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神木县志:神木人信道教,大庙山道观规模庞大

神木县志:神木人信道教,大庙山道观规模庞大

【摘要】:神木人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为最,道教传入神木境内始于宋代。县内民众信道教者很多,但以此为业者甚少。而腊月二十五日又是他的出巡日,各道观二十四日就举行接驾仪式,二十五日举行“迎祥赐福”道场。城东南50公里的大庙山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道观,有明正统时修建的玉帝宸宫,为主殿,后多次毁损,多次修复。道教有部分神祇为由人而成仙。塔建成后,于2006年6月10日举行了道教大师闵智亭灵位骨灰安放仪式。

神木人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为最,道教传入神木境内始于宋代。流传至今的道教庙宇,县城附近有东山祖师庙、吕祖洞、关帝庙、财神庙、龙凤洞、张仙洞、东岳大帝庙等。在乡间较有名的有天台山庙群、北岳庙等20多处,另外各村都有小庙。县内民众信道教者很多,但以此为业者甚少。通常信教者称为“信士”,参加一些道家活动,进庙烧香、叩头、抽签、上布施等。当地道士为数不多,二郎山、东山各有10余名道士常住山上,集体起伙,念经修炼,管理道观,云游道士来神木县者约10多名。

道教是多神信仰宗教,有庞大的神团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在神木境内的道观中奉祀的各路神仙就有数百位,基本囊括了道教的主要神仙。人们从各自的信仰需要和切身利益出发,供奉各路神祇。

道教最高的神祇为“三清四御”,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和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宝大帝、后土皇帝。在神木九龙山腰有龙凤洞,内有石窟奉祀三清尊神,并有太乙真人、慈和道人、普贤真人、灵宝法师侍立。在“四御”中,民间最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观通常要举行庆典,普通百姓也去献供。而腊月二十五日又是他的出巡日,各道观二十四日就举行接驾仪式,二十五日举行“迎祥赐福”道场。神木的玉帝庙在县城东面的城墙内,建于嘉靖年间。玉皇殿中,玉皇大帝塑像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旈,手捧玉笏,端坐龙椅,两侧为侍者金童玉女。大殿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地基被学校占用,未修复。城东南50公里的大庙山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道观,有明正统时修建的玉帝宸宫,为主殿,后多次毁损,多次修复。天台山也有玉帝宸宫,称“玉皇阁”,建在此庙群的最高处。

神木道观一般的主殿都祀奉真武大帝,即北极大帝,全称北极玄天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真武帝君,民间也称“祖师爷”,道教尊奉为执掌北方天界的天神。县城九龙山的真武宫观,每年四月初八庙会,神木信众倾城毕至,游客云集祭拜。2001年4月祖师庙建成开光之时,有4万多人云集九龙山,成为规模空前的道教盛会。天台山亦以真武庙为正殿,塑有高达4米的真武祖师像,傍立八洞神仙(即八仙)。

神木道教观宇供奉的还有城隍、北岳大帝、文昌帝君、圣母、地藏王等。民间供奉的有财神、送子娘娘、龙王、河神、山神、土地、灶君、门神等。

道教有部分神祇为由人而成仙。一种是修炼而成仙,如“八仙”;一种是英烈志士,如关公;一种是发明家,能工巧匠,如鲁班。神木人最崇拜的是关公,城乡到处都有“关帝庙”(有的又叫“关老爷庙”“武庙”)。神木城区有3处,东山凤头山下的大关帝庙,又叫忠义关帝庙,初建于康熙年间,后多次重修扩建;南关的立马关帝庙,分置东西二巷,此庙多次重修,至今香火鼎盛,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全城人都去礼拜;城北五龙口桥附近的关帝庙,又称信义关帝庙,修建于雍正年间,清代时五龙口为蒙汉边贸市场,在此修庙,意为做买卖要信守诚义。

神木县城乡道观星罗棋布,规模比较大的是县城东西两山、天台山、大庙山等。

东山(九龙山)道观 九龙山从西南坡到山顶散布着数十处佛道庙宇洞观,其中道观有关帝庙、张仙洞、吕祖洞、土地祠、龙凤洞、眼光阁、财神庙、慧泉龙洞、鲁班庙、五龙宫、神仙洞、十王殿、三官庙、灵官庙、东岳庙、文昌阁、元辰殿、福禄寿三星殿、龙王庙、白龙寺、孔庙(文宗堂)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吕祖洞、关帝庙、祖师庙、东岳庙和新修的麟宝塔。

