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景观文化与人工构筑物的关系

景观文化与人工构筑物的关系

【摘要】:(一)景观文化的概念景观文化是将景观与文化合一的偏正词组。景观文化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谈到景观文化,不能不提到人工构筑物。按照地理学对于景观概念的划分,可以用“景观—文化景观—景观文化”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景观文化的概念

景观文化是将景观与文化合一的偏正词组。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与景观的外在形式相联系的文化解读,离开了景观的外在形态来谈景观文化,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木之舟;同时,离开了文化的内涵价值去论景观,等于是无本之木,无水之鱼。

景观文化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人们站在各自的角度,按各自的理解进行不同的解读。沈福煦在《中国景观文化论》中认为,景观文化是一种文化,它有更多的社会文化性,与社会伦理宗教、习俗及观念形态有关,而且它还包括大量的艺术文化内容。陈宗海则认为,景观文化由景观的形、意、背景文化及阅读文化四部分构成。林辉等人则将景观文化进行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景观文化指人类在营建景观的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景观文化即为物质景观文化”。[6]

但上述所有解释似乎都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些解释均未将景观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别开来,故在解读中不免有些笼统,尽管自然景观不是人文景观,但并不等于自然景观没有景观文化、意义。事实上,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自然景观的观感与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自然景观对人的视野的触动、心绪与情感的影响会根据人的心情、经历与精神状态而定,而人文景观对人的视野的触动与心绪情感的影响,是根据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人生阅历而定的。第二,所有对景观文化的解读均未将景观文化中的民族性格、审美心态、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纳入其中,从现实的景观文化现象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不足。

(二)景观文化的内涵

要真正把握景观文化的内涵,必须真正读懂景观一词。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景观可能会更具普遍性。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认识艺术作品需要认识“作品产生的环境”,首先要考察产生作品的种族,即要从艺术品产生的时代、作者的特点及欣赏艺术的人三个方面对艺术展开研究。景观也应如此。从艺术哲学角度来分辨景观,需要将这一词语分开来理解。首先是“景”,其次是“观”。在两者中,景,是风景、景致,有名词特性,是客体、实体;观,是观看,有动词特性,是欣赏观看的人因“观”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包括思想观念的、情感的、审美的、想象的等诸多方面,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主观体验,具有主体性的特征,与“景”的实在性相比,影响人看景观的情感、观念、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是虚体。

在景观文化中,将景与观分开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与了解景观文化,而且更符合景观文化本身的含义。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文化”与“自然”是相对应的关系,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人,虽然仍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却是从自然界中进化分离出来的。将景与观分开理解也更有利于人们切实了解把握景观对人产生的影响。面对同样的实体、客体的“景”,由于“观”者—人的文化背景不同、人生阅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心理状态不同,这种景观对欣赏者产生的心理冲击、情绪感受、思想影响会大不一样。例如,同样一条两侧长满苍松翠柏的通往烈士陵园的道路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其心情会由此而肃然起敬,心理就可能会从世俗转入神圣,由社会现实走进革命历史;而从未受过中国松柏崇拜影响的人,看到这样的景观,产生的印象大约只是“这儿风景真好”;又如,同样是大雁排行从天上飞过、锦鲤欢跃于碧波方塘的景观,多数人会感喟自然季节的变化,园林生态景观的美丽,但对于那种沉溺于美食饕餮者来说,见此景观,他想到的会是:它们在火锅里是什么味道呢?表1-1反映的是美国风景评价各学派对景观的不同认识及各自的基本特点。

表1-1 美国风景评价各学派特点分析和比较[7]

续 表

从人文的视野来理解景观文化,我们当然不能赞成美国风景评价学派中的专家学派,他们把风景景观的价值等同于它的形式美或生态学意义。正如前面所说,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景观文化当然也是与完全的自然风景相对应的,如果排除了人(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那么再美的自然景观,也只能是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而非世界文化遗产,也就与文化相关不大。当然,我们也承认自然风景存在的形式美与生态学意义,但这种意义如果要与景观文化相关,就必须与人发生关系。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文化,都与人的创造相关。

谈到景观文化,不能不提到人工构筑物。而人工构筑物无论优劣好坏,都与人的设计、制作、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人是有情感的、有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的,更是有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人在进行劳作、创造和改变世界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总是按照自己所喜欢的、认为正确的和美的来创造劳动对象,人的设计、制作、建设受自身的设计建设思想、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的支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环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者城市建设思想的物化形态。于是,作为人工构筑物的景(它常会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对应整体),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作为主体—人的“观”—思想观念、情感心绪、审美心理与审美取向在其中了。如果没有这个“观”的文化内涵,人工构筑物就失去了景的文化意义,它的设计、制作与建设者就失去了文化自我,作为一个民族,自然也就失去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能力。

(三)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

1.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异同

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构成的异同

景观文化有着更多的景观的社会化、人化的属性,由直接作用于人类大脑思维的虚体非物质文化和作用于人类视觉感知的景观实体的物质文化组成。非物质文化包括景观营建法式和规章制度、景观的社会意识和园冶理念等,它们往往是人参与实践景观的相关规范、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从时间上看,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营建景观时有各自独特的理解方式。至于景观的社会属性,则是由若干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组成,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向性、尚祖制、中庸的思辨方式等。

从构成的角度上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按照地理学对于景观概念的划分,可以用“景观—文化景观—景观文化”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景观包括毫无人性的自然景观和人化过的文化景观,而景观文化也只能从有过人化痕迹的文化景观中抽象地提炼出来。当然,在现实生活实践中,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经常一起出现,很难区分开来。

