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路景观文化的要素及其构成

道路景观文化的要素及其构成

【摘要】:道路景观文化的外延相对较小,它包含的只是各类道路景观形态及其所包括的文化内涵。广义的道路景观文化,是指道路路域沿线景观所包含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三)道路景观文化的要素道路景观文化的构成要素丰富多彩,如果排除物质性质、交通制度要素,道路景观的精神文化内容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

道路景观文化的外延相对较小,它包含的只是各类道路景观形态及其所包括的文化内涵。

(一)道路景观文化的概念

道路景观文化包括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道路景观文化,是指道路路域沿线景观所包含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道路景观文化,是指由道路路域—道路本体(线形、质地、色彩、绿化、标识)、道路附属物(车站、路灯、栏杆、果皮箱、水箅口、广告栏、信号灯等)、两侧建筑立面及周边自然环境等所构成的一种连续的带状空间形态实体,以及它们所反映出来的具有艺术、媒介、思想、历史文化、生态、教育等价值与意义的全部内容。

因此,研究道路景观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道路景观的外在形态,从道路空间的外在景观特点,进行“物”的研究;二是研究道路外在景观形态下包含的精神文化、思想价值意义,分析思想文化、精神伦理与物质文化如何在道路上实现统一。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来考虑,一方面,研究精神文化如何影响道路景观的形成;另一方面,研究道路景观如何通过“道”的实体形态来弘扬精神文化。

(二)道路景观文化的特点

道路景观陈列于道路路域沿线,空间上呈线形或者说带形,时间上具有序列性—任何人要想欣赏道路景观,都需要沿道路一端向另一端通行,随着前行的时间变化,道路景观按序列依次呈现出来。所谓道路景观文化,就是呈现于道路沿线的景观—实景(包括路体、附属物、绿化、建筑立面等)、借景(道路沿线视域范围内的所有景观)、虚景(历史文化传说、人文风俗习惯等)等所表现出来的景观(包括色彩、形状、质地)的特点,以及这种景观外在形态中所内含的艺术特点、思想文化内涵、历史文脉、生态文明、传媒特征等诸多内容。

(三)道路景观文化的要素

道路景观文化的构成要素丰富多彩,如果排除物质性质、交通制度要素,道路景观的精神文化内容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

1.道路景观文化的艺术要素

道路的景观艺术反映的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道路景观的美学特点。道路作为主要的带形空间线路,规范、确定了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线形景象生成的空间序列和时间序列,其本身也构成了该地域形象的重要部分。正如衣服不仅具有蔽寒遮羞的作用,同时也有装扮人的形象、表现人的性格与审美的作用一样,道路也不仅仅只具有实现人流、物流的交通功能,同时也反映了它所在城市环境与地域的艺术审美取向。以道路景观美学的视角来看,作为线形的城市道路空间是以一系列变化着的三维构图呈现出来的,这种图景表现为连续相贯的首尾不断移动,其视点是连续地运动着的整个空间,着眼点是道路景观的延伸变化生成的效果。同样是通过道路的线形、色彩、绿化、雕塑小品等来反映道路的美,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不同的地域与城市,其表现出来的道路景观艺术形态就完全不同呢?答案可能有很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区和城市,它们的民族个性与艺术审美取向是不一样的。

2.道路景观的媒介因素

道路景观的媒介因素需要从建筑学和媒介学两个角度来确认。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建筑景观形态的传播功能早已有学者关注。例如,被称为新文化地理研究的代表人物的美国学者杰姆斯·邓肯就在他与人合编的书中把文字、口传和建筑景观列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法国18世纪的建筑师克劳德·尼古拉斯·勒杜也认为:“纪念性建筑的个性,如同它们的本性一样,是服务于传播和净化道德的。”[1]这种关于景观形态作为一种媒介因素,以隐喻、暗示的形式对人产生思想、情感、行为影响的论点还可以从大量关于建筑与环境对人产生影响的论著中找到。

