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神木县水土保持工作成果

神木县水土保持工作成果

【摘要】:截至2011年12月27日,神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4.7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7.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林57.5平方公里,经济林8.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种草40.2平方公里,封山育林20.9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3.4平方公里,加固提高31.3平方公里,新建和加固维修淤地坝74座。项目区人均耕地6.8亩,原有骨干工程12座,中小型淤地坝103座,有基本农田758公顷,水保林3083公顷,经济林145公顷,水土保持种草保存面积706公顷。

水土流失

2012年底,全县总土地面积7635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70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7.8%。全县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平均为14500吨/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达1.0176亿吨。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2012年,全县有林地面积750万亩,草地面积(天然草)180万亩,封禁面积30.92万亩,流域总治理面积224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3.4%。水土保持区域分为三个区,即北部风沙草滩区,土地面积394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1.6%,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面积287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7.7%,南部黄河临谷丘陵区,土地面积81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0.7%。

治 理

2012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基本农田47万亩。其中,水地19.72万亩、梯田17.35万亩、沟堤地2.5万亩;至此,农田堤防300.95公里,有淤地坝1634座、淤地8.02万亩、拦泥库容25273万立方米、坝控面积51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专项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2平方公里,造林63.2万亩,种草23万亩,经济林7.8万亩,封禁治理12.6万亩,建成基本农田20万亩,治理度达到了40%以上。截至2011年12月27日,神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4.7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7.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林57.5平方公里,经济林8.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种草40.2平方公里,封山育林20.9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3.4平方公里,加固提高31.3平方公里,新建和加固维修淤地坝74座。

窟野河重点支流治理 窟野河主要支流由北到南有乌兰木伦河、㹀牛川、考考乌素、常家沟、永兴沟、芦草沟(麻家塔)、城西沟、呼家圪台沟、阳崖沟岔河、大路沟、解家堡沟、河津寺沟、燕岔沟、牛栏沟、清水坪沟、王家沟、贾家沟、温家川等。流域西北部属强度水土流失区,侵蚀模数在15000~20000吨/平方公里·年;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极强度流失区,年侵蚀模数在20000~40000吨/平方公里·年;局部大于40000吨/平方公里·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加剧,年入黄河泥沙近1亿吨。

治理中因地制宜,开展流域内营造防风固沙林,并在缓坡沙面地、盖沙梁地、川滩地大面积造林种草,防风固沙;采取引水拉沙造田、引洪漫地、打坝淤地、发展水地等办法扩大基本农田。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针对中下游沟壑密度大的现状,推行打坝淤地、发展坝地。在河流两岸新修水地,在缓坡地修水平梯田,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红枣主导产业。截至2012年,窟野河流域区内累计建成基本农田45.5万亩,新建拦泥淤地坝2400座。其中,建成治沟骨干工程60座,中型淤地坝478座,小型淤地坝1862座,栽植水保林110万亩、经济林26.3万亩、水保种草53.7万亩,建成堤防25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23.4%。

窟野河流域治理 一期项目是,在神木水文站至贺家川镇温家川水文站之间选择的4条小流域,4条小流域为分布在窟野河左岸的呼家圪台沟、牛栏沟,右岸的柳沟、阳崖沟。这4条沟均为窟野河的一级支沟。一期建设期为5年(2000—2004年),项目区总面积为374.7平方公里,占神木—温家川区间总面积的27.8%。项目区涉及神木镇(西沟、永兴办事处)、栏杆堡镇、解家堡办事处3个镇办,78个行政村,4003户,农业人口17015人。人口密度45人/平方公里。项目区人均耕地6.8亩,原有骨干工程12座,中小型淤地坝103座,有基本农田758公顷,水保林3083公顷,经济林145公顷,水土保持种草保存面积706公顷。1999年底,项目区的治理度仅为15.06%。

根据黄河上中游管理局〔2001〕61号文件,对项目区柳沟等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初步设计批复,核定4条小流域5年综合治理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梯田401.21公顷,水地24.88公顷,乔木林986.16公顷,灌木林3628.66公顷,经济林474.54公顷,人工种草3445.9公顷,配套建设淤地坝45座,治沟骨干工程40座,水窖177眼,沟头防护40处。项目建设总投资4146.2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44万元,地方匹配1353.9万元,群众自筹648.31万元。

