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义和团:近代中国史混乱之源

义和团:近代中国史混乱之源

【摘要】:公使抗议,欲调外兵入京保卫使馆,慈禧迫不得已,调之出京,更为缓和外使之意见,接见其夫人于宫中,赐以礼物,待之优渥。但据德龄女士之言,太后于拳乱后,尚无诚意待遇公使夫人,其违反心愿屈服至是,则徒增加其恨恶外人耳。总署俄应法使之请,议订章程,予以承认。其言足以代表大多数人民之思想,今日之怀有此见者,数尚不少。

中日战后,列强以索酬均势,相继要求承办铁路,租借军港,划定势力范围等,借以巩固其政治商业之地位,中国迫而一一许之,危急之势几至瓜分,士大夫留心国事者,始大恐惧。其洞悉世界大势之识者,谋取西方强国之所长,以补吾国之所短,主张变法,竟归失败。其顽固者抱有卫道之心,反对采行外国制度,及列强侵略日甚,而恶之益深,偏见之极,思想全为意气所支配。其下人民迷信痼深,或以闹教酿成暴动,或言外国将强信教,或信外人夺其生计,于此谣言四起之际,山东交涉遂起。山东为孔孟生长之地,先受德国之侵略,足以引起人民之愤怒矣;更就朝廷而言,慈禧于政变之后,总揽政权,诛逐变法诸臣,独于英日保护下之康梁无如之何;驻京公使迭问皇帝健康,阻碍其废立之谋。其时董福祥统率之甘军奉命驻京,兵士仇视外人,于卢沟桥殴伤工程师,地方官不敢闻问。公使抗议,欲调外兵入京保卫使馆,慈禧迫不得已,调之出京,更为缓和外使之意见,接见其夫人于宫中,赐以礼物,待之优渥。但据德龄女士之言,太后于拳乱后,尚无诚意待遇公使夫人,其违反心愿屈服至是,则徒增加其恨恶外人耳。其亲信大臣则为载漪、徐桐、荣禄等;载漪为道光之孙,爵为端郡王,平日深得太后之欢心,太后新立其子溥儁为皇子,满语所谓大阿哥也。徐桐德高望重,痛恨外人,其卫道之诚过于其师倭仁。荣禄为太后亲臣,反对变法,政变之后,掌管北洋精兵,大臣中以其尝与外人接触,较有常识,余多昏庸狂妄。其相同之见解,则反对外人,侈言复仇,义气情感之激昂,往往丧失理智,终乃不问是非,不择手段,不惜孤注一掷焉。

仇外之原因繁多,教案则其一也。教士自订约以来,前来中国者日多,总其派别为三,一曰天主教,二曰基督教,三曰正统派(即希腊教)。天主教之在中国历时最久,利玛窦汤若望等属之,输入科学知识,康熙而后,教禁始严,热心传道之神父仍有潜往内地者。基督教来华,始于一八〇七(嘉庆十二)年英教士马礼逊之来粤。马礼逊以教禁之故,不得自由传教,学习华文,受雇于东印度公司,翻译《圣经》,美教士继之来华,初无重要之成绩。正统派教徒住于北京俄馆,学习华文,无传教机会之可言,此订约前之情形也。及《中美望厦条约》成立,美人得于五口建设教堂医院,朝廷更应法使之请,废弛教禁。时值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之后,资本集中,富力大增,中级社会捐助教堂之款,为额颇巨。世界交通,以科学之进步日趋便利,教士之愿应募前往异国传教者,数乃大增。其人深信耶稣教高于一切宗教,而当广传福音拯济世人也。教士之派别不同,教义及传教之方法迥然有别,教会与政府之关系亦各有异。其在中国者,以法、英、美、俄人为多;法人多奉天主教,英美多信基督教,俄则信奉正统派。天主教、正统派原与政治不分,正统派之在中国尚无地位可言,未有政治野心,而天主教之神父则尝利用宗教势力,干涉政治,且有以权力扩张实力者,得有法国之保护。基督教尚无政治背景。一八五八(咸丰八)年,《天津条约》允许教士传教,一八六〇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准许教会购置产业于内地,二国后虽否认其有效力,而神父固自由传教于内地,并置产业。总署俄应法使之请,议订章程,予以承认。基督教之教士不愿放弃机会,从而效之。教士之在内地也,不受中国官吏之管理,法律之裁制;其公使遇其财产损失,生命伤害,多所要求。自其政府而言,保护侨民乃其天职,教士为侨民之一,自当保护也。自华官观之,传教败坏人心风俗,不肯切实保护教士,问题遂多。

中国对于传教事业多怀疑虑,慈禧于拳乱后,尚信教士挖眼取心配成药剂之说。德龄女士言其不足凭信,举其父裕庚办理教案为证,因论教士救济穷苦之事业。太后转言教士果实悲天悯人,救济穷苦,收养孤儿,医治病人,何不在其本国而来中国?其言足以代表大多数人民之思想,今日之怀有此见者,数尚不少。其疑教士之取眼心者,本于国内方士炼丹采补、摄取人精之说,时人又信教士窃取婴儿脑髓室女红丸,其传说之由来,盖教会收养婴孩,男女信徒同在礼拜堂中祈祷,而中国礼教男女不相授受,以为伤风败俗,造谣毁之也。李鸿章以办理外交熟习洋务见称于时,其官于直隶也,李提摩太于其管辖境内救荒施赈,提倡科学,而李鸿章从未乐捐分文,或稍予以经济援助,李提摩太深以为憾,此固由于李氏吝于施舍,而其怀疑教士亦其原因之一也,后奉命赴俄致贺加冕,乘坐法轮西渡,李提摩太亦乘船回英。李鸿章于船上见之,惊曰:“君在三等舱乎!余之侍从皆在头等舱也”,始知其非英国派来之奸细。其不能了解传教事业者,一则由于不知外国之情状,以及耶稣教之性质,教会在其本国,办设医院学校慈善事业,规模宏大,其经费出自教徒之乐捐,而多用于本国,海外事业不过其工作之一小部分,固与政治无关。其误会之由来,或起于天主教也。天主教之在东方,向归法国保护。法国利用其为侵略之工具,北堂教堂历久交涉,始肯迁让。一八八六(光绪十二)年,总署商请罗马教皇遣使驻京,管理神父,教皇许之,而法国多方恫吓,教皇竟不敢遣使来华。一八九一(光绪十七)年,德国始行保护本国神父,后以教案强据胶州湾,均其明显之例。虽然,此就一方面而言,教士远至一国,其国苟有强有力之政府,保护外侨,人民安居乐业,固无祸患,而在当时之中国,愚民易受煽惑,官吏不善劝导,遂致事变迭起,列强之不善于保护教士,亦有相当之责任焉。

教士之在华传教也,其教义本于《圣经》,而解释则多本于个人之信仰、教育与经验,其与中国原有之思想虽或求免冲突,而以环境之不同,冲突殆不可免。其反对之者常以文人为中坚,其人诵读诗书,高谈理学,胸襟狭隘,见闻浅陋,而又严于夷夏之别,恨恶教士传道。其主因一则教士反对祭祀,教民斧其神主,而中国为礼教之国,不能相容,一则文人轻信讹言,以其奸诱妇女挖眼取心也。最初教士所在之名城,每于童生应考之时,常有闹教之案,官吏原为知识界人,而文人居于领袖地位,自多与之合作。民间敬神拜佛,教土则往佛寺劝人不拜偶像,攻毁佛法,教民不肯出钱唱戏修庙,朝廷曾令其于文庙不得托故拒绝,而唱戏谢神含有娱乐之意,乡民视为大典,而独教民反对,乃相仇视,心中存有成见,自易轻信传说,而无聊之文人,又致力于宣传。长沙刊印之文字尤多,主其事者则信好扶乩兼有心病之周汉也;时人竟称其文为“乾坤正气”,曾绘图画,坐猪精于上,剖心挖眼于下,詈天主教曰“天猪叫”。外使抗议,李鸿章请湖广总督张之洞将其严办,张氏多所顾忌,复称“湖鄂两省无识士绅,多有称赞其歌谣各种者,此等谬见,猝难家喻户晓,若重办必激成事端”,置而不问。及胶澳变作,周汉刊印揭帖,劝人焚烧耶稣妖巢,违者合门屠之。陈宝箴下令捕之,周汉于候审所大闹,毁物欲死,忽索妓女及银,先曾自撰挽联,陈宝箴讯之,又自否认,固疯人也。而毁教闹教竟成风气哥老会因之作乱。教士之远传道者,莫不欲其事业之发展,多得信徒,以便报告总会,内地人民之愿奉教者,多属愚民,不为乡里所齿,教士之能接触者,以其为多。教士享有领事裁判权,不免利用时机,干涉诉讼,诉讼费为官吏收入之一,其判定案件本可断于情感金钱,教士常谓官吏反对教民,判断不公,乃向上司陈说,初以婚姻为多,后则遍及他事。其弊之极,则对官吏毫不相信,而所根据者全为教徒一面之词,先向县官交涉,县官不从,报于领事公使,终将迫而许之,结果增加双方之恶感。就人民而言,教徒之无理者,反而得直,良民受欺者反而败诉,无赖作恶于乡里,而为地方人士所不容者,尝或加入教会,教士予以保护可即无事,无赖有所恃而不恐,作恶愈甚。于是教民、平民之隙日深,互相仇视,其造成此种现象,多由于天主教徒。