正如许多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传播学角度所说的媒介来分同样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被誉为“现代大众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2]在此基础上来定义的媒介就是报纸、广播、期刊、电视,以及今天人们称为第四媒介的网络。但从广义媒介的角度而言,媒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被称为大众传播学鼻祖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就对媒介有着比威尔伯·施拉姆更广的定义。麦克卢汉认为:“从社会意义上看,媒介即讯息。”“在事物的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讯息。”[3]“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为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作用。”[4]道路,无论是公路、铁路、轻轨,只要人们使用它,就会对人自身的重新组合与行为产生交通行为规范,道路就会对人发挥着塑造和控制作用,可见,道路即一种广义的媒介。因此,麦克卢汉把道路作为一种媒介与纸质媒介并列,认为:“社会群体构成的变化,新社区的形成,都随着信息运动又借助地面的讯息和道路上的运输。”[5]

当前,国内也有将桥梁视为媒介的论说。如蒋宇的《视为一种媒介:桥梁的传播过程研究》一文,就是在把桥梁视为一种媒介的基础上,借鉴了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和受传者”及传播模式中“创造、欣赏、反馈三个系统构成”对桥梁进行分析。[6]如果将桥梁视为一种大众媒介是有道理的,那么将道路景观视作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则更是有充分理由的。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从交通系统的角度来看,桥梁是道路的构成系统之一。从道路系统的角度来看,桥梁只是道路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桥梁只是一种特殊的道路。所谓桥,其实就是从此端到彼端之间可架设的一条跨越空间障碍的人造线形空间。桥上一定有路,世间没有无路的桥;一定路程的道路或多或少总会有桥。无论是古代单向通行的桥梁,还是现代公路、铁路、轻轨等系统中存在的多向、多运载工具通行的立交桥,它们都只是道路系统的构成部分,世界上不存在只有桥没有路的交通设施。

二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桥梁还是道路,都属于建筑大范畴。单体建筑房屋以它的方位、色彩、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向人们传达着某种文化信息,桥梁以它的造型、色彩、线体、结构形式、合龙石等来传达它的思想文化、美学信息,道路则是通过它的线形、节点、绿化、建筑立面、附属设施(路缘石、指示牌、车站、路灯、路边小品、广告橱窗)来向人们传达它的文化信息与美学价值。

三是从景观学的角度来看,总体而言,桥梁、房屋等建筑只是在一个点或面的空间来展示、传播它的文化与美学信息的,而道路则是在一个线形的空间上,通过道路两侧建筑立面、绿化、道路附属设施甚至跨越道路的桥梁侧体形态等诸多方面来传递它的文化信息与美学价值的。由于道路的线形通达性特点,它较之一般建筑更具有一种特点,即除了道路本身的线形景观外,还有将道路两端的建筑联系起来,实现建筑景观从空间的序列性到时间的连接性。

综上所述,如果作为道路交通构成部分的桥梁被视为一种媒介是被人们所承认的,是能成立的,那么,作为道路交通本体的道路景观整体,其媒介因素齐备,理当更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众媒介。被视作大众传媒的道路景观,其传播过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段和内容。

第一是道路景观的设计者,亦即传播学中的发讯者。道路景观的设计、施工与完成,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并由眼及心,从而形成视觉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如果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所谓发讯者,是指通过发出讯息的方法对他人产生影响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甚至还可以是组织。道路景观作为大众媒介的载体,传播者或者说发讯人就是道路景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道路及两侧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城市街道、附属设施,包括绿化、小品、指示牌、广告栏、果皮箱、车站、路栏、路灯等一系列设施的色彩、形态、排列状况、空间安排等,都反映着这种带形空间的景观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与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建设思想、生活习惯、审美心理取向紧密相关。

第二是景观内容,亦即传播学中的传播内容。与纸质、电子、网络等媒介使用的传播载体主要是语言、声音、图画等不同,道路景观主要由建筑语言、绿化语言、小品语言、带形空间语言来传达它自身的景观美、文化内涵、思想与精神。从传播学来讲,传播信息的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因此,道路的具象真实景观与虚拟景观本身就是道路传播的内容。这包括了道路本身—色彩、质地、线形,点、线、面设计与处置等;道路上穿行的车,来往的人;周边环境—实体环境,如绿化、建筑立面的风格、附属设施的品位,以及虚拟环境,道路路域周边的历史史迹、民间传说、名人逸事等。

