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纵欲”之风,完全是“贵己贱人”的放纵。在这个纵欲成风的时代,人的价值并非因追求有所升华,个体缺失反而成为整个时代的人性普遍特征。明朝一代,自1368年至1644年,共两百七十七年历史。成熟文明的崩溃,并非在于社会与个人陷于纵欲状态下的麻木不仁。明朝的灭亡,同样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一种长期平稳发展的文明,终于沦为充满暴力与血腥的末世。可悲的是,大明王朝的文明之火并未被移置于一种更为广大的空间。......
2023-08-20
李国文(著名作家)
梅毅在评骘论定某段历史事实、审知识鉴某个历史人物时,与时下某些史学家、某些文学家,刻意要将历史写成某种样子,以达到取悦谁,讨好谁,达到获取更大利益的个人目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他宁愿坐冷板凳,啃硬骨头,溯本追源,寻出真情,回顾返视,以求真知。有什么说什么,秉持史学家的直笔;有多少说多少,体现文学家的良知,这是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
蒋子龙(著名作家)
梅毅英美文学专业出身,毕业后即入金融界工作,浸淫资本市场二十余载,风华正茂之年,信笔游缰,以“赫连勃勃大王”名头驰骋互联网,大哉壮哉!吾尝细谈其历史小说《南北英雄志》第一部《驺虞幡》,英伟雄健,如此笔力如此才,“茅盾文学奖”,不亦易乎!
高洪波(著名作家)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出现,让我们中国作家这个群体感到欣喜:因为,梅毅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作家自我扩展的无限可能性,认识到,作家书写历史,其实是自司马迁以来的传统!而作家梅毅所撰写的历史著作,无论从文笔还是史实,都可以称之为“好的”。一部“好的”历史书与“坏的”历史书的区别,就在于好的历史学家能够运用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去解析历史。
阎连科(著名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梅毅的作品对我最大的印象和最主要的启发,就是他跨文体的写作。其实梅毅的作品既不是散文也不是随笔,它们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梅毅写作自由的程度超出我的想象。……21世纪的时候,我们说要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读了梅毅的作品,我有一个新想法,就是面对21世纪各种“主义”不断的产生,我们的文学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把二者综合起来,就是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沈渭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要写活历史,除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睿智的识见外,生动的文笔当不可少。我详读了“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感到梅毅的文笔确实生动,具有亦庄亦谐的感人魅力。他的一系列历史纪实体作品,似乎有着共同的写作风格:他力图继承太史公开创的历史文学余绪和评判史实的精神,努力效法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捉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试图熔于一炉。
王学泰(中国社会学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员)
梅毅没有像过去历史学家那样,只要不利的资料,都否定。梅毅的书附的史料也很多,包括一些当时人的记载,包括内部文件,还包括一些外国人的记载,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为我们理解某一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评价平台。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把史学界的成果大众化了。从前教条主义的教育,对梅毅来说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偏见。他的书里面的很多东西,虽然是近代史学界已经研究过的,已经谈得很多了,但是他的突出意义在于把它大众化。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梅毅虽然写得很通俗,有点像小说,但是一看就知道他是下狠工夫看过史料的,跟那些网络上完全演绎、完全口语化、变成现代化的历史叙述、根据一点东西进行演绎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梅毅很注意那种历史细微的细节,你一看就感觉挺有趣的,实际上史料都有,但是过去没有人揭示这个。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梅毅的书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是在历史的叙述中一环环展现出来,没有马上就进入一种历史判断。……按照历史情景的本身来展现双方的对垒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可以说是相对平实地去展示历史。这样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像梅先生这一批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可能更了解现代人在想什么。……梅先生“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这种生活状态,这么一种冲突,在一个写作人身上体现出来,经过微妙的递嬗后,又去影响他们的文字,而这种文字,以其独特的韵味来影响现代人的心志。
雷达(著名评论家)
梅毅高产,又有见解,而且能辩证地看时代、文学的发展,这一点非常的棒。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内关于历史方面非常地“热”,电视热播、网络热聊、影院热映、图书热销。而他2003年底就已经开始写中国大历史,可见他极富预见性。
白烨(著名评论家)
梅毅的历史写作,基本上还是正史的写法,同时有天马行空的很多杂史、野史的感觉,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梅毅的大手笔,是他能在写事件时突出人物,以点带面,这种写法是他的首创。梅毅与众不同的历史写作,还在于他能用现代意识回顾以前的历史,他从人性角度细腻观察历史。
肖复兴(《人民文学》副主编)
梅毅讲述历史一点也不枯燥,正因为他是以人来贯穿的,并不是我们以从前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断代史的研究。形象演绎是梅毅书写历史的专长,他写起历史来不仅好看,而且能活灵活现地把过去的历史再现于我们面前。
叶延滨(《诗刊》主编)
梅毅的历史写作有两大优点,第一,他确实有见识,他的历史观察力非常奇特。如果讲历史史学的真实性,人们宁肯去相信枯燥的教科书,但是人们读梅毅的历史著作,主要是想读作者的见识。第二个优点,梅毅的历史写作以文笔取胜。
刘鸿儒(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我看“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时候,符契相合,感到由衷的欣喜。在我们证券监管单位的梅毅,竟然打着一面“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旗,成为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而且风生水起,已成“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他不仅写出了几百万字的中国历史作品,可谓“著作等身”,而且坊内畅销,洛阳纸贵。从2010年开始,他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开讲《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好奇之余,我更多感到的还是欣喜。
朱伟一(证监会研究员、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读了梅毅的历史书,我觉得历史比小说更深刻。……梅毅的视角独特,让人读之津津有味。
曹可凡(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他(梅毅)发现了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材料,当然他更多是在现有平凡的材料当中可以找出历史的端倪,这些可能显而易见,但是有时对显而易见的东西不忽略,反而可以找出历史的真谛,这是梅先生的书突出的地方。……作为一个传媒从业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通过这个书,我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有关明:繁华与崩溃的文章
明朝的“纵欲”之风,完全是“贵己贱人”的放纵。在这个纵欲成风的时代,人的价值并非因追求有所升华,个体缺失反而成为整个时代的人性普遍特征。明朝一代,自1368年至1644年,共两百七十七年历史。成熟文明的崩溃,并非在于社会与个人陷于纵欲状态下的麻木不仁。明朝的灭亡,同样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一种长期平稳发展的文明,终于沦为充满暴力与血腥的末世。可悲的是,大明王朝的文明之火并未被移置于一种更为广大的空间。......