中日战时,四川教案大起,总督刘秉璋于成都城内不肯缉凶归案严办,地方官亦置不问,教士惊恐,英美公使严重抗议,要求刘秉璋革职,总署不许。英国称将派军舰入川,朝廷始免其职,诏称永不叙用,查惩办理不善之道府县官。川案尚未解决,而福建古田之教案又起,死者十一人,伤者五人,基督教教士筹商办法,公推李提摩太等入京,上奏教民相安之策,其主意则谓书籍文字诬陷教士,愚民扰害教民,隐忧甚大,建议三策:一、诏去毁教之文。二、不歧待教民。三、官吏与教士往来。其言颇有见地,办法切实易行,其请与官吏往来者,则为免去隔阂不通之隐,且可询访教务,免除误会也。朝廷固未接受其议,教案仍时发生,其难解决者,当推山东兖州殴伤德国教士之案。德使原欲生事,要求四端,总署许之;而巡抚李秉衡电称不可曰:“如必尽餍其欲,衡即受严谴,亦难遵办。……不如将衡奏请治罪,借以谢过。”一八九七(光绪二十三)年,巨野匪徒伤杀德教士二人,德兵强占胶澳,朝旨授张汝梅为巡抚,而地方官仍不允许保护教士,令其出境。张汝梅亦言教士不可前往曹州,光绪严辞责之,始免于事。巨野教案解决,四川、广西复有杀毙教民之事,帝于变法时诏饬地方官切实保护教士,不得有意拒其谒见,一面开导百姓,嗣后不准再有教案,倘仍防范不力,地方官即行严办,将军督抚一并惩处。九月,懿旨亦令直省大吏认真保护教士教堂。一八九九年,总署与北京天主教主教樊国梁(Pierre Marie Favier)商订官教往来事宜,三月,宣示主教或护理主教之品位与督抚相同,准其谒见。大司铎准见司道,其余司铎准见府县等官,其交换条件,则主教径与地方官商办教案,不得干涉诉讼也。法美赞同新章,英国反对,其理由则《天津条约》规定领事与道台平等往来,领事之权得审判其本国侨民,教士自在其内,而今品位高于领事故也。基督教传道方法与天主教不同,其教士若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介绍西方学识于中国,影响颇巨,而愚民不能认识,朝臣更有以李提摩太等赞助康梁变法而恶之者,祸根既伏,酝酿已久,终成大祸。

自社会情状而言,朝廷于大乱之后,对于人民之生计,未尝顾虑谋有建设,民众仍以耕种为职业,人口渐多,生计艰难,妇女向自纺织,足供一家需用之粗布,及国际贸易日盛,输入之布匹大增,其样式繁多,价值低廉,家庭工业遂受摧残,国中之棉花反而运往日本农民出其田中所生之五谷,易其日用必需之品,往往处于不利之地位,且其耕地有限,其生产者只能免其一家食料之缺乏,生计遂益艰难。其向业船者,自内乱而后,船只或毁于兵匪,存者不能与轮船竞争,乃多失业。总之,一国之富力,常恃其生产事业之发展,其进步之程度,必超过于人口之增加,然后人民之生计始有裕乐之可言。中国之生产事业,不唯未有发展,反而大受摧残,其因天灾所受之痛苦,更不堪言。国中主要农业,夏季南方多植水稻,北方多为旱谷,其秋收之丰歉,常恃雨量之多寡,每遇大雨不时,或久旱无雨,或淫雨连绵,则收成减少,农民原无储粮,唯有迫而当其衣服用具,卖其耕牛子女。北方情形尤为恶劣,野无青草,稍遇大雨则水尽入于河,易致水灾旱灾。一八九八年,黄河大为害于山东;初黄河自河南铜瓦厢改道流入山东,时值内乱,未遑修治,一八七二(同治十一)年后,渐有溃溢,始筑上流南堤,一八八二(光绪八)年以还,溃溢屡见。其原因则两岸大堤初不高宽,河身逼仄,而水易于破堤汜滥也。一八九六(光绪二十二)年,巡抚李秉衡曰:“近来几于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除额拨经费不计外,其另案之款,十年通算不下八百万两,而河工败坏日甚一日。”至是,漫溢多处,人民几不聊生。太后诏命李鸿章会同河道总督周历履勘,统筹全局,妥议办法。李鸿章偕同官员及比工程师往勘,李氏主张采用汉代贾让徙当水冲之民让地于水之策,其次唯有展宽河身,拟于南岸酌用迁民废埝办法,北岸则用分别现在守埝作堤及将来再议废埝守堤办法,估计需用经费九百万两以上。比工程师谓堤上无草,河身弯曲,宜种杨柳,河中泥沙由上流土山坍塌入水所致,宜种草木。其工程估银三千二百万两,四五年完工,朝廷无款兴办,黄河之害依然如故。明年,大旱,江苏北部农民无从得食,父母卖其子女,其买去者多为女子,价值视其容貌年龄而定,低者五十文,高者一千文,其价殆廉于猪。荒年人贱于畜,哀哉!江苏原为富庶之区,交通较便,尚且如是,社会上自感不安。

人民患贫,对于国家担负势难增加,而政府亦同患穷。清廷自中叶以来,财政拮据,鸦片战后,对外迭次赔款,内乱增多军费,乱平而元气大伤,更设机器局船厂,兼筹勇饷,国用益形不足。一八九九(光绪二十五)年,户部奏曰:“近今大费有三,曰军饷,曰洋务,曰息债。息债岁需两千余万,洋务亦需两千余万,军饷需三千余万,此三项已七千余万矣。此外,国用常经京饷旗兵饷需,及内务府经费,又各直省地方经费,亦几二千万。收入约八千万,短少一千数百万两。”其大宗财源,则为田赋、关税、盐课、厘金等项。田赋,初康熙鉴于明之灭亡,诏示后世子孙永不加赋,事实上官吏征收漕粮,常于正赋之外,别征手续运输耗费,其数多寡各地不同,多者数倍于正赋,户部所入并未因之增加,皇帝且不得酌加正赋也。关税自国际贸易发达以来,收入大增,按之各国财政原以海关为大宗收入之一,奈中国丧失自主之权不得自由提高税率,或切实值百抽五!其进款以担保外债之故,尽先偿还,余款始乃交于户部。常关之弊一如厘金。盐为人生必需食品,由票商贩运,其管理条例,如强划引地等,至为苛繁,政府从未考虑其为必需之品,贫富之担保相同,对于贫民极不利之课税也。清代中叶,年收约银五百万两,至是,政府增加税厘,年收一千二三百万两,实则数不止此,其困难则官吏之中饱,缉私之经费,私枭之贩运,减其收入也。户部议订加价,直省多不奉行。厘金创于雷以诚,胡林翼、曾国藩等推行其法于他省,识者莫不知其扰商病民,曾国藩曾言乱平即行蠲除,及乱平定,督抚利其收入之丰,不肯废去。主其事者以多报少,积弊深痼。其时太后听政,罢去新法,但欲练兵以御外侮,及得户部奏疏,六月,诏谕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九卿查核各省关税、厘金、盐课,俾益饷项。大臣复奏常关税务、厘金、盐课以中饱为积弊,请饬督抚躬率属员裁革陋规,剔除中饱,认真整顿,化私为公。徐桐独请整顿轮船、电报、铁路、矿务等项,严提余利归公。光禄寺卿袁昶等亦有建议。太后再交大臣议复,奏上,严谕各省将军督抚切实整顿,并提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盈余归公,诏派军机大臣刚毅前往江南筹饷。刚毅南下,清查关税、盐课盈余,查勘荒熟田亩,裁并局所,共得银一百二十万两;更奉后命南至广东,查筹饷银年得一百六十余万两。直督裕禄筹出三十七万两,其款有强令开平矿务局、天津关道交出者。李秉衡奉命往查奉天,亦有所得,其他直省奉旨照办,督抚交部之款颇有增加。其款名义上虽曰严提中饱,力杜虚糜,而多数官吏初非富厚之家,其财则取之于民者也。

