隶厅为复选区,选举人于初选区选出代表,由其集于复选区选出议员,每三年改选一次。
咨议局议员选出,由本省督抚召集会议于省会,其会期分常年、临时二种,常年集会四十日,临时以紧要事件,召集会期二十日。局有正议长一,副议长二,会同选出十分之二之议员,常驻省会,办理事宜。咨议局之主要职权凡六:(一)本省应兴应革之事,凡义务之增加,权利之存废,由其议决。(二)决定本省岁出岁入之预算决算,及税法公债。(三)修正单行之章程规则。(四)选举资政院之议员。(五)申复资政院或督抚之咨询事件。(六)公断和解本省自治会之争议,及受自治会或人民之陈请建议。其于督抚之关系,则督抚召集会议,提出议案,并得出席或派代表陈述意见;咨议局之议决案,呈候督抚公布施行,倘或认为不合,得交令复议。会议事件,如遇疑问,得呈督抚批答,对于官绅舞弊案,亦须呈候查办。督抚对于咨议局选举开会,均有监督之权,会期之中,得提出劝告,或令其停会,或奏请解散。咨议局于解散之后。重新选举,须于两月内召集开会。要之,咨议局近于督抚顾问之机关,而非人民代表之会议也。明年,朝廷召集资政院于北京,其议员凡二百人,皇帝派定半数,中有满蒙王公,富有经验之官吏,著名绩学之士,及纳大宗税金之人民。其余半数,由各省之咨议局选出后,经督抚挑选,各省定额,占其议员十分之一。资政院之主要职权,则为审查预算,改订法律,弹劾内阁等,其最后决定仍在皇帝。乃事出于意料之外,咨议局、资政院自成立以来,皆能行使职权,而有良好之印象。各省咨议局议员,联合推举代表,迭次入京请愿速开国会,罢免亲贵大臣。资政院亦请召集国会,督抚亦有奏请,摄政王始许改于宣统五(一九一三)年召集国会,而请愿代表仍不满意,在京奔走,载澧恶之,下令送回原籍,并谕各省督抚开导弹压,如有违抗者准其查拿严办。会温世霖于天津组织第四次国会请愿团,朝命将其发遣新疆,于是人心大愤。
请愿早开国会之运动,原多绅士,或信立宪为万能,召集国会,中国即可富强,或恶亲贵大臣专权,而欲以国会之力削减其势,或借国会活动,冀得高官。国会议员将由何人选出?是否足以代表民意?未曾加以考虑,咨议局本身是否为民意机关?亦未顾及。其人先不谋立自治基础,而徒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民国成立以来,中有变为政客,从未谋及人民幸福者,说者谓其利用革命党人造成之势力,谋得政权。此虽不能例推所有之代表,而固有所根据。其人谋得政权,对于清廷实有妥协之意。其谋倾覆清室另设政府者,则为革命党人。初国内自大乱定后,秘密会社之势力仍盛,哥老会之党徒蔓延于长江流域,而以湖南等省为根据地。其人分青帮红帮,红帮之红,或为洪字之转音,其徒视为会之正统,青帮则多盐枭,散处江苏北部,私贩淮盐,拒抗缉私巡船。二派各有首领,招练徒党,互相协助,有共生同死之气。其人多无知识,党羽曾为乡里之强豪,及其势成,起而为乱,例不胜举。其在南方者,则以天地会(三合会)之势为盛,党徒分散于广东、广西、福建。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其头目李立亭举兵于广西东南部,众至数万,扰及广东,官军大举会剿,始能定之,余党败散,官兵未曾认真搜捕,听其为祸于民间。广西之土地原瘠,居民贫苦,风气强悍,而嗜赌博,其统兵大员苏元春克扣军饷,兵士贩私纵赌,出售枪弹,乡里中无赖之赌博倾家者,多试为盗,良民报之于官,而官不问,势乃迫而附盗以自救。孟森《广西边事旁记》称一九〇〇年,全省匪多于民数倍,专事剽夺,广西不足容之。侵入他省。朝臣疆吏亦以为言,桂霖言尤扼要。其言曰:“粤匪羽翼日广,有会而匪者,兵而匪者,官而匪者,与黔滇接壤各地,几于无人不匪。”朝廷诏两广总督岑春煊督兵剿之,一九〇四年,广西始得初定。其在东北骚扰者尚有马贼,马贼猖獗一时,久始定之。凡此扰乱,人心为之不安,国内之积弊,昭然暴露于世,青年之士更为失望,力谋推翻政府。其人可别为二,兹分言之于下:
一、兴中会。兴中会创于孙文,孙文生于一八六六年,父为基督教徒,兄营业于檀香山,及长曾往游焉,肄业于广州教会设立之博济医学校,后闻香港新立医学专科,设备完备,渡港就学,一八九二年卒业,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初悬壶于澳门、广州,葡官以其未得葡萄牙医科证书,阻其营业,广州愚民不信西医,营业不甚发达。孙文自卒业以来,留心国事,曾上书于李鸿章有所建议,李氏未能实行,遂益努力从事于革命运动。其动机则鉴于清廷之腐败,不能有为,苟非种族革命,则中国无以自强也。中日战起,孙文召其同志组织兴中会,谋袭广州,作为根据地,明年,运械事泄,脱险而往日本,始与其赞助中国革命之人士相交,自日往游美国。凡其所过之地,遇有华侨,皆说祖国危亡,“非从民族根本改革,无以救亡,……然而劝者谆谆,听者藐藐”。又明年,抵英伦敦,使馆人员知而拘之,将送回国,幸赖其师康德黎(Cantlie)之营救,始免于祸,因而暂留于欧洲,考察政治。其所得者,据其自言,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俄再游历各地,对于华侨劝说革命。无奈信者极少,康梁向之进攻,其自言曰:“当此之时,革命前途黑暗无似,希望几绝”,乃命同志史坚如入长江联络会党,郑士良于香港招待其徒,由是长江、两广、福建之秘密会社有听令于兴中会者。义和团之乱,郑士良奉命袭取惠州,史坚如谋入广州应之,皆归于失败。顾自拳乱后,人心一变,华侨转而深表同情于革命,各省派遣东渡之留学生,踊跃加入,日本遂为排满总机关所在之地。张之洞等深以为忧,迭商于日使,请其政府取缔,均不可得。后黄兴、宋教仁等东渡日本,二人于湘南组织华兴会,纠合同志,谋于长沙举兵,事泄东渡。各派领袖以为合则力聚,分则势散,一九〇五年,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声势大盛。会文部订立新例,限制滥收学生,住宿不准移转,退学不得再入他校,留学生以其阻碍政治活动,拒抗命令,起而罢课。此可见其热心之甚,同盟会会员日多,华侨出款助之,大活动于中国。
二、光复会等。光复会创于浙人徐锡麟等,由复古会改组者也。其会员有陈伯平、章炳麟、秋瑾等,宗旨则推翻清廷,创立汉人政府,所谓种族革命也。其口号曰:“黄河源溯浙江潮,卫我中华汉族豪,莫使满胡留片甲,轩辕神胄是天骄。”徐锡麟颇有才能,深为达官所重,曾赴日本学习警政,为学校所拒,回国创设大通学堂于绍兴,纳资得候补道,安徽巡抚恩铭命其办理巡警学校于安庆,阴谋举兵,而恩铭严防党人,乃欲先期一击。一九〇七年,学校举行卒业典礼,恩铭莅会,徐氏突以手枪击之,并伤多人,率其同志闯入军械所,乃为清兵所捕,惨杀而死,陈伯平等与焉。其会员得免于难者,仍谋活动,其在长江上流力谋革命者,尚有日知会,会为圣公会牧师所设,武昌、长沙各有会所,备有书籍报章,供人阅览,主其事者乘机宣传革命,官吏初不敢问,黄兴之脱险,深赖其力,武昌军人加入会中,更与同盟会相结,后为清吏所知,捕去领袖。三会而外,贵州哥老会时亦受外影响,利用人民心理,改称光复公会,由黄泽霖主持,此可略见人心之所向矣。
