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操作及质量检测与评定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操作及质量检测与评定

【摘要】:图3.3.2墙体砌筑示意(二)1.找平及放线由于实例T形墙体直接坐落于实训场地的水平硬基层面上,省略了以水平控制线方法找平的操作步骤,同时由于实例墙体高度有限且不及一个层高,随后的墙体砌筑过程中还省略了皮数杆的设立。特别提示在实际施工中,主要依靠皮数杆辅以钢卷尺对砖层、灰缝厚度以及各种墙身构件的标高实现测控。

3.3.2.1 操作实施

为了让尽量多的学生,在相对有限的校内实训空间里以及在较短的时间里,亲自动手完成砌筑操作训练,所选砌筑实例墙体体量较小,为240mm厚T形平面砖墙:纵向长度为1240mm,横向长度为615mm,高度为12皮砖,采用一顺一丁组砌方式,如图3.3.2所示。

图3.3.2 墙体砌筑示意(二)

1.找平及放线

由于实例T形墙体直接坐落于实训场地的水平硬基层面上,省略了以水平控制线方法找平的操作步骤,同时由于实例墙体高度有限且不及一个层高,随后的墙体砌筑过程中还省略了皮数杆的设立。

采用墨斗弹线进行轴线定位放线。弹出Ⓒ轴线,随后借助木直角三角尺进行相互垂直角度的校准并弹出③轴线,用木折尺量测定位,借助直角三角尺校准并放出两道墙体相互垂直的一外边缘的控制线,如图3.3.3所示。

2.摆干砖

干摆四皮砖,第一、三层和第二、四层分别如图3.3.4、图3.3.5所示。每皮一边顺砌时,另一边则为丁砌,同时注意拐角处七分头两块总是沿着顺砖排列。

图3.3.3 轴线及墙体边缘放线示意

图3.3.4 摆干砖:第一、三皮砖组砌方式

图3.3.5 摆干砖

(a)第二皮砖组砌方式;(b)第四皮砖组砌方式

3.盘角及挂线

(1)盘角。

1)在画好的墙体边缘线上,用木折尺核准墙体尺寸,并砌筑墙角砖和端部砖,如图3.3.6所示。

图3.3.6 轴线及墙体边缘放线示意

2)砌筑第一皮砖,如图3.3.7所示。砌筑过程中,一是用靠尺紧贴墙体放外边缘线以确保墙体排列平直;二是用水平尺控制好每皮的水平度;三是用直角三角尺测控好两墙相交外边缘线,确保其相互垂直。

3)将墙角及两端部墙体砌至第三皮,砌筑过程中用水平尺控制好水平度,用木折尺测控好每皮厚度,还应保持两墙相互垂直交接,如图3.3.8所示。

图3.3.7 砌筑第一皮砖

图3.3.8 墙角及两端部砌至第三皮

(2)挂线。拉准线,沿准线依次砌筑第二、三皮中间砖。

4.砌筑墙体

(1)盘角。每次按图3.3.8所示首先将墙角及端部墙体砌筑三皮,接着拉准线砌满中间各皮。注意每次盘角不要超过5皮,应及时吊、靠。如有偏差应及时修整,用钢卷尺量测砖层和标高,确保灰缝均匀一致且厚度符合要求,并控制好墙体总高度,详见以下特别提示。

每次大角盘好后要再复查一次,平整度和垂直度完全符合要求后,再挂线砌墙。

(2)挂线。砌筑一砖及一砖以下宽度墙,单面挂线;一砖以上宽度墙体,双面挂线。施工中几个人使用一根通线砌筑长度很大的墙体时,中间应测设若干支线点;线要拉紧,每皮砖都要穿线看平,水平缝应平直通顺、均匀一致;砌一砖厚混水墙时,宜采用外手挂线,可照顾砖墙两面平整,为下道工序控制抹灰厚度做好准备。

特别提示

在实际施工中,主要依靠皮数杆辅以钢卷尺对砖层、灰缝厚度以及各种墙身构件的标高实现测控。

(3)砌砖。砌砖宜采用“三一”法,满铺、满挤砂浆。砌筑时要跟线,做到“上跟线,下跟棱,左右相邻要对平”,水平灰缝厚度应控制在(10±2)mm。

砌筑操作执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的规定,保持实训现场整洁,操作时间在4学时内完成。

3.3.2.2 质量检查

1.砌筑工程质量检查内容

(1)砌体砂浆。

1)饱满度。

2)砂浆配合比。检查砂浆配合比是否执行相关规定,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试块进行试压,检查砂浆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砖块组砌方式。

