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共神木县委的中心工作及经济发展战略(1987~2012)

中共神木县委的中心工作及经济发展战略(1987~2012)

【摘要】:1989年,中共神木县委在中共十三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制订了“稳定情绪,理顺关系,治理环境,整顿秩序,团结奋斗,振兴经济”的工作方针和“抓住机遇,配套发展,以煤富县,以农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上半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团结奋斗、振兴神木”教育。

决策部署

1987年,县委组织干部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三大”精神。在党校举办了四期学习班,分期分批轮训了乡镇、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700人。结合县情和乡情,在县直单位开展“生产力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农村开展“开发致富”大讨论。

1989年,中共神木县委在中共十三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制订了“稳定情绪,理顺关系,治理环境,整顿秩序,团结奋斗,振兴经济”的工作方针和“抓住机遇,配套发展,以煤富县,以农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上半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团结奋斗、振兴神木”教育。下半年,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先后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1990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精神,县委做出《关于贯彻执行〈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抽调500多名县级机关干部,由县级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根据中共中央有关精神和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决定》,按照榆林地委的统一部署,县委在全县22个乡镇机关和978个行政村进行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还组建了理想教育报告团,巡回全县作报告。

1992年,分期对全县副科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普遍轮训,通过播放录像、广播、召开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邓小平南方谈话。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展开“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讨论。相继出台《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创收和兴办经济实体的试行规定》《关于党政机关人员从事经济活动的试行规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关于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奖励办法》《关于加强横向经济联合的若干规定》等文件。

1995年,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提高企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农民收入,保证社会稳定。

1996年,神木县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开发步伐。培植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实施交通带动战略。形成了南、中、北三个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带。

1997年,全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不懈抓整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1998年,县委成立“三讲”“四教育”工作领导班子,制订实施办法,在全县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学习教育活动。

2001年,全县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格选人用人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反腐败工作。

2006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解放思想、负重开拓,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07年,全县围绕建设全国经济强县目标,坚持工业主导、城镇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在转变增长方式、做大民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开启神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征程。

2008年,全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加快建设全国百强县

2011年,全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五个神木”(民主神木、民生神木、创新神木、人文神木、生态神木)处理“促进增长与调整结构、当前增长与长远发展、民营经济与民生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反腐倡廉与党的建设”五个关系。

2012年,神木县全面贯彻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促销增产稳市场的20条政策,从减负、奖励、融资、贴息、扩需、保畅等6方面多管齐下,扶持企业正常生产;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通过政策引导、人才支撑、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手段,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成立县民生慈善基金会,投入6000万元实施“养老健康、助幼、扶残、义工服务”;组织讲师团,开办自主选学班,举办神木大讲堂,邀请道德模范和知名专家对全县科级干部进行培训;开展干部作风整顿、“五个集中”整治(整治吃拿卡要的不正之风,整治大操大办、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的奢靡之风,整治党员干部参与赌博的不良习气,整治建设项目招投标中的不正之风,整治不良会风和不扎实的漂浮作风)、公务用车治理、“吃空饷”(指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违规领取工资、津贴、补贴等待遇或由单位违规缴纳社会保险费,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及失踪、死亡〔宣告死亡〕人员家属、遗属或他人直接或间接从单位、财政或社保经办机构违规领取工资、津贴、补贴、补助费、离退休费、退职生活费或养老金等待遇)问题治理等专项活动;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013年,神木县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在科学研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了规费减免、用电奖励、贷款贴息、融资支持、促销奖励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让利于企业,帮助企业释放产能、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进军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非煤产业。西洽会、煤博会等招商引资活动成果丰硕。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力度,优化城区公共交通,启动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新村道路、供水、供气、绿化、亮化等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化新城已具雏形。主动配合省市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互联网、微博等新兴媒体的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规范和净化舆论环境。大幅调整核减财政投资项目,集中财力优先保障民生刚性支出,除财源项目、民生项目和事关发展的重大项目,其余项目能减则减、能压则压,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点民生支出按时足额拨付。继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监管、检测,加强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综合治理项目稳步推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大力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农村干部,进一步健全配强了农村基层领导班子。