以上主张革命之会社,多创于知识界人,当时共同之要点,则种族革命也。吾人于此,亦当明了保皇党之活动,其领袖康有为逃往英国属地,梁启超住于日本,发行杂志,鼓吹拥护光绪,对于慈禧及其党羽,肆力攻击,其见解与兴中会之思想根本不同,常相攻击,日人之同情于中国改革者,力谋促进二党领袖之合作。康有为听信讹言,不肯与孙文相见,卒致无从调停。康党得有华侨之捐助,唐才常联结哥老会,谋于拳乱时举兵,事泄被杀,其党遂无活动。自此而后,风气大开,东渡之留学生,勇于动作,争言革命,保皇党之势力大衰。顾其刊行之文字,多为梁启超之作品,流利动人,目的虽非种族革命,然于清廷秕政指摘无遗,对于太后主持之新政,莫不以恶意解释,谓为多无诚意。读者常于不知不觉之中,发生清廷毫无复兴之希望,而有革命之倾向,其在中国知识界中,固有一部分之势力。同盟会之势日盛,其活动之根据地则在外国,经费募自华侨。华侨散居各地,勤俭耐劳,渐有积蓄,深愿中国富强,力能予以保护,并将提高其地位,对于保皇党、同盟会先后均予以经济援助。兹为便利起见,总论会党活动之方法,简单言之,可别为三:一宣传,二举兵,三暗杀,分别言之于下:
一、宣传。初兴中会创办《中国日报》于香港,倡言排满,及同盟会成立,刊行《民报》,作为宣传之机关,由汪兆铭、胡汉民主持,其揭载之大纲凡六:(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体; (三)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四)土地国有;(五)主张中日两国之国民联合;(六)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命事业,海外信者日多。梁启超初于日本发行《清议报》,后改为《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其在国内,鼓吹革命者,则以上海租界为中心。一九〇三年六月,《苏报》案起,《苏报》由章炳麟等主办,川人邹容曾著《革命军》一书,发表排满之激烈思想,章炳麟为之作序,至是,报中登载反对政府之言论,沪官交涉,封闭报馆,捕办主笔,工部局许之。邹容、章炳麟被捕,终以外国观审员之干涉,从轻发落,邹容死于狱中,章炳麟出狱后,逃往日本,其他相类之报尚多,撰著文字者,均为青年,虽曰秘密传递,销数有限,读者无几,然足代表激进学生之思想,革命之趋势矣。
二、举兵。保皇党募得巨款,唐才常因而联结长江会党,发给富有票,利用拳乱,划分长江为五军区,将作大规模之行动,谋泄,唐氏被杀,其党先后举兵于湖北、安徽者,清兵平之,保皇党遂无生气。同盟会则力活动,初兴中会于拳乱前,两次举兵于广东,皆未成功。自同盟会成立以来,举兵九次;一九〇七年,会员联合会党起兵于萍乡、醴陵,清兵败之,党人又于广东起兵六次,广西、云南各一,无不失败。其起兵之方法,或先联络秘密会社,或运动新军,其失败者,多以人数太少,子弹缺乏,而清兵较众也。同盟会之最大牺牲,则在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攻袭广州之役,死者七十二人(或言八十余人),皆党中之精英也。方其先后举兵之际,得有日人、法人之援助,日人多其民党,与同盟会领袖为友,表同情于中国革命者也。法人则为武官,奉其政府之命赞助中国革命之事业。其受革命宣传之影响起而举兵者,安庆尚有熊成基,亦未成功。
