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铁路车站基本规定,加强设施协调和提升通过能力

铁路车站基本规定,加强设施协调和提升通过能力

【摘要】:④查明车站各项设施之间以及区间与车站之间通过能力是否协调,以便制订加强措施。随着旅客列车和摘挂列车数量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它是由于列车到发的不均衡、列车各作业环节配合不紧密以及列车平均每列占用到发线的时间不可能为1 440 min的整倍数等原因而产生的。空费时间的大小可用空费系数γ空表示,即:式中∑t空费──一昼夜某项设施总的空费时间,min;∑t占──一昼夜某项设施被作业占用的总时间,min。

车站通过能力包括咽喉通过能力和到发线通过能力。

咽喉通过能力是指车站某咽喉区各方向接、发车进路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之和,其目的是检算车站咽喉区能力与到发线能力是否协调。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是指在合理固定到发线使用方案及作业进路条件下,某方向接、发车进路上最繁忙的道岔组一昼夜能够接、发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其目的是检算区间通过能力与车站咽喉通过能力是否协调。

到发线通过能力是指车站的到达场、出发场、通过场或到发场内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能够接、发各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我国车站能力的查定和计算方法,通常是采取全面查标的方式进行的,即连续3 昼夜对各种作业进行写实,然后对写实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逐一研究确定各单项作业时间标准,并据此计算出车站的各种能力。查定车站能力所需要的数据,均可通过车站联锁设备采集。

1)主要任务

①确定新建车站的通过能力,检查其是否能满足计算年度运量的需求。

②查明既有车站通过能力的利用情况,根据运量增长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车站改、扩建。

③找出车站设备和作业组织中的薄弱环节,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④查明车站各项设施之间以及区间与车站之间通过能力是否协调,以便制订加强措施。

2)影响因素

车站通过能力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车站技术设施的特征,如站场的类型、咽喉区的结构、到发线的数量和进路、到发线有效长以及车站信联闭的类型等。

②车站办理列车的种类和数量,如客、货列车的比重及摘挂列车的数量等。随着旅客列车和摘挂列车数量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

③列车到发的均衡程度。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与列车运行图和车站衔接的方向数有关。随着不均衡性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

④到发线的空费时间。到发线一昼夜不能被用来接发列车的空闲时间称为空费时间。它是由于列车到发的不均衡、列车各作业环节配合不紧密以及列车平均每列占用到发线的时间不可能为1 440 min(一昼夜时间的分钟数)的整倍数等原因而产生的。随着空费时间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空费时间的大小可用空费系数γ表示,即:

式中 ∑t空费──一昼夜某项设施总的空费时间,min;

   ∑t──一昼夜某项设施被作业占用的总时间,min。

3)计算方法

可通过分析计算、图解计算、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计算车站的通过能力。

(1)分析计算法

分析计算法,也称公式计算法,包括直接计算法和利用率计算法两种。

①直接计算法。根据每列车的到发作业所占用的平均时间来计算,通过能力的一般计算公式为:

式中 N──车站某项设施的通过能力,列;

   t──每列车到发作业占用某项设施的平均时间,min。

②利用率计算法。根据车站设施的利用率和列车数进行计算,一般计算公式为:

式中 n──占用某项设施的现有列车数;

   K──车站某项设施的利用率,按下式计算:

分析计算法只能求出车站某项设施通过能力的概略平均值,方法简便,计算节省时间,无论新建车站或既有车站均可采用该种方法求算通过能力。

(2)图解计算法

该法是根据车站相邻区段的列车运行图、车站技术设施的固定使用方案、车站技术作业过程和作业时间标准等有关资料,绘出车站一昼夜或繁忙阶段列车接发、解体、集结、编组、机车出入段等作业过程的图表,以求得车站各项设施的通过能力。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把区间和车站各项技术设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求得车站的通过能力,比分析法更符合实际。但绘制这种图表复杂费时,新建车站因缺少原始资料而不能采用。目前,一般可在作业繁忙的既有站绘出高峰阶段的图表,用来弥补分析计算法之不足,或用于客运站求算通过能力。

(3)计算机模拟法

计算机模拟法以排队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模拟为基本手段,把列车到、解、集、编、发等各项作业过程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排队系统,模拟计算车站通过能力有关参数的回归方程,然后计算出既有车站的通过能力。

这是解决多因素相互关联问题求解的比较先进方法。它不但克服了分析法片面考虑某单项因素求解的缺陷,而且还可以解决车站与区间、车站内各项技术设备之间能力的协调问题,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