朝廷积极筹饷,力谋练兵自强,以御外侮。列强侵略中国之甚,上自太后,下至胥吏,莫不恨恶,存有报复之心。太后于政变之后,诏谕各省统带兵勇大臣曰:“督率将弁,汰弱留强,激励兵丁,认真训练。……一旦疆场有事,士卒用命,咸晓然以国耻为耻,同仇敌忾,成节制之师。”俄再诏曰:“前因筹饷为练兵之本,迭经谕令各省裁汰营伍,腾出饷项,以便挑选精壮,认真训练。是加饷练兵为今日第一要政。……各直省将军督抚……选择老成宿将威望素著者,派充统领营官,……令其督饬兵弁,切实训练,务使一兵得一兵之用,庶几建威销萌,有备无患。各统领营官皆宜激发天良,力除应酬营谋等弊,奋志功名,勉图上进。倘再有缺额扣饷情事,一经发觉,定当以军法从事,决不姑宽也。”其言至为严峻,无如积弊太深,不求其本,空言固无实效。国内精兵时称北洋军队,奉旨归荣禄节制。荣禄分为四军。聂士成所部为前军,驻扎芦台,扼守北洋门户,董福祥所部为后军,驻扎蓟州,兼顾通州一带,宋庆所部为左军,驻扎山海关,专防东路,袁世凯所部为右军,驻扎小站,扼守津郡西南要道。荣禄另募亲兵万人为中军,中军新募成立,设备较全。宋庆、董福祥所部虽历战争,然非新法操练,军械恶劣,其能战者唯聂士成、袁世凯所部之兵耳,人数无几,固难对外作战。政府欲办保甲团练,以为之助。太后诏曰:“保甲则常年认真,自堪弭盗;团练则更番训练,久之民尽知兵,自足为缓急之恃。”迭催督抚切实办理,无奈国人懦弱畏事,俗有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之说,一旦兴办团练,以为征兵之初步,至为不易。况其又无操练之领袖人才,切实之经费,精锐之军械耶?徒足以病民扰民而已。

近代中国之内乱,曾以秘密社会之活动而起,其潜伏之势力至大,政府禁之,其徒因益严守秘密,待时而动。白莲教之乱,太平天国之起,拳乱之祸,清室之亡,莫不与之有关,或即由其造成,其影响之巨大,固吾人所承认者也。但其名目繁多,时常改变,而其材料且不易得,研究之者感受困难,故虽迄于今日关其会党之书籍,尚无可读之著作。所可知者,秘密社会之中,推哥老会、三合会为盛。哥老会于乾隆时(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四年),时人称为啯匪。尚书周煌奏报四川状况曰:“啯匪近年每邑俱多至八九十人,常川扰乱,并有名号,戴顶坐轿乘马,白昼抢夺淫凶,如入无人之境。通省官吏罔闻,兵民不问,甚至州县吏役身充啯匪”,后遂造成教匪之大乱。洪秀全起兵之先,哥老会、三合会之势极盛,其徒蠢蠢然欲动,未有事机,及太平军出自广西,入于长江流域,会党多入其中。平乱之湘军、淮军,中亦杂有会党焉。左宗棠平日留心社会情形、民间疾苦,其练兵之初,严禁会党加入其军,竟有投入者,几致酿成事变。其与子书数论及之,一八七〇(同治九)年,左氏远在西北,书告其子曰:“湘军哥老无人料理,竟至猖獗,侧身南望,徒切焦烦。”其时太平军、捻军新平,而会党之势仍盛,可为深惧。一八七一年,王文韶上奏其事曰:“自军兴以来,应募之兵湘勇居多,厥后遣散归湘,既不安于耕农,又素习于战斗,游手征逐,浸生事端,以故年来会匪充斥,伏莽遍地,宵小窃发,几于无岁无之。”此就湖南而言,他若湖北、河南、陕西、安徽诸省之边境,均有会党出没其间。其滋扰之甚,可略见于《清史稿·李澣章传》,传中记会党勾结刀痞。总之,会党历时既久,根蒂益固,势力愈大;其作乱者官军虽力平之,然终不能铲除祸根,祸患尚可随时爆发也。

于斯不安情状之下,百姓起事自难幸免,一八九九年中,全国除湖南省外皆有扰乱,或因荒年歉收,饥民起而掠米暴动,或以反对外人之伸张势力而聚众滋事,或以迷信之深痼,偶因宗教上之误会,怀有仇恨之心,借端起事,或以党徒众多而欲推翻当时政府,起而代之。兹分言之,浙江绍兴、宁波、台州均遭荒年,饥民无食,迫而暴动掠米;福建亦有抢米风潮,其地秘密社会乘势活动,百姓公然加入,成立刀会枪会,官吏置之不问,可见民气之强悍与吏治之泄沓颓败矣。左宗棠曾将部兵剿贼入闽,其与子书曰:“土匪伏莽行劫,结会从乱者,处处皆然,……聚则匪,而散则良,东捕而西窜者,不知凡几。高黄(高连升、黄少春)两军之进漳州由省会兴泉经过,处处皆须预为购办柴草米盐,临时无从买给,扎营盘亦须租价,否则聚众持械,不与贼斗,而先与官仇。呜呼!此独非三代之民欤!而乃至此,上失其道,民失其本心,匪朝夕矣。”左氏三十年前之言,尚且深切时病,此境内扰乱之所以多也。河南、山东则受黄河之害,一部分农民之生计为之大窘,其受天灾而致不安者尚多。就外国侵略而言,沿海诸省曾以意大利租借三门湾之要求,督抚奉命防守要害,浙江调兵尤形忙碌,人民颇形惶恐。上海反对租界之扩展,厦门反对日本要求租界,人心不安。其在云南,法人自安南扩张势力经营铁路,滇人大为不安,蒙自暴民聚众焚毁法国领事馆,波及关署,俄而省会云南府亦有反法之运动。其在山东,则有德人建筑胶济铁路,路工初与高密县之庄民口角,继而互殴,庄民拔去路桩,德军借名保路,击毙庄民二十余名。山东巡抚毓贤赔偿桩价兵费三千四百余两,而置华人之被杀者不问,始已。会袁世凯代为巡抚,上奏朝廷曰:“其(德人)恃强逞凶,动因细故称兵压胁,久已成为惯技,而愚民仇外益甚,会以铁道阻水暴动,掠取粮物,德人允许造桥,而愚民不允,令乡绅往劝,亦不许,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二日(一九〇〇年一月三十一日)围攻德局,德人允许改道,而暴民又攻其经理处,德谓保护不力,调兵将动,他处亦屡扰乱。”其困难之症结,则乡民于暴动之后,结成团体,失其遵守法律之习惯,而凶年饥岁更促成之也。其在满洲,俄国经营旅顺,征收其附近中立地之田税,乡民以其破坏中国之主权,多所恐惧,聚众反对。其人手无寸铁,而俄兵开枪击之,死者九十六人,伤者一百二十三人,中杂妇女儿童。其蛮横无理,无以复加,乃许少数恤金了事。英国于威海卫亦自收税。民众之恨恶外人,固有增无已也。

其因宗教上之恨恶而致事端者,可别为二。其一平民深受虚伪传说之影响,为人利用,反对教士,焚毁教堂,或以教民凭势欺人,鱼肉乡里,民众起而报复,贵州、江西等省均有其例。或以官吏不善处置,而事先未能劝导弹压,以致范围扩大者。其一则为回民仇视汉人,数起叛乱,新疆、甘肃之乱,均由于此。会众作乱之区域颇广,四川原为会众发达之省,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其魁余蛮子起兵,捕得教士,以为要挟,官军初战不利,乃招降之,明年,再叛。其他骚扰尚有数起。湖北之会众起而应之,其中推哥老会之势力为最大,官吏杀其首要,平定其乱。同时,安徽北部及江苏徐州等县亦有大刀会之乱,居民惴惴然难于安居,其在西南者,则有会众扰于两广。其在东北者则为马贼,其祸颇烈,朝廷迭发大军讨之,杀其首要党徒,祸患尚未大定。其更造成大祸者,则山东、直隶之教众也。一八九八年,山东拳民暴动,蔓延于直隶南部,直督裕禄初遣军队弹压,擒其首要。明年,大刀会闯入开州滋扰,官兵杀其匪首,直隶稍靖,而山东之势大炽,后入直隶,造成拳乱。综就以上之扰乱而言,一省或有一乱,或兼有数乱。吾人读之,所得之印象,则为国内纷扰之甚也。但此印象殊不尽确,盖各省之州县数多,其有扰乱者往往数县,而祸乱之作,不久即平。国中除土地贫瘠、民俗强悍之地而外,大多数之州县,固安然无事,农民尚得安居乐业也。