三、暗杀。暗杀为恫吓清吏手段之一,效力尝能动人视听,其盛传于当时者有三:(一)吴樾谋炸考察各国宪政之五大臣,吴樾身死,而五人未有死者。(二)汪兆铭谋刺摄政王载澧。汪兆铭于革命迭次失败,心极失望,一九一〇年,约合同志数人入京,谋刺载澧,不幸事败,反而被捕,囚于狱中。(三)温生才刺死孚琦。初同盟会迭于广东举兵失败,以水师提督李准屡次摧残革命,认为劲敌,谋刺杀之,一九一一年,访知其观习飞艇之日,温生才俟之于途,见有官轿入城,侍从甚多,以为李准至矣,投炸弹击之,死者乃将军孚琦也。党人心终不甘,复炸伤李准。综其影响之所及,则朝臣疆吏囿于见闻,惊惶失措,而以党人有神出鬼没之技焉。
国内纷扰,人心不安,革命之酝酿已久,其引之爆发者,则四川铁路之争也。初朝廷改变政策,筹筑铁路,盛宣怀奉旨办理,先筑卢汉铁路,后向美商借款,建筑粤汉铁路,湖广总督张之洞听信湘绅王先谦等之言,奏请废去合同,自行筑路,瞿鸿禨助之,历久交涉,始得收回。川绅要求自筑川汉铁路,亦得朝廷之准可,但于实际问题,若款从何来?工程困难若何解决?何时完工?则皆未曾顾及。初张之洞批示绅商筑路曰:“自中国兴办铁路以来,谬妄不安分之绅商,纷纷谋办铁路,动云已筹有巨款,实则未筹分文,希图侥幸蒙混,名为借用洋债,实则全是洋东,不过欲借经手承理之名,以冀立致巨富,专意营私,不顾国家利害,最为近日大患。”其言发于拳乱前,此时情状,略不相同,绅士认为有利可图,不愿外商投资也。后摄政王诏曰:“从前规划未善,并无一定办法,以致全国铁路,错乱分歧,不分枝干,不量民力,一纸呈请,则行批准。”诚商办铁路之实状也。绅商设立公司,招股兴办,而入股者不多,湖南筹筑粤汉铁路,带征田赋,兴办出境米捐、淮盐溢引捐、食盐加价之口捐,及供差员之薪派捐,款尚不足,再办房捐,贫民之负担骤增,工程估计需款六千万元,而杂捐苛税之收入,只有五百余万。广东收股及半,董事起而争权,造路无多。其情状尤为恶劣者,当推川汉铁路,董事施典章侵蚀股款二百余万两,追缴无着,于是铁路完成,遥遥无期。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年),张之洞始知前议之非,更向德、英、法美银行团磋商借款,建筑粤汉、川汉铁路,绅士闻而反对,清廷犹豫不决。会张之洞病死,四国公使迭次催商开议,请照原议办理,一九一一年五月,邮传部迫而与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粤汉路线照旧,川汉路线起自广水,经过襄阳、荆门,直达四川夔州,期限三年竣工。政府借得外债,给事中石长信承旨奏称铁路关系国防,亟应兴办,宜分干路支路,干路应归国有,支路可许商办。朝命邮传部核议,邮传大臣盛宣怀向持借款筑路之议,主张国有铁路,复奏称便。上谕宣示政策。识者方冀干路可告速成,交通趋于便利。其不审查事理,激于情感,攻击盛宣怀借债卖路者亦众,御史赵熙等首先劾之,民间张皇附会,有路亡地亡之说,把持铁路公司之绅商,则以利害切己,反对尤力。政府之筹还路股也,粤路股票市价,不及五成,每股从优发给六成,亏耗之四成,发给无利公债。湘鄂二省照本发还。川路实用工料之款四百余万,发给公债,其现款七百余万,听其入股或兴办实业。观其发还商股,湘鄂最优,广东次之,四川最下,其原因则川路董事侵蚀太甚,政府苟或增加国人之负担以偿还之,固非事理之平,湘鄂之风潮渐息,粤商亦无重大之争执,独川绅谓商办铁路为先皇所许,不应以外资收回,“实行卖国”,处分商股又分厚薄,非议沸腾,方谋共同应付,而李稷勋破坏其团体。李氏原为川路驻宜总理,至是,与邮传部密议,仍得主办宜昌、秭归路工,川人请求将其黜退,而盛宣怀奏请改为钦派,朝旨从之,川人之忿益不可遏。