第三是道路景观观赏者,亦即传播学中的受讯者。道路景观与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观赏者“非看不可”的景观。电子媒介、纸质媒介只对主动打开它、观看它的人产生作用,道路景观却不同,只要使用道路,不管是车行还是步行,都必须看,世界上还没有不看路行走的人,也没有不看路行车的人。人只要上道看路,就会被迫接受道路景观,也就是说,道路景观作为一种视觉传达媒介,是人们必须接受的视觉景观。用传播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所有走在路上的人都是道路景观内容的受讯人。道路景观的传播过程中,受讯人无论是以欣赏者的身份去主动地观赏道路景观,还是以纯粹的道路使用人的身份去被动地受制于道路点、线、面的规制,他都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道路景观的影响。前者多会从欣赏景观中获得美的、艺术的、思想文化的、历史文脉的享受;后者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多会通过在道路这个线形空间的穿越或通行中,留下景观形态的印象,形成对这一地域的粗略认识。总之,道路建成以后无论优劣,它的景观也就形成了,并通过显性的与隐性的方式,向使用道路和欣赏道路景观的人传达着物质信息、思想文化信息、历史文脉信息与审美信息。

第四是道路景观本体,亦即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就是道路景观本身,它以线形空间形态(包括建筑立面、绿化、小品、车站、标志牌、路灯等),以及在这一空间中行驶的车、走动的人及物态空间中流传的故事等诸多形式传递物质信息、思想文化信息、审美信息等。道路景观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季象来说,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气象来说,既有风和日丽、春暖花开,又有阴霾雾雪、雨雪霏霏,既有骄阳似火,又有风霜雪雨;从时间来说,既有朝阳初照,又有晚霞万里;从动态景观来说,既有行人匆匆,车行如流,又有人在车中坐,车在路上行;从静态景观来说,既有历史遗址、诗词碑记,又有城乡建筑、山形土塬、沙丘农田;等等。但是道路传递信息的方式与其他媒介,如通常的报纸、期刊、书籍、电视、网络不同,这类被广泛认可的媒介,是以直接复制的方式,生产出数不胜数的大量信息,并以自身为载体,通过人们的视觉或听觉把信息传送到内心,人们可以在任何有条件的空间与时间里,用自己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但是道路位于城乡中不同的固定位置,无法复制信息载体,只能利用人流变化的特征,将道路的各种信息通过照片、视频、语言的方式,借助电视、报刊、手机、网络等传递给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受众,从而同样达到信息大量传播的目的。由于道路所连接的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总有或多或少的人员往来与交流变化,也因此会带来不定量的信息交流与联系,其中必然包括关于道路本身的物质信息和审美信息的传递。所以,道路景观能体现出大众媒介的功能,将传播者规划、设计、建造道路时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大量的受众,并对使用和欣赏道路景观时的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真正具有媒介意义的道路景观,是那些经典的道路。历史道路景观向人们传播的是城市的历史文脉信息;文化景观道路向人们传递的是城市的文化信息;生态景观道路向人们传递的是生态文明信息。而体现城市精神、代表城市个性、反映城市整体形象的,一定是城市最经典的道路,人们可以通过这条城市街道来阅读城市、了解城市、进入城市的精神世界,因此,它应是最具传播价值的城市媒介。

3.道路景观的思想价值要素

景观体验反映了人对环境的直觉反应,它受到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哲学因素的深刻影响。人对景观的感受性背后存在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先于感受而发生作用,并且决定了人对景观的态度。“景观体验所涉及的社会学的、哲学的和艺术问题使我们必须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脉络。例如,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进程影响到人们的信仰、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传统甚至情绪,进而决定性地影响到人们的艺术品位及艺术实践的方法。”[7]上述论述,一方面,是从对景观的欣赏或者针对受众者而说的;另一方面,也是从景观的设计者,或者针对景观的打造者说的。两方面的论述说明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景观形态反映思想价值,因此,景观思想文化价值是以物态的、艺术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物化!精神力量的对象化!价值观念的艺术品化!这不仅适用于一般景观,当然也适用于道路景观,所不同的是:一般的景观,多指片形的、块状的社区景观、园林景观,而道路景观则属于带状的、以序列顺序排列的景观。以华盛顿林荫大道为例,它以三角形的道路布局,隐喻美国是一个三权鼎立的国家;它以华盛顿纪念碑的崇高—哥伦比亚特区最高建筑—喻示华盛顿精神的崇高。华盛顿林荫大道景观蕴含了思想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内涵,景观只是它的外象,而外象的形式里却内含着一种价值取向。

