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站场布置主要指车站的线路布置。侧式站台的两条正线布置于两个站台之间,不需要进行线间距加宽。图2.28单渡线折返布置图换乘站换乘站是两条及以上线路的结合点,换乘站的站场布置要考虑两条线路的连接和乘客换乘。图2.29站前折返布置图站后折返线折返是常用的站场布置形式,列车折返不掉头。图2.30始发(终到)站站后折返布置图环行线站后折返形式是在站后修建环行线,列车在环行线上掉头,如图2.13所示。......
2025-09-30
中间站是为提高铁路区段通过能力、保证行车安全和为沿线城乡及工农业生产服务而设置的车站。中间站规模虽不如区段站大,但数量多且建成后改变站址困难。一般沿线路的基本走向分布中间站,其站址往往会影响线路的局部走向,对铁路的工程与运营指标有较大影响。因此,中间站分布既是铁路车站规划又是铁路线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中间站的分布主要考虑下列影响因素。
(1)满足能力要求
会让站和越行站应按通过能力要求的货物列车走行时分标准分布,即通过能力必须大于需要的通过能力。
新建双线铁路的车站分布,应根据不同的列车种类、客车对数和行车速度采用不同的标准。
单线铁路技术作业站相邻区间的列车往返走行时分,应比站间最大往返走行时分减少,区段站相邻站间各减少4 min;其他技术作业站如因技术作业时分影响站间通过能力,且将来不易消除其影响者,可根据需要减少相邻站间走行时分。
还应考虑沿线各车站通过能力的均衡性,尽量使控制站间的运行图周期与各站间运行图周期的平均值比较接近。
(2)结合自然条件
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及车站作业与运营条件进行车站分布,避免将车站设在地形困难或地质不良地段以引起巨大工程,甚至遗留后患,影响今后正常运营。车站应尽量避免设在高填、深挖、高桥或隧道内。在紧坡地段分布车站时,要注意对区间线路平纵断面条件留有余地。在跨越深沟或大河向下游展线时,如两岸地形地质条件接近,最好把车站设在过沟之后,以利于降低桥高。越岭线靠近垭口的车站一般应设在地形纵坡较缓、展线条件较好的一侧。
由于影响车站分布的因素多,有时会遇到在需设站的地方地形地质条件却很差,难于设站,这时一般通过调整相邻车站位置或增设车站来解决。
(3)灵活运用主要技术标准
对于运量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的Ⅰ级干线铁路,在地形特殊的困难地区,设站会引起巨大工程时可以按部分双线设计以缩短运行图周期。
对于新建单线铁路的个别地段,当设站引起巨大工程时,经技术经济比较,也可设计为双线,以减少工程数量、提高通过能力。
近期为单线、远期为双线的新建铁路宜按双线标准分布车站。近期单线不能满足通过能力需要时,可采用增加会让站等措施过渡;如确有技术经济依据,也可按满足近期单线运量要求分布车站。过渡工程设计应远近结合,尽量减少废弃工程。
新建铁路分期开设的车站,应按各设计年度客货运量要求的通过能力和地方运输需要分别确定开设年度。
(4)规划纵断面及站间距离计算
根据地形特点,考虑通过能力,对一段线路的车站分布进行总体安排,概略估计各车站的位置、标高、区间坡度和站间距离,其线路纵断面称为规划纵断面。
一般规划纵断面分为紧坡地段单面坡、缓坡地段单面坡、平坡、起伏坡等4 种情况。紧坡地段是用足最大坡度进行设计的地段,其单面坡地段的规划纵断面如图3.2 所示。
图3.2 单面坡紧坡地段规划纵断面示意图
先按站坪及区间的加算坡度求得往返走行时分指标tWF(Z)和,要求各区间往返走行时分(tW +tF)均不大于允许的最大区间往返走行时分(tW +tF)max。(https://www.chuimin.cn)
可用均衡速度法计算区间往返走行时分:
式中 iZ──站坪坡度;
tq、tt——列车在站启动、停车附加时分,按有关规定取值;
LZ──站坪长度;
LY──站间距离;
id——区间平均定线坡度,对于紧坡地段,id=imax -Δi。
其中,imax为最大坡度,单机牵引地段为限制坡度,‰;Δi 为区间线路考虑曲线、隧道附加阻力后的平均折减坡度,一般取(0.05 ~0.15)imax。
则站间距离为:
克服高程为:
(5)合理确定站间距离
以电力牵引为例,要求站间货物列车单方向运行时分为20 ~30 min。据此,根据列车设计运行速度即可推算出站间距离。
为满足通过能力的要求,站间距离不宜过长。过长不利于地方工农业发展,通过能力下降(尤其是单线铁路),会造成日后增站困难,我国单线铁路站间距离不超过20 km。
