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庄子思想与礼教的影响:中国园林中的文化精神

庄子思想与礼教的影响:中国园林中的文化精神

【摘要】:与主体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庄子的思想体系及礼教所确立的人伦体系乃至艺术审美价值标准,共同作用并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礼、雅、静、玄学,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审美内容,这种内容与仙人崇拜,共同进入以山水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园林,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和审美的重要形式及领域。

(一)景观的文化属性

景观是一种美学范畴的概念和认识。是外部环境的符号系统对于审美主体的精神进行的现象和符号投射。这种现象和符号系统通过感官,进入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这个审美的过程,必然和审美主体的文化属性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

对于景观的审美,和对于景观的营造,都是一种文化活动。景观也因此必然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特征,并受到审美主体的文化特性的影响。因此,景观是一种文化的关于环境美学的文化子系统。与主体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

(二)景观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景观的神韵,景观则是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它是自然、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景观不仅可以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经济观念,还可以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伦理观念与美学观念的发展变迁,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实际上,景观是一种围绕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艺术化了的空间景象,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文化表达,如空间形态、环境形象等,它通过人、建筑、环境的综合空间来感染各类人群,因此,景观是文化美与艺术美的综合体现。虽然景观的文化内涵客观存在,但其文化意义则是由主观感知来实现的。由于时代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念、感知、信念、认知不同,所以景观体现出的文化意义也不尽相同。这也正说明了景观的文化内涵、人、文化三者的密不可分。

(三)东西方古典景观的差异和相应的文化背景

东西方的古典景观体系,都可以分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由于自然景观受到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决定性影响,在此不做过多的对比和强调,而是从人为景观的角度进行一些比较。古典文化中的人为景观的核心、主体和典型性代表,当属古典园林。

园林的实质,终究是一种对外部的生存环境的期望,并对这种期望加以技术的实现。这种期望,主要是一种精神化的需求,一种以审美为基础的精神的需求的物化表现。这种开放式或者半开放的外部环境为主的环境系统,与封闭的半封闭的以内部空间和环境为主的建筑环境系统相比,并不强调现实的技术功能,如保温、储存等技术要求。这使得园林从开始出现,就具备强烈的、纯粹的艺术和精神化的倾向。

因此,东西方各自的哲学、美学和艺术观的差别,注定会影响并造就形成各自园林系统不同的审美和艺术倾向。西方的文化,一般认为源于埃及,随后的继承者希腊和罗马,亦在地中海海岸。地中海的气候、环境和动植物资源,以及农业等基础,是形成这一文化板块特点和性格及文化精神的重要的基础条件。在中国,这句话叫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由于地缘地理板块的物质基础条件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发展走向的部分差异。但有时这种差异所形成的发展的差异,却是天差地别的。

西方的早期宗教比较发达。这种影响对于西方的早期哲学,尤其是社会价值体系和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而言,石质的、永固型的建筑,被大量地用于宗教建筑,以及公共建筑和贵族建筑。这和宗教为主题的文化追求永恒的价值倾向密不可分。事实上,地中海沿岸的地理条件,具备很多砂岩和大理石等易于开采,石材容易加工,也便于石质建筑体系的形成。

西方早期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和地中海气候与地貌、物产密不可分。同样,这种园林体系也受到早期宗教价值的影响。

西方的石质建筑,用很多小尺度的材料堆叠巨大体量的建筑,必然起源于简单的几何学。同时,源于尼罗河等西方文明早期源头的几何学,直接源于早期地中海周围尤其是尼罗河泛滥等引起的土地测绘勘界问题。这种早期的现实需求,大大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并在建筑领域内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审美主题。这种几何特征明显的审美,与几何特征明确的建筑之间,其审美和精神价值必然会趋于一致。

几何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深远的。几何需要逻辑,逻辑和哲学的结合,产生了科学的母体。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两千多年前,孕育了原始的科学。同时代的东周,哲学也同样发达,文化光辉灿烂,但是逻辑的缺失,最终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不能产生科学,并将哲学导向玄学,成为一个以经验主义为主的技术大国,而科学和知识体系迟迟不能发展。