截至2012年,治沟骨干工程(2000—2003年)批复26座,已竣工23座,占计划任务的88.5%,正在施工3座。治沟骨干工程累计完成土方231.3万立方米,石方3.86万立方米,完成总投资13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93.3万元。坡面治理完成新修基本农田238公顷;完成人工造林5969.6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17.3%,其中,乔木林1742.3公顷,灌木林3594.8公顷,经济林632.5公顷;完成人工种草3520.5公顷;完成中小型淤地坝36座。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9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5%,坡面治理完成总投资226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7.2万元。累计完成中央投资1500.5万元,到位资金950万元,到位率63.3%。

贾家沟坝系治理 贾家沟小流域位于神木县东南约5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2′~110°54′,北纬38°47′59″~38°42′63″。属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下游右岸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96.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93.22平方公里。涉及太和寨、贺家川镇2个镇(办)23个行政村。流域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I副区,地貌以黄土梁峁状丘陵为主,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万吨/平方公里·年,年产沙量290万吨。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00.5米~1268米之间,相对高差为467.5米。地层以白垩系的砂岩为主,土覆厚度为10米~50米的黄土。流域内土地利用:农地2802.22公顷,其中,坡耕地2531.82公顷。基本农田270.4公顷,其中,梯田109公顷,川台地及坝地159.39公顷。林地954.3公顷,其中,乔木林180公顷、灌木林676.1公顷、经济林98.7公顷;人工草地285.05公顷,荒地2976.1公顷,未利用地2033.02公顷;其他用地858.82公顷。人均土地2.2公顷,人均耕地0.58公顷,人均基本农田0.06公顷。

截至2004年底,小流域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7.65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6.71%。有中小型坝51座,总库容774.80万立方米,可淤地144.30公顷,已淤库容445.30万立方米,已淤地89.7公顷。坝系结构尚未形成,整体防洪能力差。需要新建和配套一批控制性的骨干坝,提高坝系整体防洪能力,确保坝系的安全运行和淤地、滞洪、灌溉等效益的发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当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创造条件。

根据流域道沟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和沟道工程现状,针对坝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论证,确定贾家沟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以骨干坝控制为重点,大力发展坝系高效农业,建立一个高标准、高效益的坝系工程。通过方案比选和可行性分析论证,推荐坝系工程建设配置方案:新建骨干坝14座,配套加固骨干坝2座,控制流域面积41.44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5.8%。流域骨干坝工程总库容达到2643.14万立方米,其中,滞洪库容量686.95万立方米,拦泥库容量1955.22万立方米,可淤地面积达到195.03公顷。

粮副基地建设

1991年,经国家计委同意,省计委立项,建设榆林地区商品粮副食品基地综合开发工程,并将此列为国家以工代赈重点工程之一。神木县也被纳入了这一工程之中,并在当年开始实施。该项目包括大保当镇、锦界镇、中鸡镇和大柳塔镇、尔林兔镇、高家堡镇、店塔镇、神木镇等8个镇办的82个村,总受益人口7.2万人。经过六年的艰辛努力,神木县北部风沙区粮副基地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到1996年底,通过田、林、路、井、渠、电、排、农业技术等综合治理,累计完成井灌建设面积5.79万亩,新打多管井900眼,中深井15眼。配套电机水泵732套,架设高压电线220公里,安装变压器106台,砌筑U型渠道116公里,开挖排水沟480公里,修整田间道路193公里,栽植护田林网165公里,各种树木16.5万株,修建3.5万伏变电站一处,架设3.5万伏高压线36.9公里,修建抽水站等小型水利工程8处,盖井房685间,累计完成土石方工程250.3万立方米,砼4163立方米,投工投劳110万个,完成总投资170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10万元,群众自筹692万元。逐步形成“以灌溉农业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水、电、渠、林、路和科技相配套,农林牧齐发展”的区域性综合开发新格局,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