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史记》《汉书》论赞比较:研究成果简述

《史记》《汉书》论赞比较:研究成果简述

【摘要】:广义上而言,《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叙传》也属于论赞。《史记》全书共有序23篇,赞106篇。《汉书》的赞继承了《史记》并有创新,在时代和篇章重叠部分,《汉书》吸收《史记》论赞约三十二篇。牛运震对《史记》论赞的概括同样适用于《汉书》,大体上看,《太史公自序》和班固的《叙传》都是“隐括全篇”,阐明作书意图和各篇主旨。《汉书》中也有“举一概全”的论赞,如《景十三王传》赞只叙河间献王。

论赞形式源于《左传》“君子曰”,此时的论赞乃偶一为之,有感而发,并非篇篇都有。司马迁则有意识地继承了这种形式,在每篇篇末或篇首以“太史公曰”或其他形式发表作者看法,这一体例被班固《汉书》继承。广义上而言,《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叙传》也属于论赞。

篇首为序。《史记》全书共有序23篇,赞106篇。写在篇首的,称为“序”。《史记》十表中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外,其余九表篇前都有序,类传如儒林、酷吏、滑稽、循吏、龟策、货殖等也都有篇前小序。八书中《礼》、《乐》、《律》、《历》、《封禅》等五书都有序;世家中《外戚世家》有序,列传中《孟子荀卿列传》以及类传都有序。“序”的形式在《汉书》及后世史书如《东观汉纪》中得到采用。班固《汉书》依《七略》作《艺文志》,《艺文志》的序文,是全书中最精华的部分,大、小类序在《汉书·艺文志》中起着总结学术的作用,其中《六艺略》的类序最为详尽,《诸子略》的序文对先秦以来诸子学术思想的全面概括,有利于后世的人们了解早期学术发展的源流,班固开创的《艺文志》为后世史家体例沿袭。刘知几论“序”时说:“孔安国有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降逮《史》、《汉》,以记事为宗,至于表志杂传,亦时复立序。”[73]刘知几认为作“序”是为了“叙作者之意”,即叙著作的缘起、大意等。除此之外,“序”还有追溯史实的作用,即打破朝代限制,考察某一历史现象的起源、发展或规律,表明作者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看法。

篇末为赞。《汉书》将《史记》中“太史公曰”改为“赞曰”,后世相沿成习。《汉纪》有“论曰”,陈寿三国志》有“评曰”,《南史》、《北史》为“论曰”,唐宋时史书则多用“史臣曰”,称呼各异,实质相同。刘知几在《史通》里总结:“继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昺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74]

刘知几评论赞体曰:“史之有论也,盖欲事无重出,文省可知。如太史公曰:观张良貌如美妇人;项羽重瞳,岂舜苗裔。此则别加他语,以补书中,所谓事无重出者也。又如班固赞曰:石建之浣衣,君子非之;杨王孙裸葬,贤于秦始皇远矣。此则片言如约,而诸义甚备,所谓文省可知者也。”[75]他又说:“夫论者,所以辩疑惑,释凝滞。若愚智共了,固无俟商榷。”[76]刘知几认为“论赞”的功用是为了补充正文,解释疑惑。对于论赞之功用,清人牛运震在《〈史记〉评注》中有过比较全面的论述:“太史公论赞,或隐括全篇,或偏举一事,或参诸涉历所亲见,或征诸典记所参合,或于类传之中摘一人以例其余,或于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皆有深义远神,诚千古绝笔。”[77]牛运震的概括比较全面,试举几例可知牛运震所言不谬:

孔子世家》:“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78]

《管晏列传》:“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79]

《伯夷列传》:“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80]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81]

《绛侯周勃世家》:“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82]

《张丞相列传》:“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为丞相。及今上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彊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83]

