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源泉与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源泉与特征

【摘要】:(一)服饰、传统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服饰,是衣服鞋包及装饰品等的总称,多指衣服。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最早源于自然色彩,日月星辰、火种、植物、矿石等都是原始人类提取服饰色彩的源泉。基于对自然色彩的崇拜和对等级制度的遵守,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总体呈现出艳丽饱满的特征,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两色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基调,这五色也被认为是最正统、最权威的颜色。

(一)服饰、传统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是衣服鞋包及装饰品等的总称,多指衣服。

传统服饰,是指一个民族自古传承下来、具有本民族固有特色的一种服装。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人的传统服饰。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3]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中国服饰文化,从宏观的服饰文化观念到着装配饰与妆容的搭配法则,融会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礼乐文化。服饰文化也是中国礼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儒家道家等思想意识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作用,它们是中国服饰发展的灵魂。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

汉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他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

(三)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服饰的礼制文化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说“君子正其衣冠”,这句话不仅仅指穿戴衣饰要整齐以示自身的教养,还暗示着衣冠整齐、得体本身就是君子的起码礼仪。

中国古代的服饰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礼制文化,其中以皇帝的服饰最为突出。中国古代为了限制诸侯僭越、以下犯上,更为了确立皇室独尊的威严地位,从周代开始就制定了详尽的礼制。服饰制度作为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从表象上来区分统治阶级及其内部等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符号。某些形制符号因为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某些阶层的专有,任何其他阶层的人不可侵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龙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任何人越权使用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与皇帝的龙袍相呼应,凤凰作为皇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有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象征着权力。

汉代贾谊在《服疑》中说:“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位。”服饰的等级标识功能用一句话便可表达得清楚、明白:上下有序,君臣有别。服饰早已成为体现礼制最直接的形式。

2.中国传统服饰的纹样文化

服饰纹样无论是其发展历史还是表现形式,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先秦时期的抽象简洁,到秦以后的整齐工整,再到明清时期的写实细腻,服饰纹样的发展也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

商代的服饰纹样主要以云雷纹、菱形纹、回龟纹、几何纹为主,并以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出现,强调一种韵律美。到了周代,便出现了用于冕服之上的十二章纹,这十二种纹样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个纹样都有其象征意义,表现出奴隶社会人们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识,也是我国服饰纹样披上阶级色彩的开始。隋唐的服饰纹样继承了周代纹样的严谨和战国时期的舒展,又融合了秦汉的明快和魏晋的飘逸,服饰纹样的风格趋于丰满圆润,构图匀称饱满,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了唐代盛行一时的缠枝图案。此外,这时的服饰纹样多取吉祥美好的寓意,图案多为花鸟、团花、瑞兽等,格局对称,成双成对,华丽丰满。纹样在唐朝也是区别官员地位官阶的标志之一,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定制官员袍服纹样有狮、麒麟、虎、豹、鹰、龙、鹿等,这也是明清补服的萌芽。补服是明清两朝朝臣官员所着的服装,以服装上的补子纹样来区分品级。补子是绣在袍的前胸后背的一种方形纹饰,文官饰禽纹,武官饰兽纹。明清两朝补子的等级分配大体相同,只有细微差别。

3.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

色彩与纹样一样,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文化最早源于自然色彩,日月星辰、火种、植物矿石等都是原始人类提取服饰色彩的源泉。考古发现,红色是中国人以及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因为这种由赤铁矿研磨而成的颜料是当时最容易获取的原料之一。可能也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对于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

在封建社会,黄色一直被看作是皇帝的专属色,这也是中国服饰色彩中独特的“黄色文明”。基于对自然色彩的崇拜和对等级制度的遵守,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总体呈现出艳丽饱满的特征,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两色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基调,这五色也被认为是最正统、最权威的颜色。即使到了汉代以后色彩原料的来源不断丰富,已经可以研制出更多种色彩,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基本格调依然没有改变。

4.中国传统服饰的布料文化

古代平民百姓、奴仆穿的都是褐衣、布衣。褐是粗糙的麻、毛编织品,布则比褐细致一些,成为平民百姓的衣着布料。《诗经七月》中的“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描写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是贫贱者的常服。达官贵人的服饰布料多是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对其服饰有重点描写,“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把富贵达显的身份表现得恰如其分。