山东为拳乱发难之地,其民迷信深痼,风气强悍,乐于战斗,会遇凶年,人民艰于得食;一方面感受德国侵略之刺激,蠢然思动,无如外人之枪炮锐利,而力不能胜之。其能胜之者,自群众心理而言,唯有神道,义和拳之说遂起。义和拳本为白莲教之支流,其党有祖师,招收徒弟,练习拳棍,其徒手常持刀,故亦称大刀会焉。十八世纪末叶,其势盛于山东、河南,乾隆严令禁之,官吏捕其首要杀之,其徒仍有四出传教者,一八〇八(嘉庆十三)年,安徽之颖州、亳州,江苏之徐州,河南之归德,山东之曹州、沂州、兖州,均有民众拽刀聚众,设立顺刀会、虎尾鞭、义和拳、八卦教。其名称虽异,而其性质则一。其首要平日招收徒弟,及其羽翼成后,乘时举兵,其口号则恢复明室,所可怪者,而明代亦有白莲教之乱也。其人实无高大之思想,不过借以号召,以达其推翻政府而代之之心耳。嘉庆感于教匪之乱,曾大杀之,然其党徒尚未能绝,一八九八年,江苏、山东之大刀会扰乱,明年,直隶亦有刀民滋扰。其徒称言神灵下附其身,咒语能御枪炮,更以“扶中朝灭洋教”为词,凡民有受不良教民之欺侮者,入其教中,即可抵制,并得报复。乡民未受教育信之者多,无赖且得乘机有所掠劫,莫不欣然加入,其分子益杂,而昏庸之朝臣,平日深畏外人,无如之何,心中存有恨恶之成见,而于不知不觉之中,袒护会众,甚者欲借其力,以杀外人汉奸,而雪国耻焉!其见识之浅陋,思想之笨拙,至为可笑。其心目中固信拳民为义民,而一些民众亦自称为义和拳,时方兴办团练,乃以义和团称之。其先耸动外人之视听者,则山东拳乱,及英教士卜克斯(S.M.Brooks)之被杀也。

一八九九(光绪二十五)年,山东义和拳大起,专以反对教士、教民为事,或强其烧香敬神,或掠夺其财物,教民不敢家居,官吏或置不问。说者谓其表同情于刀民,其中固有怠于职守,亦有无能为力者。平民始多加入,其势转盛。十月,曹州一武官及其卫兵六人被杀,武官曾捕大刀会众,而会众杀之以泄愤者也。事闻,府县官遣兵往剿,并有捕获;巡抚毓贤闻之,怒其捕杀义民,即免府县官职,而令囚送擅捕义民之胥吏于济南,按律治罪,其他类此之案尚多。毓贤身为满人,以能吏升授巡抚,颇与刚毅等相亲,素恶外人,对于山东刀民之欺压或滋扰教民,不肯办理,其派出保卫教士之兵丁,非其命令,不得开枪,故仍不能维持治安,其态度则表示并不反对刀民之活动也。刀民深有所恃,残害教民,蔓延于直隶边境,北洋军队曾越境剿之,杀伤一百余人,山东境内则扰乱如故。其影响之所及,英、美、德、意诸国之教士均为不安,各报告于其公使,美使以在山东之本国教士为最多,迭次警告总理衙门,最后要求毓贤免职。其时外国之报纸,教士之通信,皆言毓贤有意造成紊乱之现象,而使外人不能安居,华人亦有言其鼓励大刀会者。外人深信毓贤语其属员曰:“教士教民之禀帖请求,可视其为废纸。”美使之要求,虽为事实上之需要,其干涉内政,实不可讳。所可恨者,政府对于不能维持治安之长官,而不之问,乃听无辜之教民受害,教民固未失其国民之资格也。及美使提出要求,始许办理,其不善处置,有失政府之天职,竟至于斯。毓贤之敢如此者,明知太后、军机大臣之旨意,而不之责也。十二月六日,上谕召毓贤入京,命袁世凯代理巡抚,毓贤虽去,而乱不能即靖。三十一日,英教士卜克斯自泰安前往平原,会众六人得之,其领袖以家人为官军剿匪所杀,深恶外人,及得卜克斯,其中三人散去,对之初无举动,而卜克斯建议,将其送往邻村,其相熟悉之教民可即出款赎之。会众听从其言,途中卜克斯潜逃,为其追获,杀死。事闻,袁世凯救之,不及,捕获凶犯,朝廷表示歉意。明年春,山东按察使审问,并有英员观审,判定二犯死罪,三人徒刑,一人病死于狱,出事之乡村,村长亦有处分,政府给银九千五百两,建筑教堂纪念死者,其家族尚无恤金,教士之死,固无生命之赔偿也。今观卜克斯之死,原为偶尔发生之案,政府事后之处置,业已严厉,而英使尚嫌村长未严办罪,美使且以毓贤为主犯,以其未受处分为憾。一月十二日,上谕曰:

近来各省盗风日炽,教案迭出,言者多指为会匪,请严拿惩办等因。唯会亦有别,彼不逞之徒,结党联盟,恃众滋事,固属法所难宥,若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事。地方官遇事,若不加分别,误听谣言,概目为匪,株连滥杀,以致良莠不分,民心惶惑,是真添薪止沸,为渊驱鱼,非民气之不靖,实办理之不善也。我朝深仁厚泽,涵濡二百余年,百姓食毛践土,具有天良,何致甘心盗弄,自取罪戾。全在各省督抚慎择贤吏,整顿地方,与民休息,遇有民教词讼,持平办理,不稍偏重。……地方官办理此等案件,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

诏文措辞,外人称为含混,旨意殊不易知。太后先谕各省督抚曰:“每遇中外交涉事件,往往预存一和字于胸,遂至临时毫无准备。……嗣后遇万不得已之事,非战不能结局者,如业经宣战,万无即行议和之理。各督抚必须同心协力,不分畛域,督饬将士,杀敌致果;和之一字,不但不可出诸口,并且不可存诸心。”其时列强侵略,政府原应力图自强,以御外侮,其途径唯有变法,而太后力阻遏之,乃欲奖办团练,以为缓急之恃,十二日之诏书,未提义和团、大刀会之名。其为不逞之徒,抑为自卫,则在疑可之间。朝廷上不知国际大势之权臣,固信团练乡兵足以防御外人。广东三元里之聚众,后经文人之浮夸,流传民间。朝臣想及往事,反而坚信义和团之可恃,否则公使殆不迭次要求也。公使对于诏书表示不满,俄得山东及直隶南部之报告,益信朝廷之意,实认义和团、大刀会为自卫团体也。美使报告国务卿书,中有拳民大刀会均信政府予以提倡,人数日增,祸患将致扩大。会京报登载毓贤抵京,太后召见,赏赐福字,以示优异。美使立时抗议,凡与教案有关之各国公使,亦颇惊异。总理衙门答称其为惯例,二十七日,英、美、法、德、意公使各致照会于总署,说明十二日诏文之含混,要求严禁大刀会、义和团。总署通知五国公使,内称朝廷已命直隶、山东督抚禁止仇教会团。直督裕禄出示,称奉谕旨严禁义和团,措辞颇为得体,而公使以其未及大刀会,要求再降谕旨不已。总署坚持前议;公使乃向本国政府建议海军示威于渤海。四月军舰示威,裕禄再行出示,公使认为满意。二十七日,太后降谕曰:

各省乡民设团自卫,保护身家,本古人守望相助之义,果能安分守法,原可听其自便,但其间良莠不齐,或借端与教民为难,不知朝廷一视同仁,不分畛域。该民人等所当仰体此意,毋得怀私逞忿,致启衅端,自干咎戾!着各该督抚严饬地方官随时剀切晓谕,务使各循本业,永久相安,庶无负谆谆告诫之意。

