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神木县农村工作:土地承包和新农村建设

神木县农村工作:土地承包和新农村建设

【摘要】:1998年,对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根据试点和调查摸底情况,制定了《神木县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实施方案》。从2006年起,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工部又组织开展了第二轮干部下乡包建新农村工作。神木县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局的负责人为成员。

落实农村政策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1989年,全县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土地有偿承包制度。至年底,全县22个乡镇全面落实土地有偿承包制,90%的农村征收土地承包费,共收回承包费约250万元。全县推行土地有偿承包后,明确了土地的权属关系,提高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增加了集体积累,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发展。地委、行署综合神木县和其他地方的经验,决定在全地区推行土地有偿承包制。1989年10月,在陕西省洛川双田制现场会上,神木县就土地有偿承包进行经验交流。省长侯宗宾在讲话中肯定了神木县实行土地有偿承包的做法,认为是“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尝试”。

1991年,全县70%的村实行有偿承包,各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30多个,占到乡、村总数的25%。兴办集体企业,建立新的积累提留机制,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县村级集体企业由原来的81个发展到110个,固定财产总值由821万元增加到1250万元,涌现出訾家庄、前柳塔、芦草沟、老虎圪梁等不少双层经营(农民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先进村。

1993年10月,针对农村土地“三年一小调”的不稳定状况,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定》,明确提出废除过去对承包地“三年一小调”的规定,农民承包地要保持长期稳定,克服农民短期行为,增加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至1994年,全县普遍贯彻土地承包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除少数乡镇、村因特殊情况,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下对农民承包地做了适当调整外,绝大多数乡镇、村保持了稳定。

1998年,对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根据试点和调查摸底情况,制定了《神木县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实施方案》。1998年9月,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开始,至1999年9月结束。共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71022份,签订土地承包合同71022份,涉及22个乡镇、978个行政村71022户农户,承包土地93万亩。2008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

拍卖“五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资源 1987年,落实全县“五荒”地划拨工作,共划拨“五荒”地68万亩,新增小流域治理面积56.2平方公里。1996年,出台《神木县“五荒”地使用权拍卖实施方案(试行)》,方案出台前,在中鸡乡的创业、宝刀石梨两个村开展了为期20天的试点工作。同年,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拍卖工作,共拍卖“五荒”地12万亩。1997年初此项工作交县水利局主管。

小康村建设

1993年,贯彻落实地委、行署《在全区农村广泛开展建设小康乡(镇)村活动的意见》,神木县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小康乡村建设活动。成立了神木县农村小康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局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领导小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神木县小康乡(镇)村建设规划》和《神木县小康乡(镇)村建设规划实施意见》。确定了建设小康乡(镇)村的标准、步骤和原则。同时,在小康乡(镇)村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了放宽政策,调整结构,坚持科技兴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强化服务等措施。1998年先后用4个月时间,对全县6个贫困乡镇(解家堡、栏杆堡、瓦罗、乔岔滩、花石崖、太和寨)的73个行政村4571户6418人进行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至1999年底,全县共建成小康乡(镇)8个(大柳塔镇、尔林兔镇、店塔镇、中鸡镇、大保当镇、孙家岔镇、瑶镇乡、西沟乡),小康村330个,分别占全县乡镇和行政村总数36.5%和33.90%。建成地级小康示范村40个,省级小康村10个。有15个小康村跨入全地区百强村行列。11个乡镇跨入全区30强乡镇行列。

