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普遍认为,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主要渊源之一,并且在内涵、外延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基本相同。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设立非物质遗产部,自此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开始出现。该法案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2023-08-21
(一)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加载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核心内容是宗教信念、价值观、规范体系等人类的心理与精神信息,并以非物质的观念形态存在于人类社会,它们虽然无所不在,却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也不能直接保存下来。因此,为了保存、表达与展现这样的非物质文化,就需要载体来承载与转化,即通过对象化的过程将非物质文化景观转化为物质文化景观的形式来展现;或将宗教信念、道德、价值观念等超越个人意识的社会规范与制度体系,透过内化的过程,根植于个人意识之中,并通过个体的行为习惯来承载和传达这些心理与精神的信息。这一加载过程是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
1.对象化
对象化,哲学中又称为物化、客体化,是指人通过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表现或体现在对物质对象(客体)的作用上,并在客体中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即人的意识和意志的物化过程。
非物质的文化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其所蕴含的人类心理与精神信息需要经过对象化、物化为可以看到的或可以感觉到的景观,并通过对象化的载体进行传承和表达。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将人的目的、观念、思想和本质力量凝结在特定的、具体的物质载体上,通过物质载体来实现和表达人自己的存在和意志等非物质的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对象化过程是非物质文化景观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通过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具体的建筑形式及依附于这些建筑空间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生活来体现当时当地的民族文化状况、审美情趣和思想意志。在这里,建筑是具体的、物质的,而其传达出来的宫殿的辉煌与巍峨、庙宇的庄严与神圣、园林的幽深与意境、民居的清新与朴素等非物质的文化景观信息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心理与精神。这种非物质的心理与精神恰恰是通过对象化的手段,物化为各种具体的建筑形式来体现和传达的。
2.内化
内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把外在的知识、观念、道德或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作为社会意识的规范体系,一旦内化于个人意识之中,个体不仅会遵守这些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而且身为社会的一员,也愿意将这些准则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于是,宗教信念、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等非物质文化的心理与精神信息便通过个体的心理意识或行为习惯得以表达。
(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展现
非物质文化内容通过对象化与内化的过程而得以转化并表现出来,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即是针对旅游的需要,将这些通过转化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形式通过科学的规划与有计划的安排加以强化与凸显,最终展示给旅游者。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往往表现为一些活态的、口头的,有时甚至是精神的存在方式,这与一般对物质形态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如何将非物质文化景观展现给旅游者呢?
1.博物馆
博物馆在保护、研究与展示物化于物质载体之上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博物馆也是营造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体验的绝好场所。它是非物质文化景观意境流旅游中意境点的集中之处,也是意境场最好的空间体现。
博物馆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其本质功能是收藏和保护藏品。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浪潮的传播带动了博物馆的变革和发展,博物馆拓展出其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的两大职能。20世纪后期,博物馆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加多元化。进入21世纪,博物馆迎来了全球化时代,更加强调其为社会服务的本质,并将展示、宣传文化内涵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
按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01修订后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ICOM还进一步认可了九类相关机构也具有博物馆资格:
① 具有博物馆性质的从事征集、保护并传播人类及人类环境物证的自然、考古及人种学的历史古迹与遗址;
② 收藏并陈列动物、植物活标本的机构。如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人工生态园;
③ 科学中心及天文馆;
④ 图书馆及档案中心常设的非营利性艺术展厅、保护机构和展览厅;
⑤ 自然保护区;
⑥ 符合博物馆定义的国际、国家、区域性或地方性博物馆组织,以及负责博物馆事务的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
⑦ 从事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有关的研究、教育,培训、记录和其他事务的非营利性机构或组织;
⑧ 保护、延续和管理实物或非实物遗产资源(活遗产和数字模拟活动)的文化中心或相关机构;
⑨ 执行委员会经征求咨询委员会意见后认为其具有博物馆的部分或全部特征,或通过博物馆学研究、教育或培训,支持博物馆及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的此类其他机构。
从以上ICOM对博物馆的定义与九类相关机构的资格认定可以看出,其所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基本涵盖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符号类与一般物质实体类载体的绝大多数内容,即凡可移动的、可物化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都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现。
2.民俗风情园