2014年,神木县面对宏观经济下行、能源产品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需求不振以及民间借贷矛盾纠纷凸显的内外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工业经济增长10条措施。做好煤炭、兰炭、电力、能化产品的科学调度,强化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动态监测,在规费减免、用电奖励、贷款贴息、融资支持、促销奖励等方面扶持企业、让利企业,帮助企业释放产能开拓市场。全年安排种养加补贴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等各类扶农资金5000万元,助推农业产业化走上“规模、质量、品牌、效益”的循环之路。立足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加快三次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围绕打造“煤炭开采及加工产业、以煤为基的新型能化产业、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新兴非煤产业”四大产业集群,催生开发了精酚、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碳酸氢铵、兰炭型煤等一批工业新产品。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产城一体、幸福宜居”理念,绘制了新型城镇化蓝图,沿黄经济带和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危机之年切实做到民生投入力度不减,保障标准不降,民生既定承诺全部兑现,民生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保障政策更加规范,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间借贷矛盾处置从艰难维稳期转入资产处置攻坚期,走上常态化轨道,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化解信访案件,依法打击阻工扰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严控增量、消化存量,降低“房市”风险;牢牢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不断净化舆论环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专项整治重点突破,以上下联动攻坚克难,狠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蔓延势头。

2015年,神木县围绕稳定工业增长精准发力,建立企业分类管理制度,按照“扶优扶强、淘汰落后”原则,安排1.3亿元稳增长资金,实行增产促销、市场开拓等11项奖励措施,向工业经济精准发力。全年对基本项目计划进行了两次调整,盘活了2007~2015年5亿多元的沉淀资金,盘活了财政存量资金。发展新能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国华墩梁风电三期、华电高家堡古镇风电及远航、绿源、晶登、晶普等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银丰陶瓷墙地砖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石峁、高家堡古镇成为旅游新热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遵循兜底原则改善民生,稳步推进社会事业。立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举办全县科级干部“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专题轮训班,推进“三访五促(即:访村干、访党员、访群众,促干部作风转变、促基层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稳定、促为民服务水平提高、促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凝聚干部群众合力)、为民服务”活动。

2016年,全县紧扣“五个扎实”(即: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追赶超越”要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控和扶持,全力稳住实体经济。围绕“去产能”,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煤炭产能,扩大优质产能,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结合神木实际,确立了“五抓五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即结合县域特色,抓品牌建设;结合土地流转,抓规模经营;结合深化改革,抓资金投入;结合结构调整,抓农民培育;结合精准扶贫,抓群众增收。实施“1235”精准脱贫行动计划,即一个核心: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两年脱贫:到2016年底实现整县脱贫;三个精准: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方式精准;五个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基础建设到村到户、基本保障到村到户、技能培训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建设绿化行动、风沙源治理工作,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落实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计划,开展资源环境审计自查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县委、县政府坚持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建设,民生投入力度不减,标准不降,集中财力解决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扶贫、就业等问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彻落实“三项机制”(鼓励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能上能下机制),科学制定“追赶超越”总体方案。

重要决定

1989年8月20日,中共神木县委印发了《关于县委常委保持清正廉洁的决定》。内容有6条决定,5条监督办法,要求全县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切实做到为政清廉,县委常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990年3月23日,中共神木县委决定对栏杆堡乡山庄沟等43个先进党支部、92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奖励,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要以先进党支部为榜样,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1996年7月,因神木东北部大柳塔、店塔、燕家塔开发已形成规模,进一步开发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特别是窟野河流域水资源严重不足,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开发重点向西转移,决策建设锦界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原定控制范围为8平方公里,由县政府出资征地开发建设。200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神木后,县委、县政府抓住新的大发展机遇,决定将锦界工业园区的控制范围由8平方公里扩展至42.8平方公里,并成立了锦界园区管委会,至此,锦界工业园区的发展框架和格局基本形成。

