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神木县石峁遗址:内外城壮丽景观,历史悠久

神木县石峁遗址:内外城壮丽景观,历史悠久

【摘要】: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县髙家堡镇东1.5公里的石峁村的山梁上。石峁遗址出土文物石峁石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0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1983年,石峁遗址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县髙家堡镇东1.5公里的石峁村的山梁上。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遗址总面积逾4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1~2.5米,最厚可达3.2米。地表散布大量的陶片、石器。陶器以夹砂、混质灰陶、黑陶为主,有个别褐色陶片,制法为泥条盘筑、模制和口制三种,器形有鼎、鬲、罐、瓶等,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弦纹等。石器有磨制和打制两种,器形有斧、刀、铲等。细石器原料为燧石,有刮削器、石镟、铲状器、尖状器、石核等。石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由墨玉、玉髓、石英岩、大理石岩等磨制而成,颜色有墨、青黄、红、深绿、灰、紫、白诸色等,色彩异常绚丽,器形多样,有牙璋、斧、刀、钺、铲、璇玑及艺术雕刻等。

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于1976年考古发现,先后由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文物普查队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81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进行试掘,198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北考古队进行正式发掘。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和神木县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系统区域考古调查,全面了解了石峁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现状,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的附属设施。石峁雕像具有浓郁的地域性质,虽属于河套地区范围内,但却与河南、关中、陇东及更远的川鄂苏地区的商时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是石峁巫觋集团的存在和社会宗教文化的反映,对探讨华夏民族的融合历史、族源、族属等问题提供了形象标尺与民族学研究参照系。

石峁遗址出土文物

石峁石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0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结合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地区石城修建的传统,考虑到城墙范围及遗址主要文化遗存分布范围的高度一致性,考古队初步判断石墙与石峁遗址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年代一致,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石峁遗址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中国北方区域政体的中心”似乎较为妥当,它具备了集约人口、集约经济、聚敛高等级物质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是距今4000年前后龙山文化及宗教中心。

1983年,石峁遗址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