2003年开始3年为1轮的千名干部下乡包村活动。至2005年底,包村干部共向农民发放各类资料45万份,组织各种培训3500多期,争取投资600多万元,安排各类项目1200多个,维修改造道路1000多公里,新建、维修淤地坝250多座,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0多处,办实事3000多件,解决各类矛盾纠纷200多起,整改村级班子26个,发展党员350名。从2006年起,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工部又组织开展了第二轮干部下乡包建新农村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按照“一体两翼、一河两川,重点村组、梯次推进”的思路进行建设。“一体两翼”就是以县城为中心,西向以大保当、锦界为翼,北向以店塔、大柳塔为翼,形成“L”型的工业走廊和城镇带。“十一五”时期,以县城为中心,按照“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沿榆神大公路工业经济带,重点建设县城、大柳塔、店塔、锦界、大保当五个重点城镇,发展产业集群,形成工业走廊,吸纳聚集农村人口。“一河两川”就是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黄河沿岸建设20万亩红枣基地,在窟野河、秃尾河两岸建设畜牧杂粮生产基地,为农村人口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加强对人口较为集中、具备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广阔的重点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人口稀少、偏远落后、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组,不再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神木县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局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为正科级常设机构。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神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2006年确定店塔镇店塔村、上石拉沟村,大柳塔镇前柳塔村,神木镇李家阴湾村、南关一村、沙渠村、前坡村,锦界镇黄土庙村,中鸡镇李家畔村,沙峁镇沙峁村10个村为首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为各示范村和全县新农村建设编制出了指导性规划,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扬。2008年,确定中鸡镇中鸡村、大保当镇打坝梁村、永兴办事处曹庄村、乔岔滩乡马家滩村、西沟办事处磨连石村、麻家塔乡滴水崖村等6个村为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店塔镇下石拉沟村为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同时要求各乡镇每年抓1~2个重点村。从2006年到2010年,先后确定了市级示范村16个、样板村1个、“千村推进”重点村130个(首批重点村24个)。截至2010年底,全县示范村、重点村累计投入资金9亿多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移民搬迁等。通过几年建设,部分村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

双百帮扶

2007年,县委、县政府通过调研、论证,决定实施由200个有实力、讲奉献的企业结对帮扶200个有发展潜力的行政村,即“双百帮扶”工程。成立了神木县“双百帮扶”工程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局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确定了189户企业结对帮扶195个行政村。2007—2010年,调动企业家和乡镇的积极性,全县先后有338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了220个行政村,落实资金2.8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60个。

“333”工程—“金桥”工程

2011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33”工程,出台了《神木县农民增收致富“333”工程奖励办法》,立足“畜牧、红枣、小杂粮”三大主导产业,政府每年在“种、养、加”三大领域安排3000万元,简称“333”工程。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差别。2011年,全县共有3928户农民可享受“333”工程奖励,奖励资金达2100万元。其中:农业领域1019户,奖励资金近530万元;林业领域200户,奖励资金410多万元,第二年补栽红枣、长柄扁桃成活率达到要求的再奖励300万元;畜牧领域2690户,奖励资金650多万元;农户配套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19户奖励200万元。“333”工程的实施调动了全县广大农民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推进了现代特色农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2012年,将“333”工程更名为神木县农民增收致富“金桥”工程,出台了《神木县农民增收致富“金桥”工程奖励办法》。通过精心组织、从严把关、积极实施,使该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年有6173户种养殖户,奖励资金5680多万元,其中农业领域共2228户,奖励资金近1200万元;林业领域共260户,奖励资金2280多万元;畜牧领域共3596户,奖励资金近1800万元;加工企业共37户,奖励资金142万元;小型水利工程共52户,奖励资金260万元。

农民教育培训

2004—2012年,县农工部联络组织、宣传等相关部门,开展支农惠民政策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成立宣讲工作组,集中时间,进村入户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帮助农民群众释疑解难,真正做到把政策交给了群众,把措施落到了实处。2010年6月17日至23日,组织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乡镇干部共155名,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陕西省新农村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中央7个一号文件解读、强农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乡村管理与涉农法律法规、主导产业选择与“一村一品”、农林牧实用技术等。培训的主要形式有课堂讲授、研讨交流、现场观摩、村干部论坛等。2011年7月2日至9日,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共25名,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陕西省新农村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8个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精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2012年6月21日至28日,组织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共13名,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陕西省新农村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2012年初,在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结合“金桥”工程奖励办法,对“金桥”工程的奖励范围、标准以及申报程序进行了宣讲。

二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把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来抓,提高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的素质,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为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