(四)中国传统服饰的配饰

中国服饰的配饰中,最典型的就是头饰。

头饰的起源既有御寒遮羞、防御隐蔽的因素,也有装饰悦目的作用。上古时期的人类就已经有不同的发式,并懂得用动物骨头和玉石等做成头饰。商周时期,冕冠出现标志着首服制度已有了雏形。秦汉时期,男子的首服为巾冠制,秦代一些武将开始用四方巾扎头后再戴上帽子。两汉时期,这种头饰广为底层平民所用。尤其是东汉时期,头巾更是得到了广泛使用,连身居要职的官员也开始用方巾束发。形成这种风潮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士人受玄学影响不拘小节,认为戴冠是一种累赘,而扎头巾轻便,于是渐成风习;原因之二是,相传当时的汉元帝刘奭额发丰厚,怕被认为缺乏智慧,于是以幅巾包头,统治者的提倡自然引起官民纷纷效仿。

秦汉以冠定职,男子的冠帽样式繁多,典型的几种有进贤冠、却敌冠、长冠、高山冠、远游冠等。汉代女子的发式多为绾髻,有明马髻、盘桓髻、百合髻、飞仙髻、垂云髻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放浪不羁、随心所欲的文士习气影响,男子首服也多以头巾为主流。当时流行的是“角巾”,相传名士郭林宗裹着头巾外出,途中遇到大雨,于是头巾被雨水淋湿,使得一个角下陷,路人撞见后觉得很新奇,纷纷效仿,成为一时风习,因此“角巾”又叫“林宗巾”。这一时期,女子的发髻由于受道教佛教和一些外来思想的影响,颇为随性飘逸,灵蛇髻、飞天髻等式样受到当时女子的追捧。隋唐男子的首服主要是幞头,女子的发式可谓花样繁多,有数十种之多,头上的饰物也形式各异,有钗、簪、步摇、梳篦、金钿、银钿等。此外,因唐朝与少数民族交流频繁,许多少数民族的发式和头饰也被人们竞相效仿,胡帽、回纥髻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宋朝的衣冠头饰以内敛、简约为美。男子首服除了在盛大场合会佩戴冠冕外,日常都还是以戴幞头为主。宋代女子上自王妃下至百姓都喜戴冠,常见的冠有角冠、凤冠、龙凤发钗冠、山口冠、珠冠等。

辽金元时期,呈现出多民族头饰大融合之势。辽、金、元分别是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辽代契丹族男子的髡发和元代蒙古族男子的婆焦头都是极富特的少数民族发式。女子首服中最负盛名的是元代女子的顾姑冠,这种冠细而高,外形好似一个大花瓶,冠顶的饰物则视佩戴者身份地位而定。

明代是一个极其重视衣冠的朝代,男子的巾和帽式样繁多,不胜枚举,其中最被人所熟知的有乌纱帽、冀善冠、梁冠、四方平定巾等。古人被罢官免职便会用“丢了乌纱帽”来形容,由此可知乌纱帽是一种官帽,是官位的象征。这种帽子分上下两层,先用铁丝编制成框再罩以纱巾。明代妇女的发髻最普遍的为假髻,做假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本身的头发里掺以部分假发,并衬以独特的发托,将发髻的高度增加;另一种是完全用假发制成,如现今的假发套,用时直接戴在头上。

清朝入关后,强行命令百姓剃发。虽然当时的汉官、文人甚至百姓一时都无法接受,但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下,人们还是普遍剃发。清朝推行的满族发式为“半留半剃”式,即从额角两端引一条直线,将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掉,留颅后的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清朝的官帽有暖帽和凉帽之分,自皇帝至朝臣朝冠的形式大抵相同,用来区分官阶等级的标志是顶珠和花翎,即我们常听到的“顶戴花翎”。寻常百姓则常戴毡帽、瓜皮帽等。清代女子的发式分为满汉两式:满族妇女的“两把头”最为典型,后期发展为“大拉翅”;汉族女子则以牡丹头、元宝头等最为流行。从冠冕堂皇到乌纱帽、顶戴花翎,中国古代的“头上文化”可谓博大而精深。