(3)砌体尺寸、平整度和垂直度。

(4)砌体外表。

(5)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

关于砌筑质量检查内容的选择,详见以下的特别提示。

特别提示

所选择的质量检查内容,为砌筑工程实际施工中所执行的内容。其中的许多内容本实训并未涉及,以下“检查的方法和标准”中以“实训略”标注以区别。

2.检查的方法和标准

(1)砌体砂浆。

1)饱满度。墙体灰缝内砂浆必须饱满。检查方法:按照规定的点数掀起砖块检查,每点每次掀起3块砖,用百格网检查砖底面上砂浆的接触面积,取平均值。水平灰缝内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2)砂浆配合比。砂浆配合比的执行,必须保证同一砂浆强度等级的平均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且任一组试块的最低值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5%。检查方法:按规定取试块,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d再做试压,根据试验记录确定(实训略)。

(2)砖块组砌方式。砖的组砌应上下错缝,隔层竖缝要对直,不能游丁走缝,更不能有竖向通缝;墙角和墙体交接处如果接槎,应执行相关构造规定。检查方法:直观目测。

(3)砌体尺寸、平整度和垂直度。墙体的厚度、高度及标高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墙面平整、与地面垂直,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检查方法:用经纬仪水准仪及尺量进行检测。

(4)砌体外表质量。清水墙墙体表面应清洁,灰缝深度适宜,勾缝密实、深浅一致。检查方法:通过直观目测和尺量相结合(实训略)。

(5)预埋件、预留孔洞尺寸和位置。预埋件、预留孔洞尺寸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通过直观目测和尺量相结合(实训略)。

(6)砖砌体尺寸、位置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参见第2单元表2.3.37。

3.常见的砖砌体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砂浆强度达不到要求。砂浆强度偏低,也可能偏高。

预防措施: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水泥、砂子等材料质量符合要求,严格执行砂浆配合比,提高材料计量的准确性。

(2)砂浆和易性差,发生离析、沉底结硬。砂浆和易性差,一般表现为稠度和保水性不能满足要求,会造成砌筑过程中砂浆摊铺困难,影响砌筑质量。

预防措施:应尽量避免用高强度等级水泥拌制低强度砂浆,不用细砂,保证砂浆添加剂质量。制订并执行合理的砂浆拌制计划,随拌随用,且适时翻拌灰桶内砂浆,每次用完砂浆后要清理桶底等。

(3)砌体组砌方式错误。组砌方式错误或不当,多表现为墙面出现通缝、直缝,内外没有搭砌,以及砖柱采用包心砌筑等,违背构造要求,减低了墙体承载强度。

预防措施:强化砌筑施工技术交底,加强对作业人员砌体构造知识培训。另外,施工中注意分散使用缺损砖,少用半砖,禁用碎砖。

(4)墙体灰缝不平直,发生游丁走缝,墙面凹凸不平。

预防措施:砌筑前认真摆干砖,根据墙体实际尺寸调整好灰缝宽度、厚度。采用皮数杆接线砌筑,以砖的小面跟线,拉线长度为15~20m,超长时加腰线;竖缝每隔一定距离通过弹墨线找齐,墨线以线坠向上引测,立线、水平线、线坠应“三线归一”。

(5)墙体留槎错误。砌筑过程中随意留砖槎,甚至是阴槎;马牙槎构造不符合要求;接槎砂浆不密实等,都会影响墙体的强度和整体性。

预防措施:首先是施工组织设计中执行规范应有统一明确要求,其次是强化施工技术交底。

(6)锚拉钢筋安装遗漏或不符合要求。构造柱及接槎钢筋漏放或者设置错误。

预防措施:加强技术交底,施工中加强质量检查,拉结筋执行隐蔽工程验收。

(7)砌块墙体裂缝。砌块墙体产生水平裂缝,底层窗间墙出现竖向裂缝,顶层建筑端部、房屋角部出现阶梯形裂缝或窗洞四角出现八字裂缝等。

预防措施:砌块出厂后静置30~50d,以减少砌块自身的收缩;施工前清除砌块表面的灰尘或其他脱模剂,以避免其影响砂浆与砌块的粘结力;施工中严格按设计、施工规范要求,做好圈梁、构造柱以及敏感收缩变形部位的灰缝内拉结钢筋或钢筋网片。另外,除了加强墙体自身的整体性,还应保证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以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墙体开裂。

(8)墙面渗水。砌块墙面及门框四周,出现渗水、漏水现象。

预防措施:认真检查砌块质量,特别是其抗渗性能;加强砂浆饱满度控制;杜绝墙体裂缝;门窗框周边嵌缝应在墙面抹灰前进行,而且要待固定门窗框铁脚的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

(9)层高超高。层高实际高度与设计高度的偏差超过允许偏差。

预防措施:保证砂浆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砌筑前计算砌筑皮数并绘制皮数杆,砌筑中控制好铺灰的厚度与长度,控制好每皮砌块的砌筑高度。对于原楼地面的标高误差,可在每皮灰缝的厚度及楼板找平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内逐一调整。

墙体砌筑质量检查实训在2学时内完成后,指导教师主持召开墙体砌筑操作实训总结会。学生认真完成单元后的复习思考题,或者自拟题目写好相关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