2006年3月22日,经过县委、县政府较长时间的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在县城北郊闲置多年的滩涂地上建设1座占地11平方公里、可容纳6万人的神木新村。神木新村北接店塔工业区,南连县城,纵贯11公里,神延铁路和石店路、榆神高速、省道204三条公路通道穿境而过,位置优越。神木新村依托各工业园区后勤保障基地的地域优势和本地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发展服务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

2008年2月25日,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从2008年起,全县义务教育由“两免一补”提高到“五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免电教教材代办费、补助生活费);建立高中阶段学生助学金制度,免去50%左右的高中在校生学费,逐步免收高中阶段“择校费”;提高学生公用经费标准,2008年达到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小学每生每年230元的省定标准;在2006年增加教育经费近2000万元用于“两免一补”的基础上,2008年再增加4000万元用于免费义务教育;将县慈善协会基金由5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利息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力争做到神木境内从小学到大学不出现因经济原因而失学、辍学的学生。2008年,神木县实施了标准更高、涵盖面更广、具有神木特色的“十大惠民工程”(教育优先工程、医疗健康工程、公共文化工程、扩大就业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住房安居工程、扶贫济困工程、公共交通工程、环境优化工程、平安神木工程),更多群众在民生领域得到了更多实惠。

政务工作

信息和调研工作 县委办公室整合壮大信息工作力量,及时准确收集和反馈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加强紧急信息的报送工作,明确信息收集、编发、报送责任,保证信息畅通,发挥党委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共编发各类信息1300多条,其中被省、市采用700多条。多次被省市评为“信息工作先进集体”。与此同时,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撰写《神木调研》60余篇,《神木工作交流》100多篇。

督查督办 督查室负责督促、检查任务及各级领导批办事项的查办落实。组织开展督查活动,向县委领导反馈和向全县通报督查情况120余次,发现和研究解决了大量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了全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机要保密工作 坚持机密、及时、准确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处理文件,办理传真,保证了上情及时下达。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无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规范文件传阅程序,加强机要传真件管理。同时,按照省市要求,对原有机房结构进行改造,将机要系统升级为光纤通信系统,设备的工作效能和安全性能极大提高。1992年、1993年、1996年、1997年被省委办公厅评为“全省机要工作先进单位”。

综合协调工作 协调县级四大班子办公室的工作,协调县委各部门和县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为基层搞好服务。坚持24小时值班,搞好上下联络,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圆满完成了县委交办的各种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每年组织全县性各类大型会议30多次。同时,认真搞好外事接待工作,成功接待中、省、市领导和外地客商500多次,综合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后勤服务 2003年成立了神木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负责县委机关后勤保障和机关建设。事务中心,严格财务管理;实行单车核算,加强车辆、司机管理;改善机关灶务,狠抓机关卫生、绿化、保卫、供水、供暖、供电工作,进一步优化了机关办公条件。

神木县委迁址 神木县委办公大楼是神木县2002—2003年度重点建设项目,位于神木县政府大楼北侧,总用地面积11054.8平方米,建筑面积11393平方米,总计完成投资2900万元。为12层框架结构,长62.64米,宽为24.77米,总高度为47.72米。内墙为空挂石材和乳胶漆,地面为微晶石材和乳胶漆,外墙西立面为玻璃幕墙及铝塑板,东、南、北立面为铝塑板氟碳涂料,屋面防水为橡塑复合防水卷材。内设2部楼梯、2部电梯、中央空调、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办公楼共有大小办公室158套,大中小会议室16套。该工程于2002年5月1日动工,2003年11月10日完工,2003年11月上旬县委、人大、政协陆续搬迁到新址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