从ICOM广义的博物馆概念理解,民俗风情园亦具有部分博物馆的性质,这里将其独立提出来讨论,是因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人及其在生活中所展现的言谈、举止、行为、服饰等身体上的信息是活生生的,不便于用博物馆的形式加以展现,而通过民俗风情园这种旅游形式却能将某些无法以物质化或符号化的口头或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活生生地展现给旅游者。
我们这里所说的民俗风情园是指主要由人工新造为主的,以收集、保存、展示民族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为中心,融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的大型游乐区。例如,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就是一个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集历史、人文、景点于一体的大型旅游风情园,是集中展现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歌舞、饮食、服饰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主要场所。
一般民俗风情园的建设,从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到室内陈设、用具的选用,都应严守旧规,无论形态、尺寸、材料、技术,皆以民族习惯或旧制为准。
民俗风情园最能集中保存与展示活态的民族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农工商等社会活动,从岁时年节、婚丧喜庆、童玩杂耍、民间技艺,到宗教活动、文教音乐、戏曲歌谣、民族歌舞等,都能集中在民俗风情园中表现出来。民俗风情园中保存与再现的往昔生活方式与社会原貌,在为外地游客提供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与娱乐的同时,也为当地民族成长中的下一代提供了学习和亲身体验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感受前辈的智慧和气息的学习场所。
3.民俗村
这里所说的民俗村是相对上面以人工新建的民俗风情园而言的,是指主要以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民俗特色突出的自然村落、民族聚居区域为依托,在不影响、不改变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风俗的基础上,将其开发建设为具有一定旅游接待能力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景区或景点。游客直接置身于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生活环境之中,通过与当地居民的共同生活、交流、学习,以体验融会于民俗村原生态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例如,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的成都农家乐就是依托川西民居及花卉、盆景、果木等生产基地,通过农家园林、观光果园、花园客栈等形式将川西民风、农事体验、农林科普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活生生地展现给前来休闲度假的旅游者。这种通过真实生活来展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成都农家乐形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影响全国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三)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流规划—情感性旅游产品
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生活中“意义或精神”的集中体现,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目的即是通过旅游体验以获得这种“意义或精神”的心理感受。因此,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即是要依托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设计出能满足游客精神与文化需求的、具有情感性的旅游产品。
要规划设计出完整的情感性旅游产品,首先,必须要在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体验的过程中为游客营造出适合旅游主题的情境。其次,在旅游过程的时间与空间序列中,要恰当地安排情绪的诱发点。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情境烘托与情绪的激发形成完整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情感体验。针对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特殊性,我们采用非物质文化景观意境流的规划设计手法,而与情感性旅游产品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步骤分别是:意境场的营造、意象点的诱发和意境流的形成。
1.意境场—情境的营造
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起点,笼统地说,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与主体自身需要之间的一种感受和心理体验。情感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情境。所谓情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现代汉语词典》)。我们所说的情境,是指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即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意境场。
从开发商与旅游景区建设的角度来讲,其主要任务就是创设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情境环境—意境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流的规划设计手法试图为游客提供这样一种富于意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能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活动中,并进行探究性旅游实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硬件情境建设与软件情境建设两个环节来打造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意境场。
(1)硬件情境建设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硬件情境主要指旅游接待地为营造出一定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场而必须具备或建设的一些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场的硬件情境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
① 紧扣主题,突出特色。
首先,旅游主题的选择要形象鲜明、特色突出,对旅游景区的建设与情境营造要围绕主题意境进行系统而合理地设计与筛选,特别是要避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破坏了整体的意境,使所有的建筑、表演、活动都能鲜明地展示本旅游区的主题。
