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性来说,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后的重要收获除了政治方面的普选权以外,就是外出工作的权力,同时也有了更多机会外出参加各种社交和娱乐活动,如各种舞会、宴会或是体育活动等。西方服饰文化史上称之为女装历史上的优雅革命。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这一时代的时尚女装相比以前更加性感、强势,充满现代气息,带有反叛意味。......
2023-06-18
(一)建筑与景观的理念融合
建筑和景观的融合是建筑对景观的适应。建筑作为场所中的主体活动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无论景观如何设计,都必须采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和富有地方特点的景观,这样才能够保持景观的特色。而景观则需要积极搭配建筑。景观作为供人观赏的趣味存在,有专门修建的园囿,搭配供人休息停留的亭台楼阁;有围绕在建筑周围的修葺整齐的灌木,灌木则是专门为迎合主体建筑形态所设计的。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意味着在确定设计理念思想之后,建筑与景观的设计包括其形式、构造等皆围绕此理念开展,并在思考、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断协调。
建筑与景观的理念融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从整个地区的全局范围来考虑建筑与景观的融合。首先,应对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场所进行基地考察,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同时对场所的构成线条、色彩等进行分析。其次,需要对场所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进行调查。需要利用场所内现有资源进行最大化地利用和最小化的改变,用以保持该地区的特有风貌特征。最后需要针对上述条件进行归纳总结,选用最适合及与周围场景配合程度最高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并贯穿设计全程。
2.可行性
建筑与景观理念的融合首先要分析设计的可行性。确立设计的理念思想,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建筑的高度、深度、宽度、造型、体量、色彩、风格、材料等的考量,分析其可能对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其次,在景观设计的三大要素的前提下则需要思考景观的大小、位置、色彩、形状等对建筑的影响。
3.实用性
建筑与景观理念的融合首先是满足人们对于两者的功能与精神要求。无论何种理念,终究是要服务于建筑与景观的使用主体—人。同时也意味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高度适应。对景观的思考即是对场地的思考。通过对建筑场地的规划突出景观特征,将景观贯穿于整个建筑场地。景观元素延续至建筑,建筑犹如破地而出并融入场地景观之中。马塞尔·布劳耶说过:“建筑物是具体而实在的,建筑本身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同时它又是存在于自然中的,我从不视其为独立的组成,而视其为与自然相关、同时又与自然对立的组成部分。”[1]
(二)建筑与景观的材质融合
建筑与景观的材质融合是继形态统一之后的一大要点。在确定材料的造型语言之后,选择适当的材料与正确的构造方式,以达到材料构造与形态的完美统一,以此来强化建筑与景观的相互融合。
现代建筑巨匠赖特认为“建筑是人的想象力驾驭材料和技术的凯歌”[2]。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要深入挖掘材料的内在潜力和表现材料的外在表现力。通过材料的形体、光照、色彩、肌理等要素的组合运用,创造出景观与建筑的水乳融合的场面,加强与丰富其表现力。
材料的选择必须要结合具体建筑的形式、体量、风格、环境等因素,它融于建筑整体和周围环境的设计与建造全过程。材料的质感具有强烈的心理诱发作用,不同的材料给予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金属材料给人以科技感、冰冷感,木材给人以温润感、亲切感等。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适时考虑到周边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建筑材料与景观遥相呼应,互为映衬。
在材料的运用时,还要注意将其突出性能表现出来,木材、石材的天然质感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建筑与景观由于具体功能不一,可以承受的力也不一样,因此,在景观与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中除了要考虑材料的共通与匹配之外,还需要将材料的力学特性融入艺术设计中,做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三)生态学下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旧有的城市功能与形态面临着巨大冲击,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互相融合,设计的生态性已然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
生态系统将人类与环境紧密相连,并按一定规律相互作用,表现出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创建了巧妙的生态平衡的局面。生态学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两大特点,现今的生态学已经广泛渗透到众多学科领域,包括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生态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们开始将设计与生态联系起来。生态主义慢慢脱离了论文和图纸的空谈,而逐渐成为设计师们对设计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在尊重环境的发展历程中,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等思想贯穿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全过程,对生态的追求一度与对功能与形式的追求平齐。