方川人反对铁路之收为国有也,朝命赵尔丰为四川总督。赵尔丰时任川滇边务大臣,剿平西康之番乱,敢于杀戮,负有声望,命下,不能即至成都就职,布政使王人文奉旨暂权督篆,不肯负责得罪川绅,敷衍委蛇,代之奏请,及赵尔丰至,势成骑虎。八月二十四日,成都罢市罢课,凡与铁路有关系之人民,载光绪灵主,焚香游行街市,前往督辕请愿。其铁路股东会长,请赵尔丰代奏铁路暂归商办,俟资政院开会,由政府提交议决。赵尔丰会同将军等转奏,朝廷不许,其主持于内者,载泽、盛宣怀也。载泽官任度支大臣,深为摄政王所信,与盛宣怀之政见相同,以为川事之起,由于诸绅主动,主张将其严惩;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徐世昌意不喟然,而奕劻数受言官之弹劾,意不自安,不欲坚持异议,徐世昌亦以载泽等之主持,不肯力争。其时朝廷已授端方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命其率兵一协入川戡乱,会四川保路会代表入京上书请愿,哭诉于庆王府,皆无效果,乃于摄政王载澧入朝拦舆哀诉,载澧大怒,下命递解回籍。政府之表示益明,川人怒而罢市,风潮日益扩大。及铁路公司开股东会于成都,赵尔丰列席,有学生分散煽惑暴动之自保商榷书,赵氏初闻端方奉命入蜀,以为将或代己,心不自安,至是,得书,遂欲重惩首要,以见好于朝廷,捕而讯之,将军等合力营救,始免。由是川局趋于恶化,游民乘机暴动,斩割电线,断绝往来官报,成都闭门数日。赵尔丰上奏川绅为逆,徐世昌辨其为诬,载泽等以前督岑春煊著有威信,请起用之,摄政王诏起岑春煊入川办理剿抚事宜,岑氏与奕劻有隙,九月,抵鄂,而奕劻遇事沮之,端方亦恶岑春煊入川,观望不前,留于川东,赵尔丰心不自安,造作蜚语。岑春煊因而托病不行,川人更形不安,会党乘之扰乱,民团官军时相混战,载泽、盛宣怀始准四省路股均按十成偿还,虚縻倒亏由部担任,顾其为时太迟,无济于事,武昌之革命遂起。
综观四川铁路之争,干路收为国有,就已往事迹证明而言,实为国内要政之一,无可非议。其为时人所反对者,固由于绅士之把持煽惑,而朝臣之处置失当,亦为明显之事。借款筑路,见逼于四国,又合于盛宣怀之主张,收为国办之先,当即征求绅商之意见,及如何处置之方法,绅商之招股筑路,原得光绪之诏许,其视铁路为其财产,实为自然之理论,当有法律上之保障。政府为公众利益之计,虽得将其收买,而原主固有表示意见之机会,双方共谋适当之解决。万一行政官处置失当,人民尚可诉诸法庭,以求法律上之救济,固不应以谕旨强收商办之铁路。铁路之经营,政府虽可指导监督,然无据为己有之理,恃强夺之,则无异于抢掠之行径,人民之财产,将无法律上之保障,对于社会,将有不良之影响。清末中央政府软弱已久,一旦忽而振作,不顾一切之反对,专断独行,结果原难逆料,而况朋党峙立,互相牵制,终乃造成革命成功之机会,清亡至今,铁路尚未续造,彼绅商耗费民财,岂有心肝哉?
