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史记》与《汉书》人生观及遭遇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汉书》人生观及遭遇的比较研究

【摘要】:司马迁经历李陵之祸后,奉行的是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观,效法儒家先贤。[22]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遇宫刑之奇耻大辱,但他不肯一死了之,不肯像蝼蚁般生生死死了无痕迹,他选择忍辱苟活,将全部精力寄托在写史上,于史书中寄托一腔悲愤不平之气。这一点与司马迁本人的心理极为相似。班固虽然也有下狱经历,但他得到了弟弟班超的救助,并未像司马迁那样遭遇奇耻大辱。

司马迁经历李陵之祸后,奉行的是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观,效法儒家先贤。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处处碰壁却毫不气馁。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担当大任必须先经历一番磨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2]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遇宫刑之奇耻大辱,但他不肯一死了之,不肯像蝼蚁般生生死死了无痕迹,他选择忍辱苟活,将全部精力寄托在写史上,于史书中寄托一腔悲愤不平之气。黄震曾说:“迁以迈往不群之气,无辜受辱,即为文章,雄视千古,呜呼,亦壮矣。”[23]王治皞《史记榷参·读史总论》云:“太史公之文,以游而豪,以腐而怒。”他将游历与受腐刑的经历视为文风“豪”、“怒”的先决条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耳。”[24]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生命是最宝贵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成就功名,不能无所作为地死去,在艰难困境中,尤其要忍辱负重。《管晏列传》中管仲自我剖析:“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25]管仲感激鲍叔的知己之情,更明确提出自己之所以忍辱负重不殉节,是怕功名不显于天下。这一点与司马迁本人的心理极为相似。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评论:“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26]又《季布栾布列传》评季布之隐忍:“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27]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司马迁认为生命应有真正的用途,死节固然值得尊重,不死而另有一番作为,更令人尊敬。

班固虽然也有下狱经历,但他得到了弟弟班超的救助,并未像司马迁那样遭遇奇耻大辱。班固笔下也有忍辱负重的典型人物,如苏武,但班固对他的激赏主要在于苏武的爱国忠君情怀,不像司马迁那样对悲剧人物有强烈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