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墙体分类及作用-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墙体分类及作用-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摘要】:增强保温效果的有效途径有增加墙体的厚度、选择导热系数较小的墙体材料以及在墙体高温一侧设置隔汽层构造。增强隔热效果的常用构造措施主要有在墙中设置空气间层、选择导热系数较小的墙体材料、在外墙表面种植攀墙绿色植被或在外墙表面刷浅色涂料等。

墙体一般用普通砖或其他砌块以砂浆砌筑而成。无论是对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的安全性还是建筑功能的正常发挥方面,墙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2.1 墙体的分类

墙体按其所处房屋的平面位置的不同,分为内墙和外墙;按墙体的走向不同,沿建筑物长轴方向的通常称为纵墙,沿短轴方向的则称为横墙,外横墙又称为山墙;按受力不同,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凡承受上部构件传来荷载的墙体,称为承重墙,反之则称为非承重墙,后者包括自承重墙、隔墙、填充墙等;按构成墙体的材料不同,又分为砖墙、砌块墙、石墙等。墙体的名称如图1.2.5所示。

图1.2.5 墙体的名称

1.2.2.2 墙体的作用

墙体的作用是保证房屋正常发挥遮风避雨、保温隔热的功能,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大致概括为以下两方面:满足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和承载力的基本要求;满足正常而舒适使用的要求。前者体现了结构功能,后者体现了建筑功能。

1.墙体的建筑功能

(1)保温。墙体(主要是外墙)的保温能力,对使用环境的舒适度和能耗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室内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墙体表面形成凝结水而有损墙体及饰面。增强保温效果的有效途径有增加墙体的厚度、选择导热系数较小的墙体材料以及在墙体高温一侧设置隔汽层构造。

(2)隔热。在炎热地区的夏季,墙体(主要是外墙墙体)应该具有足够的隔热能力,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穿过墙体进入室内,适时保持室内良好通风,均可保持室内凉爽清新的环境空间。增强隔热效果的常用构造措施主要有在墙中设置空气间层、选择导热系数较小的墙体材料、在外墙表面种植攀墙绿色植被或在外墙表面刷浅色涂料等。

(3)隔声。克服室外噪声对室内的不良影响,保证安静的工作及生活环境,越来越引起足够重视,国家已有相关标准对噪声加以限制。声波的传播以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两种方式为主,墙体隔声主要是针对前者。增强隔声效果主要的构造措施是采用大密度的材料砌筑并在墙中设置空气间隔或充填松散材料,形成复合墙体。

目前,一般房屋没有采取复合墙体隔声构造措施,为了达到隔声静音的效果,多采用设置双层窗户或者单层窗户设置双层真空玻璃等简单的方法。

(4)防火。墙体防火技术的开发、应用及实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建筑设计方面,应符合消防防火分区、防止火灾蔓延及人员疏散、减少人员伤亡等要求。作为墙体,无论是砌筑材料还是整体墙身,都应严格执行国家防火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如满足对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要求。

2.墙体的结构功能

砌体结构体系的安全稳定,是砌体房屋基本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也是砌体房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施工必须达到的标准。墙体的结构功能主要体现在承载力和稳定性上。

建筑物的荷载,包括恒荷载和各种活荷载,在设计上将它们以适当方式组合。在实际工作状态中,荷载是以内力的方式在砌体的构件中接力传递的,内力方式有弯矩剪力、扭矩、拉力、压力等。内力传递的基本途径是:屋楼面板→顶层墙体(加本层楼板)→中间层墙体(加本层楼板)→底层墙体→基础→地基。这个过程应该像流水一般快捷畅通,如果形成“堰塞湖”,就会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事故。整体的内力传递是否畅通,取决于每个结构构件的结构功能是否正常发挥。

(1)承载力。墙体的承载力通常是指承重墙体承受来自屋盖、楼板、梁等外部荷载的能力。设计墙体时,首先确定并保证其具备一定的厚度,如24墙、37墙的厚度,以满足其基本的构造要求,再进行结构承载力验算。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来提高墙体承载力:提高墙体材料(如砌块或砂浆)的强度,增设墙垛、壁柱,增设圈梁、构造柱或改用配筋砌体,以及提高砌体砌筑质量标准等。

(2)稳定性。墙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密切相关,有着多重含义。其取决于墙体的高度、厚度、长度是否合理以及这些尺寸之间的比例是否得当;横墙间距不能过大,不能产生局部或整体过大的位移或变形并符合相关要求;从整体或更大范围来看,房屋不能倾斜、滑移甚至倾覆或坍塌。

砌体房屋墙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拓展,依赖于建筑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步改革以普通黏土砖为主的砌块材料,发展预制装配化墙体材料,为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轻质高强度新型建筑材料,同时为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应该进一步加强墙身材料和墙身构造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