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林住宅:当代经典20世纪住宅设计

马林住宅:当代经典20世纪住宅设计

【摘要】:约翰·劳特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1960年不知为何,好莱坞山上的马林住宅又被称为“光化层”[1]。马林住宅的设计摒弃了这两种常用的做法,替代方法是在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柱上建造整个房屋。然而,好莱坞还是钟情于其富有冲击力的建筑,数部影片以马林住宅为外景,其中包括《霹雳娇娃》和《粉红色杀人夜》。

约翰·劳特纳(John Lautner,1911—1995)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Los Angeles,California,USA);1960年

不知为何,好莱坞山上的马林住宅又被称为“光化层”[1]。对这个外形好似飞碟的建筑来说,这个科学味儿实足的名字倒也合宜。然而,它并不是一个幻想型或未来主义的设计。项目客户是一位年轻的航空工程师,一定能理解这是陡峭地块上解决营建难题的现实方案。

在《洛杉矶:四种生态的建筑》(Los Angeles,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一书中,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分析了各种在洛杉矶北郊昂贵而困难的山地上建设住宅的技术方案。一般说来,常用两种方法:一是向下开挖出平整地面,另一个是整个建筑由开放式钢结构框架支撑。

马林住宅的设计摒弃了这两种常用的做法,替代方法是在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柱上建造整个房屋。埋入地下的柱基甚大,但所在的山坡,包括地表山势、地下水,甚至其植被,都未被扰动。最终的投资额仅相当于常规开挖土石、构筑挡土墙方案的一半左右。

住宅为单层的八边形平面,地板由对角线的钢架呈伞状支撑。令人意外的是,混凝土柱并没有一直向上支撑整个屋顶,而是止于地坪。在屋顶的正中心,也正是中心柱的正上方是一个圆形的屋面采光窗,使幽暗的中心明亮起来。建筑上部为钢木结构。当然从建筑的角度说,使用混凝土会更统一,但自重过大,在这个地震多发地区不见得是明智的选择。自中心柱辐射的楼面钢梁,由伞形钢架支撑,并设外周圈叠合联络梁。屋面以复合木料弯曲而成的门形框架支撑,始于钢架末端止于屋面采光窗外周的一个圆环。

于是室内空间无柱,自由灵活。其中,一半为开放式厨房、就餐、起居区域,壁炉与围坐区域正好位于屋面采光窗之下;另一半室内空间按扇形平面分隔成卧室,仅做局部的空间调整,以改善各房间的空间比例关系。在“飞碟”的外周圈,楼面与屋面相交部位的处理尤为周到。门形框架之间的窗户后倾,以减轻向下俯视的眩晕感,但有一扇窗一直向下,直至视线可及位于其下的停车区。

剩下的还有入口布置问题。在山坡上方,经一座窄桥可以走到厨房附近的入口。此处的外墙后退形成一个露台。在山坡下方,来访者登上一座无顶的电梯轿厢,像迷你缆车那样攀山而上,穿过住宅下方到达山坡,正在那座窄桥旁。

约翰·劳特纳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洛杉矶度过的,他在南加州设计了百余幢住宅,但看起来不怎么喜欢此地。他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弟子,并自视为有机建筑师,而不是浅薄的形象设计师。然而,好莱坞还是钟情于其富有冲击力的建筑,数部影片以马林住宅为外景,其中包括《霹雳娇娃》(Charlie's Angles,1976)和《粉红色杀人夜》(Body Double,1984)。

【注释】

[1]Chemosphere:指大气上层受太阳紫外辐射会发生光化反应的气层,主要成分为原子氧(O)、分子氧(O2)、臭氧(O3)、氢氧根(OH)、氦(H2)、钠(Na)及少量其他气体,包括平流层的顶部、中气层以及增温层的下部等距地表20~110km的气层,其光化反应复杂且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