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吸取了先秦史传文学及诸子散文的艺术精华。在语言方面,《史记》和《汉书》呈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史记》语言通俗晓畅、不避繁复、多散句,《汉书》语言整齐典雅、文笔凝练、多骈偶。[1]通过分析《史记》和《汉书》的叙事语言,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作者个性的不同,也可以从中看出汉代文学由散而骈的发展轨迹。......
2023-08-20
明代的《史》、《汉》研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总的说来,明代《史》《汉》研究重视评点,这一时期有关《史》、《汉》的评点著作大盛。据统计,明代《史记》评点家有八十多位,清代有三百多位[1],其中较著名的有陈沂的《史记评钞》、何孟春的《史记评钞》、杨慎、李元阳的《史记题评》、唐顺之的《荆川先生精选批点史记》、郝敬的《批点史记琐琐》、茅坤的《史记钞》、归有光的《归震川评点史记》、王维桢的《史记评钞》、王慎中的《史记评钞》、钟惺的《钟伯敬评史记》,凌稚隆的《史记评林》是集大成之作。从《史记评林》所列举的评点家人数看,其中晋一人,南北朝三人,唐十二人,宋四十六人,元二人,明代则有八十五人之多,占了一半以上,可知明代评点之风的盛行。较著名的《汉书》评点专著有郝敬的《批点汉书琐琐》、孙鑛的《孙月峰先生批评汉书》、唐顺之的《荆川先生批点精选汉书》、钟惺的《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茅坤的《鹿门先生批点汉书》、茅坤的《汉书钞》、王维桢等的《汉书汇评》、徐中行的《汉书评抄》、许应元的《汉书评抄》、钟人杰的《汉书批评》、凌稚隆的《汉书评林》等,其中以凌稚隆的《汉书评林》最佳,此书汇集了东汉以来一百七十家评论资料,引书多达一百多种,且有自己的见地,《汉书评林》可谓《汉书》评点之大成。
这一时期《史》、《汉》比较专著有许相卿的《史汉方驾》,也是一本评点性质的书,此书是在宋代倪思《班马异同》的基础上编成的,顾名思义,舍弃了《班马异同》中以字的大小区分《史记》、《汉书》的做法,取“并驾”之意,对倪思原本作了厘订,以《史记》、《汉书》相同者直书行中,不同者分行夹注。评语因刘辰翁《班马异同评》而有增减,篇幅也是三十五篇,倾向于扬马抑班。自宋代以来,扬马抑班已成为主流认识。
评点是在经学评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学家们注解经文,先是把注或传附在经后,后来附于篇末、章末,再后来才附于句末。经和注相连,注用双行小文,这一形式为后来的评点家们继承。旧本题“宋苏洵评”《苏评孟子》提要云:
宋人读书,于切要处率以笔抹。故《朱子语类》论读书法云:先以某色笔抹出,再以某色笔抹出。吕祖谦《古文关键》、楼昉《迂斋评注古文》亦皆用抹,其明例也。谢枋得《文章轨范》、方回《瀛奎律髓》、罗椅《放翁诗选》,始稍稍具圈点,是盛于南宋末矣。此本有大圈,有小圈,有连圈,有重圈,有三角圈,已断非北宋人笔。其评语全以时文之法行之,词意庸浅,不但非洵之语,亦断非宋人语也。[2]
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是现存最早的圈点本,“观其书名,便知此书着眼于抉发为文之门径,而以‘关键’二字强调之以引起学者的注意。此书卷首列总论看文作文之法,于选文之旁则有钩抹之处,故陈振孙称其标抹注释以教初学。宋代之标抹,即明清之圈点也”[3]。宋明之交的刘辰翁专力从事评点,他对《老子》、《庄子》、《列子》、《史记》、《汉书》、《世说新语》、《放翁诗选集》等众多书籍都有评点。“散文和诗歌中这种讲求文法、诗法的风尚之形成,同其时士人学为场屋之文亦关系密切”[4],科举的需要大大促进了评点之学的兴盛。“国初举业有用六经语者,其后引《左传》、《国语》矣,又引《史记》、《汉书》矣。《史记》穷而用六子,六子穷而用百家,甚至佛经、《道藏》摘而用之。”[5]明代科举讲究文章的立意和笔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人们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史记》、《汉书》这两部经典著作中的文法脉络也成为评点家们的重点评点对象。
有关《史记》《汉书》叙事比较研究的文章
《史记》吸取了先秦史传文学及诸子散文的艺术精华。在语言方面,《史记》和《汉书》呈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史记》语言通俗晓畅、不避繁复、多散句,《汉书》语言整齐典雅、文笔凝练、多骈偶。[1]通过分析《史记》和《汉书》的叙事语言,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作者个性的不同,也可以从中看出汉代文学由散而骈的发展轨迹。......
2023-08-20
最早对《史记》用叠字的情况作分析的是南宋洪迈:予每展读至《魏世家》、苏秦、平原君、鲁仲连传,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十余语之间五用“魏”字。至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于堂下,其英姿雄风,千载而下,尚可想见,使人畏而仰之。卒定从而归,至于赵,平原君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少者百数,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2023-08-20
史氏继《春秋》而有作,莫如马、班,马则近于圆而神,班则近于方以智也。《史记》无成法可循,自为创体,且行文通变化,故“圆而神”,《汉书》有成例可依,断代为史,但固守绳墨,故“方以智”。《史记》之“圆而神”与《汉书》之“方以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20
[6]在前贤的激励下,司马迁将自己的余生交付给了《史记》,终于写出《史记》这一煌煌巨著。兰台是皇家藏书之处,明帝命他将未完的《汉书》续写完毕。班固则出身儒学世家,班彪的《王命论》以及班固的《白虎通义》和《汉书·五行志》都借助经义附会出一套为刘氏政权辩护的符瑞天命说,这也是《汉书》比《史记》思想和文风更为正统的主要原因。......
2023-08-20
先秦文学中《尚书》、《春秋》等史书初步彰显了叙事文学的特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则进一步推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左传》叙事详略得当,善于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能利用白描手法叙述事件的始末由来,长于将史实的记录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历史记叙故事化。[7]这一说法其实早已言明史著的叙事特征。中国的叙事研究即以中国文本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及对传统叙事理论的研究。......
2023-08-20
不过,人们对《史记》、《汉书》的研究多从史学角度着眼,从文学角度着眼主要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史》、《汉》叙事研究专著,重复研究大量存在,有必要对《史》、《汉》叙事进行研究和比较。《史记》、《汉书》的研究资料所在不少,然而,要对两书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却又殊非易事,主要原因在于两书皆博大浩瀚。......
2023-08-20
《史记》篇法上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史记》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因人成文,文如其人。与《史记》篇法多变不同的是,《汉书》按部就班,多用顺叙手法,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线索,如《苏武传》就以出使匈奴、牧羊北海、回归汉朝等先后叙述。固所修者《汉书》,则所奉者一王之制,所编者宜有一定之程,不得任为参差。[44]刘师培认为《史记》往往能寓褒贬于叙事,《汉书》则讲究字斟句酌,平实叙事......
2023-08-20
如班固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中。两书总体目录上有所不同,《汉书》中的目录比《史记》清晰,每篇传下有一个二级目录,读者可以很便捷地找到传主的传记。(五)《汉书》常移置《史记》文。[45]纪、传各有分职,《汉书》体例比《史记》更为严谨。关于《汉书》对《史记》的改造,冉昭德在其《班固与〈汉书〉》一文中有过精彩论述:1.《史记》没有《惠帝本纪》,但在《吕后本纪》中,仍用惠帝纪年。……......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