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景观的分类与内涵:景观文化学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景观的分类与内涵:景观文化学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一)城市景观的分类1.规模体系分类景观规模一般运用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予以衡量。这是城市景观的第一功能,同时也是城市景观其他内涵的基础所在。也就是说,城市景观是人类精神对自然的加工,是人类社会组织制度、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载体。而且,城市也是区域文化集中的代表。除了与生理需要密切相关,城市景观环境的设置还与包括人们交往方式在内的社会需要相吻合,否则就会产生问题。

(一)城市景观的分类

1.规模体系分类

景观规模一般运用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予以衡量。建成区50平方千米以下为小城市城市景观,建成区50~70平方千米的为中等城市城市景观,建成区70~100平方千米的为大城市城市景观,建成区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为特大城市城市景观。当然,这只是从普遍意义上而言的。

2.系统角度分类

城市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景观也体现了这种复合性。在城市中,绿树、草坪、山脉、河流属于自然系统,工厂、商店等属于经济系统;居住社区、行政办公建筑、医院等属于社会系统;文物建筑、图书馆、展览馆等属于文化系统,城市景观复合生态系统就是以上景观的集合。

3.功能复合体分类

雅典宪章认为城市有四大功能,即生产、休憩、交通、生活等功能。对应着这些功能,城市景观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如工业景观、商业景观、交通景观、旅游景观、绿地景观、居住景观等。

(二)城市景观的内涵

城市景观是空间与物质实体的外显,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内涵,这种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景观的功用性

城市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空间,必须满足人们的功能需要。这种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景观环境。城市景观必须满足人们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要,必须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必须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及文化娱乐的公共设施……这是城市景观的第一功能,同时也是城市景观其他内涵的基础所在。正如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吉伯德所说:“城市必须有恰当的功能与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必须使人看到时愉快,在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功能问题时应与美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要辨证处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功能因素总是不可或缺的。”[1]

城市景观是人类改造自然景观的产物,因此,城市景观的构建过程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城市景观的塑造过程,就是人类如何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遵循生态学原理,最小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样的景观对人们是有益的。反之,以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的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最终人类会自食其果,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大地景观》的作者西蒙兹在书中最后一段话“景观建筑师的终身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2],就深刻揭示了人类城市景观的生态性。

2.城市景观的文化性

世界上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有很多,已经达到近200个,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从精神角度出发的。如美国学者墨菲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意指由社会产生并世代相传的传统的全体,亦指规范、价值及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包括每个社会排定世界秩序并使之可理解的独特方式。”[3]另一类概念则是精神与物质二者兼有的综合性概念。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含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4]《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和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创造物中的体现”。

城市景观从表象上看,是物质实体与空间,但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是联结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城市景观既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追求,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态度差异,更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从本质而论,城市景观是物化了的精神,它始终附着在知识、观念与艺术之上,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也就是说,城市景观是人类精神对自然的加工,是人类社会组织制度、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载体。它的意义主要是指包含在实体空间中的一套抽象的概念和关系、价值和功能等,而非物质实体与空间本身,物质实体与空间只是表征。城市景观的深层蕴涵着一个理念世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产物,是一种精神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和象征,它记载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反映了一个社会跳动的脉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5]。而且,城市也是区域文化集中的代表。在中国,谈起京派文化,人们就会想起北京,谈起海派文化就会想起上海,谈起岭南文化就会想起广州,意义就在其中。对此,刘易斯·芒福德有过精辟的论述:“城市是时间的产物,在城市中,时间变成了可见的东西,时间结构上的多样性,使城市部分避免了当前的单一刻板管理,以及仅仅重复过去的一种韵律而导致的未来的单调。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复杂融合,城市生活就像劳动分工一样具有了交响曲的特征:各色各样的人才,各色各样的乐器,形成了宏伟的效果,无论在音量上还是音色上都是任何单一乐器无法实现的。”[6]由此可见,城市景观具有文化内涵。

3.城市景观的社会性

城市景观环境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更要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因此,城市景观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经典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由低至高排列,通常而论,人们只有在大部分满足了低一级层次的需要之后,才能产生上一层次的需要。城市景观环境与人的这五种需要是息息相关的。

除了与生理需要密切相关,城市景观环境的设置还与包括人们交往方式在内的社会需要相吻合,否则就会产生问题。1954年,美国圣路易斯中心的普鲁伊特—艾格尔住宅区,本来是为低收入者所建,设计者的出发点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环境,事实上这方面的努力也成功了。但出乎设计者意料的是,几年之后,这里却被破坏得一塌糊涂,而且治安也变得非常差。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建失败后,当局不得不炸毁了住宅区的大部分,而这一举动却赢得了居民们的一片欢呼。这次事件发人深思,研究表明,空间设置与社会文化因素严重脱节,是导致住宅区建设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低收入者聚居的邻里单位中,社会网络起着关键的作用。美国下层居民尤其喜欢非正规的空间,在住宅的户外街道、低层住宅的门前、狭窄巷道的交叉口及杂货店的空地上,进行无拘无束的聚集与交往。新住宅区尽管齐整、秩序性强和设施卫生条件较好,却没有产生社会网络的空间基础,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说:“尽管我们可能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着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从建筑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大部分是从空间中产生出来的。”[7]实际上,何止是美感,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如知觉、认识、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孤独感等,都与城市景观息息相关。

在一个好的景观环境中,人本能地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当置身于较差的景观环境中时,人立刻会产生一种厌恶感,进而不愿意在这样的空间中逗留,因此,景观环境与人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的。

4.城市景观的美学

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在塑造景观的过程中,不仅追求功用性,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这是一个不能截然分开的统一过程。景观的美学性不仅体现在如何设计一个建筑物,同时也体现在如何将众多的构筑物按一定原则组织起来。整体空间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比单个构筑物的建设更为重要,亚里士多德曾经论述:“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8]城市景观构建过程中,必然涉及构筑物的尺度、色彩、比例、装饰等问题,涉及不同构筑物之间的搭配问题、整个空间的布局问题,构筑物之间的节奏与韵律问题等,这些都是美学的范畴,因此,景观的塑造与空间美学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