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篇法上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史记》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因人成文,文如其人。与《史记》篇法多变不同的是,《汉书》按部就班,多用顺叙手法,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线索,如《苏武传》就以出使匈奴、牧羊北海、回归汉朝等先后叙述。固所修者《汉书》,则所奉者一王之制,所编者宜有一定之程,不得任为参差。[44]刘师培认为《史记》往往能寓褒贬于叙事,《汉书》则讲究字斟句酌,平实叙事......
2023-08-20
唐代及之前的学者们注重注释,着重在疏通《史记》、《汉书》的音义,在对两书的注释上分别取得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与刘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一起合称“三家注”,为后世研读《史记》提供了重要参考。班固《汉书》的文字艰深,唐代颜师古在前人阐释的基础上,汇集前注,加以己见,使《汉书》的音义得到了较为详明的阐释,如今我们通用的中华书局版本便采用了唐代这几家的注释,在《史记》、《汉书》研究史上,唐代学者功不可没。对于隋唐之际《汉书》的兴盛情况,赵翼有过详细阐述:
《汉书》之学,亦唐初人所竞尚。自隋时萧该精《汉书》,尝撰《汉书音义》,为当时所贵。(《该传》)包恺亦精《汉书》。世之为《汉书》学者,以萧、包二家为宗。(《恺传》)刘臻精于两《汉书》,人称为”汉圣”。(《臻传》)又有张冲撰《汉书音义》十二卷,于仲文撰《汉书刊繁》三十卷。是《汉书》之学,隋人已究心,及唐而益以考究为业。颜师古为太子承乾注《汉书》,解释详明,承乾表上之,太宗命编之秘阁。时人谓杜征南、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其叔游秦先撰《汉书决疑》,师古多取其义。此颜注《汉书》,至今奉为准的者也。(《师古传》)房玄龄以其文繁难省,又令敬播撮其要成四十卷。当时《汉书》之学大行。又有刘伯庄撰《汉书音义》二十卷。秦景通与弟暐皆精《汉书》,号大秦君、小秦君。当时治《汉书》者,非其指授,以为无法。又有刘纳言,亦以《汉书》名家。(《敬播传》)姚思廉少受《汉书》学于其父察。(《思廉传》)思廉之孙班,以察所撰《汉书训纂》,多为后之注《汉书》者隐其姓氏,攘为己说,班乃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发明其家学。(《姚踌传》)又顾胤撰《汉书古今集》二十卷。(《胤传》)李善撰《汉书辨惑》三十卷。(《善传》)王方庆尝就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官,方庆仍随之卒业。(《方庆传》)他如郝处俊好读《汉书》,能暗诵。(《处俊传》)裴炎亦好《左氏传》、《汉书》。(《炎传》)此又唐人之究心《汉书》,各禀承旧说,不敢以意为穿凿者也。[1]
赵翼对隋唐间《汉书》注释和传授情况条分缕析,作了总汇,由此可知,到隋唐年间,《汉书》研究已经大为兴盛。
对于唐代及以前注释《史记》、《汉书》的盛况,章学诚解释:“夫马班著史,等于伏、孔传经,大义微言,心传口授,或欲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或使大儒伏阁,受业于其女弟,岂若后代纪传,义尽于简篇,文同于胥史,拘牵凡例,一览无遗者耶?”[2]章学诚认为两书均含微言大义,需要口传心授才能理解。
宋代研究者对《史记》和《汉书》都有推重,《宋史·王洙传》载王洙“召为国子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3];《宋史·陈绎传》载陈绎“中进士第,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刊定《前汉书》,居母丧,诏即家雠校”[4];《宋史·刘敞传》云刘敞之弟刘攽“所著书百卷,尤遂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5]。
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史》、《汉》文本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后书籍的印刷渐渐增多,《史记》、《汉书》的流通渐广。宋代之后比较好的《史记》刻本有景佑元年刊本、宋绍兴十年邵武东乡朱中奉宅刊本、乾道七年蔡梦弼刊本、庆元年间建安黄善夫刊本、淳熙三年张圩桐川郡斋刊本;元彭寅翁刊本、平阳道段子成刊本;明代比较好的刻本有明正德九年慎独斋刊本、正德十六年建宁符重校刊本;明嘉靖四年金台汪谅氏刊本、嘉靖年间震泽王延喆刊本、秦藩刊本、嘉靖八年南京国子监刊本;明万历年间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刊本、万历二十六年北京国子监刊本、万历年间钱塘钟人杰校勘本;广东监察御史刊本;明崇祯元年聚锦堂刊本、大来堂刊本、素位堂刊本;崇祯年间汲古阁刊本;明代刻印《史记》多达23种,对《史记》的传播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汉书》的刻本也不少,宋庆元元年刘元起刻本、宋庆元年间黄善夫刊本、宋嘉定十七年白鹭洲书院刻本、南宋前期两淮江东转运司刊本、明正统八年刊补写本、明嘉靖八年南京国子监刊本、明嘉靖年间福建按察司刊本、明嘉靖间汪文盛等刻本、明万历二十五年北京国子监刊本、明万历四十七年钱塘钟氏刊本、明翻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刊本、明崇祯年间朱墨套印刊本、明崇祯汲古阁刊本、明万历十七年茅坤序刊本等。官刻私刻的盛行极大地促进了《史记》、《汉书》的流传和研究。