吕祖洞位于九龙山西山坡,面对县城,洞观建在陡峭险峻的山坡上,最早建于明代,万历乙未年间(1619)曾重修,清代多次重修,“文革”遭劫,焚烧殆尽。1988年动工,先恢复二洞四室,又修餐厅、影壁、戏台,在庙外建形似县城凯歌楼的三层楼阁,造型美观,远望如仙山琼阁,后又在观洞顶部的峭壁上树立吕祖洞宾镏金铸像,当夕阳照射,熠熠生辉,成为东山的一大景观。经过十几年续建,吕祖洞成为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一座道教洞观。

祖师庙是九龙山道观的主体建筑,最先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多次重修,“文革”彻底遭毁。1987年,先建东西厢房,由于资金不足,历经6年才建成。东西厢房及神鼓楼,塑诸神像,彩画墙壁。1994年成立以李林喜为主任的筹建委员会,决定重修真武大殿,1995年5月动工,又历6个春秋竣工。新建祖师大殿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正殿坐落于丹墀崇台,砖混结构,九脊歇山重檐。大殿祀新铸真武祖师铜像,高5.18米,重5.88吨,高大肃穆,威风八面,配祀麾下十大元帅、周公桃花诸神,东西庑殿祀三十六尊天神,尚有五龙宫、灵官殿、三官庙、魁星阁、钟鼓楼、九龙照壁、山门、三天门、铁铸雄狮等,成为当地乃至周围诸多道观中规模最大的殿宇。

东岳庙位于九龙山南山脚下,从2004—2012年在信士刘长贤带动下,四处募捐,历时9年,陆续修复了东岳大殿、娘娘殿、炳灵公殿、圣父圣母殿、三官殿、三曹殿、财神殿、东西司殿、观音殿、仙家殿等,共塑神像110余尊,成为既独立完整,又是九龙山庙宇群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观建筑群。

麟宝塔是建于九龙山顶的1座道教宝塔,2004年4月动工,2006年落成,塔身主体13层,为半框架砖混结构,总高58.8米,塔基下有地下宫,建在砂岩层3米以下。整座塔与老山岩镶嵌一体,塔身八角平台,各层斗拱搭配和谐。塔内1至8层,采用夹墙内旋楼梯,9至13层为钢构楼梯,塔壁内有108通墨宝碑记,名人书画。塔建成后,于2006年6月10日举行了道教大师闵智亭灵位骨灰安放仪式。闵智亭,号玉溪道人,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原为国家道教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世界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修持多年,道行深厚,在宗教界有崇高威望。圆寂后,遗骨分存北京白云观、武汉长春观、西安八仙观和华山等处。征得其几位高徒的同意,将其部分骨灰安放神木麟宝塔地下宫,“宝塔有幸寄灵骨,麟邑圣地放光彩。”麟宝塔的建造,不仅给九龙山庙观增添了光彩,而且也为神木县城增添了一道风景,成为神木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000年以后,神木县加大东、西两山绿化,东山已是松、柏成林,翠郁覆地。县政府又投资修建了上山油路,九龙山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信士。

二郎山庙宇群 二郎山又叫“驼峰山”,明武宗巡行时赐名“笔架山”。位于县城西窟野河与西沟川的交汇处,山势陡峭挺拔,壁立河岸,海拔1000余米,在蜿蜒跌宕南北走向1公里多的狭窄山脊上,依山就势,散落建有佛道庙观15处,100余间(孔)建筑。主体有八仙洞、地藏洞、张公庙、古佛洞、浩然亭、观音堂、二郎庙、龙母庙、诸神殿、仙家庙、三教殿、倒座观音殿、祖师庙、玉皇阁、娘娘庙等。这些庙观大多建于明以前和明清,多次毁损,多次重修,其建筑多为单檐歇山式砖石窑洞带廊檐形制。“文革”时神像多被毁坏,只留空旷殿室。改革开放后,逐步重建,恢复旧观。现庙殿存明清壁画18幅,明清及民国碑60余通,明代及明嘉靖间摩崖题刻7方。有文物历史价值的有明代照壁,正面石刻“虎啸图”,背面石雕“九龙戏水图”。还有明代石牌楼,石窟藻井。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军将领何柱国等在浩然亭留有诗词、楹联、眉额题刻。二郎山庙宇群由文物部门管理,2003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泥路通山腰,南、西坡已绿化,山脚下有各种商业设施,为神木旅游景观胜地。