2023-08-20
保泰持盈国泰民安 过渡性帝王明宪宗、明孝宗明英宗死后,其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一直有恋母情结的明宪宗遭受不了打击,半年后也病死。其子朱祐樘继位,是为明孝宗,改元弘治。其生母乃明孝宗正宫皇后张氏。而且,孝宗与张氏夫妇二人,乃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恩爱帝王夫妻。知己莫若父,对这个儿子的心性,明孝宗临崩前一语道明,可见他对少年儿子一直怀有忧虑。所以,明武宗当皇帝后,很快就对刘瑾加以提拔。......
2023-08-20
崇祯帝大错之一 枉杀袁崇焕崇祯帝朱由检是明光宗第五子。继位后,崇祯帝轻而易举地铲除了魏忠贤阉党毒瘤。崇祯元年秋八月,袁崇焕入京觐见,在皇帝面前许诺五年之内可恢复全辽境土。崇祯帝闻言大悦。闻此言,袁崇焕自知失言,怃然不乐。崇祯帝谕之“朕自有主持”,并赐其尚方宝剑。此举使得皇太极丧失了对他的信任,双方的谈判进程搁置下来。他与毛文龙欢饮数日,商谈军事,并提出设监司、更营制、杜绝海上走私等主张。......
2023-08-20
到了明英宗即位,大太监王振“出手不凡”,不仅开始了明朝宦官的掌权时代,还使得堂堂大明皇帝被蒙古人活捉,上演惊天大戏“土木堡之变”,明朝差一点在正统十二年就变成“南明”。如果真去了蔚州,可能历史上也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由此,明朝与瓦剌的“睦邻友好”关系,一直保持了三十多年,到明英宗“亲征”才打破这种势态。额森虎捡了大便宜,“监护人”马哈木死了,他倒成了真正的“大汗”。......
2023-08-20
说别的倒无妨,直斥当朝“九千岁”魏大公公,哪能不叫人着慌。很快,寻得醉酒骂魏忠贤的那位爷,立刻打翻在地绑个严实,拖之而去。魏忠贤发扬光大,手段更残忍,受刑人痛苦更甚。愤恨之下,魏忠贤显露出他本性中斗狠的一面。魏忠贤得以入侍皇孙朱由校,是由宫内一名叫魏朝的太监引进。王安侍奉明光宗近四十年,可以说是“德高望重”的老太监,自然很看重自己门徒魏朝的徒弟魏忠贤。所谓“对食”,宫内又称“菜户”。......
2023-08-20
明朝对此次“误杀”表示歉意,慰问努尔哈赤,让他袭任建州左卫指挥使,赔偿他三十匹马,又赠三十道敕书。由此,努尔哈赤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当时皆辖属于明朝的“奴儿干都司”。1595年,明廷更授其“正二品龙虎将军”的职衔。后金对明朝的战略进攻,发展到双方战略相持的地步。抚顺、清河之战 女真旗开得胜的欣喜开战之前,努尔哈赤不念大明王朝对他列祖列宗的恩德,反而公布“七大恨”,作为发动进攻的借口。......
2023-08-20
崇祯自杀后,李自成入北京,对其三个儿子朱慈烺、朱慈焕以及朱慈灿均未加以杀害。明白表示天下是取于“贼”,而不是取于明,宣扬清军是为明朝“复仇”。主审汉官钱凤览见状愤恨,怒斥谢升与前明宗室晋王不仁不义。清廷狱具,认定崇祯太子是“伪太子”,而案件的“证人”为崇祯妃子“袁妃”和前明的宗室晋王。所以,不仅崇祯的真太子被杀,引他见周奎的宦官常进节以及十名承认他是太子的前明锦衣卫官兵,皆一同被杀。......
2023-08-20
京城虽克,明朝的象征人物却下落不明,仍旧不算是最终胜利。李自成军大惧,退避数舍。李自成不死心,亲自骑马到城下观察地形。李自成名振一方。在此情况下,李自成开始了对开封的第二次攻击。李自成有谋,为防止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他先派人化装成官军向开封送信,要城内军队严防死守不可轻出。被围四个多月,开封城内断食,人民大量饿死,其数目达数十万之多。......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