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是日本,1950年5月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2006年11月2日,文化部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的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
2023-08-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较为频繁的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2001年我国积极参与向联合国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时。关于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无形文化财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阶段。其来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涉及无形文化财产(包括演剧、音乐、工艺技术等)、民俗文化财产(包括有关衣食住行、生产、信仰、年中节庆等风俗习惯,民俗艺能的无形民俗文化遗产和表现上述习惯与艺能的衣服、器具、房屋等物件的游行民俗文化遗产)等内容,第一次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与有形文化财产相对应。学术界普遍认为,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主要渊源之一,并且在内涵、外延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基本相同。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设立非物质遗产部,自此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开始出现。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其中,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基本上等同于民间创作的概念。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第155次会议上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实施规则》,明确指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出自《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其中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和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竞技、神话、礼仪、风俗习惯、手工艺、建筑及其他艺术。”在这个定义中强调特定文化空间,强调空间内自发传承的生活知识、艺能与技能,以及社区共享的文化传统。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呼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迄今为止联合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文件,也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较为权威的文件之一,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被创造,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 口头传说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 表演艺术;③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在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权威的定义来源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案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① 传统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②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③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④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⑤ 传统体育和游艺;⑥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定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也正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吸收并采纳了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是中国实际与国际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有关景观文化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世界上最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是日本,1950年5月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2006年11月2日,文化部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的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
2023-08-21
(一)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研究相对较迟。因而,作为文化景观遗产中的一个亚类,城市文化景观遗产出现得更晚。(二)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特征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一个亚类,与城市的特性紧密关联,具有比较突出的城市性特点。不同城市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差异导致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造成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地域差异。在空间形态上,城市文化景观遗产成为统一的文化区。......
2023-08-21
名山大川、自然景观,既是旅游观光的游览地,也是旅游景观文化之源。自然景观之美、人文景观之璀璨,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旅游景观文化。峡谷是山地景观中常见的旅游景观,因峡谷陡峻、险恶、水流澎湃、雄伟而形成峡谷旅游景观文化。这些峡谷景观封闭的人居环境,孕育了多姿多态的地域性峡谷景观文化,如在怒江大峡谷北段丙中洛怒江曲流河段的峡谷旅游景观文化。......
2023-08-21
城市景观是由城市实体建筑、城市空间要素、基面、城市小品等组成,但并不是这些成分的简单堆砌,而是按一定原则组合在一起的。(二)城市景观的特点其一,城市景观都是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自然景观奠定了城市景观的基础,也制约了城市景观的轮廓。其二,城市景观不只是物质空间的外显表现,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城市景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是景观整体系统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2023-08-21
人文景观设计涉及范围广泛。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景观设计按其涉及范围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不同层面的人文景观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各有侧重。......
2023-08-21
借助名著、名人、史实或文学作品的景观文化构建旅游景观文化效应已成为开辟旅游市场的重要方式。此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影视作品拍摄场景作为旅游景观文化也备受广大游客青睐。迪士尼乐园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游乐型旅游主题公园,成为集游乐、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观。除了像三国城、水浒城、大观园等拍摄基地转为旅游景观文化外,有的还借助了影视的原型或外景的拍摄地而构建和渲染了旅游景观文化。......
2023-08-21
(一)意识形态对景观建筑的影响意识形态集中反映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二)宗教信仰对景观建筑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交替,使各个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及特定的民俗文化,两者是形成建筑空间与建筑色彩的重要原因。......
2023-08-21
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的内涵,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外在显现。城市景观象征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是构成城市文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决定城市外在品位的显性标识。城市景观的每一个特征,无论突出与否,都已经和这样那样的文化发生了关联。因此,评价一项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体察蕴涵其中的文化特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城市景观的这一特性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度。......
2023-0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