天台山庙观群 天台山位于县城南65公里处,贺家川镇温家川村对面,黄河与窟野河从山脚东西流过,可谓“一山揽秦晋,二水锁烟云”。天台山面积约4万平方米。“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池,复有仙桥故名”,原上山必经南门穿洞而上,至极顶有308级石阶,庙观建筑有九层。据《神木县志》(道光版)记:“天台山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山极崇峻,树木蓊翳,左瞰黄河,右窥窟野河,其上建梵宇九层:从北至南第一层为圣母庙、玉皇阁;第二层为无量殿;第三层为真武祖师庙;第四层为眼光阁;第五层为倒坐观音阁;第六层为北岳庙、文星阁;第七层为诸神殿;第八层为鼓乐楼;第九层为灵官殿。”其八景为:“楼攀香桂、池蓄甘霖、崇峰南秀、窟野西清、黄河点石、紫岭堆云、石狮近卧、金钟远闻。”天台山道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山上刻石有:“大明,高三聘、高廷经等施舍其弟,始建天台山庙群。”据碑文记,明万历十三年(1560)至崇祯年间(1628—1645)白云山道士景真云曾来天台山主持庙事,在当地人士支持下改建重修,后几经兵火战乱毁损,又于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文革”期间被毁。

山上道观庙群依次建有灵官殿、诸神寝宫殿、文昌阁、北岳大殿、散痘娘娘庙、马王庙、财神庙、倒坐观音阁、眼观菩萨阁、真武祖师殿、龙王庙、送子娘娘庙、无量大殿、永乐元宫、地藏王菩萨殿、五岳四渎、圣母殿、玉皇阁、山神、土地、河伯将军、孤魂、钟鼓楼等。其中真武祖师殿为主殿,分前后两部分。正殿为真武祖师巨尊铜像,后殿祀元始天尊,正殿两侧为“八洞神仙”(八仙),正壁上方、左、右绘有五百灵官像。2005—2008年,民营企业家贾怀文投巨资重修天台道观,重塑真武祖师金身,高达4米多,并修4层阁楼式大戏台。政府投资绿化,修建上山油路,使天台山成为当地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区,吸引四方游客观览。

兴武山庙观群 兴武山俗称无量山,位于高家堡东南1公里兴武山上,庙群处于山体顶部,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弘治年间曾重修,“文革”被毁,仅存庙址、碑石、摩崖石刻和三官殿石窟。改革开放后周边群众集资重建,恢复原貌。庙寺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殿为真武祖师庙,东西廊房供奉眼观菩萨、老君、玉帝和药王等神位。下寺以佛殿为中心,同时配三官庙、娘娘庙和禅堂。庙内存有清代光绪年间石碑1通。

大庙山道观 位于县城南30公里瓦罗西大庙山,始建于明代,是与天台山、二郎山齐名的大道观。现存残碑三通,上有顺治、雍正、乾隆年间重修记载,旧有玉皇宸宫、祖师大殿和各道教神祇宫观。“文革”破“四旧”拆毁,砖木移作他用。改革开放后,附近村民因陋就简给各路神仙建遮风避雨殿室。2009年当地信士、民营企业家李拉柱投巨资重建庙观,当年5月动工,经一年多紧张施工,至2011年秋工程告竣。庙观一进三院,中殿三间供奉真武祖师,两侧为十大将军,东西为太乙真人、文昌帝君;后大殿供祀玉皇大帝,两厢为三清、三官、三元、南斗六星君、北斗七星君、二十八宿等;前殿为五岳大帝及地藏王菩萨和麾下诸仙,共建殿宇50余间,塑各路道教、佛教神仙110尊,整座道观宏伟壮丽,气势磅礴,成为南部山区的一座道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