其次,要避免大而全的规划设计方法,应紧扣主题,大胆取舍,不能使人感觉似是而非,好像什么都有,而实际上又什么都没有。所谓取,是指集中精力将潜在的与主题紧密联系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对能产生与主体意境相似心理感受的意象点进行组合,甚至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制作背景画面以渲染气氛、增添情调,实现情景交融,创设美的旅游氛围。所谓舍,是指把不相关的或相抵触的景点删除,或通过设计手法将其转型,向主题靠拢。
② 严守旧制,尊重民族习惯。
一般涉及民俗或历史文化内容的景区建设,从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到室内的陈设、用具的选用,都应严守旧规,尊重民族传统习惯。无论形态、尺寸、材料、技术,皆以民族习惯或旧制为准。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氛围。
③ 挖掘历史文化信息,寻找众多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内在联系。
④ 运用意境流的手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新编排素材,将所有的资源整合融通。
(2)软件情境建设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软件情境主要指旅游接待地为营造出一定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场而采取的富于情感性的旅游管理方法和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展现、表演形式。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场的软件情境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
① 强调场的概念、加强主题氛围的营造。
场的概念起源于物理学,是许多物理量的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表示方式。这里引用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过程中通过景观、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所综合形成的一种旅游文化背景与情感氛围。而情感氛围的营造特别依赖管理人员、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在某个具体的工作场所围绕特定的旅游主题所共同营造的一种情感气氛和情调。这种无形的情感氛围对游客的情感引发与表现有着显著影响,良好的情感氛围是一种强化游客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理解与认识的触媒剂,能激活特定旅游环境中游客的情感活力与探求欲望。
优化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情感氛围,是现代旅游经营中一种极富睿智色彩和前瞻性的表现,要赢得游客对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产品服务更多的满意与对旅游企业的更多信任,旅游经营者就必须成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场的情感中心与情绪领袖,以引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情绪激发与情感氛围。例如,旅游景区的解说与标示牌系统是营造非物质文化情感氛围的有利场所。从景点牌示、指路牌示、忠告牌示到服务牌示的设计与选材都应该做到与主题相一致,且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导游画册的设计也应该突破传统地图模式,引入意象旅游的理念,将整个旅游区的意象点,意境流和意境场在图中标明,并对全区的主题作一个简明的介绍,以引导游客的情感发展方向。
② 情感性劳动。
要成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场的情感中心与情绪领袖,旅游经营者就必须将旅游服务提升到“情感性劳动”层面来认识。
“情感性劳动”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霍切查尔德提出。她认为,情感性劳动指员工在服务过程中,为顾客营造一种情感状态和情感氛围。员工在服务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而且需要从事情感性劳动。在霍切查尔德的定义中,情感性劳动包括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员工与顾客在公众场合面对面交往;第二,员工为顾客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第三,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员工的情感性劳动。
旅游是服务性的产业,作为旅游运营商与经营者都应该明白,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再只是观光、食宿等简单的物质要求,而是更多地在寻求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游客不仅会评估旅游服务的结果,而且会根据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熟练程度、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服务的便利性、快捷性来评估服务的过程与质量。因此,旅游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服务内容的文化内涵,以及礼貌、微笑、真诚等服务属性,并根据这些服务属性,通过旅游从业者的情感性劳动建立起充满文化内涵与愉悦情感的服务体系,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营造出良好的文化与服务氛围。例如,导游讲解体系就是最能体现旅游情感性服务的窗口。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 何况许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故事是必须通过解说才能让游客了解的。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旅游区工作人员对本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内涵与历史要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游客才能从旅游情境的意蕴、演员的演出活动、导游及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与故事情节中,加深对景区文化的理解,达到非物质文化体验旅游的目的。
③ 强化游客的参与性,发挥游客的想象力,提升游客的主观体验。
注意参与型活动的安排与设计,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是最能激发游客亲身体验的途径。较之一般性的观光,参与性活动更能提高游客的兴趣,满足他们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要。
2.意象点—情绪的诱发
意象点就是能够诱发游客情绪波动,产生感想的某件具体的事物。它可以是整个旅游区,也可以是其中的某个景点,甚至仅仅是一件文物,一场民族歌舞的表演,或者是一个当地的传说故事。由于这些意象点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信息与游客的心理产生互动或感染,从而诱发游客的情绪体验与表现,进而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过程中,当游客进入已规划设计好的意境场旅游环境以后,在意境场情感氛围的烘托与熏陶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设计出一系列的旅游意象点以诱发游客的情绪体验与表现。