(2)特征的异同

景观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七种:地域性、独立性、稳定性、包容性、滞后性、积累性、传承性;文化景观的特征则归结为五种: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两者相比而言,文化景观缺少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征。先从两者之间相同的特征说起,即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

① 地域性。一个地区的民众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有差异的文化,这些差异文化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地理环境影响地质构造乃至小气候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思维方式等,这些差异性文化被人作用在自然景观上以后,即形成了文化景观的地域特性。

② 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景观逐步积累,形式和观念渐趋成熟,形成一个景观文化体系之后,该种景观文化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作为这个完整体系的物质基础,文化景观同样也在坚守它的独立性。

③ 包容性。包容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各地域、各民族的景观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二是指各种其他艺术文化与景观文化之间相互借鉴,这些互相糅合、重组后的地域文化沉积在自然景观上,赋予文化景观以包容性。

④积累性。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是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8]。景观文化也具有同样的属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而成的,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其内容不断得以充实,景观文化共同体通过其载体即文化景观来实现,所以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同时具有积累性。

⑤传承性。无论是何种景观文化或文化景观,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历史变迁,但是人们都可以从中找出某些前后关联的脉络,各个变化时段顺次之间总是有各种关联,它们不会出现完全脱节,景观文化以文化景观作为现实寄存体,从物质的角度保证了两者一并具有传承性。

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没有同步的特征,是因为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与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存在矛盾。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是因为其作为客观实体,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产生较大形态的变化,如地质灾害、火山爆发、地震等,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生产工具水平的提高,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能轻而易举地改变文化景观的组成成分、外观面貌,从而使文化景观丧失稳定性,尽管这种外力的改变有时会是积极的。相反,景观文化由于其长久的积累性、延续性,即使在受到很大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依旧凭其长期的滞后性而保持文化不变质,尽管有时候这种保守也会留下一些糟粕。

2.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在关联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的,也只有处于联系之中的事物才可能永恒发展。

(1)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

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在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同时尊重环境,既要防止过分强调所谓原生态的物本主义,也要防止过分服从人的经济利益需求,进行一些超越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自身更替循环的极限行为;另一方面,要把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视作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因为世界这个大环境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目前的信息时代,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潮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对于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关系的把握要有敏锐的时代感,适时作出新的判断,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不断完善丰富两者的内涵。

(2)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发展关联

自人类诞生,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也如同孪生兄弟一般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在各自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两者的步伐明显不一致。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景观,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物质性的构成。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人的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不断变化发展,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主要以物质文化实体存在的文化景观首当其冲。人类基于生理需求的变革会对文化景观产生影响,如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聚落景观以氏族公社的一个较大型榫卯结构的茅草覆盖的房屋为中心,四周散落着一些较小的公社建筑;进入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的聚落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夯土高台建筑、土石结构的房屋,适于生存的大的原始聚落演化成为奴隶主的统治范围,即城市。这就说明,文化景观由于其物化的属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但是景观文化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历史文脉,远远没有其外在形式(文化景观)变革得快。例如,尽管从中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乃至今日,各种景观的外表变得各具特色,但是其具有的文化向心性一直在发挥作用,原始人选择的理想生存环境、理想风水环境模式等,如今或为科学或为民俗,继续存在并影响着后来的人们,单单依靠人为的物质力量是很难从根本上影响文化的。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不一致性即根源于此。

(3)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共生关联

地理学意义上的原始地球环境中的地质地貌就已经具备了成为景观的基本元素,却尚非景观。因为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所谓“景观”,是“景”与“观”的结合,是人的视觉对象物,所以并不是纯客观的。景观在本质上含有主客观统一的意义,即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景观意义。所以,只有当地球出现了人以后,人通过视觉感知将“景”人为地转化为“观”,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景观。人类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必然引起精神领域上层建筑的变化。人类不断按照自己的生存需求、精神需求去改造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明被不断注入这些“毫无人性”的原始地貌、物质实体,使它们经历“人化”,成为文化景观;反过来,人类长期不断地实践遗留下来人化的痕迹,即成为沉淀下来的景观文化,又不断通过自身沉积的文化底蕴去影响、感化后来的人,使人类逐步由原始的自然人进化为文化人,而自身接受了或者说有能力认识这些文化的人,才有可能主观、能动地到文化景观中提纯文化的因素。这就说明,“人”的出现是首要的,从文化景观到景观文化,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虽然人的主体意识感知到文化景观和景观文化有先后之分,但是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面前,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确是一对孪生兄弟。

(4)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互转关联

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可以相互转换。基于两者客观存在的同步性,两者完全具备文化发生学关系上的互转可能,而人的存在,正是保障这个可能发生的根本因素。因为无论对于文化景观抑或景观文化的界定,首先都要由人这个客体,通过自己的感知系统去实践、认知,而后才能作出评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场所精神”这种建筑现象,其在某种意义上是指人记忆空间里的东西在现实空间的物体化,从而引起人对一个小范围区域空间的情感共鸣,中国有句话叫“触景生情”,即是如此,而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现象本身,又可以当作一种现实空间的物体对于人的记忆空间化。在现实生活中,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经常是作为一个综合体出现的,譬如有诗人在泰山旅游,当来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笔迹的石碑前,面对这个文化景观,基于文学的共识会使这位诗人感慨万千,让诗人触景生情的是石碑景观的文化内涵,而这种实实在在发生着的触景生情的景观本身,又是一道文化景观,而那块历史久远的石碑却成为诗人记忆里永远的景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