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神木县志(1987~2012)中饮食特色及代表性美食探秘

神木县志(1987~2012)中饮食特色及代表性美食探秘

【摘要】:城镇稍有不同,但也以小米、散面为主粮,洋芋、白菜为副食,至于白面、大米、粉条、肉、豆腐,用作节日食用或待客,常食之者罕见。酿皮 采用面粉糊,倒入装用蒸盘中,蒸制而成,食用时加入调料、面筋,味道可口。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美食,是清明节“摊摊黄”。一年只吃三顿白面:第一顿是六月六新麦子刚打下后,第二顿是七月十五捏面人吃一顿,第三顿是春节(老年)吃饺子、蒸馍馍。

神木农村山连着山,沟套着沟,无霜期短,水源奇缺,黄土层虽厚,却只能生长五谷杂粮。受此条件限制,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便是:喜食荞面圪凸、荞面饸饹、油糕、黄米饭、凉粉、碗砣、荷包蛋、炖羊肉、羊杂碎、羊腥汤、小米捞饭。主食差不多全部是粗粮,烹调却用心良苦,蒸、炸、煎、熬全部都用上了,即所谓粗粮细作,尽量可口,既讲究吃饱,又讲究吃好。乡间一般夏日3餐,冬闲2食。早饭窝窝熬菜加豇豆汤或小米汤;中午捞饭拌汤或烩菜,晚上稀饭和菜(亦叫“和菜饭”)拌炒面。城镇稍有不同,但也以小米、散面为主粮,洋芋、白菜为副食,至于白面、大米、粉条、肉、豆腐,用作节日食用或待客,常食之者罕见。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1970年以后,糠窝窝减少;1980年起玉米馍、农村两面馍(玉米面、白面)普遍;1990年城镇、农村,白面、大米成了家常便饭,城镇白面还要标准粉。每有客来,过去的油糕、饸饹只配做特邀的家乡风味,包子、饺子、蛋汤、粉汤才能端上饭桌,而且乡间无酒不成敬意,城镇炒菜方算待客。

炖羊肉 采用当地所产优质牛羊肉制作,具有味道纯正、鲜美可口、无腥味、滋阴养颜特点,是当地颇具代表性的食品。

羊杂碎 原料采用羊下水,用羊骨头和羊脑煮汤,另加入少量土豆条、豆腐条煮,稍辣,具有十分浓郁的陕北风味。

粉浆饭 采用豆类淀粉浆制作,加入羊肉丁、扁豆、小麦粒、小米等熬煮,熟后炝入葱等,味道微酸,开胃可口,营养丰富,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粉皮 采用熟淀粉汁摊卷而成,呈长条卷状,使用时切成条状,加入各种调料,味道甚佳。

碗砣 采用荞麦汁在小碗中蒸煮而成,使用时加入特制的醋汁,是当地人民始终十分喜爱的风味小吃。

酿皮 采用面粉糊,倒入装用蒸盘中,蒸制而成,食用时加入调料、面筋,味道可口。

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美食,是清明节“摊摊黄”。就是把黄米(由硬糜子碾皮而成)泡软,放于碾子上压成面,把黄米面调成糊状的面筋,再用勺子倒在“摊黄鏊”上,像烙饼子那样用柴火烙熟。待烙熟了后,再巧妙地把两边合在一起,使本来的圆形饼变成一个两层的半圆形。这种“黄”,表皮经过鏊的烙制,有黑色花纹,被合在中间的那一面,却又是纯黄色的,形状既十分好看,吃起来也很是香甜。

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妇女捏面人人,包括各种花样的形状,特别是家里孩子属什么就要捏什么,就蒸什么,吃什么。细心的母亲,总是将它用细麻绳串起来,中间夹红枣或者其他东西,慢慢烤干或风干,由孩子们慢慢吃掉。一年只吃三顿白面:第一顿是六月六新麦子刚打下后,第二顿是七月十五捏面人吃一顿,第三顿是春节(老年)吃饺子、蒸馍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