诏文禁止团练仇视教民,视前诏措辞明切,无如其非朝廷之本意何?内外各官莫不知之,驻京公使多所疑惧,对于朝臣毫无信心,朝臣对公使亦然。公使恫吓总署大臣,多所要求,其未成功者,则毓贤罢斥也。毓贤入京陛见,太后授为山西巡抚,英德公使提出抗议,而美使之警告尤为严重。政府以其属于内政,置而不理,对于迭次抗议,增加其恨恶外人而已。其时袁世凯官于山东,上以朝廷之旨意,下以绅士之表示,不能大有所为,外人初欲其遣兵剿杀义和团,乃深失望。袁氏于其境内,刊行反对义和团之文字,派兵保护教士,会众知有所惧,北逃直隶。

总署、公使以拳民之故,误会日多。其时大臣之掌权者,一为端王载漪,一为荣禄。载漪为皇室近支,思想昏庸,极恨外人,敢于行动,深得太后之欢,其子溥儁新立为大阿哥,太后之意,原欲废去光绪而即立之,但以公使反对及其他原因而止。载漪专思报复,且欲立有大功,后以庆亲王奕劻不能驾驭公使,太后诏其在总理衙门行走,其地位权力过于昔日之恭亲王奕䜣。载漪对于外交,毫不明了世界之大势与国际公法,反而深信义和团之有神助,足以驱杀洋人,乃天授以扶清者也。其具有同样之见解者,皇族中尚有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等,信奉拳民有若神明,曾亲将之。大臣之党亲载漪者,有徐桐、启秀、刚毅、赵舒翘等。徐桐自汉军旗出身,以道学自任,恨恶外人,有不与同立之势,大阿哥之立,太后特命徐桐照料弘德殿,为其师傅。徐桐适考校八旗官学,题为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表示推戴之意,而对光绪不满也。启秀时任军机大臣,载漪之死党也。刚毅素有能名,深恶汉人。翁同龢之罢免,康梁变法之失败,刚毅有力焉。赵舒翘为刑部尚书,兼任军机大臣,工于逢迎。其反对拳民者,则为荣禄。荣禄之地位,次于王公,但为太后亲臣,掌握北洋军权,其地位之巩固,殆非他人之所能及。军机大臣之袒护拳民者,占绝对多数,而荣禄于朝见之时,独言其不可用,公使馆之未得攻陷者,颇赖其力。顾时太后倾向拳民,一人之力不足挽回。他如袁昶等位卑言轻,无足轻重;大臣中之明知拳民不可恃而不敢言者,有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王文韶等,奕劻本为皇室疏支,办理外交,未有建树,顾其善于逢迎,对于拳民,语其亲信,则诋为儿戏,而于召见会议之时,默然无反对之语。王文韶之年龄已高,只欲保全妻子,未尝力争。载漪等之主张,遂占优势。

朝议倾向利用拳民,直隶之乱日盛。其境内初有大刀会之乱,余党尚存;会山东之众散人河间、深冀各属,势日鸱张。裕禄先以兵力平乱,后因朝旨中变,而以捕其首要胁从自易解散为言,不肯剿之,渐而信其可用,礼敬其师有若神明。直隶遂为义和团会集之所,以天津、保定府、通州为中心。其徒共分四派,曰坎字拳,曰乾字拳,曰坤字拳,曰震字拳。四派之中,以坎字、乾字之势力为最大,其异点则衣服之颜色不同,而授拳之方法互异也。坎字拳尚红,其传习时,习者焚香叩首,后直立而仆,仆而起,跳跃持械而舞。乾字拳尚黄,其师主令徒闭口伏地,少时白沫满口,则呼曰神降矣,亦起跃持械而舞。当其舞时,体力强于常人,是故愚民信为神附其体,不畏枪炮也。其符咒繁多,文义颇不可解,试举一例证之。咒曰:“左青龙,右白虎,云凉佛前心,玄火神后心,先请天王将,后请黑煞神。”其徒自称口诵咒语者,则枪不燃。其信奉之神,多为民间流传之英雄,或小说中之神怪,如托塔天王、梨山老母、孙悟空、猪八戒、赵子龙之属。其主持之首领,时称老师祖、大师兄,天津则为张德成、曹福田等。张德成本操舟业,会其以术惊人,愚民无赖拜之为师,远近拳民争先来附,或遥受节制。曹福田初为游勇,嗜好鸦片,无以自存,乃入义和团以煽乱。其从之者杂有无赖愚民,据劳乃宣言,凡入其党者,即听其调度,传单到时,违者抄家灭门。官吏先不之禁,故其势益盛。义和团中更有所谓红灯照者,其人多妙龄女子,身着红衣,手持红灯,自言能于空中掷火以焚洋楼。此外尚有黑灯照、青灯照,前者以老妇成之,后者以孀妇为之,均尚黑色,但其势力不及红灯照之盛。离奇光怪之神剧,竟活现于人间。五月间,习者日多,社会上之秩序为之扰乱,谣言益盛。二十八日,拳民火焚车站,唐晏《庚子西行记事》记时谣言曰:“火时并不见人,但铁路自生火耳。自此传闻日众,有谓义和拳当战时,人马高丈余,刀若门扇,绝无可敌之理;又谓不畏火器,衣服为炮子所击,斑如雨点,而身无少损。谈者津津,闻者栗栗。”时人对之固无请求试验者,考其原因,则当扰乱之时,政府失其维持治安之天职,人民无法律之保障,生命财产均在危险之中,一言出口而即身首异处。普通人民中之觉悟者,殆多不敢出此,其影响之所及,造成无理智表现之可能,成为一群狂癫之暴民,天下之危险殆莫过此,无法律保障与言语自由之国家,固易造成此种现象也。

方大刀会、义和团之活动也,居于山东、直隶内地之教士,留心民间之实状,莫不知其性质之严重,区域之广大,而将酿成大变。卫道之文人传印教士挖眼剖心收取红丸之文字,分散各地,愚民信之,拳民之势日炽。李提摩太知其危险;谋欲挽救,不幸失败;会往美国,闻知时局日形严重,力谋有所补救,演说其事于纽约,磋商于国务卿,皆无效果。拳乱之起,既以反对教士、教民为号召,时值大旱,百姓以为外人所致,为之语曰:“杀了洋鬼头,猛雨往下流。”但自卜克斯死后,迄于一九〇〇年五月,教士未有被杀者。其精力聚而仇杀教民及外人仆役,称之曰二毛子,称外人曰大毛子。二毛子之用渐泛,凡商人贩卖洋货,学生家藏洋书,常人所用之洋货如戴眼镜之类,均为二毛子,其人亦或称为三毛子。拳民认之同为华人,不受外国保护,放胆杀之,其中曾有一二不良分子,平日依仗天主教神父之势,欺侮愚民,久为官吏所恨,乃竟不分良莠,目为汉奸,官吏于其所受之命运,自不之问,拳民遂得自由处置。其杀教民也,不分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之别,凡可得者,或强其出教,或即杀之,其家中之妇女老幼亦不能免。其见机先逃者,弃其家中所有之物,听其抢劫,所居之房屋,任其焚烧。其人数较多者,则踞寨自保,以求死中得生,其悲惨之状,吾人思之尤为心悸。其火焚洋楼之时,往往牵及居民住宅商店。唐晏记北京拳民火焚屈臣氏药房,其被焚者已千余家,而火未止。又曰:“二十日(六月十六日),出正阳门,而城楼亦被火,东西荷包巷焚,尺椽不存,城墙皆作赭色。火且越城而入,焚及东交民巷口之敷文坊,正阳门外大街以西,全城焦土。……计所焚,盖不止两千家矣。”夫此无辜人民之房产,而于首善之区,竟被焚毁,失其棲所,其在他县或穷乡僻壤者更不足言,北京不过其中之一恶例耳。