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工作生活,首先希望这个场所是舒适、安全、环保的。同时也希望可以在疲惫之时看到窗外让人心情放松的景观。而进行户外活动的人们也希望抬头可见的建筑物不但功能齐备,而且令人赏心悦目。这样一来,生态学下建筑与景观的完美融合就成为人们最美好的希望。
设计植根于创作地。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景观设计,设计师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自然允许人类做什么。生态学下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应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尊重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
在当地人的生活空间中,一草一木一花都被赋予存在的意义。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延伸和积淀。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的建筑和景观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传统文化诉求给予设计的启示,必须符合天、地、人的设计关系。在符合生态学思想的前提下,去考虑建筑和景观的设计构造及两者的融合。
2.适应场所的自然过程
时代的发展导致了现代人对于场所功能的追求不尽相同。因而为场所而设计的建筑与景观并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应与时俱进。对于新时代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仍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等。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设计就是将这些带有明显场所特性的因素合理地结合与搭配并加以利用,从而创造出和谐健康的场所环境。
生态学思想的发展使得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思想发生了巨大改变,甚至开始对建筑与景观的形象产生影响。生态学思想影响下的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就是对场所的尊重、对场所要素的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应用;就是要充分利用场所中的原有建筑,以最小的改变达到建筑与景观融合的设计目的。
有关景观文化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对女性来说,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后的重要收获除了政治方面的普选权以外,就是外出工作的权力,同时也有了更多机会外出参加各种社交和娱乐活动,如各种舞会、宴会或是体育活动等。西方服饰文化史上称之为女装历史上的优雅革命。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这一时代的时尚女装相比以前更加性感、强势,充满现代气息,带有反叛意味。......
2023-06-18
书籍形态设计就是要打破原有的书籍六面体的常见形态,赋予书籍新的形态和审美情趣。中国书籍从甲骨文、石鼓文、竹木的“简册”以及帛书、卷轴书到以纸张为载体的“线装书”“盒装书”,再到如今六面体的形态,可以说造型各异的形态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对书籍新形态的设计的尝试和探讨,既要从中国传统的书籍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融入其他商品包装设计的理念,在充分体现书籍内涵的前提下,追求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
2023-06-26
国内有学者将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其中前两次浪潮被称为女性主义时期,第三次浪潮被称为后女性主义时期。[24]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1963年,美国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出版了《女性的迷思》一书,标志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开始。她强调并且高度评价性别差异,主张创造一套女性符号。......
2023-06-18
前面分析的喜剧艺术手法如误会、巧合等就是喜剧电影的一些常见类型元素。而喜剧电影的夺宝类型往往将夺宝的过程展现得悬念迭起,同时又调动多种叙事策略将之进行喜剧化处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宝贝会属于正义者或善良的一方,而邪恶的罪犯会受到惩罚或遭到报应。......
2023-10-15
伯林特的审美场概念及其现象学美学理论,是高主锡反思西方形式美学、提出生态美学的重要美学资源。高主锡从11个方面对比了其生态美学与西方传统的形式美学以及伯林特的现象学美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确定了生态美学的总体特点。......
2023-11-17
我将以此为题,为19和20世纪的欧洲民族乐派说几句心里话。至少,在我眼中的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其成因与成果更适合如此做派。浪漫乐派形成于19世纪10年代末,民族乐派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初,前后的时间差还不到20年。俄罗斯民族乐派最终得以确立,是与柴可夫斯基的努力密不可分的。正因为这样,俄罗斯音乐的崛起才得以通过“19世纪民族乐派”这一打擦边球的方式逐步实现。......
2023-10-27
新个人主义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完美时尚的统治。利波维茨基认为,将完美时尚类比为一个标准化和丧失个性的独一无二的过程只是一种表面认识。新个人主义也是利波维茨基的社会学理论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21]不难看出,在利波维茨基看来,完美时尚时代的个体摆脱了欲望的刺激,甚至超越了真理。......
2023-06-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