有关你一定爱读的中国近代史(上、下)的文章
张彪亦遁,军队遂无主帅,先后加入,天尚未明,即行占据武昌。十一日,革命军渡江,未遇拒抗,占据汉阳兵工厂,其地官吏先逃一空,汉口清官亦然,陷于无政府之情状,十二日晚,土匪抢劫纵火,黎元洪始派兵士前往弹压,民军遂有三镇。朝廷闻报,十二日,诏命陆军大臣昌率陆军两镇援鄂,并饬海军提督萨镇冰统率舰队助战。......
2023-08-21
外使驻京解决于英法联军之役,英、法、美、俄使馆相继成立于北京,咸丰患其觐见,不肯返京。同治嗣位,外使要求觐见,总理衙门答称太后听政,不能照允。据恭亲王奕奏报,有饬其无庸谒见君主之语,据外人记载,蒲安臣谒见外国元首,称同治亲政,亦许外使入觐。一八七二年,同治大婚,筹备多日,礼极隆重。后《烟台条约》成立,关于入觐,虽有规定,而太后于归政前及光绪亲政之初,迄未准其进见。......
2023-08-21
约法凡五十六条,共分七章,规定人民享受之权利义务,参议院之组织职权,临时大总统之职权,国务员之责任,法院独立等。约法采用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凡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之法律命令,均须由其副署。国务员之人选,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其受弹劾者,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三十日,新总统下令委任,袁派掌握陆军海军内务实权。......
2023-08-21
考其原因,则通商输税例案,均在广州,势须据之酌量办理也。伊里布奏言和议由耆英同其议定,而今一人奉命办理善后,英夷将持异议。耆英奏称事毕,欲回两江总督原任,道光许之。耆英力称不可,后始放弃北上之意,国书由耆英代奏,专订商约。列强借之要求,争夺权利,往往破坏中国之主权。其范围则在华之缔约国人,及其财产,苟与华人或其他......
2023-08-21
南方通电反对,上海海军独立,孙文及一部分议员至粤组织军政府。段氏主张用兵;对外则对德奥宣战,顾未遣兵参战,练兵仍为内争。其决定参战者,一谋增加中央权力,政府假参战之名,希冀统一军队财政。皖系一方操纵国会,把持政权,一面利用参战名义,向日借款,扩充军队。段氏向日购买军械,组织参战军。九月十日,孙文就职,任命六部长官,而元帅则未就职,反欲承认冯国璋为继任总统,转......
2023-08-21
意识形态的不同给对外交流合作带来的障碍被逐渐打破。在这些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以促进和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在这些政策法律的激励、引导和规治下,“文革”后,我国法学领域的对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
2023-11-27
王韬新型外交思想的产生与王韬"华夷观"的倒转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对华夷认识的转变,王韬提出了许多新的外交观念。王韬外交思想主要有下述四重新观念构成:(一)尚通。"通"是王韬思想成熟时期的基本哲学观,也是王韬认识、评判、谋划外交事务的原则之一。王韬在思考中触及这一近代外交原则,正表现了他外交思想的深度和先驱性。......
2024-08-06
中山活动的地区,只限于南洋。中山对欧美当局寄存希望最大的原是法国。法国驻安南的殖民地官员,当时窥伺中国之不暇,何厚于孙文?其后中山并派专精英语人员,偕同法国军官,前后凡三人,前往与法国殖民地安南接壤的广西、贵州、四川三省,作实地调查。法国驻华公使亦为之吃惊,乃行文巴黎问询。其主要牵线人则为前任法国安南总督。盖同盟会当年与西方诸帝国主义所办的秘密“外交”,均由中山独任之。......
2024-04-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