长官不肯力剿拳众,其势日涨,涿州、丰台等地之扰乱相继而起,涞水戕杀弹压之武官。五月,太后命刚毅、赵舒翘前往涿州宣慰,并查实状。会主教樊国梁详细报告内地教民所受之痛苦于法使,法使受其影响,召集公使会议,议决照会总署,要求严办拳民,而于外兵入卫使馆,则未决定。德使克林德(Von Ketteler)声称中国政府倘或不能弹压拳民,列强当集军舰于山海关以示威。顷之,英美二使往商于总署,其会商所得之印象,信其将有良好之结果。同时,官吏布告严拿拳民之首要,解散胁从,顾时亲贵大臣恨恶外人教民,尚无切实之表示,故未执行,拳民之势反盛。二十五日,公使又得焚毁教堂之报告。后三日,卢汉铁路车站、桥梁之被毁者各二;斯日,公使会议决定令兵入京保卫使馆,其时法使之训令已发出矣。使馆之设于北京也,一八九四(光绪二十一)年及一八九八(二十四)年,曾有外兵入京保护使馆,均于次年撤退。至是,使团商于总署,总署拒之,最后始许其请,限制人数,在京不得干预他事。三十一日,外兵登车前往,英国七十九名,俄国七十九名,法国七十五名,美国五十三名,日本二十四名,意大利三十九名,后三日,德国五十一名,奥地利、匈牙利三十二名亦至,日兵三十名继之抵京,外有军官二十一名,共四百八十余人。方外兵自津入京也,刚毅、赵舒翘适自涿州回京复命,据景善日记,刚毅往见载漪,闻知其事,力请拒其入城,赖奕劻、荣禄之力,始得无事。外兵在京,“或时上城放枪,或有时四出巡街,以致屡有放枪伤人之事,甚或任意游行,几欲闯入东华门,被阻始止”(见六月廿九日上谕)。北京附近之外人,逃入城中,保定外人有往天津避难者,由兵护送,途中拳民击之,及抵天津,颇多死伤迷失。

拳乱之势日盛,焚毁电线,拆坏铁路,戕杀武官,乱象已成,朝廷又以公使之抗议,外兵将入北京,五月二十九日,诏曰:

迩来近畿一带,乡民练习拳勇,良莠混杂,深恐别滋事端,迭经谕令京外各衙门严行禁止。近闻多有游勇会匪溷迹其问,借端肆扰,甚至戕杀武员,烧毁电杆铁路,似此愍不畏法,实与乱民何异!着派出之统兵大员及地方文武迅即严拿匪首,解散胁从。倘敢列仗相抗,应即相几剿办,以昭炯戒,现在人心浮动,遇事生风,所有教堂教民,地方官均应切实保护,俾获安全而弭祸变!

诏书措辞无可评论,明日,上谕着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直督捕拿滋扰地方之拳民,严行惩办。其时朝廷养痈成患,亲贵大臣反信拳民之神迹,以为盖天谴之扶清灭洋者也。刚毅报告又复坚其信心。初刚毅自涿州返京,景善称其往谒载漪,报告涿州民气激昂,万众一心,共御外侮,令官释放所捕之首要,开枪击之,弹不能伤,所谓弹不能伤者,乃附会之辞,实未当众试验也。六月一日,二人奏请太后召抚。景善又称大阿哥于宫中着拳民服装,指导太监习拳,太后闻之,即谕其师善加管理。据此,太后之意尚未决定,官吏承意不肯奉行,聂士成剿拳民,反受斥责;上谕乃为具文。四日,公使以为情势日危,急电本国乞援,称其现处之地位,无论何时皆可被攻,铁路电报并可断绝。公使与总署大臣相商,大臣有抱悲观者;公使以其不足代表朝廷,要求觐见太后增加卫兵,总署拒之。六日,上谕民教各安生业,不准匪徒滋事,其执迷不悟者,即行剿捕,八日,再降谕旨严办拳民,无如官吏不肯奉行,九日,英使窦纳乐急电大沽口海军大将西摩(Edward Seymour)略曰:“时局紧急万分,非即日筹备入京,则来迟矣!”太后以公使要求不已,十日,诏命载漪在总署行走。其党启秀时任军机大臣,景善称其主张对外宣战,草拟诏书,荣禄则始终反对。西摩收得电后,统兵往津,索车入京,裕禄初持异议,后许其请。十日,各国混合援军二千余人自津出发,裕禄奏报朝廷,而电线已毁,改由驿递。十三日,太后谕其调回聂士成一军,实力禁阻外兵北上,如有外兵阑入畿辅,定唯裕禄、聂士成等是问。而西摩援军先已出发,及抵杨村,铁路之轨道桥梁被毁,车不能行,沿途修理而进,十二日,始抵廊坊,西摩以铁路之损坏愈甚,军力单薄,而拳民沿途扰乱,始则不敢再前,后则下令回津。其慎重过甚,北京之公使外人皆惊其久不至焉!

朝廷王公大臣养成拳乱之祸,南方疆吏知其危险,其中尤以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负有盛名。李鸿章新授两广总督,以平定内乱,办理外交,主办铁路等事业,为国内声望最尊之大员,唯年已老,久于官途,遇事推诿,不肯负责。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意志较为坚决。张之洞为湖广总督,亦颇明了大势。盛宣怀、袁世凯为之传递电报。盛氏久为李鸿章属员。督办电报,至是,办理卢汉铁路,留心国事,其建议常有考虑之价值。袁世凯新任山东巡抚,距直隶较近,故常转报信息。六月三日,盛宣怀电李鸿章曰:“清议主抚,养痈成患,各国生心。宣已电奏赶紧责成聂提(聂士成)肃清畿辅,并请岘帅(刘坤一)、香帅(张之洞)电奏请剿。师宜切实敷陈,荣相(荣禄)、王相(王文韶)甚明白,但须借疆吏多持正论,以破迂谈,九重乃可定见。”四日,李鸿章复称此非外臣所能匡救,而刘坤一、赫德及皖抚王之春等均请其迅速敷陈;李氏以为内意主抚,电奏无益。王之春仍称大局危急万分,“危言力谏,非公莫属!”李氏不肯进行,徒言焦急而已。刘坤一、张之洞电商裕禄会奏主剿,以谢各国,而支危急。裕禄固非其人,遂无挽救之机会,大沽陷后,李鸿章奉召入京,不幸事已迟矣。

拳民扰乱,其入京之期殊难确为指定,景善日记谓其于六月十日往载澜家中,贺其妻之寿辰,而拳民在其庭前院中者凡百余人。唐晏谓其于六月十一日,前往东城,途中始闻人言,义和团已入城中;其入城者止百余人,分为三队,“一队执刀,一队执矛,一队执铛,皆以红布裹头,年纪大都十二三岁,大者不及二十也”。袁昶奏疏称拳民十二三日入京。恽毓鼎于《崇陵传信录》曰:“京师演拳始于三月间”(阴历三月约当阳历四月)。其所谓演拳者,殆难指为拳民。拳民入京之期,盖在六月初也。京中王公大臣待其领袖,一若大宾,敬之有如神明。景善虽力袒护义和团,而于日记中亦言其未受教育焉。其从之习学等,多肩挑负贩者流,迨后势盛,大臣家中之仆役,亦争加入。其人居于寺观,颇与僧道相亲。载漪等之护卫义和团也,无微不至,凡其罪恶若惨杀无辜,火烧商店,毁坏铁路之类,或匿而不报,或曲为解说。据景善日记,日本使馆书记生之死,由反对载漪之荣禄告于太后,德使之被杀,礼亲王世铎上奏太后,言其首先开枪,始乃为人所杀。其言虽或太甚,而慈禧对于义和团之实状,固多不能明了也。初,六月十一日,董福祥之甘军,杀日本使馆之书记生杉山彬于永定门外,上谕严拿凶犯,殆为掩耳盗铃之计。董福祥原为回酋,降于左宗棠,曾立战功。为人粗鄙无识,恨恶外人,主张宣战,景善记其军队入城,住民避而远之。拳民入城,十三日,火焚教堂商店,观者如堵,皆大呼以助火势。景善十四日日记,且谓北京除使馆而外,别无外人之房屋,斯言虽不尽确,而可见其所焚者多矣。其搜杀大毛子、二毛子也,不分妇幼老者。唐晏曰:“余(十六日)在阜成门内米肆中,遇一妇人泣而言曰,‘初云杀洋人,乃至今一洋人未损,而所杀者,皆中国人之为洋奴者!(殆指雇员)且男人亦一人未损,而但杀妇孺。……余闻其言,为之挢舌,盖数日来,闻士大夫所言,无及此妇人之明决者。……自此以后,市中亦有杀人者。夜间,则有人沿街传呼,或云向东烧香,或云供净水一盂,或云今夜勿睡,以防妖邪之人入家。由初更至天明止,卯辰以后,则声息不闻矣,及昏,又复如此,竟不知何人所为。”据此,可见人心惶恐之一斑,其所谓未损洋人男人者,殊不正确,女子孩童亦有被救者,火焚之际,无赖乘时抢劫,城中之损失虽无统计,其巨大可想。十五日,上谕曰:

昨因拳匪滋扰京城,曾谕令步军统领衙门严拿首要,认真梭巡,前拿获造言生事喧哗惑众之犯,业经交刑部正法。乃昨日夜间,城内各处焚烧如旧,且有奸宄从中煽惑,竟敢明目张胆,沿途喊杀,持械寻仇,致有杀害情事。官兵任其猖獗,城门由其出入,人心一夕数惊,居民不得安业,辇毂之下,扰乱至于此极!若再不严行惩办,为祸不堪设想,着步军统领分饬各地方官兵,并着神机营虎神营各派马步队伍,并添派武卫中军弁兵,会同弹压,加意梭巡,遏有持械喊杀之犯,立即拿获,送交提督衙门,即行正法,勒限将首要各犯,迅即拿获,不准再事姑息。其仅止附和胁从等犯,应饬立刻解散。其城内设立坛棚应尽行拆去,并派载瀛,奕功,溥良,载卓巡查街巷,遇有队伍缉捕不力,随时稽查参办。至各城门启闭出入,尤宜加意慎重,……并着派庆亲王奕劻,端郡王载漪,贝勒载濂,大学士荣禄督饬派出各员,及马步各营,并地方文武,实力遵行;如有疏懈贻误,即行据实严参!

上谕之措辞及其列举之办法,颇为严密。盖于焚掠之后,官吏益将失其维持治安之责任,人心惶恐,而此所以安民心者也。其先诏书己迭下矣,无如太后之意,尚倾向于拳民,其剿之者均受处分。明日,御前会议,公然表示袒护之态度,其所派督率之大员,多为拳民首领,京中兵士且与拳民相通,太后又派王懿荣等为京师团练大臣。诏中所谓解散胁从,何能有效?荣禄在京主剿拳民,其复刘坤一电,详述朝中情状,中云:“上至九重,下至臣庶,均以受外人欺凌至此极处。今既出此义团,皆以天之所使为词,区区力陈利害,竟不能挽回一二;后因病不能动转,假内上奏片数次,无已,勉强力疾出陈,势尤难挽。至诸王贝勒群臣入对,皆众口一词,谅亦有所闻,不敢赘述也。且两宫诸邸左右半系拳会中人,满汉各营卒中,亦皆大半。都中数万,来去如蝗,万难收拾!虽两宫圣明在上,亦难扭回,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电文于六月末发出,所言多为实情。二十六日,皇帝谕李鸿章等曰:“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师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诏文虽为辩护之辞,而事业已至此,颇难筹出办法,大臣煽助其势,何朝廷不先处置也?

北京城中之外人教民,日在恐惶之中,使馆之卫兵无几,公使盼援不至,心急如焚。其时西摩之援军次于廊坊,沿途拳民击之,其人持刀矛木棍,奋勇而前,多为枪炮所击而死,援军之死伤者则无多人,其愚蠢可悲。但其所毁之铁路,损失太大,修理不易。西摩不敢前进;其人为海军大将,其兵并非陆军,乃小心过甚,留于廊坊四日;其地适在北京、天津之间,十六日,始决退回天津。及大沽口陷,直督裕禄收抚拳民,奏称分队往御杨村之外兵,西摩统军且战且退,二十一日,攻陷天津城外之机器局,得大宗军火食料,其地距天津城九里,租界十五里。直军大队攻之,外兵据局死守,会得大军来援,始能出险,二十六日,尽毁机器局,退回天津租界。初天津租界自西摩出发后,有外兵二千四百人防守,多为俄国陆军,自旅顺来者。天津于十四日,义和团入城,裕禄信之,乃以总督衙门为其大本营焉!列强海军大将之在大沽口者视为口实,攻陷塘沽炮台。先是,大将访探北洋军队之调遣,信其将即破坏天津塘沽铁路,遣兵上岸保护,会得天津拳民焚烧教堂屠杀教民,而长官不问之消息。十六日,大将会议决定致哀的美敦书于炮台守将罗荣光,限其于十七日上午两点钟交出炮台,同时,军舰预备作战,令兵上岸。裕禄得知通牒,令罗荣光拒战,上午四时五分钟,炮台守兵开始发炮,外兵回击,天明六点半钟,夺据炮台。此役也,美将不肯参战,裕禄奏称洋人竟先开炮攻取,该提督竭力抵御,击坏洋人停泊轮船二只,而于炮台失守,则蒙蔽不报。朝臣闻之,多以外国挑战,主张宣战,阻击西摩援军。海军夺据炮台,究为当时之必需与否,言者纷纷,而其影响于清廷政策之决定,固断然无疑者也。炮台失守之日,裕禄自城上架炮轰击租界,其先并无挑衅之意。外军往援西摩者,中途败退,租界守兵日处于危险之中,援兵不至,将有退出天津之议。二十三日,塘沽援军冒险力战,抵于租界,更遣大军出援西摩。由是西摩出险,联军之地位大固。裕禄奏称,“二十二日(十八),紫竹林洋兵分路出战,我军随处截堵,义和团分起助战,合力痛击,焚毁租界洋屋不少”。

其在北京,太后以为外兵将至,六月十六日午后,召王大臣六部九卿人见于仪鸾殿,询问外兵入京,将何以处之之策。大臣百余人跪于殿中,其后至者,跪在槛外,奏对不一,或言宜剿拳民,或言宜抚,或言阻止外兵入京,或言调兵保护。太后乃谕总署大臣许景澄、那桐劝阻外兵入京,安抚拳民。会议时,光绪诘责诸臣不能弹压乱民,而太后意佑拳民,太常卿袁昶详论拳民毫不可恃,太后斥之,谓失人心,则更无以立国。会散,大理少卿张亨嘉等迟迟其行,复跪奏言拳民当剿,但诛数人,大事即定。侍读学士朱祖谋亦力言之,且述董福祥之不可恃。太后大怒。会议之时,载漪亦在殿中,厉声袒护拳民。太后之召见朝臣者,专筹阻止外兵入城也。太后受载漪、载澜等之说,载澜之妻常入宫中,告其家中拳民之神迹,而太后信之也。十七日午后,太后急诏大臣会议。其时大沽之炮台已失,裕禄下令发炮轰击租界,军事报告则驿递迟延,尚未到京,而载漪竟假造照会,怒激太后宣战。斯日四至六点钟会议于仪鸾殿,大臣跪于殿中,太后面含怒色,宣读公使要求。据景善日记,其内容则要求太后让位,光绪亲政,及废大阿哥也。据恽毓鼎记载,太后宣谕要求四条,一、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钱粮。三、代掌天下兵权。其最后一条,则未宣布,乃勒令太后归政而讳之也。且曰:“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顷又曰:“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予一人,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载漪等力持战说,诸臣不敢复持异议。二氏之言相较,恽毓鼎参与会议,其言较确。太后命徐用仪等前往使馆,说其下旗归国,群臣遂退,太后之怒虽不可遏,而其主持宣战,尚未最后决定也。十八日,朝旨再传入见,仍议和战。十九日,裕禄奏疏业已到京,主战派之气焰益张,午后三点钟,太后再召大臣于仪鸾殿,决定宣战,命许景澄等通知公使,限其于二十四小时内出京,允许派兵护送。光绪不愿启衅,牵景澄手曰:“更妥商量”,太后斥之,侍郎联元亦有谏言,顾不能回太后之意。诸臣退后,传旨明日清晨八九点钟入见。据景善日记,二十日上午天犹未明,太后召见军机大臣世铎、荣禄、刚毅、王文韶、启秀、赵舒翘,光绪则未临朝,荣禄哭说派兵保护公使出京,太后许之,荣禄叩首而退。启秀上其草成之宣战书,太后读而嘉之,更问大臣之意,均无异言,朝退,太后召见王大臣六部九卿,光绪时在殿上,慈禧宣谕对外用兵不得已之苦衷,辞毕,转问光绪。光绪逡巡少许,乃言不可攻击使馆,诏书遂下。