注释也是研究,唐代《史》、《汉》注释之书的成熟促进了唐宋人对《史》、《汉》文本的研究,而宋代印刷术的发明则进一步扩大了《史》、《汉》的影响,版本的增多使文人学者们得以阅读《史》、《汉》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是唐宋研究《史》、《汉》的重要基础。
有关《史记》《汉书》叙事比较研究的文章
《史记》篇法上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史记》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因人成文,文如其人。与《史记》篇法多变不同的是,《汉书》按部就班,多用顺叙手法,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线索,如《苏武传》就以出使匈奴、牧羊北海、回归汉朝等先后叙述。固所修者《汉书》,则所奉者一王之制,所编者宜有一定之程,不得任为参差。[44]刘师培认为《史记》往往能寓褒贬于叙事,《汉书》则讲究字斟句酌,平实叙事......
2023-08-20
[6]在前贤的激励下,司马迁将自己的余生交付给了《史记》,终于写出《史记》这一煌煌巨著。兰台是皇家藏书之处,明帝命他将未完的《汉书》续写完毕。班固则出身儒学世家,班彪的《王命论》以及班固的《白虎通义》和《汉书·五行志》都借助经义附会出一套为刘氏政权辩护的符瑞天命说,这也是《汉书》比《史记》思想和文风更为正统的主要原因。......
2023-08-20
《史记》吸取了先秦史传文学及诸子散文的艺术精华。在语言方面,《史记》和《汉书》呈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史记》语言通俗晓畅、不避繁复、多散句,《汉书》语言整齐典雅、文笔凝练、多骈偶。[1]通过分析《史记》和《汉书》的叙事语言,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作者个性的不同,也可以从中看出汉代文学由散而骈的发展轨迹。......
2023-08-20
广义上而言,《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叙传》也属于论赞。《史记》全书共有序23篇,赞106篇。《汉书》的赞继承了《史记》并有创新,在时代和篇章重叠部分,《汉书》吸收《史记》论赞约三十二篇。牛运震对《史记》论赞的概括同样适用于《汉书》,大体上看,《太史公自序》和班固的《叙传》都是“隐括全篇”,阐明作书意图和各篇主旨。《汉书》中也有“举一概全”的论赞,如《景十三王传》赞只叙河间献王。......
2023-08-20
史传著作中,无论材料来自传闻,还是来自宫廷档案,无论材料本身是真实还是虚构,都在全知视角的笼罩下得以展示。[8]《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绝大部分都是史家以全知视角来描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田叔者,赵陘城人也。《史记》、《汉书》中常用“是时”、“当是时”、“于是”等将笔墨指向另一个场景,同一时刻不同人物的活动不同地方发生的事都在叙事者的掌握之中。全知视角能产生一种“拟客观”效果。......
2023-08-20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视角,但偶尔也会采取限知视角,以达到全知叙事无法达到的效果。“于序事中寓论断”,即叙事者限制自己的视角,通过人物言语彰显他人或自己的品性。《史记索隐》注曰:“孔子言我欲立空言,设褒贬,则不如附见于当时所因之事。人臣有僭侈篡逆,因就此笔削以褒贬,深切著明而书之,以为将来之诫者也。”......
2023-08-20
《史记》行文流畅,明白易懂,善于运用生活化的语言。[3]《汉书》之典雅在论赞中尤其突出,如《公孙弘卜式兄宽传》赞: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对偶,极写武帝、宣帝时人才之盛,语言典雅而整饬。大体上看,《史记》之晓畅与《汉书》之古雅主要表现在: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2023-08-20
先秦文学中《尚书》、《春秋》等史书初步彰显了叙事文学的特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则进一步推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左传》叙事详略得当,善于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能利用白描手法叙述事件的始末由来,长于将史实的记录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历史记叙故事化。[7]这一说法其实早已言明史著的叙事特征。中国的叙事研究即以中国文本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及对传统叙事理论的研究。......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