(1)实时而随机的重构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不仅仅是猎奇性的观光与平淡无奇的认识过程,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表现与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的精神娱乐与学习过程。而游客的某种愉快、享乐、惊叹、感怀等多种享乐色调的情绪体验与表现为旅游意境流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动机,对旅游的认知和行为起着组织和重构的作用。但是情绪的产生与发展同人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旅游意象点的规划设计具有不可确定性和变化性。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通过建立旅游意象点资源库的方法来实现旅游意象点的构建与游客情绪的诱发。具体而言,游客在实际游览的过程中,依托旅游意象点资源库里的信息,以一件件当时正在进行的旅游事件为旅游意象点,通过触发物的引发、游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向四面八方发射、收回、联想、重构等循环往复的思维活动,最终形成一种枝蔓式的意境流旅游结构。
(2)意象点之间的协调
意境流的形成并不是各个意象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精心选择具有统一性和代表性且格调和谐的意象事物,有机地拼合剪接在一起来构组意象图画,并最终形成意境流的旅游体验。各个意象点之间要有机协调、既要与主题相协调,为主题服务,又要同意象场的氛围和谐一致。
(3)有机地组织
所选意象点或事物并非简单组合即可成功地形成意境流,这点正如围棋,并非随意摆放几个棋子就能形成地盘布局或者杀机,几个棋子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谋略联系,互相呼应,声势若隐若现。同样,对非物质文化旅游意境流进行建构时,几个简单事物朴素自然、不露痕迹的拼贴之间,实际上蕴藏了精心的规划设计。正是这种蕴含了大量精神或文化因素的“有计划地安排”才能使那些本来是独立分离的事物在主体意韵的协调下统一起来,如果没有这种意韵,那么,就如围棋布局没有谋略,只能是一盘散沙。
3.意境流—情感的形成
意境流旅游是游客在一种特意营造的情境氛围中,以想象、联想等创意性的思维与情绪活动为重点,对非物质文化景观加以重组、建构来实现深度情感体验的旅游方式。简单而言,就是触景生情或见形知神的旅游审美方式。
在意境流旅游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诺尔曼·丹森所说:“情感处于人的不断发展着的意识流之中。”情感作为人对周围客观事物而产生的反应形式,是指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对客体态度的一种特殊反应,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出来的。情感属于人的非理性因素,旅游中游客的情感在把握外界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时,并不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形式去反映的,而是渗透于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之中的。并且情感把握的不是非物质文化景观本身,而是把握外界客体(景观)与主体(游客)自身的关系,即把握外界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当非物质文化景观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性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性的情感。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个反映、把握的过程中,使游客能对这种关系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旅游中情绪的放松、精神的愉悦、旅行的欢乐或游憩的喜悦等情感体验。
(1)原则
① 旅游者素质与背景信息的准备。
非物质文化景观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其欣赏与理解要求游客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面对相同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游客比文化素质较低的游客所获得的情感体验要多得多,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游客也更容易同旅游主题所期望的意境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在旅游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美感,最重要的是加强景区文化内涵的宣传与普及,提高游客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
在旅游者素质一定的前提下,旅游现场相关信息的提示与暗示成为提升游客情感体验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解说系统的规划是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包括牌示系统、语音解说系统、导游讲解系统等软件情境的建设。
② 情感互动。
在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流的形成过程中,旅游服务者(如导游)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情感相互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游客的行为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相互模仿的倾向。人们在表情、动作、姿势、声音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模仿,进而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情感状态。游客的这种模仿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和无法控制的,不仅包括行为模仿,而且包括人们心理的相互影响,从而使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进入对方或群体的意向性感受。引导和发挥这样的情感转让与互动是非物质文化景观意境流旅游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情感互动的关键在于旅游服务者(如导游)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在一个共同或共享的情感体验意境场中。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就像一束光,游客既是一束光源又是一面镜子,游客受到他人情感的照射并激发出自己的情感,然后又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连同对方的情感反射给对方或投射给第三方,如此循环互动,情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意境场。
(2)方法
非物质文化意境流旅游情感体验的构筑,是规划者、经营商、导游等众多旅游服务人员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与一定的技巧,从客观事物中选取一定的意象点,并将之组合成意象而产生的。在旅游者思想与文化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规划设计意境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游客对非物质文化景观意境流体验的好坏与优劣,因此,意境的成功表达和再现,离不开意境构筑方法的成功运用。
① 拼贴法。