《伯夷列传》的赞即是“参诸涉历所亲见”,《孔子世家》、《管晏列传》的赞属于“征诸典记所参合”,《淮阴侯列传》的赞兼而有之,既属“于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又“征诸典记所参合”。《绛侯周勃世家》的赞是“隐括全篇”,直接评价人物,总括人一生遭际。《张丞相列传》中的论属于“于类传之中摘一人以例其余”,类传中多所采用,如《游侠列传》赞中主论郭解,《日者列传》中只论司马季主。对此,凌稚隆曾论道:“观太史公论赞之中,或国有数君,或士兼百行,不能备论终始,自可略申梗概,遂乃颇举一事,偏引一奇,即为一篇之赞,将为龟镜,诚所不取,斯亦明月之珠,不能无类矣。”[84]凌稚隆指出论赞往往有补充正文的作用。

《汉书》的赞继承了《史记》并有创新,在时代和篇章重叠部分,《汉书》吸收《史记》论赞约三十二篇。牛运震对《史记》论赞的概括同样适用于《汉书》,大体上看,《太史公自序》和班固的《叙传》都是“隐括全篇”,阐明作书意图和各篇主旨。《汉书·楚元王传》赞中有总结学术的作用,认为自孔子之后,只有孟子、荀子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等是“博物洽闻之士,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汉书》中也有“举一概全”的论赞,如《景十三王传》赞只叙河间献王。“于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的有《元帝纪》赞,补充元帝的多才多艺。《汉书》中论赞部分原创的比较多,班固虽然不像司马迁那样用游历所见来证实史料,但在某些论赞中,也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和辨识,如《东方朔传》赞: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扬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及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85]

世人和后人为东方朔附上许多奇言怪语,真伪莫辨,赞前作者说出了自己的取舍:“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86]

论赞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思想和文风的不同,《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注重考察风云际会中历史人物命运的起伏,如言项羽是因时而起,“乘势起陇亩,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87]萧何、樊哙、郦生、公孙弘等都是出身低微,但能把握时机登上了历史舞台。《汉书》则旨在“旁贯五经,上下恰通”,叙述西汉一代的历史,宣扬汉德。此外,儒道思想的偏重、游侠问题的分歧等也在两书论赞中有所体现。从艺术形式上看,司马迁运笔灵活,并没有拘束于体例,他的“赞”、“序”并没有太严格的区别,有时“赞”也追溯史实,“序”也总结全文。从文风上看,《史记》质朴深情,如《季布栾布列传》赞:“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文字通俗如同白话,但其沉郁感慨之情充溢字里行间,此赞借季布之遭遇道司马迁自己之心声。《李将军列传》赞中也是通过将士们对李广的悼念表达作者的崇敬。班固的赞则文质彬彬,情感内敛,刘勰赞《汉书》“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88];刘知几也称班氏论赞“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89],刘勰和刘知几都指出《汉书》赞序文字之严整典雅。

总之,《史记》、《汉书》的结构可以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从整体看,它浑然一体,层次井然,从每一篇看,它又匠心独运,精思巧构。

【注释】

[1]《附会》,《文心雕龙注》卷九,下册,第650页。

[2]《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第10册,第3319页。

[3]《二体》,《史通通释》卷二,上册,第28页。

[4]《史记·伯夷列传》,卷六十一,第7册,第2121页。

[5]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6]《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218页。

[7]参见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186页。

[8]齐思和《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它在世界史学上的地位》,吴泽主编,袁英光编选《中国史学史论集》一,第118页。

[9]《熔裁》,《文心雕龙注》卷七,下册,第543页。

[10]《史记·淮阴侯列传》,卷九十二,第8册,第2626页。

[11]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九《樊郦滕灌列传》

[12]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九《李斯列传》

[13]《归震川评点本史记》卷六《大宛列传》

[14]《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86页。

[15]《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72页。

[16]《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117页。

[17]《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48页。

[18]《四史评议·汉书评议》,第259页。

[19]刘熙载《艺概》卷六《经义概》,第172页。

[20]《史汉文学研究法》,第17页。

[21]《史汉文学研究法》,第17页。

[22]《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44页。

[23]《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65页。

[24]《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35页。

[25]《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57页。

[26]《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63页。

[27]《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76页。

[28]《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109页。

[29]《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78页。

[30]《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45页。注:李景星对《赵世家》中四梦的分析极为精彩,热奈特曾将“所有带预兆的梦、预言性叙事”(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归为“预叙”,所谓“预叙”,即“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事活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第17页)。《赵世家》中以“梦”串起全文,每一个梦都预先提示着将要发生的事情,通篇出色地运用了预叙手法。《汉书》中也有以梦预叙手法,如霍光家族坍台之前霍光其子显及儿子禹的两个梦,“显梦第中溢流庭下,灶居树上,又梦大将谓显曰:‘知捕儿不?亟下捕之’”,又“禹梦车骑声正欢来捕禹,举家忧愁”,两个梦预示了霍家即将面临灭亡的命运。