4.道路景观的历史文化要素

道路景观文化还可以通过历史街区与历史道路来表达。美国确立的许多风景路中,就有以历史文脉作为主要特色而被纳入其中的。在美国的“国家风景道计划”中,历史性也被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如弗吉尼亚的弗农山纪念公路就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历史景观路。该道路“设计中突出要求保护景观特征和减少侵蚀。设计理念包括景观面貌和历史特征的凸显和保护”[8]。世界各大城市中的历史街区,都具有历史文化的特色,都是道路景观的历史文化表达。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原名路易十五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又名戴高乐广场,中央有凯旋门),协和广场可视为大革命的起点,星形广场的凯旋门可视为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的标志(它为纪念拿破仑打败普奥联军而建),因此,走完了香榭丽舍大道,其实也就检阅完了法国大革命的历程。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开发的大拆大建中,也注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已出台四批以上历史文化名街,如北京市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山东省青岛市八大关、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昭德古街、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区)(海口骑楼老街)、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等,这些街道景观都具有向人们传达这些城市历史文脉的特色。

5.道路景观中的生态文化要素

正如道路景观可以传达历史文化信息与艺术美学信息一样,道路景观同样也可以传达生态文化信息。在炎炎盛夏,当人们看到罗马军用大道两旁矗立着的高高的、拥有绿色巨伞般冠盖的罗马松时,这种道路景观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树下是阴凉的—道路景观具有调节气候的生态意义在东方,与古罗马军用大道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中国四川剑阁翠云廊景观—道路两旁森森古柏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树龄,其传达给人们的信息与古罗马军用大道完全相同。因此,道路景观具有传达生态文明的作用,换言之,道路景观文化可以反映出一种生态文明。今天,道路景观所反映的生态文化较之古代有了更多的内涵。如道路生态绿化体现出来的道路的“仿自然绿化”“降低污染的绿化”“去人工化的植被恢复”等及道路水泥边坡绿色植被的覆盖,城市河道及岸边道路的自然生态植被等,都向人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生态道路景观是类自然的景观,它具有最大限度的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消解污染、调节气候的功能,而非仅仅只是非图案对称、造型工整的几何形态花园。

再如,欧美、日本的许多高速公路边,常有野生动物通过,路旁设的标牌上的图标或是野鹿,或是黑熊,当人们驾乘汽车经过时,获得的信息就是这些生长于此的动物是要得到保护的,于是在驾车过程中,驾驶员会高度重视,避免因超速而引起对野生动物的伤害;作为游客,就会注意景观两旁的情景,看是否有机会看到穿路而过的野生动物。这种有野生动物的交通标志,实际上不仅传达了一种交通信息,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生态信息—要注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又如,弗莱堡街道上的绿化,树木不用修剪,青草自然生长,仿佛自然拥抱着城市,城市融入了自然。

6.道路景观内含的教育要素

道路景观还具有教育的因素。当我们说到道路景观的艺术美、媒介性、思想价值、历史文脉、生态文化等要素时,道路景观同时也就具有了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常常在对城乡道路的“阅读”、欣赏中获得某种知识。当一个人从道路景观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他就受到了教育,由于这个教育是由道路景观给予的,因此,道路景观也就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许多去欧洲的人,在法国与德国的大街上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景观:德国街道上跑的车,基本都是德国的汽车,日本的、法国的、美国的车或者没有,或者很少;而法国街道上的车却五花八门,既有法国的,也有德国的、日本的,还有美国的。于是人们就从这个道路景观上获得了德、法两国不同民族性的知识:德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制造业是充满自信与自豪的,所以在选汽车时,只选德国车,并形成了一种风气,如果有谁去买外国车就会显得另类,于是德国人就“从善如流”了;法国人讲究实用,追求生活的多元,因此在选择时,完全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完全不考虑外在因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法国人的自由的个性。在亚洲也同样如此,日本、韩国大街上的汽车,几乎清一色都是本国造;而在东南亚,如泰国,满街跑的主要是日本车。人们会从城市道路景观中满街行驶的汽车看出这个国家某个方面的特点,这就是道路景观给予他们的教育。同样,当人们从道路景观中获得相关生态文化、思想文化、审美取向等相应的知识时,道路景观这时就成了这些知识的载体,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景观,因此,道路景观也就具有了十分浓郁的文化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