所谓拼贴,就是从已有的客观事物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点,在形式上简单地拼合剪接在一起来构筑意象图画的手法。此法追求自然朴素,讲求意象事物的涵接自然,不露痕迹。要做到这一点,在选取意象立足点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选事物要具有统一性和代表性,格调要和谐;二是要寻求所选事物之间的潜在联系,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中国传统文人园林中,往往在庭院中种植松、竹、梅、梧桐等植物,室内布置琴榻、茶具、文房四宝等日常用具。这些事物在格调上是和谐统一的,都是文人雅士长伴的“良友”,把它们拼贴在一起却营造出一个清淡、高雅的意境场。这些简单的事物在游客的情绪体验中又分别引发出松风、竹雨、梅香、梧月、琴韵、茶烟、书声等意象点,组合出一幅幽雅、飘逸的意象图画,进而引发游客对园主人安详惬意隐逸生活的遐想,以及对文人园林艺术精神内涵的情感体验。简简单单的事物,平平淡淡的格调,妙就妙在意韵的表达,这是拼贴法的上乘境界。
② 时空法。
时空法就是选择处于不同时间与空间上的意象事物来构图,使意象画图成为横跨中外、纵贯古今的立体时空情境,打破理性思维的单一时空格局。以此构筑意境流能使游客在感官印象上形成立体鲜明、形象生动的映像,并产生戏剧化的情感体验。采用此法构筑意象空间时要注意各意象点相互之间亦应遵循统一与协调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空间层面上要高低、内外结合,时间层面上尽可能拉宽、拉长,使纵横交错的构图能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与历史的纵深感,让游客感受到沟通古今、驰骋千里的心神开阔的场面。
以贺兰山文化带为例,空间上以贺兰山为中心,聚集了黄河、长城、西夏王陵、西夏离宫遗址、西夏皇家寺庙群遗址、兵沟汉墓群、古战场等意象点;历史纵深上,从汉代蒙恬戍边、大夏国赫连勃勃的丽子园、宋代的河外五镇、岳飞的《满江红》,到李元昊在此称帝建立西夏国、成吉思汗灭西夏、康熙西征格尔丹等历史典故层出不穷。这些悠久的历史故事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时空重构的处理手法下,为游客猎奇探究、叹息遐想创造了广阔的意境空间和强烈的情感体验。
③ 跳跃法。
意境流时空的巨大跨度必然伴随着意识的急剧转换与跳跃性思维,即从此意象点跳跃转换到彼意象点的转换与跳跃手法。此手法讲究跳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要注意各意象点之间的过渡与联系,否则就有造成前后意象点意境隔离或冲突的危险。其次,要适当地过度跳跃,使之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游客意料之外,让游客对跳跃变化的结果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仍以贺兰山文化带为例,游客的意境画面不断地在长城、蒙恬戍边、古战场、丽子园、河外五镇、《满江红》、李元昊、西夏国、成吉思汗、康熙、格尔丹等意象点间反复跳跃变幻,但他们都是在边塞文化这个统一的主题下合理地进行着的。其中,西夏国的历史变迁更充满了神秘色彩,从能征善战的李元昊雄心勃勃地建国,到他骄奢淫逸而惨死于骨肉相残;从成吉思汗灭西夏后西夏文化的荡然无存,到武威感应寺碑的传奇发现,这些一个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游客意料之外的传奇故事,最能给游客留下印象巧妙而鲜明的意境效果。
有关景观文化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学术界普遍认为,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主要渊源之一,并且在内涵、外延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基本相同。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设立非物质遗产部,自此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开始出现。该法案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2023-08-21
人文景观设计涉及范围广泛。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景观设计按其涉及范围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不同层面的人文景观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各有侧重。......
2023-08-21
文化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主要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而人类文化的组成包括多个层面,如民俗、建筑、语言、行为、习惯、信仰等内容。在此,文化景观可称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对象,文化景观构成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则从文化的视角对赋予人类行为的景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在文化景观与文化人类学的共同促进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质文化体系。......
2023-08-21
(一)人性化景观建筑设计1.人性化景观建筑设计的思想内涵现代设计对于人性化的体现触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物理层面的关怀将人体工学运用到景观建筑设计中是典型的满足人们物理层面的需要。培根在他的《城市设计》一书中所阐述的“下一个人的原则”对我们今天的城市景观建筑建设是颇有启发的。......
2023-08-2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景观建筑表现出以下特点。这些论点表明,景观建筑是由技术支撑的一种艺术品。现代景观建筑作为实用性艺术,本身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与技术的支撑,也注定要受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极大影响和制约。这些基本生态观点与知识,已为景观建筑师所理解、掌握并运用,并发展成为一种设计趋势。......
2023-08-21
笔者将针对梅山地区的生态旅游理解为在生态学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梅山地区自然环境为舞台,以梅山文化为内涵,以享受大自然,以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和环境保护为标志性特征,使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机构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新型旅游。......
2023-11-16
世界上最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是日本,1950年5月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2006年11月2日,文化部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的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
2023-08-21
城市景观是由城市实体建筑、城市空间要素、基面、城市小品等组成,但并不是这些成分的简单堆砌,而是按一定原则组合在一起的。(二)城市景观的特点其一,城市景观都是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自然景观奠定了城市景观的基础,也制约了城市景观的轮廓。其二,城市景观不只是物质空间的外显表现,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城市景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是景观整体系统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2023-0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