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年龄性别构成特征,一是民族、地域差异大,一是变化显著。......
2023-07-27
民族构成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除6名回族居民外,其余均为汉族。神府煤田开发建设后,神木县外来人口急剧增加。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神木县除汉族外,有回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东乡族、壮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其中,汉族人口45453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79%;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9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1%。
表2-5-5 2010年神木县分性别、民族人口统计表 单位:人
续表
年龄构成
神木县人口年龄构成,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进入成年型。1987年以后,由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10年同199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19.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18.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6个百分点。
1990年,神木县0~14岁人口为104208人,占总人口的34.3%;15~64岁人口为183201人,占总人口的60.3%;65岁及以上人口16406人,占总人口的5.4%。
表2-5-6 1990年神木县人口年龄分组统计表
续表
据神政发〔1991〕7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通知》称:“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24000多人。”占总人口的7.7%。
2000年,神木县367758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6840人,占总人口的29%;15~64岁人口为241435人,占总人口的65.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483人,占总人口的5.3%。
2010年,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7596人,占总人口的14.8%;15~64岁人口为360249人,占总人口的79.1%;65岁及以上人口27648人,占总人口的6%。
表2-5-7 2010年神木县人口年龄分组统计表 单位:人
性别构成
1987年以后,神木县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全县人口增长进入了科学增长和计划控制的法制轨道。但是重男轻女、养子继嗣等封建传统思想仍在城乡居民中普遍存在,选择性别地人工终止妊娠,甚至遗弃女婴现象时有发生,全县男女比例一直居高难下。
1987年,神木县总人口280623人。男性人口148380人,占52.9%;女性人口142243人,占47.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为1)为1.04。
1989年,全县总人口293841人。其中,男性人口155622人,占53%;女性人口138219人,占47%;总人口性别比为1.13。
2000年,全县总人口367758人。其中,男性人口196717人,占53.5%;女性人口171041人,占46.5%;总人口性别比为1.15。
2010年,全县总人口455493人。其中,男性人口255305人,占56%;女性人口200188人,占44%;总人口性别比为1.28。
表2-5-8 1989年神木县各乡镇人口性别结构统计表
续表
表2-5-9 2010年神木县各乡镇人口性别结构统计表
文化构成
1987—1990年间,随着神府煤田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神木县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两种不同趋向:一是全县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会知青及工商业者,对科技兴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通过自学进修、自费委培等途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二是一些城乡青少年认为,没有文化照样能赚钱,有的中途弃学从商,导致新文盲、半文盲数量增加。1990年,全县6岁及以上人口共有255824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109422人,占42.8%;小学文化程度85820人,占33.5%;初中文化程度45223人,占17.7%;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14365人,占5.6%;具有大学(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002人,占0.4%。
表2-5-10 1990年神木县按乡镇分组的文化程度统计表 单位:人
续表
1990年以后,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全社会普遍重视。1992年开始,神木县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即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明确分工,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1995年,全县每个乡镇办1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村、组成立扫盲机构。1996年,全县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达到96.1%;同年,县职教中心成立,开设电子计算机、工民建筑等专业,同时兼办成人教育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1998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县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0年以后,神木县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义务教育和特色教育,涌现出一批社会办学机构,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保障重点,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办学格局。2008年,神木县在全县范围内实行12年免费教育,同时加大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力度,力争做到全县从小学到大学不出现因经济原因失学、辍学的学生。
2010年,全县6岁及以上人口共有424409人。未上过学的有40849人,占9.6%;小学文化程度105116人,占24.8%;初中文化程度150904人,占35.6%;高中文化程度79960人,占18.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7580人,占11.2%,与1990年相比增加10.8个百分点。
表2-5-11 2010年神木县按乡镇分组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表 单位:人
续表
有关神木县志(1987~2012)的文章
江苏路街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呈现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表1-2-111980—2010年江苏地区户籍人口性别结构情况表资料来源:江苏路街道档案室3.人口文化结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江苏路街道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数量大幅度降低,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数量大幅度提高。......
2023-10-12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从性别、民族到地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2010年婚姻状况的总变化(百分点),少数民族小于汉族。丧偶率以下降的民族居多,30个占54.55%,上升的民族25个占45.45%。......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升、民族差异显著,大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态。表3-4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M].300、460-461、540-541、620-621;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册)[M].755。表3-51990年、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3-4。......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年龄性别构成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是,少年儿童各年龄组性别比由正常变得偏高;老年人口性别比和男性比较死亡率[2]民族、地域差异大且变化显著。......
2023-07-27
县级财政体制1985年开始,神木县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定额上交或定额补贴”的财政体制。陕西省在省与地市之间维持旧体制1年,以实现财政管理体制的平稳过渡。神木县人民政府规定从1995年起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神木县在原市与县区事权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乡镇财政体制随县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乡镇财政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财政制度改革2011年,成立神木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领导小组。......
2023-08-20
(一)年龄根据人的生理自然生长规律来看,初生的婴儿柔性最好。随着年龄的递增,骨的骨化过程,肌肉的增长,韧性逐渐加强。柔韧性的增长在10岁以前自然获得发展,1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柔韧性相对降低。特别是胯关节,由于腿的前后活动多,加之肌肉组织增大,使左右开胯幅度明显下降。超过这个年龄,将会使运动员经受较大痛苦,费时长、收效慢且易受伤。......
2023-11-02
神木财政预算内收入主要来源有两部分,即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1990年,财政收入完成1880万元,改变了神木县一直吃财政补贴的历史,跨入了财政扭补县的行列。5年间县财政收入总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木县财政总收入的61.5%。1992—2000年,神木地方财政收入63558万元,平均每年收入7062万元。2007年,神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8478万元。......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