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史记》《汉书》附传比较研究:传主与附传人物的关联

《史记》《汉书》附传比较研究:传主与附传人物的关联

【摘要】:《史记》、《汉书》中的附传一般在本纪、世家、列传中主要人物之后,附传人物与传主往往有某种关联,篇末附传的人物,有时是传主的兄弟或子孙。专传、合传、类传、自传、附传等五种传记类型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史记》、《汉书》在单篇布局上也重视整体性原则,每一篇都首尾贯通、有头有尾。

附传是因传主事迹不多,故寄之他传以显名,一般附设于主要人物之后,起节省文笔的作用。归有光曾将之概括为“大传嵌小传”法,并以《项羽本纪》“中包陈婴小传,凡大纪传中多有此等法”说明。吴见思举例:“项梁、项伯、范增是附传体。盖纪其始并序其终者,附传法也。”(《史记论文·项羽本纪》总评)《李斯列传》总评云:“《史记》附传,皆附首末于一篇之中,独赵高一传,于此纪其终,而其出处反附于蒙恬传内,是创法。”牛运震将“附传”阐释为“主宾”之“宾”,如他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此传以孟子、荀卿为主,而以孟子引端于前,荀卿收结于后,中间邹衍、淳于髡等诸子,经纬连贯,宾主厘然,分合尽致,极错综变化之妙,《史记》最奇格文字。”[67]牛运震又评《李斯列传》:“凡秦兴亡并赵高始末具在,似为秦外纪,而并为赵高立传者,然首尾关目仍以李斯为主,无划剔之迹,而宾主厘然,此所以为大手笔也。”[68]

附传的手法,孔子作《春秋》时就开始采用了,《春秋》第一篇《鲁隐公元年》共六条,其中五条都与鲁国有关,以鲁国国史的口吻说话,但有一条与鲁国无关,即“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郑国的这一条史事当为附传,只是这一时期的附传体现出编年体的特点,按年月附传。《史记》、《汉书》中的附传一般在本纪、世家、列传中主要人物之后,附传人物与传主往往有某种关联,篇末附传的人物,有时是传主的兄弟或子孙。刘知几指出《汉书》“每一姓有传,多附出余亲”[69]

《史记》中附传较多,如《伯夷列传》中附设叔齐传,《苏秦列传》中附设苏秦之弟苏代。《孙子吴起列传》中附设孙膑传,《樗里子甘茂列传》中附设甘罗传等等。《汉书》继承了《史记》设附传的手法,虽然没有《史记》设得多,但也所在不少。《汉书·申屠嘉传》传后记载:“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及武帝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疆侯庄青翟、商陵侯赵周等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功名著于世者。”[70]这些人虽位列丞相,但并无特别功勋,故皆列于申屠嘉传后。杨树达说:“诸人无可特记,故附书之,此古史省约之法。《公孙弘传》亦附书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固、石庆、公孙贺、刘屈氂六人,与此传可互参考;《王贡两龚鲍传》附书纪逡、王思、薛方诸人例亦同。”[71]

对于《史记》中的某些附传,《汉书》往往将之分离出来,如《史记》不为张骞立传,将之附在《卫将军骠骑列传》后,简略叙事,《汉书》则特意为张骞立传,突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和独特地位。

总的看来,《史记》中附传较《汉书》多,《汉书》每每将附传变为单传,开后世一人一传先河,汪之昌认为:“《史记》以数人合为一传,一篇中首尾相应,班书人各为篇,略以时代、事类相从,与《史记》合传之例本别,然多承用旧文,不加刊改。《史记·陈平世家》附见王陵事,班书各自为传,而叙陈平于王陵之后;《史记·张苍列传》附见周昌、赵尧、任敖诸人,班书张、周、赵、任各为一篇,而叙张苍事于任敖之后,在陈、张之传则阙而不完,在王、任之传则赘而无当。以及窦、田、卫、霍诸篇,率沿斯失,则就诸列传论之,马、班之孰得孰失,初不在绝不相同处,何尝不在同而小异处欤?”[72]汪之昌认为班固之变附传为单传导致许多缺失,反不如《史记》之附传。

专传、合传、类传、自传、附传等五种传记类型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史记》、《汉书》在单篇布局上也重视整体性原则,每一篇都首尾贯通、有头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