载漪等之劝太后宣战也,蓄谋已久;荣禄力言公使代表国家必不可攻,请兵将其护送出京,太后许之。十九日御前会议,许景澄等奉旨办理其事,午后五点钟,致同样照会于各国公使,告以外兵索取大沽口炮台,诸国已与中国绝交,公使同其家眷、职员、卫兵及所有外人,苟于二十四小时内离开北京,前往天津,中国将派军队护送。公使收读照会,莫不大惊;其时公使困在北京,不知天津、塘沽之情状,其望眼欲穿之援军久而不至,少数卫兵不足防御,欲离京去,则以非有训练服从之兵,途中难保安全,召集会议决定照会总署,声称可还炮台,要求于二十日上午九时会谒亲王于总署,磋商离京之办法。其大多数皆愿去京,独德使克林德不可。克林德体壮多力,勇敢好逞,曾于市中亲手捕得拳民一人,带入使馆。及至会谒之时,公使尚未收得总署复文,决定前议作为罢论,克林德独欲前往,谓其先曾函言单独往见,他使劝阻,皆不之听,贸然同其译员各坐一轿而往,途中旗兵开枪击之而死,译员带伤逃免,其击之者谓奉端王载漪之命,凡遇外人杀之,以求赏也。德使未死之先,天津、伦敦等地传其已死,乃竟不幸言中;袁昶闻之,命人以棺收殓其尸,刚毅、景善等恨之切骨。德使死后,各国公使均谓华兵不能护送,决定固守使馆,以待援兵,努力建筑防壕,买夺米粮。其在美以美会教堂中之美人及华人数百名亦入使馆,华人住于肃王府中。其在西什库教堂者以人数太多留而不去,及逾规定期限,拳民、甘军开始攻击使馆。上谕宣战,召回驻外公使,公使互相电商,认为乱命,置之不理。宣战谕文曰: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准彼等互市,并求在中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其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则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诚恐伤吾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解释夙嫌,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日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等看管,否则以力袭取,诡词恫吓,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平日交邻之道,我初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器利,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地,况慈圣中兴,宇宙恩惠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祇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摧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赀,助益镶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勋;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做汉奸,朕即刻严诛,绝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钦此!

诏文未提外使之要求,其叙列强之压迫,实为祸乱之主因,其困难之症结,多由于误会。外人欲以西方之制度习惯行于中国,而国内之士大夫墨守固有之思想,诏称交邻未曾失礼,驻京公使常谓中国不肯以礼相待,其争论由于标准及观念不同也。太后之所恃而作战者,一为神祇,一为义民,神祇虚渺,谚曰:“天助自助者”,国家穷弱,知识浅陋,如当时之中国,而欲力战世界所有之强国,不待智者而已测其必败,乃求助于所谓义民。义民不过动于情感,或唯利是图之愚民耳,平日未受军事操练,手中所执之刀棍,万不能敌枪炮,一旦败后,散归家乡,国事究将若何?朝臣何不之思!后聂士成战死,上谕谓洋操不堪一试,其意岂信制梃可败列强之精兵耶!

北京城内自攻使馆以来,入于战时状态,枪声炮声,时作时息,人心大为惶恐,富贵缙绅之家,先多出京避难,中等之家力足以外出者,亦多逃出,景善记其轿夫后且出逃。其出京者以拳民散兵之扰乱,交通之阻碍,不敢多带珍物。上谕在京拳民归载勋等节制,其人原多市井之愚民,中有贪于货财乘机抢劫者,一部分住于官宦之家,与之共产,景善深表同情于拳民,而亦以之为言。城中入于混乱状况,乡人不敢入城,柴米蔬菜之价奇昂,生活大难,贫民投入拳民人数大增,太后于宣战后,抚之为兵,赏银赐粟,欲借其力以御外侮。载漪亲统拳民入宫,搜捕信奉耶稣教之太监,太后许其捕之而去。光绪曾力变法,至是,表示不愿对外宣战。大阿哥于宫中辱之,称为鬼子徒弟,太后责之。景善称六月二十五日清晨,载漪、载勋统帅拳民入宫,声称来捕鬼子徒弟,光绪惊惶,幸太后闻声怒出,言辞切责载漪,光绪始免于难。载漪之横至是,对于外人教民,自无怜恤之意。初公使外人聚集自守。载勋悬赏购杀外人之头,男子五十两,女子四十两,孩童三十两。赏令颁布之后,京中外人之被杀者,寥寥无几。夫力所有不及之地,而出命令行之,终亦未必能行,徒失政府之尊严与威信耳,按之国际公法,对于战争时之俘虏,尚有规定之待遇,固无悬赏购杀公使侨民之理。载漪等之行动,虽曰仇恨极端之表示,其野蛮无识,实可痛心!尤可悲者,一部分之忠实教民,多避难于使馆西什库教堂,余多逃亡,而拳民乃曰搜捕二毛子,或所谓白莲教徒。乡人入于城中,亦不能免,其中杂有妇女老幼,受审之时,并无教民之证据,而载漪即命杀之。其残酷有失人性,蔑有加矣。拳民对于官吏,囚翰林院侍读学士黄思永,杀京师大学教习刘可毅等,职官见其首领须即跪拜,乃纷纷南遁,曹部甚至无人。于此混乱情形之下,军队亦无纪律,荣禄所部之武卫军大掠于东城,甘军且于市中任意放枪。人民日在恐惧之中,不知死所;拳民迁怒于已死之外人,毁其坟墓,暴露尸骨。

北京而外,直隶全省之谣言孔多,人民日在惊惶之中,自相扰乱,其情况可略于《庚子西行记事》中见之。唐晏于拳民焚杀时出京,北往怀安县,六月十九日晚间,住于沙河旅社,“忽闻枪声大作,店主人夺门而入曰,‘有二毛子二百余来攻镇,镇人御之’。……时同行王君本营伍中人,谙兵事,升屋以观,呼余曰,‘枪皆直上,且系土枪,此镇人自惊耳,非有他寇也’。……卒不见一寇,镇人乃定。后来始知此夜中,贯什闻沙河枪声,逃者及妇女入井者极多,倘不早定之,则不知竟成何状。二十四日(二十日),出居庸关,……四十里至岔道,宿甫就枕,忽闻马铃声,有拍店门者大呼曰:‘有二毛子数百人已上山,去此不远,宜急为备!’店人惊起扰扰,余辈乃告以昨夕之事,令勿动,但安睡,无妨,店人始安。二十五日(二十一日),起行,则居民已十室九空矣。沿途觅晨餐无所得,或有人家门前鸡子壳满地,叩其户则空无人,遂至日晏不得餐。”唐晏记载其途中之经验,自极可信,直隶他县之类此者尚多,百姓之浮动无识,情极可悲;拳民教民相杀,状尤惨烈。诏书下后,北方长官多杀境内之外人,其时保定教士尚未肯去,二十八日,拳民游兵开始攻毁教堂,外人或被击死,或火焚死,或刺伤死,或斩首死,共十五人。余若永清县、顺德府、望都县、获鹿县、新安县、通州、武邑县、景州、滦平县等,均有拳民滋扰,攻杀教民。山西巡抚毓贤,亦乘时大杀外人。山西初无拳民,教士曾于境内救济灾民,卓有成效,传教事业渐形发达,及毓贤就职,设法奖励拳民,二十七日,太原暴民攻击医院,放火烧之,死一英妇。教士请救于毓贤,毓贤患其不能尽杀之也,遣官二人说其住于指定之房屋,教士从之,教民且有从之避难者。其在寿阳之教士东逃被捕者,亦送入太原。七月九日,毓贤传讯外人于巡抚衙门,共四十六人,中有妇女二十,儿童十一,毓贤出视,命尽杀之,余如太谷县、大同府、汾州府、孝义县、曲沃县、大宁县、河津县、岳阳县、朔平县、文水县、寿阳县、平阳府、长子县、高平县、泽州府、隰州、蒲县、绛州、归化、绥远城皆有仇教之运动。少数教士西行逃入陕西,途中备受痛苦,死者亦有数人,生者由陕西署理巡抚端方派兵护送南往汉口;其北逃至蒙古者,皆罹于难,更有未及出逃而被杀者,数约一百七十八人。其在满洲,教士先期得有警告,多往海口,甲子厂、连山、余庆街、北林子、呼兰城均有毁坏教堂,或杀教士之举动。其时俄国方于满洲建筑铁路,工程大受阻碍,七月十七日,俄船行驶于黑龙江者,华军自瑷珲击之。俄军转采惨杀之行动,以作报复,大杀华人数千,中有妇女老幼,其尸浮蔽黑龙江。俄国闻报,称其长官未得政府训令,然终未有处分。其他惨杀教士之地,尚有河南之南阳府、光州,浙江之衢州府,陕西之宁羌州,湖南之衡州府等,范围幸未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