站间距离也不宜过短。新建铁路最小站间距离:单线不宜小于8 km,双线不宜小于15 km,枢纽内站间距离不得小于5 km。因为过短的站间距不但不能提高通过能力,相反,车站过密将增加列车启停次数,降低列车旅行速度和运输效率,增加运营成本,增加工程费。
随着双线铁路、高速铁路的比重增加、牵引种类的更新,我国铁路的平均站间距离在逐渐增加。根据统计,全路平均站间距在1900 年为7.6 km、1950 年为8.1 km、2000 年为9.0 km、2025年为12.4 km。将来的站间距还会逐渐增加。
我国地铁的站间距在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平均为0.8 ~1.0 km。郊区范围内视实际情况适当增加。
根据上述条件,找出若干个可能的车站分布方案,从中初步选出可行且较合理的方案,作为后续决策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最终的车站分布方案。
相关文章
车站站场布置主要指车站的线路布置。侧式站台的两条正线布置于两个站台之间,不需要进行线间距加宽。图2.28单渡线折返布置图换乘站换乘站是两条及以上线路的结合点,换乘站的站场布置要考虑两条线路的连接和乘客换乘。图2.29站前折返布置图站后折返线折返是常用的站场布置形式,列车折返不掉头。图2.30始发(终到)站站后折返布置图环行线站后折返形式是在站后修建环行线,列车在环行线上掉头,如图2.13所示。......
2025-09-30
旅客列车、蒸汽机车多采用这种乘务制度,原则上是三班包乘[图2.6的轮乘制要四班包乘]。目前,我国在电力和内燃牵引的客货共线铁路上广泛采用轮乘制。客货共线铁路在布置机车交路、分布区段站时,首先应考虑将区段站设在下列车站上:①枢纽站和编组站。在这些站上更换机车和乘务组可与摘挂作业并行,减少列车停站时间。......
2025-09-30
布局研究各专业车站内车场、机务、车辆、客运、货运等各种建筑物与设备的相互位置及其规模,提出合理的车站布置方案,提出车站及枢纽各种建筑物与设备综合运用的优化方案。运营铁路开通后,研究铁路车站的运营管理、养护维修、扩能及改造等问题。......
2025-09-30
从目前高速铁路的发展情况看来这不够全面,站房建筑规模的确定还要考虑效率的因素。因此,高速铁路车站候车室面积还应根据列车到发频率和旅客候车时间确定。综上所述,客货共线铁路车站一般按最高聚集人数划分规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站房建筑规模的划分可根据最高聚集人数、高峰小时发送量确定,并根据高峰小时乘降量计算通道宽度、售检票设施数量等,见表1.1。......
2025-09-30
铁路车站的站场是旅客乘降和列车停靠作业的场所,主要包括线路、站台、站台雨棚、跨线设施、货场、物流中心等部分。图1.17车站线路图本部分内容详见第5 章。中间站台也称为岛式站台,是指通过跨线设施与站房或广场相联系的岛式站台。中间站物流中心主要包括仓库、货物站台、货物堆放场、货物线、装卸机具及货运办公室等。......
2025-09-30
旅客列车对数不多、运量不是很大的双线铁路区段站一般采用横列式图型即可满足客货运输的需要。有的车站还办理局管内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及个别车辆的甩挂作业。车列解体后,本站货物作业车在调车场内集结成组,由调车机车送往货场、物流中心或岔线。......
2025-09-30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根据布线高程、运营性质、结构横断面、站台形式和客流量规模等的不同进行分类。1)按布线高程分类按敷设形式、布线高程不同可分为高架车站、地面车站和地下车站。高架车站车站位于高架结构上,分为路中设置和路侧设置两种。地面车站车站位于地面,采用岛式和侧式站台均可,路堑式为其特殊形式。中间站中间站设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上,是仅供乘客上、下车的车站。......
2025-09-30
会让站应铺设到发线并设置通信、信号、旅客乘降和办公房屋等设施。会让站一般采用横列式布置图型,如图2.1 所示,其到发线一般情况下应设两股[图2.1],以便满足三车交会的需要。当行车量较少或困难条件时,可设一条到发线[图2.1]。但在行车密度较大的Ⅰ、Ⅱ级铁路上,为使运输秩序出现不正常情况时影响范围不至于过大,只有一条到发线的会让站不能连续设置。......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