西方在早期宗教发达的同时,也产生了早期科学。这种精神信仰的外部支撑,以及获得思考的力量的人类,充分产生对人的个体的价值认同,对人的审美及对人类自身的自信。这种自信也表现在对建筑和园林的人为存在的痕迹的强调。摆脱对自然的模仿,开拓新的审美领域,就是这种精神价值体系的一个主要表现,并成为一种审美的传统和习惯。

当然,这也使得西方的早期园林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自然式审美的范畴和方式。这种缺憾,直到近现代才有了较大的弥补和发展。直至今日,在自然式的园林领域,依然不能达到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山水园林的艺术水准和精神内涵的范畴。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源于早期的中国审美和精神价值体系。当然,这也受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河网密布、平原众多、山峦起伏、地貌复杂、植被种类丰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启蒙。东方的自然山水带来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虚实变换,以及神秘、朦胧。在中国早期的零散并无体系的神话的影响下,人们对山水之美的发现和认知,使得中国的早期园林摆脱了种植业的影响和束缚,追求具有神秘色彩的自然山水形式的园林。模仿自然山水,成为造园的主要形式和方式。

事实上,山和水,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丰富、复杂、多层次、多视角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系统。水,神秘、安静,并映现周围的事物,波光粼粼,变幻莫测。安静舒缓的水,是能够使人安静的心理符号,同时容易唤醒人的沉思和回忆。山,拥有复杂但是有机的轮廓和形体、植被风貌。四季色彩变幻,与水构成了一个极富欣赏性的审美系统,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这种审美系统,也正符合东方的好静、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习惯和精神价值体系。这种文化和价值体系,又是中国早期哲学和文化所造就的。庄子的思想体系及礼教所确立的人伦体系乃至艺术审美价值标准,共同作用并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影响在今日依然广泛而深远。礼、雅、静、玄学,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审美内容,这种内容与仙人崇拜,共同进入以山水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园林,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和审美的重要形式及领域。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载体和思维方式。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在抽象性方面发展缓慢。同时,由于文字载体的缘故,这种语言系统的结构语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西方的文字,早期的载体有泥版、大型草叶、羊皮、麻布等。而中国的文字早期载体以甲骨、金石竹简等为主。由于受到这些载体和书写方法的限制,早期汉语极其简约,基本上没有结构性助词和逻辑助词。又因为土木建筑形成的技术便捷性,几何不够发达,逻辑的需求不高,这就导致逻辑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迟迟不能形成。这种逻辑的缺失,最终使得中国古典哲学未能顺利地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难以完成从直觉、经验到证明推理和系统化的转变,却进入某种玄学和经验主义的混沌系统。美学,作为审美的哲学,也相应地朝着先验、直觉、神秘的方向发展。并且由于礼教等世俗的人伦的强大约束,人类个体的意志和价值诉求是被深深压制的,这就使得知识分子和艺术朝着一种出世的态度和方向发展。这种出世的精神态度向自然之美寻求寄托,构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的精神特质和路线

从当下的研究来看,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认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领域以山水画的成就为最高。由此可见,山水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

如果我们把东西方两种园林体系从精神层面做进一步对比,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西方园林归入“入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哲学文化体系。与此相对的是,东方园林的背后,实质上是“出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文化体系。这两种文化体系的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知识分子,以及艺术领域和艺术家们,对待人生和世界的价值差异,一种是对入世的积极与激情,一种是对入世的倦怠与逃避。由于哲学和美学的差异,还有语言的影响,这两种文化的艺术美学系统分别强调古典戏剧性和古典诗性。

山水画是东方的这种审美和艺术观的另一种呈现和表达。事实上,东方的园林和东方的山水画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互相阐释,互相补充,互为图景,互为影响的同根性、同源性和同一性。只是在规模、尺度和细节上,以及动态、静态上,存在一些技术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