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玉米为神木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

玉米为神木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

【摘要】:玉米 是境内第一大宗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表6-21-31987—2012年神木县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续表小杂粮区域划分 依据1985年《神木县种植业资源和规划报告》,县境内分4个种植区域:Ⅰ区,长城以北风沙滩地粮油区:本区小杂粮种植主要以荞麦为主,糜子次之,零星分布有豌豆、蚕豆、普通菜豆等,油料主要为向日葵,其中食用葵面积较大,油葵面积较小。

农作物品种

神木县农作物共有27类111种。其中,粮食作物有3大类,4科21种,133个品种;经济油料作物有5大类,8科11种;蔬菜园艺作物有19类78科;绿肥饲料作物主要有苜蓿、草木栖、沙打旺、青贮玉米等。

主要粮食作物

谷类 1987年,神木县禾谷类粮食作物有黑麦、草麦、莜麦等,1990年以后,不再种植。2000年以后,小麦水稻也逐渐退出神木农耕行业。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等。

玉米 是境内第一大宗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1987年,种植面积8.64万亩,单产182公斤,总产1572.48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5884.5万公斤的26.7%。2012年,种植面积15.13万亩,单产达427.55公斤,总产6456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13011万公斤的49.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风沙滩地区,面积7.56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0%;其次,为中部河谷川道区,面积约3.3万亩,占玉米总播面积的22%;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总播种面积1.51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10%;东南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总播种面积2.73万亩,占玉米总播面积的18%。

高粱 是神木的传统优质农作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全县均有分布。特别是当地所产红高粱,为优质酿酒原料,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面积逐渐减少。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约6400亩,较1987年5.33万亩下降了九成,单产209.45公斤,总产134.05万公斤。

谷子 (谷子脱皮后为小米)是神木的传统优势农作物,全县均有分布。但是,主产区集中在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2005年以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先后从山西等地引进晋谷21、27、29等系列优良品种,品质、口感及商品性良好,一般亩产在150~300公斤之间,产值可达1000元以上。2012年,种植面积6.67万亩。平均单产168.8公斤/亩,总产1125.9万公斤。其中,晋谷29播种面积最大,占全县85%以上。

糜子 一直是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全县均有分布。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适宜多种土壤栽培,既可直播也可复种,亦可补荒救实,有软、糯两个类型。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的旱耕地上。1987年,种植面积13.98万亩,总产达530万公斤。2012年,种植面积为2.8万亩,亩均114.2公斤,总产319.75万公斤。

豆类 主要包括黑豆、黄豆、绿豆、豇豆、红小豆、小扁豆、芸豆、蚕豆等多种。

黑豆 (境内俗名),是大豆的一种,皮色有黑、褐、黄、绿、棕等多种色泽,因其较小,分类上又叫小粒黑豆。子叶(豆瓣)有黄、白、绿等颜色。其生育期长,抗旱耐瘠,适应性强。县内主要栽培的有农家种白鸡腰(粒白色)、连枷条(粒黑色)两种,其他品种则有零星分布。豆类产量较低,但产值适中,且自身具有固氮能力,自古以来,在轮作倒茬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其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旱耕地上,约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2012年,种植面积为17.2万亩,单产100公斤,总产1732万公斤。2012年8月,神木县被中国粮食协会授予“中国黑豆之乡”称号。

黄豆 (境内俗称,相对小粒黑豆而言),也是大豆的一种,粒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为中国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在县内分布广、栽培品种较杂,生育期长短不一,面积很小,约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5%。2012年,种植面积为0.65万亩,单产116.2公斤,总产75.53万公斤。

薯类 神木县种植主要有马铃薯、甘薯两种。

马铃薯 是神木县传统农作物,几乎是家家种植、顿顿皆食的“口粮”作物,也是粮、菜、饲兼用,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农作物。2009—2013年,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3万亩~16万亩之间,总产量在15万吨左右,产值约2亿元~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0%左右。其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占总面积的63%,北部风沙滩地区占总面积的35%。201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对马铃薯产业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相继出台并实施“金桥工程”“良种补贴工程”等措施,扶持马铃薯等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效果。

甘薯 又名红薯,1960—1970年引入境内,相对种植历史较短。全县均有零星分布,优势产区分布在黄河沿岸一带。常年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

特色农产品 红枣、老黑羊、高家堡雷家墕红葱。

中药材 款冬花、黄芪、柴胡、远志、知母、苍术、益母草、地榆、甘草、百蕊草、地丁等。

表6-21-3 1987—2012年神木县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续表

杂粮

区域划分 依据1985年《神木县种植业资源和规划报告》,县境内分4个种植区域:

Ⅰ区,长城以北风沙滩地粮油区:本区小杂粮种植主要以荞麦为主,糜子次之,零星分布有豌豆、蚕豆、普通菜豆等,油料主要为向日葵,其中食用葵面积较大,油葵面积较小。荞麦(包括甜荞、苦荞两种)、糜子是该区域优势小杂粮作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Ⅱ区,中部河谷川道粮、菜、果区:本区土地条件优越,水地面积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很小,零星种植有双青豆(大豆的一种)、蚕豆等。

Ⅲ区,中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区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多属黄绵土类型,为神木县的旱作农业区域,也是小杂粮的主产区。区域内小黑豆、谷子、糜子、绿豆、豇豆、小豆、荞麦、高粱等为主要种植小杂粮作物,均为优势产区,其品质优良,单产水平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Ⅳ区,东南部黄河流域土石山区:本区总面积较小,只占全县总面积的1.15%,区内盛产红枣,是全县优质红枣主产区。小杂粮以谷子、小黑豆、花生、芝麻等种植为主,有很好的品质和产量优势。

播种基础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的俗称。指日月小(生长期短)、种植面积少(国家统计不列明细)的农作物。其特点是小、少、杂、特。境内小杂粮生产已有悠久历史。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独特的小杂粮种类及品种。所产小杂粮品质上乘,色泽鲜艳,特别是传统品种“白鸡腰”“连枷条”黑豆,大明绿豆、红小豆、糜谷等远销海内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神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大(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65%以上),单产水平较低,但生产潜力巨大。2008年,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会上,认定神木县为小杂粮优势地区,并确定为小杂粮名优品种。尽管神木县种植杂粮具备诸多优势,但是,由于全县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等原因,小杂粮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2012年,小杂粮种植面积38.38万亩,比1987年(78.83万亩)减少了40.45万亩,下降105%。

表6-21-4 1987—2012年神木县小杂粮播种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续表

经济作物

神木县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葵、黄芥(属芥菜型油菜)、花生、芝麻、胡麻、小麻子、蓖麻、甜菜,以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县内有不同范围的分布,但是,种植面积较小,一些种类在统计资料中未统计。只有花生、胡麻、黄芥、向日葵列入统计范围,胡麻与黄芥合并为胡麻类。

向日葵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生长期约120天。常年种植面积在1~3万亩之间波动。

油葵为优质食用油原料。1991年,境内引进“美国G101油葵”,在全县推广。1991—1994年,在大保当、尔林兔、瑶镇、中鸡等乡镇推广面积3万亩。经过压榨加工,油质优良,味道醇香,行销全国。后因种植结构调整及玉米种植面积急剧增加,而渐萎缩为零星种植,农户自给自足食用。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及食品加工等原料。县内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一带的沙质淤积土壤上,常年种植面积约5000亩左右。一般为穴播,用地膜覆盖,增加积温,提高品质和产量。

黄芥是重要的养地作物之一。主要种植于栏杆堡镇、永兴办事处、神木镇等旱作耕地。常年种植面积约5000~8000亩,单产较低,一般为50公斤/亩左右,籽粒含油率在40%以下,油质味香浓。一般撒播,4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

胡麻为夏收油料作物之一。县境内在1970—1980年大面积种植,最大面积3万多亩,1990年以后已基本无种植。

芝麻为主要食用油料作物。主要种植于县中南部的旱作耕地,零星分布。

其他,如蓖麻、小麻子(亚麻的一种,纤维作物,籽粒可榨油)、甜菜(多为饲用)、中药材等,均为零星种植,无规模。

蔬菜及其他

蔬菜种植面积 1987—2000年,全县蔬菜保有面积8000多亩,总产1.6万吨左右。2000年以后,中鸡、尔林兔、大保当等乡镇的日光智能温室,麻家塔、马镇、贺家川、栏杆堡等乡镇塑料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2010年,总面积达到15920亩。2012年,蔬菜播种面积15000亩。其中,设施面积5000亩,年产鲜菜6万吨,产值1.8亿元。其中,日光温室3500亩,智能温室7座、近2万平方米,塑料大棚1500亩。全县西瓜、甜瓜种植面积3000亩。

表6-21-5 1990—2012年神木县蔬菜面积统计表

续表

技术推广 1992年,县内建立了第一个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种植品种不断增加,产品档次不断提升。2000年以后,针对有墙温室造价高、占地多等弊病,试验研究无后墙全框架节能温棚,在温室内配套了沼气池、工作居室、生理反应池、薄膜集雨池、地下热交换装置及太阳能热水器新能源发生器,实现生态循环利用,降低造价成本30%以上,增加土地利用率30%以上。能有效地改善温室光照条件,为作物增产、抗病创造了条件。该技术获两项国家级专利,在全县和榆林地区大面积推广。2011年,县内推广专利型日光温室80座,240余亩,节约成本2400余万元。2012年,推广专利型日光温室150座,400余亩,节约成本3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