[31]《四史评议·汉书评议》,第142页。

[32]《四史评议·汉书评议》,第189页。

[33]《四史评议·汉书评议》,第219页。

[34]《四史评议·汉书评议》,第212页。

[35]《四史评议·汉书评议》,第213页。

[36]《归震川评点本史记·史记例意》。

[37]《管锥编》,第1册,第309页。

[38]《春觉斋论文·用笔八则·用收笔》,《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引言·春觉斋论文》,第126页。

[39]《春觉斋论文·用笔八则·用收笔》,《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引言·春觉斋论文》,第127、128页。

[40]《四史评议·汉书评议》,第226页。

[41]《四史评议·汉书评议》,第215页。

[42]《老子·三十九章》,《王弼集校释》上册,第106页。

[43]《老子·四十二章》,《王弼集校释》上册,第117页。

[44]《达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上,第3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32页。

[45]《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第10册,第3319页。

[46]《春觉斋论文·流别论》,《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引言·春觉斋论文》,第60页。

[47]《史记研究》,第221页。

[48][日]泷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卷一百七,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0页。

[49]《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筋脉》,《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引言·春觉斋论文》,第81页。

[50]《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卷八十一,下册,第1500页。

[51]《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74页。

[52]《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76、77页。

[53]《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77页。

[54]《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93页。

[55]《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89页。

[56]《四史评议·史记评议》,第62页。

[57](清)袁枚《随园随笔·诸史类》卷上“班氏史例”条,上册,大达图书供应社(上海)民国二十三年(1934)版,第21页。

[58]《史学述林·南北史家传释非》,《刘咸炘学术论集·史学编》,下册,第444页。

[59]《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180页。

[60]《系辞上》,《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6页。

[61]《史记·乐书》,卷二十四,第4册,第1210页。

[62]《品藻》,《史通通释》卷七,上册,第185页。

[63]《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卷一百二十二,下册,第1958页。

[64]牛运震《史记评注》卷十一《酷吏列传》。

[65]《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卷七十五,下册,第1438页。

[66]崔适著,张烈点校《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2页。

[67]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七《孟子荀卿列传》。

[68]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九《李斯列传》。

[69]《编次》,《史通通释》卷四,上册,第102页。

[70]《汉书·申屠嘉传》,卷四十二,第7册,第2102页。

[71]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61页。

[72](清)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一六《马班异同得失考》,第六册,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辛未夏新阳汪氏青学斋集成本。

[73]《序列》,《史通通释》卷四,上册,第87页。

[74]《论赞》,《史通通释》卷四,上册,第81页。

[75]《论赞》,《史通通释》卷四,上册,第82页。

[76]《论赞》,《史通通释》卷四,上册,第81页。

[77]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一《五帝本纪》。

[78]《史记·孔子世家》,卷四十七,第6册,第1947页。

[79]《史记·管晏列传》,卷六十二,第7册,第2136页。

[80]《史记·伯夷列传》,卷六十一,第7册,第2121页。

[81]《史记·淮阴侯列传》,卷九十二,第8册,第2629、2630页。

[82]《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卷五十七,第6册,第2080页。

[83]《史记·张丞相列传》,卷九十六,第8册,第2685页。

[84]明凌稚隆《史记评林·五帝本纪》。

[85]《汉书·东方朔传》,卷六十五,第9册,第2873、2874页。

[86]《汉书·东方朔传》,卷六十五,第9册,第2873页。

[87]《史记·项羽本纪赞》,卷七,第1册,第338页。

[88]《史传》,《文心雕龙注》卷四,上册,第284页。

[89]《论赞》,《史通通释》卷四,上册,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